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紀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g>
原文:
三曰:士議之不可辱者,大之也。
大之則尊於富貴也,利不足以虞其意矣。
雖名為諸侯,實有萬乘,不足以挺其心矣。
誠辱則無為樂生。
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污矣,将衆則必不撓北矣。
忠臣亦然。
苟便於主利於國,無敢辭違,殺身出生以徇之。
國有士若此,則可謂有人矣。
若此人者固難得,其患雖得之有不智。
吳王欲殺王子慶忌而莫之能殺,吳王患之。
要離曰:“臣能之。
”吳王曰:“汝惡能乎?吾嘗以六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射之矢,左右滿把,而不能中。
今汝拔劍則不能舉臂,上車則不能登轼,汝惡能?”要離曰:“士患不勇耳,奚患於不能?王誠能助,臣請必能。
”吳王曰:“諾。
”明旦加要離罪焉,摯執妻子,焚之而揚其灰。
要離走,往見王子慶忌於衛。
王子慶忌喜曰:“吳王之無道也,子之所見也,諸侯之所知也。
今子得免而去之,亦善矣。
”要離與王子慶忌居有間,謂王子慶忌曰:“吳之無道也愈甚,請與王子往奪之國。
”王子慶忌曰:“善。
”乃與要離俱涉於江。
中江,拔劍以刺王子慶忌。
王子慶忌捽之,投之於江,浮則又取而投之,如此者三。
其卒曰:“汝天下之國士也,幸汝以成而名。
”要離得不死,歸於吳。
吳王大說,請與分國。
要離曰:“不可。
臣請必死!”吳王止之,要離曰:“夫殺妻子,焚之而揚其灰,以便事也,臣以為不仁。
夫為故主殺新主,臣以為不義。
夫捽而浮乎江,三入三出,特王子慶忌為之賜而不殺耳,臣已為辱矣。
夫不仁不義,又且已辱,不可以生。
”吳王不能止,果伏劍而死。
要離可謂不為賞動矣,故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廉,故不以貴富而忘其辱。
衛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於使。
翟人攻衛,其民曰:“君之所予位祿者,鶴也;所貴富者,宮人也。
君使宮人與鶴戰,餘焉能戰?”遂潰而去。
翟人至,及懿公於榮澤,殺之,盡食其肉,獨舍其肝。
弘演至,報使於肝,畢,呼天而啼,盡哀而止,曰:“臣請為襮。
”因自殺,先出其腹實,内懿公之肝。
桓公聞之曰:“衛之亡也,以為無道也。
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
”於是複立衛於楚丘。
弘演可謂忠矣,殺身出生以徇其君。
非徒徇其君也,又命衛之宗廟複立,祭祀不絕,可謂有功矣。
譯文: 士的名節不可受到屈辱,這是由于士十分珍視名節。
珍視名節,就會把它看得比富貴還尊貴,私利就不足以使士的心情快樂了。
即使名列諸侯,擁有萬輛兵車,也不足以使士的心志動搖了。
假如受到羞辱,就不願再活下去。
象這樣的人,有權勢一定不會自私自利,居官一定不會貪贓枉法,率領軍隊一定不會屈服敗逃。
忠臣也是這樣。
隻要有利于君主、有利于國家的事,決不會推辭不幹,一定殺身舍生為君為國獻身。
國家如有這樣的士,就可以稱得上有人了。
象這樣的人本來就很難得到,國家之患在于即使遇到了達種人,君主又不了解他們。
吳王想要殺掉王子慶忌,但是沒有誰能殺死他,吳王很憂慮這件事。
要離說;“我能夠殺死王子慶忌。
”吳壬說:“你怎麼能行呢?我曾經乘六匹馬駕的車追趕他,一直追到江邊,卻趕不上他,用箭射他,他左右手各接了滿把的箭,卻射不中他。
而今你拔劍在手卻舉不起手臂,登上車子卻無法憑倚車轼,你怎麼能行?”要離說:“士隻擔憂自己不夠勇敢罷了,哪裡用得着擔憂事情做不成?大王假如能夠相助,我一定能夠成功。
”吳王說;“好吧。
”第二天,吳王假裝将要離治罪,拘捕了要離的妻子和孩子,處死了他們,并燒了屍體,揚散了骨獲。
要離逃跑了,跑到衛國去見王子慶忌。
王子慶忌高興地說:“吳王暴虐無道是你親眼所見,是諸侯所共知的。
如今你得以幸免離開了他,也算幸運了。
”要離和王子慶忌住了不長一段時間,就對王子慶忌說。
“吳王暴虐無道越發厲害了,我願跟随您去把國家從他手裡奪過來。
”王子慶忌說:“好。
”于是和要離一起渡江。
行至江水中流,要離拔劍刺中王子慶忌。
王子慶忌揪住要離的頭發,把他投入江中,等他浮出水面,就又把他抓起來投入扛中,象這樣重複了三次。
王子慶忌最後說:“你是天下的國土,饒你一死,讓你成名。
”要離得以不死,回到吳國。
吳王非常高興,願意與他分享國家。
要離說,“不行。
我決心一死。
”吳王勸阻他,要離說。
“我讓您殺死我的妻子和孩子,并燒了他們的屍體,揚散了骨灰,為的是有利于事業,但我認為這是我的不仁。
為原先的主人殺死新的主人,我認為這是我的不義。
王子慶忌揪住我的頭發把我投入江中,我三次被投入水裡,三次又浮出,我之所以還活着,隻不過是王子慶忌對我開恩不殺拉罷了,我已經受到屈辱了。
作為士,不仁不義,而且又已受辱。
決不可再活在世上。
”吳王勸止不住,要離最終還是用劍自殺了。
要離可稱得上不為賞賜所動了,所以面對大利而不改變他的氣節,要離可稱得上廉潔了,正因為廉潔,所以不因富貴而忘記自己的恥辱。
衛懿公有個巨子叫弘演,受命出使國外。
這時,狄人進攻衛國,衛國的百姓說:“國君給予官位俸祿人是鶴,賜予富貴的是官中的侍從,國君還是讓宮中的恃從和鶴去迎戰吧,我們怎麼能迎戰?”于是潰散而去。
狄人到了,在熒
大之則尊於富貴也,利不足以虞其意矣。
雖名為諸侯,實有萬乘,不足以挺其心矣。
誠辱則無為樂生。
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污矣,将衆則必不撓北矣。
忠臣亦然。
苟便於主利於國,無敢辭違,殺身出生以徇之。
國有士若此,則可謂有人矣。
若此人者固難得,其患雖得之有不智。
吳王欲殺王子慶忌而莫之能殺,吳王患之。
要離曰:“臣能之。
”吳王曰:“汝惡能乎?吾嘗以六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射之矢,左右滿把,而不能中。
今汝拔劍則不能舉臂,上車則不能登轼,汝惡能?”要離曰:“士患不勇耳,奚患於不能?王誠能助,臣請必能。
”吳王曰:“諾。
”明旦加要離罪焉,摯執妻子,焚之而揚其灰。
要離走,往見王子慶忌於衛。
王子慶忌喜曰:“吳王之無道也,子之所見也,諸侯之所知也。
今子得免而去之,亦善矣。
”要離與王子慶忌居有間,謂王子慶忌曰:“吳之無道也愈甚,請與王子往奪之國。
”王子慶忌曰:“善。
”乃與要離俱涉於江。
中江,拔劍以刺王子慶忌。
王子慶忌捽之,投之於江,浮則又取而投之,如此者三。
其卒曰:“汝天下之國士也,幸汝以成而名。
”要離得不死,歸於吳。
吳王大說,請與分國。
要離曰:“不可。
臣請必死!”吳王止之,要離曰:“夫殺妻子,焚之而揚其灰,以便事也,臣以為不仁。
夫為故主殺新主,臣以為不義。
夫捽而浮乎江,三入三出,特王子慶忌為之賜而不殺耳,臣已為辱矣。
夫不仁不義,又且已辱,不可以生。
”吳王不能止,果伏劍而死。
要離可謂不為賞動矣,故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廉,故不以貴富而忘其辱。
衛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於使。
翟人攻衛,其民曰:“君之所予位祿者,鶴也;所貴富者,宮人也。
君使宮人與鶴戰,餘焉能戰?”遂潰而去。
翟人至,及懿公於榮澤,殺之,盡食其肉,獨舍其肝。
弘演至,報使於肝,畢,呼天而啼,盡哀而止,曰:“臣請為襮。
”因自殺,先出其腹實,内懿公之肝。
桓公聞之曰:“衛之亡也,以為無道也。
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
”於是複立衛於楚丘。
弘演可謂忠矣,殺身出生以徇其君。
非徒徇其君也,又命衛之宗廟複立,祭祀不絕,可謂有功矣。
譯文: 士的名節不可受到屈辱,這是由于士十分珍視名節。
珍視名節,就會把它看得比富貴還尊貴,私利就不足以使士的心情快樂了。
即使名列諸侯,擁有萬輛兵車,也不足以使士的心志動搖了。
假如受到羞辱,就不願再活下去。
象這樣的人,有權勢一定不會自私自利,居官一定不會貪贓枉法,率領軍隊一定不會屈服敗逃。
忠臣也是這樣。
隻要有利于君主、有利于國家的事,決不會推辭不幹,一定殺身舍生為君為國獻身。
國家如有這樣的士,就可以稱得上有人了。
象這樣的人本來就很難得到,國家之患在于即使遇到了達種人,君主又不了解他們。
吳王想要殺掉王子慶忌,但是沒有誰能殺死他,吳王很憂慮這件事。
要離說;“我能夠殺死王子慶忌。
”吳壬說:“你怎麼能行呢?我曾經乘六匹馬駕的車追趕他,一直追到江邊,卻趕不上他,用箭射他,他左右手各接了滿把的箭,卻射不中他。
而今你拔劍在手卻舉不起手臂,登上車子卻無法憑倚車轼,你怎麼能行?”要離說:“士隻擔憂自己不夠勇敢罷了,哪裡用得着擔憂事情做不成?大王假如能夠相助,我一定能夠成功。
”吳王說;“好吧。
”第二天,吳王假裝将要離治罪,拘捕了要離的妻子和孩子,處死了他們,并燒了屍體,揚散了骨獲。
要離逃跑了,跑到衛國去見王子慶忌。
王子慶忌高興地說:“吳王暴虐無道是你親眼所見,是諸侯所共知的。
如今你得以幸免離開了他,也算幸運了。
”要離和王子慶忌住了不長一段時間,就對王子慶忌說。
“吳王暴虐無道越發厲害了,我願跟随您去把國家從他手裡奪過來。
”王子慶忌說:“好。
”于是和要離一起渡江。
行至江水中流,要離拔劍刺中王子慶忌。
王子慶忌揪住要離的頭發,把他投入江中,等他浮出水面,就又把他抓起來投入扛中,象這樣重複了三次。
王子慶忌最後說:“你是天下的國土,饒你一死,讓你成名。
”要離得以不死,回到吳國。
吳王非常高興,願意與他分享國家。
要離說,“不行。
我決心一死。
”吳王勸阻他,要離說。
“我讓您殺死我的妻子和孩子,并燒了他們的屍體,揚散了骨灰,為的是有利于事業,但我認為這是我的不仁。
為原先的主人殺死新的主人,我認為這是我的不義。
王子慶忌揪住我的頭發把我投入江中,我三次被投入水裡,三次又浮出,我之所以還活着,隻不過是王子慶忌對我開恩不殺拉罷了,我已經受到屈辱了。
作為士,不仁不義,而且又已受辱。
決不可再活在世上。
”吳王勸止不住,要離最終還是用劍自殺了。
要離可稱得上不為賞賜所動了,所以面對大利而不改變他的氣節,要離可稱得上廉潔了,正因為廉潔,所以不因富貴而忘記自己的恥辱。
衛懿公有個巨子叫弘演,受命出使國外。
這時,狄人進攻衛國,衛國的百姓說:“國君給予官位俸祿人是鶴,賜予富貴的是官中的侍從,國君還是讓宮中的恃從和鶴去迎戰吧,我們怎麼能迎戰?”于是潰散而去。
狄人到了,在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