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皆有理·

關燈
時間一長,當工夫純熟後,就不用費力了,不用提防檢點,人的真性也就自然生生不息了。

    它又豈能被外在的見聞所負累呢?” 〔評析〕 有一禅師問道,天龍和尚豎一指而示之,禅師當下大悟。

    自此,凡有來參學問道的,禅師亦唯舉一指以示之,被稱之為“一指禅”。

    天龍和尚以一指示機——即杜絕對方的思慮(在物上、事上糾纏不休),從心路理處去橫超直入,達到悟的境界。

    手指是看得見的,道是看不見的;看不見的“道”包含在看得見的事物之中,關鍵在于要從心中問道。

     【原文】 問:“先儒謂‘鸢飛魚躍’,與‘必有事焉’,同一活潑潑地。

    ” 先生曰:“亦是。

    天地間活潑潑地,無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

    緻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

    此理非惟不可離,實亦不得而離也。

    無往而非道,無往而非工夫。

    ” 先生曰:“諸公在此,務要立個必為聖人之心。

    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掴一拳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

    若茫茫蕩蕩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癢,恐終不濟事,回家隻尋得舊時伎倆而已。

    豈不惜哉?” 【譯文】 有人問:“為什麼程颢認為‘鸢飛魚躍’和‘必有事焉’,都是充滿生機的?” 先生說:“程颢的話也有道理。

    天地間充滿生機的,都是這個理,也就是我良知的流行不止。

    緻良知就是‘必有事’的工夫。

    這個理不僅不能離,實際也不可能離開。

    無往而不是道,也就是無往而不是工夫。

    ” 先生說:“各位在此處,一定要确立一個必做聖人的心。

    每時每刻要有如一棒留一條痕迹,一掌掴出一個血印,才能在聽我講學時,感到句句铿锵有力。

    若渾渾噩噩地度日,仿佛一塊死肉,打它也不知痛癢,隻怕最終于事無補。

    回家後還是以前的老套套,豈不讓人可惜?” 〔評析〕 “緻良知”必須在事上作功夫。

    道,并非天邊的雲霞,它就在你身邊。

    柴米油鹽醬醋茶,擔水、吃飯、睡覺、拉撒……都是下手處。

    志願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學者學習就要立志于做聖人。

    沒有這個志願,便沒有學習的目标和動力。

     【原文】 問:“近來妄念也覺少,亦覺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不知此是功夫否?” 先生曰:“汝且去着實用功,便多這些着想也不妨。

    久久自會妥貼。

    若才下得些功,便說效驗,何足為恃?” 一友自歎:“私意萌時,分明自心知得,隻是不能使他即去。

    ” 先生曰:“你萌時,這一知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 “夫子說‘性相近’,即盂子說‘性善’,不可專在氣質上說。

    若說氣質,如剛與柔對,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則同耳。

    人生初時,善原是同的。

    但剛的習于善則為剛善,習于惡則為剛惡。

    柔的習于善則為柔善,習于惡則為柔惡,便日相遠了。

    ” 【譯文】 有弟子問:“最近感覺到妄念減少了,也不曾想一定要如何用功,但不知這是不是功夫?” 先生說:“你隻要去實實在在用功,就是有這些想法也無關緊要,時間一久,自然會妥當的。

    剛開始用了一點功夫就要說效果,如此怎能靠得住?” 有位朋友獨自歎息:“内心萌生了私意,自己分明知曉,隻是不能讓它馬上剔除。

    ” 先生說:“你萌生了私意,這一知就是你的命根子,當時即将剔除,它就是立命的功夫。

    ” “孔子主張的‘性相近’,也就是孟子的‘性善’,不能僅從氣質上說性。

    若從氣質上說,剛和柔相對,豈能相近?唯性善是相同的。

    人剛出生時,善原本是相同的。

    然而,氣質剛的人受善的影響就成為剛善,受惡的影響就成為剛惡。

    同理,氣質柔的人受善的影響就成為柔善,受惡的影響就成為柔惡。

    這樣,性的分離就會越來越遠了。

    ” 〔評析〕 人禀受天地變化而誕生,五官在體外,五髒在體内,内外互為表裡。

    肝主目,腎主耳,脾之主舌,肺主鼻,膽主口。

    人與天地相類同,頭是圓的,效法天象,腳是方的,效法地象。

    膽為雲,肺為氣,脾為風,腎為雨,肝為雷(怒傷肝)。

    血氣是人的精華,是天地之氣凝成。

    血氣積聚于體内而不向外翻騰,就會胸腹充實,而嗜欲寡少。

    嗜欲寡少,就會耳聰目明。

    所以,聖人特守内心,存養天理,而不失外形。

    對他,禍患無從降臨,邪氣不能襲身。

    天地運行而相通,身心總合而緻知。

     【原文】 先生嘗語學者曰:“心體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塵沙。

    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

    ” 又曰:“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頭亦着不得些子。

    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開不得了。

    ” 【譯文】 先生曾經這樣對修習的人說:“在心體上不能遺留一個念頭,有如眼中不能吹進一丁點灰塵。

    一丁點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滿眼天昏地暗了。

    ” 先生又說:“這個念頭不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頭也不能有一點。

    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睜開。

    ” 〔評析〕 五官是精神的窗戶,血氣是五髒的使役。

    耳目放縱于聲色,五髒就動搖不定,血氣蕩揚而無休止,精神馳騁而不可守持,心念叢生而難以自制,這樣,禍福來到時,即使象山丘那樣明顯,也無從辨曉。

    所以,聖人愛惜自已,而不使血氣、精神和心念外洩。

     【原文】 問:“人心與物同體。

    如吾身原是血氣流通的,所以謂之同體。

    若于人便異體了,禽獸草木益遠矣。

    而何謂之同體?” 先生曰:“你隻在感應之兆上看,豈但禽獸草木,雖天地也與我同體的,鬼神也與我同體的。

    ” 請問。

     先生曰:“你看這個天地中間,甚麼是天地的心?” 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

    ” 曰:“人又甚麼叫做心?” 對曰:“隻是一個靈明。

    ” “可知充天塞地中間,隻有這個靈明。

    人隻為形體自間隔了。

    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

    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 又問:“天地鬼神萬物,千古見在,何沒了我的靈明,便俱無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這些精靈遊散了,他的天地鬼神萬物尚在何處?” 【譯文】 有人問:“人心與物同體。

    例如,我的身體原本血氣暢通。

    所以稱同體。

    如果我和别人,就為異體了,與禽獸草木就差得更遠了。

    但是,為何又稱為同體呢?”先生說:“你隻要在感應的征兆上看,豈止禽獸草木,即便天地也是與我同體的,鬼神也是與我同體的。

    ” 請問這番話當如何理解。

     先生說:“你看看在這個天地的中間,什麼東西是天地的心?” 答說:“曾聽說人是天地的心。

    ” 先生說:“人又把什麼東西稱為心?” 答說:“唯一個靈明。

    ” 先生說:“由此可知,充盈天地之間的,唯有這個靈明。

    人隻是為了形體,從而把自己與其他一切隔離開了。

    我的靈明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若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它的高大?地若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視它的深厚?鬼神若沒有我的靈明,誰去分辨它的吉兇福禍?天地鬼神萬物,若離開了我的靈明,也就不存在天地鬼神萬物了。

    我的靈明若離開了天地鬼神萬物,也就不存在我的靈明了。

    如此這些,都是一氣貫通的,豈能把它們隔離開來?” 又問:“天地鬼神萬物是亘古不變的,為何認為沒有我的靈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