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紀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飲食不求豐盛珍異,衣服不求過厚過暖。
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脈理閉結氣就會不通暢。
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
以此求長生,能辦到嗎?從前,先代聖壬建造苑囿園池規模隻要足以遊目眺望、話動身體就行了。
他們修築官室台榭,大小高低隻要足以避開幹燥和潮濕就行了,他們制做車馬衣裘。
隻要足以安身暖俸就行了,他們置備飲食酏醴,隻要足以合口味,飽饑腸就行了;他們創作音樂歌舞,隻要是“使自己性情安樂就行了。
這五個方面是聖王用來養生的。
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并不是喜好節儉,厭惡糜費,而是為了調節性情使它适度啊。
貴公
原文:
四曰: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公則天下平矣。
平得於公。
嘗試觀於上志,有得天下者衆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凡主之立也,生於公。
故《鴻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偏無頗,遵王之義。
無或作好,遵王之道。
無或作惡,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請所以治魯。
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
”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則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
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
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将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
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願仲父之教寡人也。
”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可乎?”管仲對曰:“不可。
夷吾善鮑叔牙。
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
勿已,則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醜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
其於國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
勿已乎,則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
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惡,用管子而為五伯長;行私阿所愛,用豎刀而蟲出於戶。
人之少也愚,其長也智。
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日醉而飾服,私利而立公,貪戾而求王,舜弗能為。
譯文:
從前,先代聖主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無私放在首位。
做到公正無私,天下就安定了。
天下獲得安定是由于公正無私。
試考察一下古代的記載,曾經取得天下的人是相當多的了。
如果說他們取得天下是由于公正無私,那麼他們喪失天下必定是由于偏頗有私。
大凡立君的本意,都是出于公正無私。
所以《鴻範》中說;“不要偏私,不要結黨,王道多麼乎坦寬廣。
不要偏私,不要傾側,遵循先王的法則。
不要濫逞個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
不要濫逞個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陰陽相和,不隻生長一種物類。
甘露時雨,不偏私一物。
萬民之主,不偏粗一人。
伯禽将去魯國,臨行前請示治理魯國的方法。
周公說。
“施利給人民而不要謀取私利。
”有個荊人丢了弓,卻不肯去尋找,他說,“荊人丢了它,反正還被荊人得到,又何必尋找呢?”孔子聽到選件事,說;他的話中去掉那個‘荊’字就合适了。
”老聃聽到以後說:“再去掉那個‘人’字就合适了。
”象老聃選樣的人,算是達到公的最高境界了。
天地是多麼偉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們作為自己的子孫,成就萬物而不占為己有。
萬物都承受它的恩澤,得到它的好處,然而卻沒有哪一個知道這些是從哪裡來的。
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
管仲有病,桓公去探問他,說;“您的病相當重了。
如果您病情危急,不幸與世長辭,我将把國家托付給誰呢?”管仲回答說。
“過去我盡心竭力,尚且不足以了解這樣的人。
如今病重,危在旦夕,又怎麼能談論這件事呢?”桓公說;“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導我。
”管仲恭敬地答應了,說:您想用誰為相?”桓公說:“鮑教牙:行嗎?”管仲回答說:“不行。
我深知鮑叔牙:鮑叔牙的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與之為伍,假一聞知别人的過失,便終生不忘,不得已的話,隰朋大概還行吧?隰朋的為人,既能記識上世賢人而披效他們,又能不恥下問。
自愧其德不如黃帝,又憐惜不如自己的人。
他對于國政,不該管的,就不去打聽;他對于事務,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過問,他對于别人,無關大節的,就裝作沒看見。
不得已的話,那麼隰朋還行。
”
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脈理閉結氣就會不通暢。
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
以此求長生,能辦到嗎?從前,先代聖壬建造苑囿園池規模隻要足以遊目眺望、話動身體就行了。
他們修築官室台榭,大小高低隻要足以避開幹燥和潮濕就行了,他們制做車馬衣裘。
隻要足以安身暖俸就行了,他們置備飲食酏醴,隻要足以合口味,飽饑腸就行了;他們創作音樂歌舞,隻要是“使自己性情安樂就行了。
這五個方面是聖王用來養生的。
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并不是喜好節儉,厭惡糜費,而是為了調節性情使它适度啊。
公則天下平矣。
平得於公。
嘗試觀於上志,有得天下者衆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凡主之立也,生於公。
故《鴻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偏無頗,遵王之義。
無或作好,遵王之道。
無或作惡,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請所以治魯。
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
”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則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
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
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将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
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願仲父之教寡人也。
”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可乎?”管仲對曰:“不可。
夷吾善鮑叔牙。
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
勿已,則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醜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
其於國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
勿已乎,則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
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惡,用管子而為五伯長;行私阿所愛,用豎刀而蟲出於戶。
人之少也愚,其長也智。
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日醉而飾服,私利而立公,貪戾而求王,舜弗能為。
做到公正無私,天下就安定了。
天下獲得安定是由于公正無私。
試考察一下古代的記載,曾經取得天下的人是相當多的了。
如果說他們取得天下是由于公正無私,那麼他們喪失天下必定是由于偏頗有私。
大凡立君的本意,都是出于公正無私。
所以《鴻範》中說;“不要偏私,不要結黨,王道多麼乎坦寬廣。
不要偏私,不要傾側,遵循先王的法則。
不要濫逞個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
不要濫逞個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
陰陽相和,不隻生長一種物類。
甘露時雨,不偏私一物。
萬民之主,不偏粗一人。
伯禽将去魯國,臨行前請示治理魯國的方法。
周公說。
“施利給人民而不要謀取私利。
”有個荊人丢了弓,卻不肯去尋找,他說,“荊人丢了它,反正還被荊人得到,又何必尋找呢?”孔子聽到選件事,說;他的話中去掉那個‘荊’字就合适了。
”老聃聽到以後說:“再去掉那個‘人’字就合适了。
”象老聃選樣的人,算是達到公的最高境界了。
萬物都承受它的恩澤,得到它的好處,然而卻沒有哪一個知道這些是從哪裡來的。
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
如果您病情危急,不幸與世長辭,我将把國家托付給誰呢?”管仲回答說。
“過去我盡心竭力,尚且不足以了解這樣的人。
如今病重,危在旦夕,又怎麼能談論這件事呢?”桓公說;“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導我。
”管仲恭敬地答應了,說:您想用誰為相?”桓公說:“鮑教牙:行嗎?”管仲回答說:“不行。
我深知鮑叔牙:鮑叔牙的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與之為伍,假一聞知别人的過失,便終生不忘,不得已的話,隰朋大概還行吧?隰朋的為人,既能記識上世賢人而披效他們,又能不恥下問。
自愧其德不如黃帝,又憐惜不如自己的人。
他對于國政,不該管的,就不去打聽;他對于事務,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過問,他對于别人,無關大節的,就裝作沒看見。
不得已的話,那麼隰朋還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