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紀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越疏遠,感情越疏遠,守墓人就越懈怠,守墓人越來越懈怠,可是墓中随葬的器物卻同原來一樣,這種形勢本來就不安全了。
世俗之人舉行葬禮,用大車載着棺柩,各種旗幟、畫有雲氣的偻翣相随,棺柩之上點綴着珠玉,塗飾了各種花紋。
靈車左右執绋進葬的有萬人,牽引靈車行進,這麼多人得用軍法指揮才行。
舉行這種葬禮給世人看,那是夠美的了,夠盛大的了,但是用這種葬禮安葬死者,那是不行的。
倘若厚葬真有利于死者,那麼即使這樣做會使國家貧困、人民勞苦,慈親孝子也是不會拒絕做的。
安死
原文:
三曰:世之為丘壟也,其高大若山,其樹之若林,其設阙庭、為宮室、造賓阼也若都邑。
以此觀世示富則可矣,以此為死則不可也。
夫死,其視萬歲猶一瞬也。
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
以百與六十為無窮者之慮,其情必不相當矣。
以無窮為死者之慮,則得之矣。
今有人於此,為石銘置之壟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财物、寶器甚多,不可不抇,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
”人必相與笑之,以為大惑。
世之厚葬也,有似於此。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抇之墓也。
以耳目所聞見,齊、荊、燕嘗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趙、魏、韓皆亡矣,其皆故國矣。
自此以上者,亡國不可勝數,是故大墓無不抇也。
而世皆争為之,豈不悲哉?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鄉裡之所釜<鬲瓦>者而逐之。
憚耕稼采薪之勞,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樂,智巧窮屈,無以為之,於是乎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廣澤林薮,撲擊遏奪,又視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微抇之,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與分之。
夫有所愛所重,而令奸邪、盜賊、寇亂之人卒必辱之,此孝子、忠臣、親父、交友之大事。
堯葬於谷林,通樹之;舜葬於紀市,不變其肆,禹葬於會稽,不變人徒。
是故先王以儉節葬死也,非愛其費也,非惡其勞也,為死者慮也。
先王之所惡,惟死者之辱也。
發則必辱,儉則不發。
故先王之葬,以必儉。
必合,必同。
何謂合?何謂同?葬於山林則合乎山林,葬於阪隰則同乎阪隰。
此之謂愛人。
夫愛人者衆,知愛人者寡。
故宋未亡而東冢抇,齊未亡而莊公冢抇。
國安甯而猶若此,又況百世之後而國已亡乎?故孝子、忠臣、親父、交友不可不察於此也。
夫愛之而反危之,其此之謂乎!《詩》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此言不知鄰類也。
故反以相非,反以相是。
其所非方其所是也,其所是方其所非也。
是非未定,而喜怒鬥争反為用矣。
吾不非鬥,不非争,而非所以鬥,非所以争。
故凡鬥争者,是非已定之用也。
今多不先定其是非,而先疾鬥争,此惑之大者也。
魯季孫有喪,孔子往吊之。
入門而左,從客也。
主人以玙璠收,孔子徑庭而趨,曆級而上,曰:“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
”徑庭曆級,非禮也;雖然,以救過也。
譯文:
世人建造墳墓,高大如山,墳墓上種樹,茂密如林,墓地修建墓阙、庭院,建築宮室,建造東西石階,象都邑一樣。
用這些向世人誇耀财富,那是可以的,但是用這些安葬死者卻不行。
對于死者來說,看待一萬年就象是一瞬。
人的壽命,長的不超過百歲,一般的不超過六十歲。
根據百歲或六十歲壽命的需要替無限久遠的死者考慮,它們的實際情況必定不相适合。
根據無限久遠的需要替死者考慮,就掌握葬死的本義了。
假如有這樣一個人,埋葬死者時在墓上立一塊石碑,上面刻寫道:“這裡面的器物,有珠玉、玩好、财物、寶器,十分豐富,不可不發掘,掘開它一定大富,可以世世代代乘車吃肉。
”人們一定一起嘲笑他,認為這個人太糊塗。
世上的厚葬與此相似。
從古到今,沒有不滅亡的國家;沒有不滅亡的國家,這就沒有不被挖掘的墳墓,就人們耳聞目睹來說,齊、楚、燕曾經滅亡過,宋,中山已經滅亡了,趙、魏、韓都滅亡了,它們都成了古國了。
從它們再往前,滅亡的國家數也數不盡,因此,大墓沒有不被掘開的。
但是世人卻都争着造大墓,難道不可悲嗎?國君的刁滑之民,父親的不孝之子,兄長的忤逆之弟,他們都是被鄉裡一緻驅遂的人。
他們害怕耕種、打柴之苦,不肯從事各種勞役,卻追求享受錦衣玉食之樂;當智謀巧詐用盡,仍無法得到時,于是就聚集起很多人,憑惜深山、大潮、樹林和沼澤,攔路打劫,又探察葬器豐厚的大墓,想辦法住到墳墓附近便于盜墓的住所,暗中挖掘,日夜不止,一定要獲得其中的時物,一起瓜分。
如果所疼愛、所尊重的人,死後卻肯定要遭到惡人、盜賊,匪寇的淩辱,這是孝子、忠臣,慈父,摯友當憂慮的大事。
堯葬在谷林,墓上處處種上樹,舜葬在紀市
靈車左右執绋進葬的有萬人,牽引靈車行進,這麼多人得用軍法指揮才行。
舉行這種葬禮給世人看,那是夠美的了,夠盛大的了,但是用這種葬禮安葬死者,那是不行的。
倘若厚葬真有利于死者,那麼即使這樣做會使國家貧困、人民勞苦,慈親孝子也是不會拒絕做的。
以此觀世示富則可矣,以此為死則不可也。
夫死,其視萬歲猶一瞬也。
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
以百與六十為無窮者之慮,其情必不相當矣。
以無窮為死者之慮,則得之矣。
今有人於此,為石銘置之壟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财物、寶器甚多,不可不抇,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
”人必相與笑之,以為大惑。
世之厚葬也,有似於此。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抇之墓也。
以耳目所聞見,齊、荊、燕嘗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趙、魏、韓皆亡矣,其皆故國矣。
自此以上者,亡國不可勝數,是故大墓無不抇也。
而世皆争為之,豈不悲哉?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鄉裡之所釜<鬲瓦>者而逐之。
憚耕稼采薪之勞,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樂,智巧窮屈,無以為之,於是乎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廣澤林薮,撲擊遏奪,又視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微抇之,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與分之。
夫有所愛所重,而令奸邪、盜賊、寇亂之人卒必辱之,此孝子、忠臣、親父、交友之大事。
堯葬於谷林,通樹之;舜葬於紀市,不變其肆,禹葬於會稽,不變人徒。
是故先王以儉節葬死也,非愛其費也,非惡其勞也,為死者慮也。
先王之所惡,惟死者之辱也。
發則必辱,儉則不發。
故先王之葬,以必儉。
必合,必同。
何謂合?何謂同?葬於山林則合乎山林,葬於阪隰則同乎阪隰。
此之謂愛人。
夫愛人者衆,知愛人者寡。
故宋未亡而東冢抇,齊未亡而莊公冢抇。
國安甯而猶若此,又況百世之後而國已亡乎?故孝子、忠臣、親父、交友不可不察於此也。
夫愛之而反危之,其此之謂乎!《詩》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此言不知鄰類也。
故反以相非,反以相是。
其所非方其所是也,其所是方其所非也。
是非未定,而喜怒鬥争反為用矣。
吾不非鬥,不非争,而非所以鬥,非所以争。
故凡鬥争者,是非已定之用也。
今多不先定其是非,而先疾鬥争,此惑之大者也。
魯季孫有喪,孔子往吊之。
入門而左,從客也。
主人以玙璠收,孔子徑庭而趨,曆級而上,曰:“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
”徑庭曆級,非禮也;雖然,以救過也。
用這些向世人誇耀财富,那是可以的,但是用這些安葬死者卻不行。
對于死者來說,看待一萬年就象是一瞬。
人的壽命,長的不超過百歲,一般的不超過六十歲。
根據百歲或六十歲壽命的需要替無限久遠的死者考慮,它們的實際情況必定不相适合。
根據無限久遠的需要替死者考慮,就掌握葬死的本義了。
”人們一定一起嘲笑他,認為這個人太糊塗。
世上的厚葬與此相似。
從它們再往前,滅亡的國家數也數不盡,因此,大墓沒有不被掘開的。
但是世人卻都争着造大墓,難道不可悲嗎?
他們害怕耕種、打柴之苦,不肯從事各種勞役,卻追求享受錦衣玉食之樂;當智謀巧詐用盡,仍無法得到時,于是就聚集起很多人,憑惜深山、大潮、樹林和沼澤,攔路打劫,又探察葬器豐厚的大墓,想辦法住到墳墓附近便于盜墓的住所,暗中挖掘,日夜不止,一定要獲得其中的時物,一起瓜分。
如果所疼愛、所尊重的人,死後卻肯定要遭到惡人、盜賊,匪寇的淩辱,這是孝子、忠臣,慈父,摯友當憂慮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