有始覽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以形逐影。
師之所處,必生棘楚。
禍福之所自來,衆人以為命,安知其所。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幹澤涸漁,則龜龍不往。
物之從同,不可為記。
子不遮乎親,臣不遮乎君。
君同則來,異則去。
故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
”故曰同氣賢於同義,同義賢於同力,同力賢於同居,同居賢於同名。
帝者同氣,王者同義,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則薄矣,亡者同名則觕矣。
其智彌觕者,其所同彌觕;其智彌精者,其所同彌精。
故凡用意不可不精。
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
成齊類同皆有合,故堯為善而衆善至,桀為非而衆非來。
《商箴》雲:“天降災布祥,并有其職。
”以言禍福人或召之也。
故國亂非獨亂也,又必召寇。
獨亂未必亡也,召寇則無以存矣。
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義。
攻亂則脆,脆則攻者利;攻亂則義,義則攻者榮。
榮且利,中主猶且為之,況於賢主乎?故割地寶器,卑辭屈服,不足以止攻,惟治為足。
治則為利者不攻矣,為名者不伐矣。
凡人之攻伐也,非為利則因為名也。
名實不得,國雖強大者,曷為攻矣?解在乎史墨來而辍不襲衛,趙簡子可謂知動靜矣!譯文:
凡是古代稱帝稱王的将要興起,上天必定先向人們顯示出征兆來。
黃帝的時候,上天先顯現出大蚯蚓大蝼蛄。
黃帝說:“這表現土氣旺盛。
”土氣旺盛,所以黃帝時的服色崇尚黃色,做事情取法土的顔色。
到夏禹的時侯,上天先顯現出草木秋冬時節不凋零的景象。
夏禹說;“這表明木氣旺盛。
”木氣旺盛,所以夏朝的服色崇尚青色,做事情取法木的顔色。
到湯的時候,上天先顯現水中出現刀劍的事。
商湯說:“這表明金氣旺盛。
”金氣旺盛,所以商朝的服色崇尚白色,做事情取法壘的顔色。
到周文王的時候,上天先顯現由火幻化的紅色烏鴉銜着丹書停在周的社廟上。
周文王說:“這表明火氣旺盛。
”火氣旺盛,所以周朝的服色崇尚紅色,做事情取法火的顫色。
代替火的必将是水,上天将先顯現水氣旺盛的景象。
水氣旺盛,所以新王朝的服色應該崇尚黑色,做事情應該取法水的顔色。
如果水氣到來,卻不知氣數已經具備,從而取法于水,那麼,氣數必将轉移到土上去。
天為四時的運行,但并不幫助違背農時的農事。
物類相同的就互相召引,氣味相同的就互相投合,聲音相同的就互相響應。
敲擊宮音,宮音就随之振動,敲擊角音,角音就随之振動。
在同樣平的地面上溜水,水先向潮濕的地方流,在鋪放均勻的柴草上點火,火先向幹燥的地方燃燒。
山上的雲呈現草莽的形狀,水上的雲呈上魚鱗的形狀,幹旱時的雲就象燃燒的煙火,陰雨時的雲就象蕩漾的水波。
這些都無不依賴它們賴以生成的東西來顯示給人們。
所以用龍就能招來雨,憑形體就能找到影子,軍隊經過的地方,必定生長出荊棘來。
禍福的到來,一般人認為是“命”,哪裡知道禍福到來的緣由。
搗翻鳥巢,毀壞鳥卵,那麼鳳凰就不會再來,剖開獸腹,吃掉獸胎,那麼麒麟就不會再來,弄幹池澤來捕魚,那麼龜龍就不會再去。
事物同類相從的情況,難以盡述。
兒子不會一味受父親遏制,臣子不會一味受君主遏制。
志同道合就在一起,否則就離開。
所以君主雖然尊貴,如果把白當成黑,臣子就不能聽從,父親雖然親近,如果把黑當成白,兒子也不能依順。
黃帝說:“廣大純厚,是因為遵循了上天的法則,與上天同氣的緣故。
”所以說同氣勝過同義,同義勝過同力,同力勝過同居,同居勝過同名。
稱帝的人同氣,稱王的人同義,稱霸的人同力,辛勞的君主同存千世,而德行就不厚道了,亡國的君主同名,而德行就低劣了。
智慧越是低劣的人,與之相應的就越是低劣,智慧越是精微的人,與之相應的就越是精微。
所以凡思慮不可以不精微。
精微,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成就帝業的原因。
事物隻要同類,都能互相聚合。
所以堯做好事因而所有好事都歸到他身上,桀幹壞事囡而所有壞事都歸到他身上。
《商箴》上說:“上天降災禍施吉祥,都有一定的對象。
”這是說,禍福是人招緻的。
所以國家混亂不但但是混亂,又必定會招來外患。
國家僅僅混亂未必會滅亡,招緻外患就無法保存了。
凡是用兵作戰,都是用于有利的地方,用于符合道義的地方,攻打混亂的國家就容易使之屈服,敵國屈服,那麼進攻的國家就得利,攻打混亂的國家就符合道義,符合道義,那麼進攻的國家就榮耀,既榮耀又得利,具有中等才能的君主尚且這樣做,何況是賢明的君主呢?所以,割讓土地獻出寶器,盲辭卑謙屈服于人,不足以制止别國的進攻,隻有國家治理得好,才能制止别國的進攻。
國家治理好了,那麼圖利的就不來進攻了,圖名的就不來讨伐了。
大凡人們進攻讨伐别的國家,不是圖利就是圖名。
如果名利都不能得到,那麼國家即使強大,又怎麼會發動這種徒勞的攻伐呢?這道理的解釋體現在史墨去衛國了解情況回來而趙簡子就停止進攻衛國這件事上,趙筒子可取說是懂得該動則動該止則止的道理了。
去尤
原文:
三曰:世之聽者,多有所尤。
多有所尤,則聽必悖矣。
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與因人所惡。
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
視其行步,竊鈇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态度,無為而不竊鈇也。
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複見其鄰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鈇者。
其鄰之子非變也,己則變矣。
變也者無他,有所尢也。
邾之故法,為甲裳以帛。
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
凡甲之所以為固者,以滿竅也。
今竅滿矣,而任力者半耳。
且組則不然,竅滿則盡任力矣。
”邾君以為然,曰:“将何所以得組也?”公息忌對曰:“上用之則民為之矣。
”邾君曰:“善。
”下令,令官為甲必以組。
公息忌知說之行也,因令其家皆為組。
人有傷之者曰:“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組者,其家多為組也。
”邾君不說,於是複下令,令官為甲無以組。
此邾君之有所尢也。
為甲以組而便,公息忌雖多為組,何傷也?以組不便,公息忌雖無為組,亦何益也?為組與不為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說,用組之心,不可不察也。
魯有惡者,其父出而見商咄,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若吾子矣。
”且其子至惡也,商咄至美也。
彼以至美不如至惡,尢乎愛也。
故知美之惡,知惡之美,然後能知美惡矣。
《莊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鈎殶者戰,以黃金殶者殆。
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
外有所重者洩,蓋内掘。
”魯人可謂外有重矣。
解在乎齊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
老聃則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獨,必不合於俗,則何可擴矣。
譯文:
師之所處,必生棘楚。
禍福之所自來,衆人以為命,安知其所。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幹澤涸漁,則龜龍不往。
物之從同,不可為記。
子不遮乎親,臣不遮乎君。
君同則來,異則去。
故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
”故曰同氣賢於同義,同義賢於同力,同力賢於同居,同居賢於同名。
帝者同氣,王者同義,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則薄矣,亡者同名則觕矣。
其智彌觕者,其所同彌觕;其智彌精者,其所同彌精。
故凡用意不可不精。
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
成齊類同皆有合,故堯為善而衆善至,桀為非而衆非來。
《商箴》雲:“天降災布祥,并有其職。
”以言禍福人或召之也。
故國亂非獨亂也,又必召寇。
獨亂未必亡也,召寇則無以存矣。
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義。
攻亂則脆,脆則攻者利;攻亂則義,義則攻者榮。
榮且利,中主猶且為之,況於賢主乎?故割地寶器,卑辭屈服,不足以止攻,惟治為足。
治則為利者不攻矣,為名者不伐矣。
凡人之攻伐也,非為利則因為名也。
名實不得,國雖強大者,曷為攻矣?解在乎史墨來而辍不襲衛,趙簡子可謂知動靜矣!
黃帝的時候,上天先顯現出大蚯蚓大蝼蛄。
黃帝說:“這表現土氣旺盛。
”土氣旺盛,所以黃帝時的服色崇尚黃色,做事情取法土的顔色。
到夏禹的時侯,上天先顯現出草木秋冬時節不凋零的景象。
夏禹說;“這表明木氣旺盛。
”木氣旺盛,所以夏朝的服色崇尚青色,做事情取法木的顔色。
到湯的時候,上天先顯現水中出現刀劍的事。
商湯說:“這表明金氣旺盛。
”金氣旺盛,所以商朝的服色崇尚白色,做事情取法壘的顔色。
到周文王的時候,上天先顯現由火幻化的紅色烏鴉銜着丹書停在周的社廟上。
周文王說:“這表明火氣旺盛。
”火氣旺盛,所以周朝的服色崇尚紅色,做事情取法火的顫色。
代替火的必将是水,上天将先顯現水氣旺盛的景象。
水氣旺盛,所以新王朝的服色應該崇尚黑色,做事情應該取法水的顔色。
如果水氣到來,卻不知氣數已經具備,從而取法于水,那麼,氣數必将轉移到土上去。
物類相同的就互相召引,氣味相同的就互相投合,聲音相同的就互相響應。
敲擊宮音,宮音就随之振動,敲擊角音,角音就随之振動。
在同樣平的地面上溜水,水先向潮濕的地方流,在鋪放均勻的柴草上點火,火先向幹燥的地方燃燒。
山上的雲呈現草莽的形狀,水上的雲呈上魚鱗的形狀,幹旱時的雲就象燃燒的煙火,陰雨時的雲就象蕩漾的水波。
這些都無不依賴它們賴以生成的東西來顯示給人們。
所以用龍就能招來雨,憑形體就能找到影子,軍隊經過的地方,必定生長出荊棘來。
禍福的到來,一般人認為是“命”,哪裡知道禍福到來的緣由。
事物同類相從的情況,難以盡述。
兒子不會一味受父親遏制,臣子不會一味受君主遏制。
志同道合就在一起,否則就離開。
所以君主雖然尊貴,如果把白當成黑,臣子就不能聽從,父親雖然親近,如果把黑當成白,兒子也不能依順。
”所以說同氣勝過同義,同義勝過同力,同力勝過同居,同居勝過同名。
稱帝的人同氣,稱王的人同義,稱霸的人同力,辛勞的君主同存千世,而德行就不厚道了,亡國的君主同名,而德行就低劣了。
智慧越是低劣的人,與之相應的就越是低劣,智慧越是精微的人,與之相應的就越是精微。
所以凡思慮不可以不精微。
精微,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成就帝業的原因。
事物隻要同類,都能互相聚合。
所以堯做好事因而所有好事都歸到他身上,桀幹壞事囡而所有壞事都歸到他身上。
”這是說,禍福是人招緻的。
所以國家混亂不但但是混亂,又必定會招來外患。
國家僅僅混亂未必會滅亡,招緻外患就無法保存了。
凡是用兵作戰,都是用于有利的地方,用于符合道義的地方,攻打混亂的國家就容易使之屈服,敵國屈服,那麼進攻的國家就得利,攻打混亂的國家就符合道義,符合道義,那麼進攻的國家就榮耀,既榮耀又得利,具有中等才能的君主尚且這樣做,何況是賢明的君主呢?所以,割讓土地獻出寶器,盲辭卑謙屈服于人,不足以制止别國的進攻,隻有國家治理得好,才能制止别國的進攻。
國家治理好了,那麼圖利的就不來進攻了,圖名的就不來讨伐了。
大凡人們進攻讨伐别的國家,不是圖利就是圖名。
如果名利都不能得到,那麼國家即使強大,又怎麼會發動這種徒勞的攻伐呢?這道理的解釋體現在史墨去衛國了解情況回來而趙簡子就停止進攻衛國這件事上,趙筒子可取說是懂得該動則動該止則止的道理了。
多有所尤,則聽必悖矣。
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與因人所惡。
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
視其行步,竊鈇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态度,無為而不竊鈇也。
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複見其鄰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鈇者。
其鄰之子非變也,己則變矣。
變也者無他,有所尢也。
邾之故法,為甲裳以帛。
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
凡甲之所以為固者,以滿竅也。
今竅滿矣,而任力者半耳。
且組則不然,竅滿則盡任力矣。
”邾君以為然,曰:“将何所以得組也?”公息忌對曰:“上用之則民為之矣。
”邾君曰:“善。
”下令,令官為甲必以組。
公息忌知說之行也,因令其家皆為組。
人有傷之者曰:“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組者,其家多為組也。
”邾君不說,於是複下令,令官為甲無以組。
此邾君之有所尢也。
為甲以組而便,公息忌雖多為組,何傷也?以組不便,公息忌雖無為組,亦何益也?為組與不為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說,用組之心,不可不察也。
魯有惡者,其父出而見商咄,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若吾子矣。
”且其子至惡也,商咄至美也。
彼以至美不如至惡,尢乎愛也。
故知美之惡,知惡之美,然後能知美惡矣。
《莊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鈎殶者戰,以黃金殶者殆。
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
外有所重者洩,蓋内掘。
”魯人可謂外有重矣。
解在乎齊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
老聃則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獨,必不合於俗,則何可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