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紀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
主執圜,臣處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
日夜一周,圜道也。
月躔二十八宿,轸與角屬,圜道也。
精行四時,一上一下,各與遇,圜道也。
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
雲氣西行,雲雲然,冬夏不辍;水泉東流,日夜不休。
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圜道也。
黃帝曰:“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
”以言不刑蹇,圜道也。
人之竅九,一有所居則八虛,八虛甚久則身斃。
故唯而聽,唯止;聽而視,聽止:以言說一。
一不欲留,留運為敗,圜道也。
一也齊至貴,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而萬物以為宗。
聖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
令出於主口,官職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於民心,遂於四方,還周複歸,至於主所,圜道也。
令圜,則可不可,善不善,無所壅矣。
無所壅者,主道通也。
故令者,人主之所以為命也,賢不肖、安危之所定也。
人之有形體四枝,其能使之也,為其感而必知也。
感而不知,則形體四枝不使矣。
人臣亦然。
号令不感,則不得而使矣。
有之而不使,不若無有。
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湯、武皆然。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則分定,分定則下不相隐。
堯舜,賢主也,皆以賢者為後,不肯與其子孫,猶若立官必使之方。
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與其子孫,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亂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遠,而所知者之近也。
今五音之無不應也,其分審也。
宮、徵、商、羽、角,各處其處,音皆調均,不可以相違,此所以無不受也。
賢主之立官有似於此。
百官各處其職、治其事以待主,主無不安矣;以此治國,國無不利矣;以此備患,患無由至矣。
譯文: 天道圓,地道方。
聖壬效法它們,據以設立君臣上下。
怎樣解釋天道圜呢?精氣一上一下,環繞往複,循環不已,無所留止,所以說天道圓。
怎樣解釋地道方呢?萬物異類異形,都有各自的名分、職守,不能互相代替,所以說地道方。
君主掌握圜道,臣下處守方道,方道圓道不颠倒改變,這樣國家才能昌盛。
太陽一晝夜繞行一周,這是圜遣。
月亮曆行二十八宿,始于角宿,終于轸宿,角宿與轸宿首尾相接,這是圓道。
精氣四季運行,陰氣上騰,陽氣下降,相合而成萬物,這是圓道。
萬物有了活力就會萌發,萌發而後滋生,滋生而後成長,成長而後壯大,壯大而後成熟,成熟而後衰暾,衰緻而後死亡,死亡而後形迹消失,這是圓道。
雲氣西行,紛纭回轉,冬夏不止,水泉東流,日夜不停。
泉源永不枯竭,大海水不滿盈,小泉彙成大海,重水化作輕雲,這是圓道。
螢帝說:“無帝沒有固定的居處。
如果它固定在一處,就不會無所不在了。
這是說運行不止,這是圓道。
人體共有九個孔竅,其中一竅閉塞,另外八竅就會有病。
八竅病得厲害,時間久了,人就會死亡。
所以,應答時若要聽,應答就會停止,傾聽時若要看,傾聽就會停止。
這是說要專精于一官一竅.一官 一竅都不應停滞,停滞就成為禍災,這是圓道。
道是最高的,沒有誰知道它的來源,也沒有誰知道它的終極,沒有誰知道它的開始,也沒有誰知道它的歸宿,然而萬物都把它作為本源。
聖王取法它,用來保全自己的天性,用來安定自己的生命,用來發号施令。
号令從君主之口發出,百官接受而施行,日夜不停,普遍下達,深入到底,合于民心,通達四方,然後又旋轉複回,回到君主那裡,這是圓道。
号令的施行符台圓道,不合宜的就能使它合宜,不好的就能使它美好,這樣就沒有壅閉之處了。
沒有壅閉之處就是君道暢通啊!所以,号令是君主把它當作生命來看待的東西,君主的賢與不肖,國家的安危都由它決定。
人有形體四肢,其所以能夠支使它們,是由于它們受到觸動必定知道。
如果受到觸動而不知道,那形體四肢就不會聽從支使了,臣下也是這樣。
如果對君主的号令無動于衷,就無法支使他們了。
有臣下卻不聽從支使,不如沒有。
君主就是要支使本不屬于自己的臣下,舜、禹,湯,武王都是這樣。
先王設立高官,一定要使它方正。
作到方正,職分就确定了,職分确定了,臣下就不會有隐私壅蔽其上。
堯舜是賢明的君主,他們都把賢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不肯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然而設立官職仍然一定要使它方正。
當今世上的君主,都想父子相傳世世代代不失君位,從而把它傳給自己的子孫。
但他們設立官職反而不能使它方正,用私欲把它搞亂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貪求的太遠,而見識太短的緣故。
五音無不應和,這是由于它們各自的樂律确定。
官、徵,商,羽、角各處在白己的位置上,音都調得根準确,不可以有絲毫蓋誤,這就是五音無不應和的緣故。
賢主設立官職與此相似。
百官各守其職,治理分内的事,以此恃奉君主,君主就沒有不安甯的,以此治理國家,國家就沒有不興旺的,以此妨備禍患,禍患就無從降臨了。
主執圜,臣處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
日夜一周,圜道也。
月躔二十八宿,轸與角屬,圜道也。
精行四時,一上一下,各與遇,圜道也。
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
雲氣西行,雲雲然,冬夏不辍;水泉東流,日夜不休。
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圜道也。
黃帝曰:“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
”以言不刑蹇,圜道也。
人之竅九,一有所居則八虛,八虛甚久則身斃。
故唯而聽,唯止;聽而視,聽止:以言說一。
一不欲留,留運為敗,圜道也。
一也齊至貴,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而萬物以為宗。
聖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
令出於主口,官職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於民心,遂於四方,還周複歸,至於主所,圜道也。
令圜,則可不可,善不善,無所壅矣。
無所壅者,主道通也。
故令者,人主之所以為命也,賢不肖、安危之所定也。
人之有形體四枝,其能使之也,為其感而必知也。
感而不知,則形體四枝不使矣。
人臣亦然。
号令不感,則不得而使矣。
有之而不使,不若無有。
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湯、武皆然。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則分定,分定則下不相隐。
堯舜,賢主也,皆以賢者為後,不肯與其子孫,猶若立官必使之方。
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與其子孫,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亂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遠,而所知者之近也。
今五音之無不應也,其分審也。
宮、徵、商、羽、角,各處其處,音皆調均,不可以相違,此所以無不受也。
賢主之立官有似於此。
百官各處其職、治其事以待主,主無不安矣;以此治國,國無不利矣;以此備患,患無由至矣。
譯文: 天道圓,地道方。
聖壬效法它們,據以設立君臣上下。
怎樣解釋天道圜呢?精氣一上一下,環繞往複,循環不已,無所留止,所以說天道圓。
怎樣解釋地道方呢?萬物異類異形,都有各自的名分、職守,不能互相代替,所以說地道方。
君主掌握圜道,臣下處守方道,方道圓道不颠倒改變,這樣國家才能昌盛。
太陽一晝夜繞行一周,這是圜遣。
月亮曆行二十八宿,始于角宿,終于轸宿,角宿與轸宿首尾相接,這是圓道。
精氣四季運行,陰氣上騰,陽氣下降,相合而成萬物,這是圓道。
萬物有了活力就會萌發,萌發而後滋生,滋生而後成長,成長而後壯大,壯大而後成熟,成熟而後衰暾,衰緻而後死亡,死亡而後形迹消失,這是圓道。
雲氣西行,紛纭回轉,冬夏不止,水泉東流,日夜不停。
泉源永不枯竭,大海水不滿盈,小泉彙成大海,重水化作輕雲,這是圓道。
螢帝說:“無帝沒有固定的居處。
如果它固定在一處,就不會無所不在了。
這是說運行不止,這是圓道。
人體共有九個孔竅,其中一竅閉塞,另外八竅就會有病。
八竅病得厲害,時間久了,人就會死亡。
所以,應答時若要聽,應答就會停止,傾聽時若要看,傾聽就會停止。
這是說要專精于一官一竅.一官 一竅都不應停滞,停滞就成為禍災,這是圓道。
道是最高的,沒有誰知道它的來源,也沒有誰知道它的終極,沒有誰知道它的開始,也沒有誰知道它的歸宿,然而萬物都把它作為本源。
聖王取法它,用來保全自己的天性,用來安定自己的生命,用來發号施令。
号令從君主之口發出,百官接受而施行,日夜不停,普遍下達,深入到底,合于民心,通達四方,然後又旋轉複回,回到君主那裡,這是圓道。
号令的施行符台圓道,不合宜的就能使它合宜,不好的就能使它美好,這樣就沒有壅閉之處了。
沒有壅閉之處就是君道暢通啊!所以,号令是君主把它當作生命來看待的東西,君主的賢與不肖,國家的安危都由它決定。
人有形體四肢,其所以能夠支使它們,是由于它們受到觸動必定知道。
如果受到觸動而不知道,那形體四肢就不會聽從支使了,臣下也是這樣。
如果對君主的号令無動于衷,就無法支使他們了。
有臣下卻不聽從支使,不如沒有。
君主就是要支使本不屬于自己的臣下,舜、禹,湯,武王都是這樣。
作到方正,職分就确定了,職分确定了,臣下就不會有隐私壅蔽其上。
堯舜是賢明的君主,他們都把賢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不肯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然而設立官職仍然一定要使它方正。
當今世上的君主,都想父子相傳世世代代不失君位,從而把它傳給自己的子孫。
但他們設立官職反而不能使它方正,用私欲把它搞亂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貪求的太遠,而見識太短的緣故。
五音無不應和,這是由于它們各自的樂律确定。
官、徵,商,羽、角各處在白己的位置上,音都調得根準确,不可以有絲毫蓋誤,這就是五音無不應和的緣故。
賢主設立官職與此相似。
百官各守其職,治理分内的事,以此恃奉君主,君主就沒有不安甯的,以此治理國家,國家就沒有不興旺的,以此妨備禍患,禍患就無從降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