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紀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親疏之所由起也,治亂、安危、過勝之所在也。
過勝之,勿求於他,必反於己。
人情欲生而惡死,欲榮而惡辱。
死生榮辱之道一,則三軍之士可使一心矣。
凡軍,欲其衆也;心,欲其一也。
三軍一心,則令可使無敵矣。
令能無敵者,其兵之於天下也,亦無敵矣。
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貴乎天子。
其藏於民心,捷於肌膚也,深痛執固,不可搖蕩,物莫之能動。
若此則敵胡足勝矣?故曰:其令強者其敵弱,其令信者其敵诎。
先勝之於此,則必勝之於彼矣。
凡兵,天下之兇器也;勇,天下之兇德也。
舉兇器,行兇德,猶不得已也。
舉兇器必殺,殺,所以生之也;行兇德必威,威,所以懾之也。
敵懾民生,此義兵之所以隆也。
故古之至兵,才民未合,而威已谕矣,敵已服矣,豈必用枹鼓幹戈哉?故善谕威者,於其未發也,於其未通也,窅窅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謂至威之誠。
凡兵,欲急疾捷先。
欲急疾捷先之道,在於知緩徐遲後而急疾捷先之分也。
急疾捷先,此所以決義兵之勝也。
而不可久處,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凫舉死昬之地矣。
雖有江河之險則淩之,雖有大山之塞則陷之。
并氣專精,心無有慮,目無有視,耳無有聞,一諸武而已矣。
冉叔誓必死於田侯,而齊國皆懼;豫讓必死於襄子,而趙氏皆恐;成荊緻死於韓主,而周人皆畏;又況乎萬乘之國而有所誠必乎?則何敵之有矣?刃未接而欲已得矣。
敵人之悼懼憚恐、單蕩精神,盡矣,鹹若狂魄,形性相離,行不知所之,走不知所往,雖有險阻要塞、銛兵利械,心無敢據,意無敢處,此夏桀之所以死於南巢也。
今以木擊木則拌,以水投水則散,以冰投冰則沈,以塗投塗則陷,以疾徐先後之勢也。
夫兵有大要,知謀物之不謀之不禁也,則得之矣。
專諸是也,獨手舉劍至而已矣,吳王壹成。
又況乎義兵,多者數萬,少者數千,密其躅路,開敵之塗,則士豈特與專諸議哉!譯文:
義,是萬事的法則,是君臣、長幼、親疏産生的根基,是國家治亂,安危、勝敗的關鍵。
勝敗的關鍵,不要向其它方面尋求,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尋找。
人的本性都是想要生存而厭惡死亡,想耍榮耀而厭惡恥辱。
死生、榮辱的道理統一于義,就可以使三軍将士思想一緻了。
凡軍隊,人數應該衆多,軍心應該一緻。
三軍思想一緻,就可以使号令暢行無阻了。
号令能夠暢行無阻的君主,他的軍隊也就無敵于天下了。
古代的正義之師,人民尊重号令,看得比天下還重大,比天子還尊貴。
号令藏于民心,感幹肌膚,深切牢固,不可動搖,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使它改變。
象這樣,敵人自然不戰而潰,哪兒還值得一擊呢?所以說:号令不可沖犯的軍隊,它的敵手必然軟弱,号令暢行無阻的軍隊,它的敵手必然屈服。
在朝廷中發布命誇時就已經勝過了敵手,因此,在原野上戰勝敵手就是必然的了。
凡兵器都是天下的兇器,勇武是天下的兇稽。
舉兇器,行兇話,是由于不得已。
舉兇器必定耍殺人,殺惡人是使人民得以生存的手段,行兇德必定要顯示武力使人畏懼,使人畏懼是叫敵手屈服的手段。
敵手最懼屈服,人民獲得生存,這是正義之師興盛的原因。
所以,古代的正義之師出征,士兵尚未交鋒,而威力就已經顯示出來發揮作用了,敵手就已經降服了,難道還一定用得着沖鋒厮殺嗎?所以,善于顯示威力的,他的威力在他尚未發揮、尚未顯示之前就已經産生作用。
他的威力深遠難見,沒有誰知道它的真實情況,這就是威力達到頂點的情形。
凡用兵打杖,應該行動迅速,先發制人。
要想行動迅速,先發制人,方法在于明辨遲緩、落後與迅速、搶先的區别。
行動迅速,先發制人,這是決定正義之師勝利的因素。
因而布可滞留一處,懂得軍隊不可滞留的道理,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該迅逸避開的死絕之地了。
這樣,縱有江河之險也可以淩越它,縱有大山險塞也能夠攻陷它。
要克敢制勝,隻要精神專一,心中沒有疑慮,目不旁視,耳布旁聽,把心力,眼力、耳力都集中在軍事上就行了。
冉叔發誓一定要殺死齊侯,齊國君臣都十分恐懼,豫讓決心要刺殺趙襄子,趙氏上下都裉驚恐。
成荊跟韓主拼命,周人都十分敬畏。
一個人決心拼命尚且如此,又何況擁有兵車萬輛的大國決心要達到目的呢?那還有什麼人能夠跟他抗衡昵?士兵尚未交鋒而欲望就已經滿足了。
敵人恐懼害怕,精神衰竭、動搖,已經達到極點了。
他們吓得都象是精神錯亂一樣,魂不守舍,行走不知目标,奔跑不知去處,縱有險阻要塞、堅甲利兵,心裡也不敢依托,精神也無法安甯,這就是夏奘之所以死在南巢的緣故啊。
假如用木頭擊打術頭,後者就會裂開。
把水注人水中,後者就會散開,把冰投向冰面,後者就會沉沒,把泥抛向泥中,後者就會下陷,達就是快慢先後的必然态勢。
過勝之,勿求於他,必反於己。
人情欲生而惡死,欲榮而惡辱。
死生榮辱之道一,則三軍之士可使一心矣。
凡軍,欲其衆也;心,欲其一也。
三軍一心,則令可使無敵矣。
令能無敵者,其兵之於天下也,亦無敵矣。
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貴乎天子。
其藏於民心,捷於肌膚也,深痛執固,不可搖蕩,物莫之能動。
若此則敵胡足勝矣?故曰:其令強者其敵弱,其令信者其敵诎。
先勝之於此,則必勝之於彼矣。
凡兵,天下之兇器也;勇,天下之兇德也。
舉兇器,行兇德,猶不得已也。
舉兇器必殺,殺,所以生之也;行兇德必威,威,所以懾之也。
敵懾民生,此義兵之所以隆也。
故古之至兵,才民未合,而威已谕矣,敵已服矣,豈必用枹鼓幹戈哉?故善谕威者,於其未發也,於其未通也,窅窅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謂至威之誠。
凡兵,欲急疾捷先。
欲急疾捷先之道,在於知緩徐遲後而急疾捷先之分也。
急疾捷先,此所以決義兵之勝也。
而不可久處,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凫舉死昬之地矣。
雖有江河之險則淩之,雖有大山之塞則陷之。
并氣專精,心無有慮,目無有視,耳無有聞,一諸武而已矣。
冉叔誓必死於田侯,而齊國皆懼;豫讓必死於襄子,而趙氏皆恐;成荊緻死於韓主,而周人皆畏;又況乎萬乘之國而有所誠必乎?則何敵之有矣?刃未接而欲已得矣。
敵人之悼懼憚恐、單蕩精神,盡矣,鹹若狂魄,形性相離,行不知所之,走不知所往,雖有險阻要塞、銛兵利械,心無敢據,意無敢處,此夏桀之所以死於南巢也。
今以木擊木則拌,以水投水則散,以冰投冰則沈,以塗投塗則陷,以疾徐先後之勢也。
夫兵有大要,知謀物之不謀之不禁也,則得之矣。
專諸是也,獨手舉劍至而已矣,吳王壹成。
又況乎義兵,多者數萬,少者數千,密其躅路,開敵之塗,則士豈特與專諸議哉!
勝敗的關鍵,不要向其它方面尋求,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尋找。
死生、榮辱的道理統一于義,就可以使三軍将士思想一緻了。
三軍思想一緻,就可以使号令暢行無阻了。
号令能夠暢行無阻的君主,他的軍隊也就無敵于天下了。
古代的正義之師,人民尊重号令,看得比天下還重大,比天子還尊貴。
号令藏于民心,感幹肌膚,深切牢固,不可動搖,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使它改變。
象這樣,敵人自然不戰而潰,哪兒還值得一擊呢?所以說:号令不可沖犯的軍隊,它的敵手必然軟弱,号令暢行無阻的軍隊,它的敵手必然屈服。
在朝廷中發布命誇時就已經勝過了敵手,因此,在原野上戰勝敵手就是必然的了。
舉兇器,行兇話,是由于不得已。
舉兇器必定耍殺人,殺惡人是使人民得以生存的手段,行兇德必定要顯示武力使人畏懼,使人畏懼是叫敵手屈服的手段。
敵手最懼屈服,人民獲得生存,這是正義之師興盛的原因。
所以,古代的正義之師出征,士兵尚未交鋒,而威力就已經顯示出來發揮作用了,敵手就已經降服了,難道還一定用得着沖鋒厮殺嗎?所以,善于顯示威力的,他的威力在他尚未發揮、尚未顯示之前就已經産生作用。
他的威力深遠難見,沒有誰知道它的真實情況,這就是威力達到頂點的情形。
要想行動迅速,先發制人,方法在于明辨遲緩、落後與迅速、搶先的區别。
行動迅速,先發制人,這是決定正義之師勝利的因素。
因而布可滞留一處,懂得軍隊不可滞留的道理,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該迅逸避開的死絕之地了。
這樣,縱有江河之險也可以淩越它,縱有大山險塞也能夠攻陷它。
要克敢制勝,隻要精神專一,心中沒有疑慮,目不旁視,耳布旁聽,把心力,眼力、耳力都集中在軍事上就行了。
冉叔發誓一定要殺死齊侯,齊國君臣都十分恐懼,豫讓決心要刺殺趙襄子,趙氏上下都裉驚恐。
成荊跟韓主拼命,周人都十分敬畏。
一個人決心拼命尚且如此,又何況擁有兵車萬輛的大國決心要達到目的呢?那還有什麼人能夠跟他抗衡昵?士兵尚未交鋒而欲望就已經滿足了。
敵人恐懼害怕,精神衰竭、動搖,已經達到極點了。
他們吓得都象是精神錯亂一樣,魂不守舍,行走不知目标,奔跑不知去處,縱有險阻要塞、堅甲利兵,心裡也不敢依托,精神也無法安甯,這就是夏奘之所以死在南巢的緣故啊。
假如用木頭擊打術頭,後者就會裂開。
把水注人水中,後者就會散開,把冰投向冰面,後者就會沉沒,把泥抛向泥中,後者就會下陷,達就是快慢先後的必然态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