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紀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君曰勿身。
勿身督聽,利身平靜,勝天順性。
順性則聰明壽長,平靜則業進樂鄉,督聽則奸塞不皇。
故上失其道,則邊侵於敵;内失其行,名聲堕於外。
是故百仞之松,本傷於下而末槁於上;商、周之國,謀失於胸,令困於彼。
故心得而聽得,聽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
五帝先道而後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後殺,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後兵,故兵莫強焉。
當今之世,巧謀并行,詐術遞用,攻戰不休,亡國辱主愈衆,所事者末也。
夏後相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
六卿請複之,夏後相啟曰:“不可。
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锺鼓不修,子女不饬,親親長長,尊賢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詩》曰:“執辔如組。
”孔子曰:“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
”子貢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謂其躁也,謂其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
”聖人組修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
故子華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淵成而魚鼈安矣,松柏成而塗之人已蔭矣。
”孔子見魯哀公,哀公曰:“有語寡人曰:‘為國家者,為之堂上而已矣。
’寡人以為迂言也。
”孔子曰:“此非迂言也。
丘聞之,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
不出於門戶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於已身者乎!” 譯文: 湯問伊尹說:“要治理天下,該怎麼辦?”伊尹回答說:“一心隻想治理天下,天下不可能治理好;如果說天下可以治理好的話,那首先要端正修養自身。
”大凡做事的根本,一定要首先修養自身,愛惜自己的身體。
不斷吐故納新,肌理就會保持暢通。
精氣日益增長,邪完全除去,就會終其天年。
這樣的人叫作“真人”。
過去,先代聖王修養自身,治理天下的大業自然成就,端正自身,天下自然太平安定。
所以,改善回聲的,不緻力于回聲,而在于改善産生回聲的聲音。
改善影子的,不緻力于影子,而在于改善産生影于的形體,治理天下的,不緻力于天下,而在于修養自身。
《詩》中說:“那個善人君子,他的儀客很端莊。
他的儀容很端莊,給這四方各國做出榜樣。
”這說的正是端正修養自身啊。
因此,回心向道,自身就可以達到美好的境界了。
行為合宜,就會受到他人的稱贊了,樂施君道,百官就能治理好了,萬民就能獲得好處了。
這三方面的成功,都在于實現無為。
無為之道就是聽任天道.無為之義就是要修養自身,無為之君就是凡事不親自去敞。
不親自去做就不會偏聽,修養自身就會平和清靜,聽任天道就會順應天性。
順應天性就會聰明、長壽;平和清靜就會事業發展,百姓樂于歸依,不偏聽就會奸邪閉塞,不至惶惑。
所以,君主不行君道,他的進境就會遭受敵人侵犯,在國内喪失德行,就會在國外名聲敗壞。
因此,百仞高的松樹,下面樹根受了傷,上面的枝葉必然幹枯,商、周兩代末世,國君心中計謀無當,政誇在外自然難于推行。
所以,心有所得,聽就會有所得;聽有所得,政事就會處理得當;政事處理得當,自然功成名立。
五帝把道放在首位,而把德放在其次,所以沒有任何人的德行比五帝更美好的了。
三王把教化放在首位,而把刑罰放在其次,所以沒有任何人的功業比三王更出色的了。
五霸把功業放在首位,而把武力征伐放在其次,所以沒有任何人的軍隊比五霸更強大的了。
當今世上,各種詭計一齊實施,奸詐騙術接連使用,攻戰不止,滅亡的國家、受辱的君主越來越多,其原因就在于他們所緻力的是細技束末啊。
夏君啟同有扈氏在甘澤交戰,沒有取勝。
六卿請求再戰,夏君啟說:“不行。
我的土地并不小,我的人民也不少,但同有扈氏交戰卻沒能取勝,這是由于我的恩德太少,教化不好的緣故啊!”于是夏君啟居處不用兩層席,吃飯不吃多種菜,琴瑟不設,鐘鼓不列,子女不修飾打扮,親近親族,敬愛長者,尊重賢人,任用能士。
一年之後,有扈氏就歸服了。
因此,想耍制服别人的,一定先要克制自己,想要評論别人的,一定先要評論自己,想要了解别人的,一定先要了解自己。
《詩》中說;“手執缰繩馭馬如同編織花紋一樣。
”孔子說;“明悉這句話的含義,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子貢說:“照《詩》中所悅的去做,舉止太急躁了吧!”孔予說:“這句詩不是說馭者動作急躁,而是說絲線在手中編織,而花紋卻在手外成形。
”聖人修養自身,而大業成就于天下。
所以子華子說。
“丘陵生成了,穴居的動物就安身,大水深淵生成了,魚鼈就安身了;松柏茂盛了,行路的人就在樹蔭下歇息了。
” 孔手谒見魯哀公,哀公說:“有人告訴我說:“治理國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行了。
”我認為這是迂闊之言。
”孔子說:“這不是迂闊之言。
我聽說,在自身有所得的人,在到哪那裡也會有所得,在自身有所失的人,在别人那裡也會有所失。
不出門卻把天下治理得很好,這恐怕隻有懂得自身修養的國君才能做到吧!” 論人
勿身督聽,利身平靜,勝天順性。
順性則聰明壽長,平靜則業進樂鄉,督聽則奸塞不皇。
故上失其道,則邊侵於敵;内失其行,名聲堕於外。
是故百仞之松,本傷於下而末槁於上;商、周之國,謀失於胸,令困於彼。
故心得而聽得,聽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
五帝先道而後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後殺,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後兵,故兵莫強焉。
當今之世,巧謀并行,詐術遞用,攻戰不休,亡國辱主愈衆,所事者末也。
夏後相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
六卿請複之,夏後相啟曰:“不可。
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锺鼓不修,子女不饬,親親長長,尊賢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詩》曰:“執辔如組。
”孔子曰:“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
”子貢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謂其躁也,謂其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
”聖人組修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
故子華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淵成而魚鼈安矣,松柏成而塗之人已蔭矣。
”孔子見魯哀公,哀公曰:“有語寡人曰:‘為國家者,為之堂上而已矣。
’寡人以為迂言也。
”孔子曰:“此非迂言也。
丘聞之,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
不出於門戶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於已身者乎!” 譯文: 湯問伊尹說:“要治理天下,該怎麼辦?”伊尹回答說:“一心隻想治理天下,天下不可能治理好;如果說天下可以治理好的話,那首先要端正修養自身。
”大凡做事的根本,一定要首先修養自身,愛惜自己的身體。
不斷吐故納新,肌理就會保持暢通。
精氣日益增長,邪完全除去,就會終其天年。
這樣的人叫作“真人”。
過去,先代聖王修養自身,治理天下的大業自然成就,端正自身,天下自然太平安定。
所以,改善回聲的,不緻力于回聲,而在于改善産生回聲的聲音。
改善影子的,不緻力于影子,而在于改善産生影于的形體,治理天下的,不緻力于天下,而在于修養自身。
《詩》中說:“那個善人君子,他的儀客很端莊。
他的儀容很端莊,給這四方各國做出榜樣。
”這說的正是端正修養自身啊。
因此,回心向道,自身就可以達到美好的境界了。
行為合宜,就會受到他人的稱贊了,樂施君道,百官就能治理好了,萬民就能獲得好處了。
這三方面的成功,都在于實現無為。
無為之道就是聽任天道.無為之義就是要修養自身,無為之君就是凡事不親自去敞。
不親自去做就不會偏聽,修養自身就會平和清靜,聽任天道就會順應天性。
順應天性就會聰明、長壽;平和清靜就會事業發展,百姓樂于歸依,不偏聽就會奸邪閉塞,不至惶惑。
所以,君主不行君道,他的進境就會遭受敵人侵犯,在國内喪失德行,就會在國外名聲敗壞。
因此,百仞高的松樹,下面樹根受了傷,上面的枝葉必然幹枯,商、周兩代末世,國君心中計謀無當,政誇在外自然難于推行。
所以,心有所得,聽就會有所得;聽有所得,政事就會處理得當;政事處理得當,自然功成名立。
五帝把道放在首位,而把德放在其次,所以沒有任何人的德行比五帝更美好的了。
三王把教化放在首位,而把刑罰放在其次,所以沒有任何人的功業比三王更出色的了。
五霸把功業放在首位,而把武力征伐放在其次,所以沒有任何人的軍隊比五霸更強大的了。
當今世上,各種詭計一齊實施,奸詐騙術接連使用,攻戰不止,滅亡的國家、受辱的君主越來越多,其原因就在于他們所緻力的是細技束末啊。
夏君啟同有扈氏在甘澤交戰,沒有取勝。
六卿請求再戰,夏君啟說:“不行。
我的土地并不小,我的人民也不少,但同有扈氏交戰卻沒能取勝,這是由于我的恩德太少,教化不好的緣故啊!”于是夏君啟居處不用兩層席,吃飯不吃多種菜,琴瑟不設,鐘鼓不列,子女不修飾打扮,親近親族,敬愛長者,尊重賢人,任用能士。
一年之後,有扈氏就歸服了。
因此,想耍制服别人的,一定先要克制自己,想要評論别人的,一定先要評論自己,想要了解别人的,一定先要了解自己。
《詩》中說;“手執缰繩馭馬如同編織花紋一樣。
”孔子說;“明悉這句話的含義,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子貢說:“照《詩》中所悅的去做,舉止太急躁了吧!”孔予說:“這句詩不是說馭者動作急躁,而是說絲線在手中編織,而花紋卻在手外成形。
”聖人修養自身,而大業成就于天下。
所以子華子說。
“丘陵生成了,穴居的動物就安身,大水深淵生成了,魚鼈就安身了;松柏茂盛了,行路的人就在樹蔭下歇息了。
” 孔手谒見魯哀公,哀公說:“有人告訴我說:“治理國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行了。
”我認為這是迂闊之言。
”孔子說:“這不是迂闊之言。
我聽說,在自身有所得的人,在到哪那裡也會有所得,在自身有所失的人,在别人那裡也會有所失。
不出門卻把天下治理得很好,這恐怕隻有懂得自身修養的國君才能做到吧!” 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