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紀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ong>士節
原文:
二曰: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
有如此者,國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
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國,必由如此人者也。
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務求此人也。
賢主勞於求人,而佚於治事。
齊有北郭騷者,結罘罔,捆蒲葦,織萉屦,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願乞所以養母。
”晏子之仆謂晏子曰:“此齊國之賢者也。
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於利不苟取,於害不苟免。
今乞所以養母,是說夫子之義也,必與之。
”晏子使人分倉粟、分府金而遺之,辭金而受粟。
有間,晏子見疑於齊君,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辭。
北郭騷沐浴而出,見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見疑於齊君,将出奔。
”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
”晏子上車,太息而歎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說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焉。
吾聞之曰:‘養及親者,身伉其難。
,今晏子見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著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而從,造於君庭,求複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去則齊國必侵矣。
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
請以頭托白晏子也。
”因謂其友曰:“盛吾頭於笥中,奉以托。
”退而自刎也。
其友因奉以托。
其友謂觀者曰:“北郭子為國故死,吾将為北郭子死也。
”又退而自刎。
齊君聞之,大駭,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
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騷之以死白己也,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譯文:
士的為人,主持正義不避危難,面臨禍患忘卻私利,舍生行義,視死如歸。
有如此行為的人,國君無法與他交友,天子無法讓他稱臣。
大至安定天下,其次安定一國,一定要用這樣的人。
所以君主想要大立功名的,不可不緻力于訪求選樣的人。
賢明的君主把精力花費在仿求賢士上,而對治理政事則采取超脫的态度。
齊國有個叫北郭騷的,靠結獸網、編蒲葦,織麻鞋來奉養他的母親,但仍不足以維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門上求見晏子說;“希望能得到糧食以奉養母親。
”晏子的仆從對晏子說;“這個人是齊國的賢人。
他志節高尚,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交友,對于利不苟且取用,對于禍不苟且求免。
現在他到您這兒來尋求糧食以奉養母親,這是悅服您的道義,您一定要給他。
”晏子派人把倉中的糧食、府庫中的金錢拿出來分給他,他謝絕了金錢而收下了糧食。
過了不久,晏子被齊君猜忌,逃往國外,經過北郭騷的門前向他告别。
北郭騷洗發浴身,恭敬地迎出來,見到晏于說:“您将要到哪兒去?”晏子說:“我受到齊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國外。
”北郭子說:“您好自為之吧。
”晏子上了車,長歎一聲說:“我逃亡國外難道不正應該嗎?我也太不了解士了。
”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子召來他的朋友,告訴他說。
“我悅服晏子的道義,曾向他求得糧食奉養母親。
我聽說;‘奉養過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擔他的危難。
’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為他洗清冤誣。
”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讓他的朋友拿着寶劍捧着竹匣跟随在後。
走到國君朝廷門前,找到負責通禀的官吏說,“晏子是名聞天下的賢人,他若出亡,齊國必定遭受侵犯。
與其看到國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
我願把頭托付給您來為晏子洗清冤誣。
”于是對他的朋友說:“把我的頭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給那個官吏。
”說罷,退下幾步自刎而死。
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盛了頭的竹匣托付給了那個官吏,然後對旁觀的人說:“北郭子為國難而死,我将為北郭子而死。
”說罷,又退下幾步自刎而死。
齊君聽說這件事,犬為震驚,乘着驿車親自擊追趕晏子,在離國都不到百裡的地方趕上了晏子,請求晏子回去。
晏子不得已而返,聽說北郭騷用死來替自己洗清冤誣,他感慨地說:“我逃亡國外難道不正應該嗎?北郭騷之死說明我越發地不了解士了。
“介立
原文:
三曰:以貴富有人易,以貧賤有人難。
今晉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窮
有如此者,國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
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國,必由如此人者也。
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務求此人也。
賢主勞於求人,而佚於治事。
齊有北郭騷者,結罘罔,捆蒲葦,織萉屦,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願乞所以養母。
”晏子之仆謂晏子曰:“此齊國之賢者也。
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於利不苟取,於害不苟免。
今乞所以養母,是說夫子之義也,必與之。
”晏子使人分倉粟、分府金而遺之,辭金而受粟。
有間,晏子見疑於齊君,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辭。
北郭騷沐浴而出,見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見疑於齊君,将出奔。
”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
”晏子上車,太息而歎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說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焉。
吾聞之曰:‘養及親者,身伉其難。
,今晏子見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著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而從,造於君庭,求複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去則齊國必侵矣。
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
請以頭托白晏子也。
”因謂其友曰:“盛吾頭於笥中,奉以托。
”退而自刎也。
其友因奉以托。
其友謂觀者曰:“北郭子為國故死,吾将為北郭子死也。
”又退而自刎。
齊君聞之,大駭,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
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騷之以死白己也,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
有如此行為的人,國君無法與他交友,天子無法讓他稱臣。
大至安定天下,其次安定一國,一定要用這樣的人。
所以君主想要大立功名的,不可不緻力于訪求選樣的人。
賢明的君主把精力花費在仿求賢士上,而對治理政事則采取超脫的态度。
”晏子的仆從對晏子說;“這個人是齊國的賢人。
他志節高尚,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交友,對于利不苟且取用,對于禍不苟且求免。
現在他到您這兒來尋求糧食以奉養母親,這是悅服您的道義,您一定要給他。
”晏子派人把倉中的糧食、府庫中的金錢拿出來分給他,他謝絕了金錢而收下了糧食。
北郭騷洗發浴身,恭敬地迎出來,見到晏于說:“您将要到哪兒去?”晏子說:“我受到齊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國外。
”北郭子說:“您好自為之吧。
”晏子上了車,長歎一聲說:“我逃亡國外難道不正應該嗎?我也太不了解士了。
”于是晏子走了。
“我悅服晏子的道義,曾向他求得糧食奉養母親。
我聽說;‘奉養過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擔他的危難。
’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為他洗清冤誣。
”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讓他的朋友拿着寶劍捧着竹匣跟随在後。
走到國君朝廷門前,找到負責通禀的官吏說,“晏子是名聞天下的賢人,他若出亡,齊國必定遭受侵犯。
與其看到國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
我願把頭托付給您來為晏子洗清冤誣。
”于是對他的朋友說:“把我的頭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給那個官吏。
”說罷,退下幾步自刎而死。
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盛了頭的竹匣托付給了那個官吏,然後對旁觀的人說:“北郭子為國難而死,我将為北郭子而死。
”說罷,又退下幾步自刎而死。
晏子不得已而返,聽說北郭騷用死來替自己洗清冤誣,他感慨地說:“我逃亡國外難道不正應該嗎?北郭騷之死說明我越發地不了解士了。
“
今晉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