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紀第十

關燈
,市上的作坊,店鋪沒有任何變動,禹葬在會稽,不煩擾衆人。

    由此看來,先王以節儉的原則安葬死者,不是吝惜錢财,也不是憂慮耗費人力,完全是為死者考慮。

    先王所憂慮的,是惟恐死者受辱,墳墓如果被盜掘,死者肯定要受到淩辱,如果儉葬,墓就不會被盜掘。

    所以,先王安葬死者,一定要做到儉,一定做到合,一定做到同。

    什麼叫合?什麼叫同?葬于山林就與山林合為一體,葬幹山坡或低濕之地,就與山坡或低溫之地環境相同。

    這就叫作愛人。

    想愛人的人很多,但真懂得愛人的人很少。

    所以,宋國還沒有滅亡,東冢就被盜掘。

    齊國還沒有滅亡,莊公的墓就被盜掘。

    國家安定尚且如此,又何況百世之後國家已經滅亡了呢?所以孝子、忠臣、慈父、摯友對此不可不阻察。

    原本是敬愛死者,結果卻反而害了他們,大概指的就是厚葬一類事吧。

    《詩》中說:“不敢徒手搏虎,不敢徒涉黃河。

    人們隻知此一端,不知還有其它禍,”這是說不知類推啊! 所以,忽而翻轉過去加以反對,忽而翻轉過來表示贊同。

    他們所反對的正是他們所贊同過的,他們所贊同的正是他們所反對過的。

    是非尚未确定,而喜怒鬥争反倒都用上了。

    我們不反對鬥,也不反對争,但是反對驅使人們糊裡糊塗鬥、糊裡糊塗争的根源。

    因此,凡争鬥,都是是非确定以後才采用的手段。

    如今人們大多不先确定是非,卻先急急忙忙地争鬥,這是最糊塗的。

     魯國季孫氏舉辦喪事,孔子去吊喪。

    進門之後,站到左邊,立于賓客的位置。

    主喪的季桓子用魯國的寶玉殓死者。

    孔子從西階下穿過中庭快步向東,登東階而上,說:“用寶玉殓死者,就象是把屍體暴露在原野上一樣。

    ”穿過中庭,登階而上是不合于賓客禮儀的,雖然不合禮儀,但孔子仍然這樣做了,這是為了阻止過失啊! 異寶 原文: 四曰: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

    孫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

    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

    楚、越之間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

    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

    可長有者,其唯此也。

    ”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孫敖叔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

    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

    ”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

    許公不應,東南向而唾。

    五員載拜受賜,曰:“知所之矣。

    ”因如吳。

    過於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漁,從而請焉。

    丈人度之,絕江。

    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願獻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五員者,爵執圭,祿萬檐,金千镒。

    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五員過於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

    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衆矣,将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

    為矣,而無以為之。

    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願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

    ”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

    ”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

    ”今以百金與抟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

     譯文: 古代的人不是沒有寶物,隻是他們看作寶物的東西與令人不同。

     孫叔敖病了,臨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說;“大王多次賜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

    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賜給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

    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寝丘,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十分兇險。

    楚人畏懼鬼,而越入迷信鬼神和災祥。

    所以,能夠長久占有的封地,恐怕隻有這塊土地了。

    ”孫叔敖死後,楚王果然把肥沃的土地賜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謝絕了,請求賜給寝丘,所以這塊土地至今沒有被他人占有。

    孫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懂得把别人所厭惡的東西當作自己所喜愛的東西,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千世俗的原因。

     伍員逃亡,楚國緊急迫捕他。

    他從事登上太行山,遙望鄭國說:“這個國家,地勢險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國君是個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謀舉犬事。

    ”伍員離開鄭國,到了許國,拜見許公并詢問自己宜去的國家。

    許公不回答,向東南方吐了一口唾沫。

    伍員再拜接受賜教說;“我知遭該去的國家了。

    ”于是往吳國進發。

    路過楚國,到了長江岸邊,想要渡江。

    他看到一位老人,撐着小船,正要打魚,于是走過去請求老人送他過江。

    老人把他送過江去。

    伍員問老人的姓名,老人卻不肯告訴。

    他解下自己的寶劍送給老人,說:“這是價值千金的寶劍,我願意把它奉獻給您。

    ”老人不肯接受,說;“按照楚國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