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關燈
性的流弊原本就是有的一定為善,有的一定為惡的。

    例如人的眼睛,有喜悅時的眼,有憤怒時的眼,直視時就是正面看的眼,偷看時就是窺視的眼。

    總之,隻是這個眼睛。

    若看到憤怒時的眼,就說從未有喜悅時的眼;看到正面看的眼,就說從未有窺視的眼。

    這都是犯了偏執一方的過錯。

    孟子談性,他是直接從源頭上講的,也是說大約如此。

    荀子主張性惡,他也是從流弊上說的,也不能說完全錯誤,隻是認識的還不夠精密。

    然而,平常人則是喪失了心的本體。

    ” 〔評析〕 孟子說:“一般人的本性善良”,“人們的學習,就是由于他的本性善良。

    ”荀子說:“本性,是天然生就的,是學習不來的,是舉辨不來的。

    ”“人的本性,本來就沒有禮義,所以要經過強學才能求得;人的本性,本來就不懂得禮義,所以要經過思考才能懂得;那麼,人的本性,就是為此為此。

    ”應該說:孟子的“性善”說是從本體上講的,荀子的“性惡”說是從發用上講的。

     【原文】 問:“孟子從源頭上說性,要人用功在源頭上明徹。

    荀子從流弊說性,功夫隻在未流上救正,便費力了。

    ” 先生曰:“然。

    ” 先生曰:“用功到精處,愈着不得言語,說理愈難。

    若着意在精微上,全體功夫反蔽泥了。

    ” “楊慈湖不為無見,又著在無聲無息上見了。

    ” “人一日間,古今世界,都經過一番,隻是人不見耳。

    夜氣清明時,無視無聽,無思無作,淡然平懷,就是羲皇世界。

    平旦時,神清氣朗,雍雍穆穆,就是堯舜世界。

    日中以前,禮儀交會,氣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

    日中以後,神氣漸昏,往來雜擾,就是春秋、戰國世界。

    漸漸昏夜,萬物寝息,景象寂廖,就是人消物盡世界。

    學者信得良知過,不為氣所亂,便常做個羲皇已上人。

    ” 【譯文】 有人問:“孟子從源頭上說性,要求人在源頭上用功使性明淨清澈;荀子從流弊上說性,僅在末流上用功救正,如此就耗費精力了。

    ” 先生說:“正是這樣。

    ” 先生說:“用功到了微妙的地方,愈發不能用言語來表達,說理也愈難。

    若在微妙處過分在意,整體的功夫反會受到蒙蔽,妨礙了。

    ” “楊慈湖(楊簡,陸象山之高足)并不是沒有見解,他隻是執着在無聲無息方面理解認識問題。

    ” “人在一天時間内,把今古世界都重新經曆了一遍,隻是人自己沒有感覺到罷了。

    當夜氣清明時,人無視無聽、無思無作、淡泊恬靜,這就是羲皇的世界。

    清早,人的神清氣爽,莊嚴肅穆,這就是堯舜的世界。

    中午之前,人們禮儀交往,氣象井然,這就是三代的世界。

    中午之後,人的神氣漸昏,往來雜擾,這就是春秋戰國的世界。

    逐漸天黑,萬物安息,景象寂寥,這就是人消物滅的世界。

    學者若能充分信任良知,不被氣所擾亂,便能經常做一個羲皇時代的人。

    ” 〔評析〕 《孝經》上說:“高卻不傾危,就能長期保持尊貴;滿卻不外溢,就能長期保持富足。

    ”要能做到這些,其實都在微妙處。

    這些微妙的地方,好象可以知道,又好象不可以知道;好象可以看到,又好象不可以看到。

    所以智士賢人處心積慮地去探求它,開始時就能審察秋毫。

     【原文】 薛尚謙、鄒謙之、馬子莘、王汝止侍坐,因歎先生自征甯藩已來,天下謗議益衆,請各言其故。

    有言先生功業勢位日隆,天下忌之者日重;有言先生之學日明,故為宋儒争是非者亦日博;有言先生自南都以後,同志信從者日衆,而四方排阻者日益力。

    先生曰:“諸君之言,信皆有之。

    但吾一段自知處,諸君俱未道及耳。

    ” 諸友請問。

     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鄉願的意思在。

    我今信得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

    我今才做得個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說我行不掩言也罷。

    ” 尚謙出曰:“信得此過,方是聖人的真血脈。

    ” 【譯文】 薛侃、鄒守益、馬子莘、王汝止陪先生在坐,大家慨歎先生自征讨甯藩以來,天下非議诋先生的人與日俱增。

    先生讓各位說說其中的原因。

    有的講先生的功業權勢日益顯赫,因而天下嫉妒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講先生的學說影響力越來越大,因而替宋儒争地位的人也就越來越多;有的說自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後,尊崇先生的人越來越多,因而天下排擠阻撓的人也越來越賣力。

     先生說:“各位所言,相信很有可能存在,但就我的感覺,各位還沒有談及。

    ” 各位都詢問于先生。

     先生說:“我在南京以前,尚有一些言行不符的表現。

    如今,我确信良知的真是真非,随手拈來,再也不用隐藏着。

    現在我終于有了一個‘狂者’的胸襟。

    即便全天下人都講我言行不符也毫無關系。

    ” 恭侃站出來說:“有這份自信心,才是聖人的真血脈啊!” 〔評析〕 王陽明37歲之後,思想上又經過了三次大的飛躍。

    首先是大悟格物緻知之旨,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說;繼而提出了“緻良知”之說;最後是超狂入聖,主張要成聖,先要成為狂者,然後才能悟道入聖。

    有一次,他宴請門人,參加者百餘人,酒至半酣,或歌唱,或投壺、或擊鼓、或泛舟,興緻盎然,頗有些狂放不羁,任情恣意。

     【原文】 先生鍛煉人處,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日,王汝止出遊歸。

    先生問曰:“遊何見?”對曰:“見滿街都是聖人。

    ”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到看你是聖人在。

    ” 又一日,董蘿石出遊而歸。

    見先生曰:“今日見一異事。

    ”先生曰:“何異?”對曰:“見滿街人都是聖人。

    ”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

    ” 蓋汝止圭角未融,蘿石恍見有悟,故問同答異,皆反其言而進之。

     洪與黃正之、張叔謙、汝中丙戌會試歸,為先生道途中講學,有信有不信。

    先生曰:“你們拿一個聖人去與人講學,人見聖人來,都怕走了,如何講得行?須做得個愚夫愚婦,方可與人講學。

    ” 洪又言今日要見人品高下最易。

    先生曰:“何以見之?”對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須是無目人。

    ”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見?”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終年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懼。

     【譯文】 先生教育指點人時,一句話就能感人肺腑。

    有一天,王汝止外出回來。

    先生問他:“在外面看到了什麼?”王汝止答道:“我看到滿街的人都是聖人。

    ”先生說:“你看到滿街人都是聖人,他們看你也是聖人。

    ” 又一天,董蘿石外出回來。

    他對先生說:“今天看到一件稀奇事。

    ” 先生說:“什麼稀奇事?”他答道:“我看到滿街人都是聖人。

    ”先生說:“這件事太平凡了,有什麼值得驚奇的。

    ”因為王汝止畢露鋒芒,董蘿石恍然省悟。

    因此,問題相同答案各異,先生都是就他們的話而啟發他們。

     錢德洪、黃正之、張叔謙、王汝中于丙戌(公元1526年)在參加會試的歸途中,紛紛講授先生的學說,有的人相信,有的人懷疑。

    先生說:“你們扛着一個聖人去給别人講學,人們看見聖人來了,都給吓跑了,怎麼能講得好呢?唯有做一個愚夫笨婦才能給别人講學。

    ” 錢德洪又談到,如今極容易看出人品的高低。

    先生說:“怎麼見得?” 錢洪答道:“先生如同泰山在面前,若不知道敬仰,就是沒有眼珠的人。

    ” 先生說:“泰山不及平地廣闊,在平地上又能看到什麼?”先生這一句話,剔除了終年好高骛遠的弊病,在座的諸位無不有所警懼。

     〔評析〕 王陽明在一次宴請門人狂歌醉飲後,當即賦詩曰:“肯信良知原不昧,從他外物豈能撄?老夫今夜狂歌發,化作鈞天滿太清。

    影響尚疑朱仲晦,支離羞作鄭康成。

    铿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

    ” 【原文】 癸未春,鄒謙之來越問學,居數日,先生送别于浮峰。

    是夕與希淵諸友移舟宿延壽寺,秉燭夜坐,先生慨怅不已。

    曰:“江濤煙柳,故人倏在百裡外矣!” 一友問曰:“先生何念謙之之深也?” 先生曰:“曾子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若謙之者良近之矣。

    ” 【譯文】 明嘉靖二年的春季(公元1523年),鄒謙之來到浙江問學。

    幾天之後,先生到浮峰送行。

    這天晚上與希淵等幾位朋友乘船到延壽寺留宿,大家秉燭夜坐,先生無限感慨。

    他說道:“江水奔騰,煙柳飄飛,謙之頃刻間就在百裡之外了。

    ” 有位朋友問:“先生為何對謙之如此思念?” 先生說:“曾子曾說過:‘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這樣的人,和謙之十分相像啊!” 〔評析〕 《論語·泰伯》中有段曾子的話,他說的意思是:有能力的卻向無能力的人請教,知識豐富的卻向知識缺少的人請教,有學問的人象沒學問一樣,充實象空虛一樣,即使被欺侮也不計較。

    王陽明借用這段話來評價友人鄒謙之先生。

     【原文】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複征思田,将命行時,德洪與汝中論學。

    汝中舉先生教言:“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話頭。

    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是無善無惡的物矣。

    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

    ” 德洪曰:“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

    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

    格、緻、誠、正、修,此正是複那性體功夫。

    若原無善惡。

    功夫亦不消說矣。

    ” 是夕侍坐天泉橋,各舉請正。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們來講破此意。

    二君之見,正好相資為用,不可各執一邊。

    我這裡接人,原有此二種。

    利根之人,直從本原上悟入,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滞的,原是個未發之中。

    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功夫。

    人己内外,一齊俱透了。

    其次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功夫熟後,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

    汝中之見,是我這裡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這裡為其次立法的。

    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

    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體各有未盡。

    ” 既而曰:“已後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隻依我這話頭随人指點,自沒病痛,此原是徹上徹下功夫。

    利根之人,世亦難過。

    本體功夫一悟盡透,此顔子、明道所不敢承當,豈可輕易望人?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隻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着實,不過養成一個虛寂。

    此個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

    ”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譯文】 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九月,先生被朝廷起用,第二次讨伐思恩(今廣西武鳴縣北)和田州(今廣西田陽縣北)。

    即将啟程時,錢德洪和王汝中探讨學問。

    汝中據引先生的話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德洪說:“你認為這幾句話怎樣?” 汝中說:“這句話大概還沒有說完全。

    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的,那麼,意也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也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也是無善無惡的物。

    若認為意有善惡,在心體上終究還有善惡存在。

    ” 德洪說:“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本是無善無惡的。

    但是,人有受到沾染的心,在意念上就有善惡。

    格物、緻知、誠心、正意、修身,其正是要恢複那性體的功夫。

    若意本無善惡,那麼,功夫也就不消再說了。

    ” 這天夜晚,德洪和汝中在天泉橋陪先生坐,各人談了自己的見解,特向先生請教。

     先生說:“如今,我将要遠征,正想給你們來說破這一點。

    兩位的見解,恰好可以互為補充,不可偏執一方。

    我開導人的技巧,原本有兩種:資質特高的人,讓他直接從本源上體悟。

    人心原本是晶瑩無滞的,原本是一個未發之中。

    資質特高的人,隻要稍悟本體,也就是功夫了。

    他人和自我、内和外一切都透徹了。

    另外一種人,資質較差,心不免受到沾染,本體遭蒙蔽,因此就教導他從意念上實實在在為善除惡,待功夫純熟後,污穢徹底蕩滌,本體也就明淨了。

    汝中的見解,是我用來開導資質特高的人;德洪的見解,是我用來教導資質較差的人使用的方法。

    兩位若互為補充借用,那麼,資質居中的人都可被導入坦途。

    若兩位各執一詞,在你們面前就會有人不能步入正軌,就不能窮盡道體。

    ” 先生接着說:“今後和朋友講學,千萬不可抛棄我的宗旨。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隻要根據我的話因人施教,自然不會出問題。

    這原本是上下貫通的功夫。

    資質特高的人,世上很難發現。

    對本體功夫一悟全透,就是顔回、程颢這樣的人也不敢妄自尊大,豈敢随便指望他人?人有受到污染的心,若不教導他在良知上切實用為善除惡的功夫,隻去懸空思索一個本體,所有事都不切實加以處理,這隻不過是修養成了一個虛空靜寂的壞毛病。

    這個毛病不是小事情,所以,我不能不提前向你們講清楚。

    ” 這一天,錢德洪和王汝中都有所得。

     〔評析〕 錢德洪(1496——1574年),初名寬,字洪甫,浙江餘姚人,時稱緒山先生。

    在王門中,他是“授業師”之一,待子弟嚴而有禮,教學上因勢利導。

    嘉靖十一年進士。

    著有《陽明先生年譜》、《濠園記》等,其主要哲學言論見于《明儒學案》中所錄《會語》和《論學書》等。

    錢的學說也有“三變”的過程。

    起初以“為善去惡”功夫為“緻良知”,反對王畿的“四無說”而主張“四有說”;而後認為良知是“無善無惡”的,否定了前期的“四有說”;後期則強調“和”,認為“充天地間隻有此知。

    ” 【原文】 (錢德洪曰:)先生初歸越時,朋友蹤迹尚廖落。

    既後四方來遊者日進。

    癸未年已後,環先生而居者比屋。

    如天妃、光相諸刹,每當一室,常合食者數十人,夜無卧處,更相就席,歌聲徹昏旦。

    南鎮、禹穴、陽明洞諸山遠近寺刹,徙足所到,無非同志遊寓所在。

    先生每臨講座,前後左右環坐而聽者,常不下數百人。

    送往迎來,月無虛日。

    至有在侍更歲,不能遍記其姓名者。

    每臨别,先生常歎曰:“君等雖别,不出天地間,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

    ”諸生每聽講出門,未嘗不跳躍稱快。

    嘗聞之同門先輩曰:“南都以前,朋友從遊者雖衆,未有如在越之盛者。

    此雖講學日久,信孚漸博。

    要亦先生之學日進。

    感召之機,申變無方,亦自有不同也。

    ” 【譯文】 (錢德洪附注:)先生初回浙江紹興時,來拜訪的朋友尚不多。

    後來,四方來問學的人與日俱增。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在先生周圍居住的人更多。

    仿佛在天妃、光相等寺廟中,每間屋子經常是幾十人在一塊吃飯,夜晚沒地方睡覺,大家輪流着就寝,歌聲通宵達旦。

    在南鎮、禹穴、陽明洞等山中的寺廟裡,不管遠近,隻要人能到達的地方,都有求學的人居住。

    先生每次講學,前後左右的聽衆,經常不少于幾百人。

    一個月中沒有哪一天不迎來送往。

    甚至于有人在這裡聽講達一年之多,先生也不能完全記清他們的姓名。

    每當告别時,先生常感歎地說:“雖然你們與我分别了,也不會超出天地之間。

    若我們有着共同的志向,我也可以忘掉你們的容貌了。

    ”學生每次聽講出門時,無不歡呼雀躍。

    曾聽同門長輩說:“在南京之前,問學的朋友雖不少,但比不上在浙江紹興的多。

    其中固然因為先生講學的時間久,獲得的信任也就多,但關鍵是先生的學問與日精進,感召學生的機會和開導學生的技巧,自然各有不同。

    ” 〔評析〕 錢德洪作為王門“授業師”,受王陽明的思想影響是很深的。

    後期的錢德洪充分發揮了王陽明的“我的靈明”論,認為天地、鬼神、四時、物隻是“知”的虛明凝聚、妙用流行,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是“知”的“合散”,人有“知”則天地“合”,無知則散。

    心以知為本體。

    知以心的感應是非為本體,這種感應就是“意”。

    意所感應的對象就是“物”,意和物的變化作用都不能幹擾作為主宰萬物的知的是非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