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紀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澤趕上了懿公,把他殺了,吃光了他的肉,隻把他的肝扔在一旁。
弘演歸來,向懿公的肝複命。
複命完畢,他一邊呼叫着上天一邊痛哭,表達盡哀痛之後才停下來,說:“我願給君作軀殼。
”于是剖腹自殺,先把自己腹中的内髒取出來,再把懿公的肝放入腹中,而後就死了。
齊桓公聽到這作事說:“衛國滅亡一是因為衛君荒婬無道,而今有象弘演這樣的臣子,不可不讓衛國生存。
”于是在楚丘重建衛國。
弘演可稱得上忠了,殺身舍生為他的國君而死。
他不隻為國君而死,又使衛國的宗廟得以重建,祭祀不斷,真可稱得上是有功了. 當務 原文: 四曰:辨而不當論,信而不當理,勇而不當義,法而不當務,惑而乘骥也,狂而操吳幹将也,大亂天下者,必此四者也。
所貴辨者,為其由所論也;所貴信者,為其遵所理也;所貴勇者,為其行義也;所貴法者,為其當務也。
跖之徒問於跖曰:“盜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夫妄意關内,中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時,智也;分均,仁也。
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盜者,天下無有。
”備說非六王、五伯,以為堯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婬湎之意,湯、武有放殺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
世皆譽之,人皆諱之,惑也。
故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見六王、五伯,将敲其頭矣!”辨若此不如無辨。
楚有直躬者,其父竊羊而谒之上。
上執而将誅之。
直躬者請代之。
将誅矣,告吏曰:“父竊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誅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誅之,國将有不誅者乎?”荊王聞之,乃不誅也。
孔子聞之曰:“異哉!直躬之為信也。
一父而載取名焉。
”故直躬之信不若無信。
齊之好勇者,其一人居東郭,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相遇於塗,曰:“姑相飲乎?”觞數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為?於是具染而已。
”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無勇。
纣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纣。
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纣故為後。
用法若此,不若無法。
譯文: 辯說而不合道理,誠實而不合理義,勇敢而不合正義,守法而不合時務,這就象人精神迷亂卻乘着快馬一樣,象人神志颠狂卻握着利劍一樣,大亂天下的,一定是以上四種行為。
辯說之可貴在于它遵從道理,誠實之可貴在于它遵循理義,勇敢之可貴在于它伸張正義,守法之可貴在于它合于時務。
跖的徒黨問跖說;“強盜有道義嗎?”跖說:“何隻是有道義啊!猜測室内所藏之物而能猜中就是聖,帶頭進去就是勇,最後離去就是義,懂得時機就是智,分利均勻就是仁。
不通曉這五點而能成為大盜的,天下沒有。
”跖以辯說非難六王.五霸,認為堯有不慈的名聲,舜有不孝的行為,禹有沉湎于酒的意願,商湯、武王有放逐,殺死他們君主的罪行,五霸有侵暴必亂的圖謀。
然而世世代代都贊譽他們,人們都回避不談他們的罪惡,真是糊塗。
所以跖吩咐自己死後要持金錘下葬,他說;“下到黃泉,見到六王,五霸,要擊碎他們的頭。
”辯說要象這樣不如沒有。
楚國有個“直道立身的人,他的父親偷了羊,他向官府告發了這事。
官府抓住了他的父親,将要處死。
這個以直道立身的人請求代父受刑。
将要行刑的時候,他告訴官吏說;“父親偷羊而告發達件事,這樣的人不是很誠實嗎?父親受罰而代他受刑,這樣的人不是很孝順嗎?又誠實又孝順的人都要殺掉,那麼國家将還有不遭刑罰的人嗎?”楚王聽說了這番話,就不殺他了。
孔子聞知這件事說;“這個人的所謂誠實太怪了,利用一個父親卻兩次為自己撈取名聲,”所以象“直躬”這樣的誠實不如沒有。
齊國有兩個好誇耀自己勇敢的人,一人住在城東,另一人住在城西。
一天,他們在路上意外地相遇了,彼此說:“姑且一起欽幾杯吧?”斟過幾遍酒,一個說:“還是弄點肉吧?”另一人說:“你身上有的是肉,我身上也有的是肉,何必另去弄肉呢?在這兒準備下一點豉醬就夠了!”于是兩人拔出刀割下身上的肉對吃起來,一直到死。
勇敢要象這樣不如沒有。
商纣的同母兄弟共三人,長兄叫微子啟,老二叫中衍,老三叫受德。
受德就是纣,年齡最小。
纣的母親生微子啟和中衍的時侯還是妾,後來成為正妻而生下纣。
纣的父母想要立微子啟為太子,太史依據法典為此事争辯說:“有正妻的兒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兒于作太子。
”纣因此成為王位的繼承人。
用法要象這樣,不如沒有法。
長見 原文: 五曰:智所以相過,以其長見與短見也。
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
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
故聖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也。
荊文王曰:“苋嘻數犯我以義,違我以禮,與處則不安,曠之而不谷得焉。
不以吾身爵之,後世有聖人,将以非不谷。
”於是爵之五大夫。
“申侯伯善持養吾意,
弘演歸來,向懿公的肝複命。
複命完畢,他一邊呼叫着上天一邊痛哭,表達盡哀痛之後才停下來,說:“我願給君作軀殼。
”于是剖腹自殺,先把自己腹中的内髒取出來,再把懿公的肝放入腹中,而後就死了。
齊桓公聽到這作事說:“衛國滅亡一是因為衛君荒婬無道,而今有象弘演這樣的臣子,不可不讓衛國生存。
”于是在楚丘重建衛國。
弘演可稱得上忠了,殺身舍生為他的國君而死。
他不隻為國君而死,又使衛國的宗廟得以重建,祭祀不斷,真可稱得上是有功了. 當務 原文: 四曰:辨而不當論,信而不當理,勇而不當義,法而不當務,惑而乘骥也,狂而操吳幹将也,大亂天下者,必此四者也。
所貴辨者,為其由所論也;所貴信者,為其遵所理也;所貴勇者,為其行義也;所貴法者,為其當務也。
跖之徒問於跖曰:“盜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夫妄意關内,中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時,智也;分均,仁也。
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盜者,天下無有。
”備說非六王、五伯,以為堯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婬湎之意,湯、武有放殺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
世皆譽之,人皆諱之,惑也。
故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見六王、五伯,将敲其頭矣!”辨若此不如無辨。
楚有直躬者,其父竊羊而谒之上。
上執而将誅之。
直躬者請代之。
将誅矣,告吏曰:“父竊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誅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誅之,國将有不誅者乎?”荊王聞之,乃不誅也。
孔子聞之曰:“異哉!直躬之為信也。
一父而載取名焉。
”故直躬之信不若無信。
齊之好勇者,其一人居東郭,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相遇於塗,曰:“姑相飲乎?”觞數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為?於是具染而已。
”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無勇。
纣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纣。
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纣故為後。
用法若此,不若無法。
譯文: 辯說而不合道理,誠實而不合理義,勇敢而不合正義,守法而不合時務,這就象人精神迷亂卻乘着快馬一樣,象人神志颠狂卻握着利劍一樣,大亂天下的,一定是以上四種行為。
辯說之可貴在于它遵從道理,誠實之可貴在于它遵循理義,勇敢之可貴在于它伸張正義,守法之可貴在于它合于時務。
跖的徒黨問跖說;“強盜有道義嗎?”跖說:“何隻是有道義啊!猜測室内所藏之物而能猜中就是聖,帶頭進去就是勇,最後離去就是義,懂得時機就是智,分利均勻就是仁。
不通曉這五點而能成為大盜的,天下沒有。
”跖以辯說非難六王.五霸,認為堯有不慈的名聲,舜有不孝的行為,禹有沉湎于酒的意願,商湯、武王有放逐,殺死他們君主的罪行,五霸有侵暴必亂的圖謀。
然而世世代代都贊譽他們,人們都回避不談他們的罪惡,真是糊塗。
所以跖吩咐自己死後要持金錘下葬,他說;“下到黃泉,見到六王,五霸,要擊碎他們的頭。
”辯說要象這樣不如沒有。
楚國有個“直道立身的人,他的父親偷了羊,他向官府告發了這事。
官府抓住了他的父親,将要處死。
這個以直道立身的人請求代父受刑。
将要行刑的時候,他告訴官吏說;“父親偷羊而告發達件事,這樣的人不是很誠實嗎?父親受罰而代他受刑,這樣的人不是很孝順嗎?又誠實又孝順的人都要殺掉,那麼國家将還有不遭刑罰的人嗎?”楚王聽說了這番話,就不殺他了。
孔子聞知這件事說;“這個人的所謂誠實太怪了,利用一個父親卻兩次為自己撈取名聲,”所以象“直躬”這樣的誠實不如沒有。
齊國有兩個好誇耀自己勇敢的人,一人住在城東,另一人住在城西。
一天,他們在路上意外地相遇了,彼此說:“姑且一起欽幾杯吧?”斟過幾遍酒,一個說:“還是弄點肉吧?”另一人說:“你身上有的是肉,我身上也有的是肉,何必另去弄肉呢?在這兒準備下一點豉醬就夠了!”于是兩人拔出刀割下身上的肉對吃起來,一直到死。
勇敢要象這樣不如沒有。
商纣的同母兄弟共三人,長兄叫微子啟,老二叫中衍,老三叫受德。
受德就是纣,年齡最小。
纣的母親生微子啟和中衍的時侯還是妾,後來成為正妻而生下纣。
纣的父母想要立微子啟為太子,太史依據法典為此事争辯說:“有正妻的兒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兒于作太子。
”纣因此成為王位的繼承人。
用法要象這樣,不如沒有法。
長見 原文: 五曰:智所以相過,以其長見與短見也。
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
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
故聖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也。
荊文王曰:“苋嘻數犯我以義,違我以禮,與處則不安,曠之而不谷得焉。
不以吾身爵之,後世有聖人,将以非不谷。
”於是爵之五大夫。
“申侯伯善持養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