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紀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
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
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
畢數之務,在乎去害。
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
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
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
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
集於羽鳥,與為飛揚;集於走獸,與為流行;集於珠玉,與為精朗;集於樹木,與為茂長;集於聖人,與為夐明。
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之,因智而明之。
流水不腐,戶樞不蝼,動也。
形氣亦然。
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
郁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挶、為聾,處目則為蔑、為盲,處鼻則為鼽、為窒,處腹則為張、為疛,處足則為痿、為蹶。
輕水所,多秃與瘿人;重水所,多尰與躄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伛人。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
食能以時,身必無災。
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
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氣,百節虞歡,鹹進受氣。
飲必小咽,端直無戾。
今世上蔔筮禱祠,故疾病愈來。
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於中?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故巫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
譯文: 天生出陰陽,寒暑、燥濕、以及四時的更替、萬物的變化,沒有一樣不給人帶來益處,也沒有一樣不對人産生危害。
聖人能洞察陰陽變化的合宜之處,能辨析萬物的有利一面,以利于生命,因此,精、神安守在形體之中,壽命能夠罅長久。
所謂長久,不是說壽命本來短而使它延長,而是使壽命終其天年。
終其天年的關鍵在于避開危害。
什幺叫避開危害?過甜、過酸、過苦、過辣,過鹹,這五種東西充滿形體,那麼生命就受到危害了。
過喜、過怒、過憂、過恐、過哀,這五種東西和精神交接,那麼生命就受到危害了。
過冷、過熱、過燥、過濕、過多的風、過多的雨、過多的霧,這七種東西搖動人的精氣,那麼生命就受到危害了。
所以,凡是養生,沒有比懂得這個根本再重要的了,懂得了根本,疾病就無從産生了。
精氣聚集在一起,一定要有所寄托。
聚集在飛禽上,便表現為飛翔,聚集在走獸上,便表現為行走;聚集在珠玉上,便表現為精美,聚集在樹木上,便表現為繁茂,聚集在聖人身上,便表現為聰明睿智。
精氣到來,依附在輕盈的形體上就使它飛翔,依附在可以跑動的形體上就使它行走,依附在具有美好特性的形體上就使它精美,依附在具有生長特性的形體上就使它繁茂,依附在具有智慧的形體土就使它聰明。
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于不斷運動的緣故。
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
形體不活動,體内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氣就滞積。
滞積在頭部就造成腫病、風疾,滞積在耳部就造成挶疾、聾疾,滞積在眼部就造成蔑疾、盲疾,滞積在鼻部就造成鼽疾,窒疾,滞積在腹部就超成脹疾、舟疛,滞積在腳部就造成痿疾、蹶疾。
水中含鹽分及其它礦物質過少的地方,多有頭上無發和頸上止痛的人,水中含鹽分及其它礦物質過多的地方,多有腳腫和痿躄不能行走的人;水味甜}美的地方,多有美麗和睦康的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有生長疽瘡和癰瘡的人,水味苦澀的地方,多有患雞胸和駝背的人。
凡飲食,不要滋味過濃,不吃厚味,不飲烈酒,它是招緻疾病的開端。
飲食能有節制,身怍必然沒災沒病。
飲食的原則,要保持不饑不飽的收态,選樣五髒就能得到安适。
一定要吃可口的食物,進食的時候,要精神和諧,儀容端正,用精氣将養,這樣,周身就舒适愉快,都受到了精氣的滋養。
飲食一定小口下咽,坐要端正,不要歪斜。
如今社會上崇尚占蔔祈禱,所以疾病反而愈增。
這就象射箭的人,射箭沒有射中箭靶,不糾正自己的毛病,反而去修正箭靶的位置,這對射中箭靶能有什麼幫助?用滾開的水阻止水的沸騰,沸騰越發不能阻止,撤去下面的火,沸騰自然就止住了。
巫醫、藥物其作用隻能驅鬼治病,所以古人輕視這些東西。
因為這些東西對于養生來說隻是細技末節啊! 先己 原文: 三曰: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寶。
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
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
此之謂真人。
昔者,先聖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故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影者不於影於形,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言正諸身也。
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義則人善矣;樂備君道而百官已治矣,萬民已利矣。
三者之成也,在於無為。
無為之道曰勝天,義曰利身
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
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
畢數之務,在乎去害。
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
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
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
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
集於羽鳥,與為飛揚;集於走獸,與為流行;集於珠玉,與為精朗;集於樹木,與為茂長;集於聖人,與為夐明。
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之,因智而明之。
流水不腐,戶樞不蝼,動也。
形氣亦然。
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
郁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挶、為聾,處目則為蔑、為盲,處鼻則為鼽、為窒,處腹則為張、為疛,處足則為痿、為蹶。
輕水所,多秃與瘿人;重水所,多尰與躄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伛人。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
食能以時,身必無災。
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
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氣,百節虞歡,鹹進受氣。
飲必小咽,端直無戾。
今世上蔔筮禱祠,故疾病愈來。
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於中?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故巫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
譯文: 天生出陰陽,寒暑、燥濕、以及四時的更替、萬物的變化,沒有一樣不給人帶來益處,也沒有一樣不對人産生危害。
聖人能洞察陰陽變化的合宜之處,能辨析萬物的有利一面,以利于生命,因此,精、神安守在形體之中,壽命能夠罅長久。
所謂長久,不是說壽命本來短而使它延長,而是使壽命終其天年。
終其天年的關鍵在于避開危害。
什幺叫避開危害?過甜、過酸、過苦、過辣,過鹹,這五種東西充滿形體,那麼生命就受到危害了。
過喜、過怒、過憂、過恐、過哀,這五種東西和精神交接,那麼生命就受到危害了。
過冷、過熱、過燥、過濕、過多的風、過多的雨、過多的霧,這七種東西搖動人的精氣,那麼生命就受到危害了。
所以,凡是養生,沒有比懂得這個根本再重要的了,懂得了根本,疾病就無從産生了。
精氣聚集在一起,一定要有所寄托。
聚集在飛禽上,便表現為飛翔,聚集在走獸上,便表現為行走;聚集在珠玉上,便表現為精美,聚集在樹木上,便表現為繁茂,聚集在聖人身上,便表現為聰明睿智。
精氣到來,依附在輕盈的形體上就使它飛翔,依附在可以跑動的形體上就使它行走,依附在具有美好特性的形體上就使它精美,依附在具有生長特性的形體上就使它繁茂,依附在具有智慧的形體土就使它聰明。
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于不斷運動的緣故。
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
形體不活動,體内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氣就滞積。
滞積在頭部就造成腫病、風疾,滞積在耳部就造成挶疾、聾疾,滞積在眼部就造成蔑疾、盲疾,滞積在鼻部就造成鼽疾,窒疾,滞積在腹部就超成脹疾、舟疛,滞積在腳部就造成痿疾、蹶疾。
水中含鹽分及其它礦物質過少的地方,多有頭上無發和頸上止痛的人,水中含鹽分及其它礦物質過多的地方,多有腳腫和痿躄不能行走的人;水味甜}美的地方,多有美麗和睦康的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有生長疽瘡和癰瘡的人,水味苦澀的地方,多有患雞胸和駝背的人。
凡飲食,不要滋味過濃,不吃厚味,不飲烈酒,它是招緻疾病的開端。
飲食能有節制,身怍必然沒災沒病。
飲食的原則,要保持不饑不飽的收态,選樣五髒就能得到安适。
一定要吃可口的食物,進食的時候,要精神和諧,儀容端正,用精氣将養,這樣,周身就舒适愉快,都受到了精氣的滋養。
飲食一定小口下咽,坐要端正,不要歪斜。
如今社會上崇尚占蔔祈禱,所以疾病反而愈增。
這就象射箭的人,射箭沒有射中箭靶,不糾正自己的毛病,反而去修正箭靶的位置,這對射中箭靶能有什麼幫助?用滾開的水阻止水的沸騰,沸騰越發不能阻止,撤去下面的火,沸騰自然就止住了。
巫醫、藥物其作用隻能驅鬼治病,所以古人輕視這些東西。
因為這些東西對于養生來說隻是細技末節啊! 先己 原文: 三曰: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寶。
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
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
此之謂真人。
昔者,先聖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故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影者不於影於形,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言正諸身也。
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義則人善矣;樂備君道而百官已治矣,萬民已利矣。
三者之成也,在於無為。
無為之道曰勝天,義曰利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