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紀第十一

關燈
吾所欲則先我為之,與處則安,曠之而不谷喪焉。

    不以吾身遠之,後世有聖人,将以非不谷。

    ”於是送而行之。

    申侯伯如鄭,阿鄭君之心,先為其所欲,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五月而鄭人殺之。

    是後世之聖人使文王為善於上世也。

    晉平公鑄為大鐘,使工聽之,皆以為調矣。

    師曠曰:“不調,請更鑄之。

    ”平公曰:“工皆以為調矣。

    ”師曠曰:“後世有知音者,将知鐘之不調也,臣竊為君恥之。

    ”至於師涓而果知鐘之不調也。

    是師曠欲善調鐘,以為後世之知音者也。

    呂太公望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

    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

    ”周公旦曰:“親親上恩。

    ”太公望曰:“魯自此削矣。

    ”周公旦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

    ”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

    魯公以削,至於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谮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吳起至於岸門,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

    其仆謂吳起曰:“竊觀公之意,視釋天下若釋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吳起抿泣而應之曰:“子不識。

    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

    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

    ”吳起果去魏入楚。

    有間,西河畢入秦,秦日益大。

    此吳起之所先見而泣也。

    魏公叔座疾,惠王往問之,曰:“公叔之病,嗟!疾甚矣!将柰社稷何?”公叔對曰:“臣之禦庶子鞅,願王以國聽之也。

    為不能聽,勿使出境。

    ”王不應,出而謂左右曰:“豈不悲哉?以公叔之賢,而今謂寡人必以國聽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孫鞅西遊秦,秦孝公聽之。

    秦果用強,魏果用弱。

    非公叔座之悖也,魏王則悖也。

    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為悖。

     譯文: 人們的智力之所以彼此有差異,是由于有的人具有遠見,有的人目光短淺。

    今天跟古代的關系,就象是古代跟将來的關系一樣,今天跟将來的關系,也就象是今天跟古代的關系一樣。

    所以,清楚地了解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知道古代就可以知道将來。

    古今前後是一脈相承的,所以聖人夠上知千年,下知千年。

     楚文王說:“苋嘻多次據義冒犯我,據禮拂逆我的心意,跟他在一起就感到不安,但久而久之,我執中有所得。

    如果我不親自授予他爵位,後代如有聖人,将要阻此責難我。

    ”于是授予他五大夫爵位。

    文王又說,“申侯伯善于把握并迎合我的心意,我想要什麼,他就在我之前準備好什麼,跟他在一起就感到安逸,久而久之,我從中有所失。

    如果我不疏遠他,後代如有聖人,将要因此責難我。

    ”于是送走了他。

    申侯伯到了鄭國,曲從鄭君的心意,事先準備好鄭君想要的一切,經過三年就執掌了鄭國的國政,但僅僅五個月鄭人就把他殺了。

    這是後代的聖人使文王在前世做了好事。

     晉平台鑄成大鐘,讓樂工審聽鐘韻聲音,樂工都認為鐘聲很和諧了。

    師曠說:“鐘聲還不和諧,請重新鑄造它。

    ”平公說。

    “樂工都認為很和諧了。

    ”師曠說;“後代如有精通音律的人,将會知道鐘聲是不和諧的。

    我私下為您因此而感到羞恥。

    ”到了後來,師涓果然指出鐘聲不和諧。

    由此看來,師曠想要使鐘聲更為和諧,是考慮到後代有精通音律的人啊! 太公望封在齊國,周公旦封在魯國,兩位君主十分友好。

    他們在一起互相設論說;“靠什麼治理國家?”太公望說;“尊敬賢人,崇尚功績。

    ”周公旦說:“親近親人,崇尚恩愛。

    ”太公望說:“照這樣,魯國從此就要削弱了。

    ”周公旦說:“魯國雖然會削弱,但後世占有齊國的,也肯定不是呂氏了。

    ”後來,齊國日益強大,以至于稱霸諸侯,但傳到二十四代就被田成子占據了。

    魯國也日益削弱,以至于僅能勉強維持生存,傳到三十四代也滅亡了。

     吳起治理西河,王錯在魏武侯面前诋毀他,武侯派人把吳起召回。

    吳起走到岸門,停下車,回頭遙望西河.眼淚一行行流了下來。

    他的車夫對他說:“我私下觀察您的心志,把舍棄天下看得就象扔掉鞋子一樣。

    如今離開酉河,您卻流了淚,這是什幺緣故啊?”吳超擦去眼淚回答說;“你不知道。

    如果君主了解信任我,使我盡自己所能,那麼我憑着西河就可以幫助君主成就王業。

    如今君主聽信了小人的饞言,而不信任我,西河被秦國攻取的日子不會久了,魏國從此要削弱了。

    ”吳起最後離開魏國,去了楚國。

    不久,西河完壘被秦國吞并了,秦國日益強大。

    這正是吳起所預見到并為之流淚的事。

     魏相公叔座病了,惠王去探望他,說:“公叔您的病,唉!病得根沉重了,國家該怎麼辦呢?”公叔回答說,“我的家臣禦庶子公孫鞅很有才能,希望大王您能把國政交給他治理。

    如果不能任用他,不要讓他離開魏國。

    ”惠王沒有回答,出來對左右侍從說;“難道不可悲嗎?憑公叔這樣的賢明,而今競叫找一定要把國政交蛤公孫鞅治理,太荒謬了!”公叔死後,公孫鞅向西遊說秦國,秦孝公聽從了他的意見。

    秦國果然因此強盛起來,魏國果然因此削弱下去。

    由此看來,并不是公叔座荒謬,而是惠王自己荒謬啊!大凡行事荒謬的人的弊病,必是把不荒謬當成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