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紀第九

關燈


     審己 原文: 四曰:凡物之然也,必有故。

    而不知其故,雖當,與不知同,其卒必困。

    先王、名士、達師之所以過俗者,以其知也。

    水出於山而走於海,水非惡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

    稼生於野而藏於倉,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

    故子路揜雉而複釋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請之於關尹子。

    關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

    ”關尹子曰:“未可。

    ”退而習之三年,又請。

    關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齊攻魯,求岑鼎。

    魯君載他鼎以往。

    齊侯弗信而反之,為非,使人告魯侯曰:“柳下季以為是,請因受之。

    ”魯君請於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賂以欲岑鼎也,以免國也。

    臣亦有國於此。

    破臣之國以免君之國,此臣之所難也。

    ”於是魯君乃以真岑鼎往也。

    且柳下季可謂此能說矣。

    非獨存己之國也,又能存魯君之國。

    齊湣王亡居於衛,晝日步足,謂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

    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當已。

    ”公玉丹答曰:“臣以王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賢也。

    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惡王之賢也,因相與合兵而攻王。

    此王之所以亡也。

    ”湣王慨焉太息曰:“賢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

    此公玉丹之所以過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

    越王之弟曰豫,欲盡殺之,而為之後。

    惡其三人而殺之矣。

    國人不說,大非上。

    又惡其一人而欲殺之,越王未之聽。

    其子恐必死,因國人之欲逐豫,圍王宮。

    越王太息曰:“餘不聽豫之言,以罹此難也。

    ”亦不知所以亡也。

     譯文: 大凡物之所以這樣,必有原因。

    如果不知道它的原因,即使行為符合外物的變化,也和不知相同,最終必為外物所困。

    先代君王、知名之士、通達之師之所以超過平庸之輩,正是因為他們知道事物之所以這樣的原因。

    水從山中流出奔向大海,并不是水厭惡山而向往海,而是山高海低的形勢使它選樣的。

    莊稼生在田野而貯藏在倉中,并不是莊稼有這種欲望,而是人們都需用它啊。

     所以子路捉到雉卻又放了它,是由于自己尚未知道捉到它的原因。

     子列子曾射中目标,于是向關尹子請教關于射箭的道理。

    關尹子問:“你知道你射中的道理嗎?”子列子回答說;“不知道。

    ”關尹子說:“現在還不能跟你談論大道。

    ”子列于回去練習射箭,練了三年,又去請教。

    關尹子問:“你知道你射中的道理嗎?”子列子說:“知道了。

    ”關尹子悅,“可以了,你要奉守它而不要失掉。

    ”不隻射箭如此,國家的生存,國家的滅亡,人的賢明,人的不肖,也都各有原因。

    聖人不去考察存亡,賢不肖本身,而是考察造成它們這樣的原因。

     齊國攻打魯國,索取魯國的岑鼎。

    魯君把另一隻鼎進到齊國。

    齊侯不相信,把它退了回來,認為不是岑鼎,并派人告訴魯侯說:“如果柳下季認為這是岑鼎,我願意接受它。

    ”魯君向柳下季求助。

    柳下季答複說:“您答應把齊侯想要的岑鼎送給他,為的是借以使國家免除災難。

    我自己這裡也有個‘國家’,這就是信譽。

    毀滅我的‘國家’來挽救您的國家,這是我難以辦到的。

    ”于是魯君就把真的岑鼎過往齊國去了。

    象柳下季這樣可稱得上善于勸說國君了。

    不僅保持自己的信譽,又能保存住魯君的國家。

     齊湣王流亡國外,住在衛國。

    有一次,白天散步,齊湣王對公玉丹說:“我已流亡國外了,卻不知道流亡的原因。

    我之所以流亡,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當糾正自己的過失。

    ”公玉丹回答說:“我以為大王您已經知道了呢,您竟然還不知道嗎?您之所以流亡國外,是因為您太賢明的緣故。

    天下的君主都不肖,因而憎惡大王您的賢礙,于是他們互相勾結,合兵進攻大王。

    這就是大王您流亡的原因啊!”湣王很感慨,歎息說,“君主賢明原來要受這樣的苦啊!”這也是不知道白己為什麼滅亡啊!這正是公玉丹之所以能夠蒙騙他的原因。

     越王授有四個兒子。

    越王的弟弟名叫豫,他想把越王的四個兒子全都殺掉,讓自己成為越王的繼承人。

    豫毀謗其中三子,讓越王把他們殺掉了。

    國人很不滿,紛紛指責王。

    豫又毀謗剩下的一子,想讓越王殺掉他,越王沒有聽從豫的話。

    越王的兒子害怕自己必被殺死,于是借着國人的願望把豫驅遂出國,并包圍了王官。

    越王歎息說:“我不聽從豫的話,所以才遺到這樣的災禍。

    ”這也是不知自己為什麼滅亡啊。

     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