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紀第七

關燈
則誦之,卧則夢之,自今單唇幹肺,費神傷魂,上稱三皇五帝之業以愉其意,下稱五伯名士之謀以信其事,早朝晏罷,以告制兵者,行說語衆,以明其道。

    道畢說單而不行,則必反之兵矣。

    反之於兵,則必鬥争之情,必且殺人,是殺無罪之民以興無道與不義者也。

    無道與不義者存,是長天下之害而止天下之利,雖欲幸而勝,禍且始長。

    先王之法曰:“為善者賞,為不善者罰。

    ”古之道也,不可易。

    今不别其義與不義,而疾取救守,不義莫大焉,害天下之民者莫甚焉。

    故取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惟義兵為可。

    兵苟義,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義,攻伐不可,救守不可。

    使夏桀、殷纣無道至於此者,幸也;使吳夫差、智伯瑤侵奪至於此者,幸也;使晉厲、陳靈、宋康不善至於此者,幸也。

    若令桀、纣知必國亡身死,殄無後類,吾未知其厲為無道之至於此也;吳王夫差、智伯瑤知必國為丘墟,身為刑戮,吾未知其為不善、無道、侵奪之至於此也;晉厲知必死於匠麗氏,陳靈知必死於夏徵舒,宋康知必死於溫,吾未知其為不善之至於此也。

    此七君者,大為無道不義,所殘殺無罪之民者,不可為萬數。

    壯佼、老幼、胎賣之死者,大實平原,廣堙深溪大谷,赴巨水,積灰填溝洫險阻。

    犯流矢,蹈白刃,加之以凍餓饑寒之患,以至於今之世,為之愈甚。

    故暴骸骨無量數,為京丘若山陵。

    世有興主仁士,深意念此,亦可以痛心矣,亦可以悲哀矣。

    察此其所自生,生於有道者之廢,而無道者之恣行。

    夫無道者之恣行,幸矣。

    故世之患,不在救守,而在於不肖者之幸也。

    救守之說出,則不肖者益幸也,賢者益疑矣。

    故大亂天下者,在於不論其義而疾取救守。

     譯文: 救守的本心,無一不是衛護無道之君,救援不義之主的。

    衛護無道之君,救援不義之主,禍患沒有比這更大的了,給天下百姓造成危害沒有比這更深重的了。

     凡主張救守的人,最先是用言辭勸說,其次訴諸武力。

    用言辭勸說,就聚徒成群,日夜思慮,費心勞神,起來就陳述它,睡覺還夢着它,把自己搞得唇焦肺燥,神損魂傷,上稱三皇五帝的功業取悅于人,下舉春秋五霸、知名人士的謀略證明自己的主張,從早上朝會到晚上退朝,都在勸說對方的主帥,宣揚自己的主張,曉谕衆人,以闡觀自己的道理。

    一旦道理講完,話語說盡,自己的主張仍然不被采用,就必然轉而訴諸武力了。

    轉而訴諸武力,勢必就是戰争。

    戰争本身,必将殺人。

    這是屠殺無辜的人民,以扶持無道之君和不義之主。

    無道之君和不義之主得以生存,這是助長天下的禍害,毀棄天下的利益。

    無道之君,不義之主雖想僥幸取勝,禍患卻由此開始滋長。

     先王的法典說:“對行善的人給予獎賞,對作惡的人給予懲罰。

    ”這是自古以來的原則,不可更改。

    如今不區分正義與不正義卻力主救守,沒有比述更不義的事了,給天下百娃帶來危害的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因此,一概采用攻伐不可,一概反對攻伐也不可,一概采用救守不可,一概反對救守也不可,惟有正義之師才可以。

    軍隊如果是正義之師,那麼攻伐可以,救守也可以,軍隊如果是不義之師,那麼攻伐不可,救守也不可。

     緻使夏桀,殷纣荒婬無道達到如此地步的是僥幸之心,緻使吳王夫差、智伯瑤侵暴掠奪達到如此地步的是僥幸之心,緻使晉厲公、陳靈公、宋康王作惡達到如此地步的也是僥幸之心。

    假如讓桀、纣知道他們目日樣作的後果定然是國亡身死,斷子絕孫,我不相信他們荒婬無道會到如此地步,假如吳王夫差、智伯瑤知道他們那樣做的後果定然是國家成為座墟,自身遭到殺戮,我不相信他們侵暴掠奪會到如此地步;假如晉厲公知道他那樣做必定會死在匠麗氏的家中,陳靈公知道他那樣做必定會死于夏微舒之手,朱康王知道他那樣做必定會死在溫邑,我不相信他們作惡會達到如此地步。

     這七個國君恣意作惡,他們殘殺的無辜百姓多得數也數不清。

    青壯年,老人,兒童以及母腹中的胎兒死去的遍及原野,填塞了深谷,流入大河,戰火的積灰填平了溝洫險阻。

    人民冒着飛矢,踏着利刃,再加上受着凍餓饑寒的熬煎,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愈演愈烈。

    所以暴露在野外的屍骨多得無法計數。

    積屍封土築成的高冢象高大的山陵。

    世上如有奮發之君、仁義之士,深切地想到達些,也足以感到痛心了,也足以感到悲哀了。

     考察這種情況産生的根源,在于有道之人被廢棄,而無道昏君恣意妄行。

    無道昏君恣意妄行,全是由幹心存僥幸的緣故。

    所以,當今世上的禍患不在于教守本身,而在于不肖的人心存僥幸。

    救守的論調産生之後,不肖的人越發懷有僥幸之心了,賢人越發恐懼了。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