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紀第三

關燈
原文: 四曰:主道約,君守近。

    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

    其索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強者,失之彌遠。

    何謂反諸已也?适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遊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塗。

    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

    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

    凡彼萬形,得一後成。

    故知一,則應物變化,闊大淵深,不可測也;德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時之,遠方來賓,不可塞也;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

    故知知一,則複歸於樸,嗜欲易足,取養節薄,不可得也;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懼,嚴不能恐,不可服也。

    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務,與時周旋,不可極也;舉錯以數,取與遵理,不可惑也;言無遺者,集肌膚,不可革也。

    讒人困窮,賢者遂興,不可匿也。

    故知知一,則若天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應?譬之若禦者,反諸己,則車輕馬利,緻遠複食而不倦。

    昔上世之亡主,以罪為在人,故日殺戮而不止,以至於亡而不悟。

    三代之興王,以罪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於王。

    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禦,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

    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

    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

    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何為四隐?交友、故舊、邑裡、門郭。

    内則用六戚四隐,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僞、貪鄙、美惡無所失矣。

    譬之若逃雨污,無之而非是。

    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譯文: 做君主的方法很簡單,君主要奉行的原則就在近旁。

    最高的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别人尋求。

    越向遠處尋求的,離開它就越遠,尋求它越花力氣的,失掉它就越遠。

     什麼叫向自身求得呢?使耳目适度,節制嗜好欲望,放棄智巧計謀,摒除虛浮僞詐,讓自已的意識在無限的空間中邀遊,讓自己的思想立于無為的境界。

    象這樣,就沒有什麼可以危害自己的身心了。

    沒有什麼危害自己的身心,就能略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夠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作得道。

     那萬物,得道而後才能生成。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适應事物的變化,博大精深,不可測度,德行就會彰明美好,與日月并列,不可熄滅。

    豪傑賢士就會随時到來,從遠方來歸,不可遏止;精神、元氣就會暢通,無所束縛,不可持守。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含重新返樸歸真,嗜欲容易滿足,所取養身之物少而有節制,不可支配,就會超脫世俗,怡然自樂,内心潔白,不可污染,就會威武不能使他恐懼,嚴厲不能使他害怕,不可屈服。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舉動與事合宜,随着時勢應酬交際,不可困窘,就會舉止依照禮數,取與遵循事理,不可迷亂,就會言無過失,感于肌膚,不可改變,就會奸人窘困,賢者顯達,不可隐匿。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象天地一樣,那麼,什麼事情不能勝任?什麼事情不能得當?這就象駕馭馬車的人,反躬自求,就會車輕馬快,即使跑很遠的路再吃飯,中途也不會疲倦。

     過去,古代亡國的君主認為罪在别人,所以每天殺戮不停,以至幹亡國仍不醒悟。

    夏、商、周三代興旺發達的君王,認為罪在自己,所以每天勤于功業,從不松懈,以至于成就了王者大業。

     什麼叫向别人尋求?人同類而智慧不同,賢與不肖相異。

    人們都用花言巧語來替自己防範,這是昏君惑亂的緣故。

     大凡衡量、評定人:如果他顯達,就觀察他禮遇的都是什麼人,如果他尊貴,就觀察他舉薦的都是什麼人,如果他富有,就觀察能贍養的都是什麼人,如果他聽言,就觀察他采納的都是什麼,如果他閑居在家,就觀察他喜好的都是什麼?如果他學習,就觀察他說的都是什麼,如果他困窘,就觀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麼,如果他貧賤,就觀察他不做的都是什麼。

    使他高興,借以檢驗他的節操,使他快樂,借阻檢驗他的邪念;使他發怒,借以檢驗他的氣度,使他恐懼,借以檢驗他卓異的品行,使他悲哀,借以檢驗他的仁愛之心,使他困苦,借以檢驗他的意志。

    以上八種觀察和六項檢驗,就是賢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評定人的方法。

    衡量、評定别人又一定用六戚、四隐。

    什麼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種親屬。

    什麼叫四隐?即朋友、熟人、鄉鄰。

    親信四種親近的人。

    在内憑着六戚、四隐,在外憑着八觀、六驗,這樣人們的真僞、貪鄙、美惡就能完全知曉,沒有遺漏。

    就象是避雨一樣,所往之處無一處沒有雨水,無所逃避。

    選就是先代聖王用以識别人的方法。

     圜道 原文: 五曰:天道圜,地道方。

    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

    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