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關燈
小
中
大
法。
禅師尋塵尾不見,又隻空手提起。
我這個良知就是設法的塵尾,舍了這個,有何可提得?” 少間,又有一友請問功夫切要。
先生旁顧曰:“我塵尾安在?” 一時在坐者皆躍然。
【譯文】 有位朋友問,當功夫不真切時怎麼辦? 先生說:“學問的功夫,我曾用一句話說盡了,現在怎麼越說越遠,連根基都着不了呢?” 回答說:“緻良知是曾經聽過,但仍需再說清楚。
” 先生說:“既然知道緻良知,還有什麼可講明的?良知本清楚明白,隻要切實用功就行了。
不肯用功,光在語言上說,越說越糊塗。
” 朋友說:“我正是希望您講明緻良知的功夫。
” 先生說:“這同樣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尋求,我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講。
過去有位禅師,别人請教佛法,他隻把拂塵提起來。
有一天,他的徒弟把拂塵藏了起來,看他還有什麼辦法。
禅師因不能找到拂塵,隻好空手做出提拂塵的樣子。
我良知學,就是啟發人的拂塵,除此而外,還有什麼可提的?” 過了一會兒,又一位朋友請教用功夫的關鍵。
先生側過頭去,看着旁邊說:“我的拂塵在哪兒?” 一時間,在座的人哄堂大笑。
〔評析〕 首先要搞清一個根本的問題:“緻良知”并不是向外“緻”。
因為“緻良知”的功夫不是在射線上無限伸展,而是在圓周上回歸自心的本體。
就象水的澄清那樣,被攪渾的水和澄清的水都是H2O,但是,漸濁的水被外物污染了。
【原文】 或問至誠前知。
先生曰:“誠是實理,隻是一個良知。
實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動處就是幾,誠神幾曰聖人。
聖人不貴前知。
禍福之來,雖聖人有所不免。
聖人隻是知幾,遇變而通耳。
良知無前後,隻知得見在的幾,便是一了百了。
若有個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趨避利害的意。
邵子必于前知,終是利害心未盡處。
” 【譯文】 有人就《中庸》上的“至誠前知”請教于先生。
先生說:“誠是實理,隻是一個良知。
實理産生的奇妙作用就是神,它的萌發處就是幾,具備誠神幾的人叫聖人。
聖人對預知不怎麼重現。
禍福降臨,即便聖人也在所難免。
聖人隻知曉契機,善于應付各種變化。
良知無前後之分。
隻要能知曉現在的契機,就能一了百了。
若有一個預知的心,就為私心,即是趨利避害的意思。
邵雍一定要預先知道一切,就是因為他那趨利避害的私心沒有徹底鏟除。
” 〔評析〕 《中庸》發揮了《大學》的“誠意、正心”的思想,提出了‘咱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的新觀念,認為“聖人”出來就具有“誠”的天性,生來就是“誠”的化身。
【原文】 先生曰:“無知無不知,本體原是如此。
譬如日未嘗有心照物,而自無物不照。
無照無不照,原是日的本體。
良知本無知,今卻要有知。
本無不知,今卻疑有不知。
隻是信不及耳。
” 先生曰:“‘惟天下之聖為能聰明睿知’,舊看何等玄妙,今看來原是人人自有的。
耳原是聰,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
聖人隻是一能之爾。
能處正是良知。
衆人不能,隻是個不緻知。
何等明白簡易!” 【譯文】 先生說:“本體原本就是無知無不知的。
這好比太陽,它未嘗有意去照射宇宙間萬物,但又無物不照射。
無照無不照原本就是太陽的本體。
良知本來是無知的,如今卻要它有知,良知本來是無不知的,如今卻懷疑它有不知。
這些隻因不能完全相信良知罷了。
” 先生說:“《中庸》中的‘惟天下之聖為能聰明睿知’這句話,從前看時覺得它玄妙莫測。
如今看來,它原是人人本有的。
耳原本就聰,目原本就明,心原本就睿智。
聖人唯一種才能,即‘緻良知’。
普通人不能做到這點,隻是因為不能緻良知。
這是多麼的明白簡易啊!” 〔評析〕 古人說:太陽和月亮象人類的兩隻大眼睛,一隻眼白天睜着,一隻眼黑夜睜着,兩眼都把世界照得亮堂堂。
這就是日月無照無不照的本體屬性,并不受誰的指使,也沒個人的偏見和隐私,也不要求誰去感激它們的恩德。
良知的本體就為日月一般的明智,對世間萬物無知無不知,但所知皆在良知之中。
【原文】 問:“孔子所謂‘遠慮’,周公‘夜以繼日’,與将迎不同何如?” 先生曰:“遠慮不是茫茫蕩蕩去思慮,隻是要存這天理。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無有終始。
天理即是良知,知思萬慮,隻是要緻良知。
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應去,良知便粗了。
若隻着在事上茫茫蕩蕩去思,教做遠慮,便不免有毀譽、得喪、人欲攙入其中,就是将迎了。
周公終夜以思,隻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功夫。
見得時,其氣象與将迎自别。
” 【譯文】 有人問:“孔子所謂的‘遠慮’,周公所謂的‘夜以繼日’,與迎來送往有什麼區别?” 先生說:“遠慮并不是不着邊際地去思考,隻是要存這個天理。
天理存留于人心中,且亘古亘今,無始無終。
天理就是良知,萬慮千思也隻是要緻良知。
良知是越思索越精明。
若不深思熟慮,隻是随随便便地随事情轉,良知就變得粗陋了。
若以為遠慮就是在事情上不着邊際地思考,就不免有毀譽、得失、私欲摻雜其間,也就是迎來送往了。
周公整夜地思考,僅一個‘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功夫。
認識了這一點,周公的氣象與迎來送往自有分别。
” 〔評析〕 王陽明強調要把戒慎恐懼作為學問的大要,認為通過它,就可以不使人欲蒙蔽天理良知,使“人與道凝”,融為一體。
因此戒慎恐懼也是實現人、道合一的關鍵,又是真學問的标志。
他還認為,以戒慎恐懼為緻良知的功夫,與“修已以敬”均同屬于“内心省察”的修養方法,具有相同的性質,能夠保持良知本體不受私欲誘惑而昏蔽。
【原文】 問:“‘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朱子作效驗說,如何?” 先生曰:“聖賢隻是為己之學,重功夫不重效驗。
仁者以萬物為體。
不能一體,保己是私未忘。
全得仁體,則天下皆歸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
天下皆與,其仁亦在其中。
如‘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亦隻是自家不怨。
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
然家邦無怨,于我亦在其中。
但所重不在此。
” 【譯文】 有人問:“在《論語》中,孔子說了‘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這句話,朱熹主張是就效驗而言的,不知是否正确?” 先生說:“聖人隻是一個克己之學說,隻重視工夫而輕視效驗。
仁者與萬物為一體。
不能與萬物一體,隻因沒有忘掉私欲。
我若能獲得全部的仁,那麼,天下都将歸于我的仁中,也就是‘荒皆在我闼’的意思。
天下都能做到仁,我的仁也在其中了。
比如‘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僅是自己沒有怨恨。
與‘不怨天,不尤人’的意思相近。
但是,家邦皆無怨,我也就在其中了。
然而,這并不是該重視的地方。
” 〔評析〕 有怨、無怨,并不是該重視的地方,聖人處世的關鍵在于“克己”。
聖人注重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和雜念,嚴格自身的狀态舉止,檢點自己的言辭語對。
“克己”做到了,“怨”也自然消失了,儒家主張“緻良知”,就是先從“克己”處入手狠下功夫的修養方法。
【原文】 問:“孟子巧、力、聖、智之說,朱子雲:‘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
’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
巧、力實非兩事,巧亦隻在用力處,力而不巧,亦是徒力。
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馬箭,一能遠箭。
他射得到俱謂之力,中處俱可謂之巧。
但步不能馬,馬不能遠,各有所長,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處。
孔子則三者皆長。
然孔子之和隻到得柳下惠而極,清隻到得伯夷而極,任隻到得伊尹而極,何曾加得些子。
若謂‘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則其力反過孔子了。
巧、力隻是發明聖、知之義,若識得聖、知本體是何物,便自了然。
” 【譯文】 有人問:“孟子主張巧、力、聖、智之說,朱熹認為是‘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不知這種理解是否正确?” 先生說:“三個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固然有力,也有巧。
巧和力并非兩回事。
巧也隻在用力處,有力而無巧,隻是空有其力。
他們三個人若用射箭作比,就是一人能步行射,一人能騎馬射,一人能遠射。
他們能射到目标所示處,就可以稱為力;他們能命中目标,就可以稱為巧。
然而,步行射的不能騎馬射,騎馬射的不能遠射,各有所長,這就是才力各有不同。
孔子則兼有三個人的長處,但他的随和隻能達到柳下惠那樣的程度;他的清高隻能達到伯夷那樣的程度;他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心情隻能達到伊尹那樣的程度,未曾再添加什麼。
如果象朱熹說的‘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那麼,他們的力反而比孔子還多。
巧、力隻是為了對聖、智作良好的闡釋。
若明白了聖、智的本體是什麼,自然就能理解了。
” 〔評析〕 巧與力,不在本體之中,而在本體之外。
受本體發用時,便為“良知”之解,“良知”中的巧、力,又無餘、缺之分、大小之别,隻需于“天理”相符就于“良知”有益。
不受車體發用的巧、力,必然與“良知”背道而馳,巧、力甚者其害越多。
【原文】 先生曰:“‘先天而天弗違’,天即良知也。
‘後天而奉天時’,良知即天也。
”“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
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 又曰:“是非兩字是個大規矩,巧處則存乎其人。
”“聖人之知如春天之日,賢人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
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
雖昏黑夜裡,亦影影見得黑白,就是日之餘光未盡處。
困學功夫,亦是從這點明處精察去耳。
” 【譯文】 先生說:“‘先天而天弗違’,因為天即良知;‘後天而奉天時’,因為良知即天。
”“良知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僅是個好惡。
明白好惡就窮盡了是非,窮盡了是非就窮盡了萬物的變化。
” 先生又說:“是非兩個字是一個大規矩,能否靈活應用,隻能因人而異了。
”“聖人的良知如同晴空中的太陽,賢人的良知如同有浮雲的天氣,愚人的良知如同陰霾的天氣。
雖然他們昏濁清明的程度不同,但辨别黑白則是一緻的。
即便在昏黑的夜晚,也能隐約看出黑白,這是因為太陽的餘光還未完全消失。
在逆境中學習的功夫,也隻是從這一點光明處去細緻鑒察。
” 〔評析〕 “良知”象一面鏡子,聖、賢、智、愚,其本體中的良知原無差别,隻是由于受外物俗塵的蒙蔽,各人自檢、克己的修養程度不同,其鏡子明淨程度不同罷了。
禅宗神秀上座那句著名的偈語正可為我們的座右銘:“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常拂試,莫使惹塵埃。
”偈語中強調修禅人要在“常拂拭”上下功夫,這與陽明先生緻良知的功夫應該是一緻的。
【原文】 問:“知譬日,欲譬雲。
雲雖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氣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 先生曰:“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
但要認得良知明白。
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方所。
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
雖雲霧四塞,太虛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滅處。
不可以雲能蔽日,教天不要生雲。
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惡。
但不可有所着。
七情有着,俱謂之欲,俱為良知之蔽。
然才有着時,良知亦自會覺。
覺即蔽去,複其體矣。
此處能勘得破,方是簡易透徹功夫。
” 【譯文】 有人問:“良知仿佛太陽,私欲仿佛浮雲。
浮雲雖能遮擋太陽,然而也是天上的氣應該有的,私欲也是人心中應該有的嗎?” 先生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人稱七情,七情都是人心應該有的,但是需要将良知理解清楚。
例如陽光,它不能總停留在一處。
無論何處,隻要有一線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處。
天空即便布滿雲霧,隻要太虛中還能分辨顔色和形式,均為陽光不滅處。
不能僅因為雲能遮日,就要求天不産生雲。
七情順其自然地流露,都是良知在起作用,善惡不能用它來區分。
但是又不能太執著。
執著,七情都稱為欲,都是遮蔽良知的。
當然,稍有執著,良知就會發覺。
發覺了就會克除遮蔽,恢複本體了。
能在此處識得破,看得清,才是簡易透徹之功夫。
” 〔評析〕 如何在知行上下功夫呢?公正,就産生光明;詐僞,就産生蔽塞;誠信,就産生智慧;誇妄,就産生惑亂。
“公正”、“誠信”是正行,“光明”、“智慧”是良知;“詐僞”、“誇妄”是邪行,“蔽塞”、“惑亂”是困知。
【原文】 問:“聖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 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淺深難易之殊耳。
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
如欲孝親,生知安行的,隻是依此良知實落盡孝而已;學知利行者,隻是時時省覺,務要依此良知盡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雖要依此良知去孝,又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須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盡其孝。
聖人雖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困知勉行的卻要思量做生知安行的事,怎生成得?” 【譯文】 有人問:“聖人的生知安行是自然就能如此的,這是否還需要其他的功夫?” 先生說:“知行倆字就是功夫,唯有淺深易難的差别。
良知原本是精精明明的。
例如,孝敬父母,生知安行的人隻是依從良知切實地去盡孝道;學知利行的人隻是時刻省察,努力依從良知去盡孝道;至于困知勉行的人,受的遮蔽太多,即便想依從良知去盡孝道,又會被私欲阻隔,因此不能盡孝道。
這就需要付出比旁人多十倍、百倍的功夫,才能依從良知去盡孝道。
雖然聖人是生知安行的,但他的心裡不敢自以為是,所以他甯肯做困知勉行人所做的功夫。
然而,困知勉行的人則想做生知安行的事,這能行嗎?” 〔評析〕 良知原本是精精明明、晶瑩透徹的,保養良知的人,便有自知之明,安能明察自己的命運。
認識自己的人,不埋怨别人;認識命運的人,不埋怨上天。
事事不怨天尤人,全在“克己”上下功夫,這就是“聖人”的生知安行。
【原文】 問:“樂是心之本體,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時,此樂還在否?” 先生曰:“須是大哭一番了方樂,不哭便不樂矣。
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
本體未嘗有動。
”問:“良知一而已。
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贊《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聖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為說何害?且如一園竹,隻要同此枝節,便是大同。
若拘定枝枝節節,都要高下大小一樣,便非造化妙手矣。
汝輩隻要去培養良知。
良知同,更不妨有異處。
汝輩若不肯用功,連筍也不曾抽得,何處去論枝節?” 【譯文】 有人問:“先生曾主張樂是心的本體,當碰到重大變故而痛哭時,不知這個樂還是否存在?” 先生說:“唯有痛哭之後才能樂,不哭就不會樂了。
雖然痛哭,此心卻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樂。
心的本體并沒有因為痛哭而有所改變。
” 有人問:“良知隻有一個。
周文王作卦辭,周公旦作爻辭,孔夫子作《周易》,為何他們所認識的理各有差别呢?” 先生說:“聖人怎會呆闆地死守舊模式呢?同出于良知才是重要的,說法有所不同又能妨礙什麼呢?例如滿園的青竹,隻要枝節相差不多,也就是大同了。
若非要每株竹子的每一枝節高低大小都相等,就不能體現造化的妙手了。
你們隻要去培養良知,良知相同,其他地方不同無關緊要。
你們若不肯用功,就好比竹筍還未生長,又到什麼地方去談論竹子的枝節呢?” 〔評析〕 住在海邊的人,看見太陽從海上升起;住在山裡的人,看見太陽從山背後升起。
其實,太陽隻是一個,如果把太陽分作海裡的太陽和山裡的太陽,顯然隻能說是偏見。
“良知”隻有一個,聖人的經典中說來說去,都在闡揚天理,對聖典研習不深,對良知體察不明的人,往往在字裡行間迷了路徑。
【原文】 鄉人有父子訟獄,請訴于先生。
侍者欲阻之,先生聽之,言不終辭,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
柴鳴治入問曰:“先生何言
禅師尋塵尾不見,又隻空手提起。
我這個良知就是設法的塵尾,舍了這個,有何可提得?” 少間,又有一友請問功夫切要。
先生旁顧曰:“我塵尾安在?” 一時在坐者皆躍然。
【譯文】 有位朋友問,當功夫不真切時怎麼辦? 先生說:“學問的功夫,我曾用一句話說盡了,現在怎麼越說越遠,連根基都着不了呢?” 回答說:“緻良知是曾經聽過,但仍需再說清楚。
” 先生說:“既然知道緻良知,還有什麼可講明的?良知本清楚明白,隻要切實用功就行了。
不肯用功,光在語言上說,越說越糊塗。
” 朋友說:“我正是希望您講明緻良知的功夫。
” 先生說:“這同樣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尋求,我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講。
過去有位禅師,别人請教佛法,他隻把拂塵提起來。
有一天,他的徒弟把拂塵藏了起來,看他還有什麼辦法。
禅師因不能找到拂塵,隻好空手做出提拂塵的樣子。
我良知學,就是啟發人的拂塵,除此而外,還有什麼可提的?” 過了一會兒,又一位朋友請教用功夫的關鍵。
先生側過頭去,看着旁邊說:“我的拂塵在哪兒?” 一時間,在座的人哄堂大笑。
〔評析〕 首先要搞清一個根本的問題:“緻良知”并不是向外“緻”。
因為“緻良知”的功夫不是在射線上無限伸展,而是在圓周上回歸自心的本體。
就象水的澄清那樣,被攪渾的水和澄清的水都是H2O,但是,漸濁的水被外物污染了。
【原文】 或問至誠前知。
先生曰:“誠是實理,隻是一個良知。
實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動處就是幾,誠神幾曰聖人。
聖人不貴前知。
禍福之來,雖聖人有所不免。
聖人隻是知幾,遇變而通耳。
良知無前後,隻知得見在的幾,便是一了百了。
若有個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趨避利害的意。
邵子必于前知,終是利害心未盡處。
” 【譯文】 有人就《中庸》上的“至誠前知”請教于先生。
先生說:“誠是實理,隻是一個良知。
實理産生的奇妙作用就是神,它的萌發處就是幾,具備誠神幾的人叫聖人。
聖人對預知不怎麼重現。
禍福降臨,即便聖人也在所難免。
聖人隻知曉契機,善于應付各種變化。
良知無前後之分。
隻要能知曉現在的契機,就能一了百了。
若有一個預知的心,就為私心,即是趨利避害的意思。
邵雍一定要預先知道一切,就是因為他那趨利避害的私心沒有徹底鏟除。
” 〔評析〕 《中庸》發揮了《大學》的“誠意、正心”的思想,提出了‘咱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的新觀念,認為“聖人”出來就具有“誠”的天性,生來就是“誠”的化身。
【原文】 先生曰:“無知無不知,本體原是如此。
譬如日未嘗有心照物,而自無物不照。
無照無不照,原是日的本體。
良知本無知,今卻要有知。
本無不知,今卻疑有不知。
隻是信不及耳。
” 先生曰:“‘惟天下之聖為能聰明睿知’,舊看何等玄妙,今看來原是人人自有的。
耳原是聰,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
聖人隻是一能之爾。
能處正是良知。
衆人不能,隻是個不緻知。
何等明白簡易!” 【譯文】 先生說:“本體原本就是無知無不知的。
這好比太陽,它未嘗有意去照射宇宙間萬物,但又無物不照射。
無照無不照原本就是太陽的本體。
良知本來是無知的,如今卻要它有知,良知本來是無不知的,如今卻懷疑它有不知。
這些隻因不能完全相信良知罷了。
” 先生說:“《中庸》中的‘惟天下之聖為能聰明睿知’這句話,從前看時覺得它玄妙莫測。
如今看來,它原是人人本有的。
耳原本就聰,目原本就明,心原本就睿智。
聖人唯一種才能,即‘緻良知’。
普通人不能做到這點,隻是因為不能緻良知。
這是多麼的明白簡易啊!” 〔評析〕 古人說:太陽和月亮象人類的兩隻大眼睛,一隻眼白天睜着,一隻眼黑夜睜着,兩眼都把世界照得亮堂堂。
這就是日月無照無不照的本體屬性,并不受誰的指使,也沒個人的偏見和隐私,也不要求誰去感激它們的恩德。
良知的本體就為日月一般的明智,對世間萬物無知無不知,但所知皆在良知之中。
【原文】 問:“孔子所謂‘遠慮’,周公‘夜以繼日’,與将迎不同何如?” 先生曰:“遠慮不是茫茫蕩蕩去思慮,隻是要存這天理。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無有終始。
天理即是良知,知思萬慮,隻是要緻良知。
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應去,良知便粗了。
若隻着在事上茫茫蕩蕩去思,教做遠慮,便不免有毀譽、得喪、人欲攙入其中,就是将迎了。
周公終夜以思,隻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功夫。
見得時,其氣象與将迎自别。
” 【譯文】 有人問:“孔子所謂的‘遠慮’,周公所謂的‘夜以繼日’,與迎來送往有什麼區别?” 先生說:“遠慮并不是不着邊際地去思考,隻是要存這個天理。
天理存留于人心中,且亘古亘今,無始無終。
天理就是良知,萬慮千思也隻是要緻良知。
良知是越思索越精明。
若不深思熟慮,隻是随随便便地随事情轉,良知就變得粗陋了。
若以為遠慮就是在事情上不着邊際地思考,就不免有毀譽、得失、私欲摻雜其間,也就是迎來送往了。
周公整夜地思考,僅一個‘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功夫。
認識了這一點,周公的氣象與迎來送往自有分别。
” 〔評析〕 王陽明強調要把戒慎恐懼作為學問的大要,認為通過它,就可以不使人欲蒙蔽天理良知,使“人與道凝”,融為一體。
因此戒慎恐懼也是實現人、道合一的關鍵,又是真學問的标志。
他還認為,以戒慎恐懼為緻良知的功夫,與“修已以敬”均同屬于“内心省察”的修養方法,具有相同的性質,能夠保持良知本體不受私欲誘惑而昏蔽。
【原文】 問:“‘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朱子作效驗說,如何?” 先生曰:“聖賢隻是為己之學,重功夫不重效驗。
仁者以萬物為體。
不能一體,保己是私未忘。
全得仁體,則天下皆歸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
天下皆與,其仁亦在其中。
如‘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亦隻是自家不怨。
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
然家邦無怨,于我亦在其中。
但所重不在此。
” 【譯文】 有人問:“在《論語》中,孔子說了‘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這句話,朱熹主張是就效驗而言的,不知是否正确?” 先生說:“聖人隻是一個克己之學說,隻重視工夫而輕視效驗。
仁者與萬物為一體。
不能與萬物一體,隻因沒有忘掉私欲。
我若能獲得全部的仁,那麼,天下都将歸于我的仁中,也就是‘荒皆在我闼’的意思。
天下都能做到仁,我的仁也在其中了。
比如‘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僅是自己沒有怨恨。
與‘不怨天,不尤人’的意思相近。
但是,家邦皆無怨,我也就在其中了。
然而,這并不是該重視的地方。
” 〔評析〕 有怨、無怨,并不是該重視的地方,聖人處世的關鍵在于“克己”。
聖人注重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和雜念,嚴格自身的狀态舉止,檢點自己的言辭語對。
“克己”做到了,“怨”也自然消失了,儒家主張“緻良知”,就是先從“克己”處入手狠下功夫的修養方法。
【原文】 問:“孟子巧、力、聖、智之說,朱子雲:‘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
’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
巧、力實非兩事,巧亦隻在用力處,力而不巧,亦是徒力。
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馬箭,一能遠箭。
他射得到俱謂之力,中處俱可謂之巧。
但步不能馬,馬不能遠,各有所長,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處。
孔子則三者皆長。
然孔子之和隻到得柳下惠而極,清隻到得伯夷而極,任隻到得伊尹而極,何曾加得些子。
若謂‘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則其力反過孔子了。
巧、力隻是發明聖、知之義,若識得聖、知本體是何物,便自了然。
” 【譯文】 有人問:“孟子主張巧、力、聖、智之說,朱熹認為是‘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不知這種理解是否正确?” 先生說:“三個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固然有力,也有巧。
巧和力并非兩回事。
巧也隻在用力處,有力而無巧,隻是空有其力。
他們三個人若用射箭作比,就是一人能步行射,一人能騎馬射,一人能遠射。
他們能射到目标所示處,就可以稱為力;他們能命中目标,就可以稱為巧。
然而,步行射的不能騎馬射,騎馬射的不能遠射,各有所長,這就是才力各有不同。
孔子則兼有三個人的長處,但他的随和隻能達到柳下惠那樣的程度;他的清高隻能達到伯夷那樣的程度;他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心情隻能達到伊尹那樣的程度,未曾再添加什麼。
如果象朱熹說的‘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那麼,他們的力反而比孔子還多。
巧、力隻是為了對聖、智作良好的闡釋。
若明白了聖、智的本體是什麼,自然就能理解了。
” 〔評析〕 巧與力,不在本體之中,而在本體之外。
受本體發用時,便為“良知”之解,“良知”中的巧、力,又無餘、缺之分、大小之别,隻需于“天理”相符就于“良知”有益。
不受車體發用的巧、力,必然與“良知”背道而馳,巧、力甚者其害越多。
【原文】 先生曰:“‘先天而天弗違’,天即良知也。
‘後天而奉天時’,良知即天也。
”“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
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 又曰:“是非兩字是個大規矩,巧處則存乎其人。
”“聖人之知如春天之日,賢人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
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
雖昏黑夜裡,亦影影見得黑白,就是日之餘光未盡處。
困學功夫,亦是從這點明處精察去耳。
” 【譯文】 先生說:“‘先天而天弗違’,因為天即良知;‘後天而奉天時’,因為良知即天。
”“良知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僅是個好惡。
明白好惡就窮盡了是非,窮盡了是非就窮盡了萬物的變化。
” 先生又說:“是非兩個字是一個大規矩,能否靈活應用,隻能因人而異了。
”“聖人的良知如同晴空中的太陽,賢人的良知如同有浮雲的天氣,愚人的良知如同陰霾的天氣。
雖然他們昏濁清明的程度不同,但辨别黑白則是一緻的。
即便在昏黑的夜晚,也能隐約看出黑白,這是因為太陽的餘光還未完全消失。
在逆境中學習的功夫,也隻是從這一點光明處去細緻鑒察。
” 〔評析〕 “良知”象一面鏡子,聖、賢、智、愚,其本體中的良知原無差别,隻是由于受外物俗塵的蒙蔽,各人自檢、克己的修養程度不同,其鏡子明淨程度不同罷了。
禅宗神秀上座那句著名的偈語正可為我們的座右銘:“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常拂試,莫使惹塵埃。
”偈語中強調修禅人要在“常拂拭”上下功夫,這與陽明先生緻良知的功夫應該是一緻的。
【原文】 問:“知譬日,欲譬雲。
雲雖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氣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 先生曰:“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
但要認得良知明白。
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方所。
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
雖雲霧四塞,太虛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滅處。
不可以雲能蔽日,教天不要生雲。
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惡。
但不可有所着。
七情有着,俱謂之欲,俱為良知之蔽。
然才有着時,良知亦自會覺。
覺即蔽去,複其體矣。
此處能勘得破,方是簡易透徹功夫。
” 【譯文】 有人問:“良知仿佛太陽,私欲仿佛浮雲。
浮雲雖能遮擋太陽,然而也是天上的氣應該有的,私欲也是人心中應該有的嗎?” 先生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人稱七情,七情都是人心應該有的,但是需要将良知理解清楚。
例如陽光,它不能總停留在一處。
無論何處,隻要有一線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處。
天空即便布滿雲霧,隻要太虛中還能分辨顔色和形式,均為陽光不滅處。
不能僅因為雲能遮日,就要求天不産生雲。
七情順其自然地流露,都是良知在起作用,善惡不能用它來區分。
但是又不能太執著。
執著,七情都稱為欲,都是遮蔽良知的。
當然,稍有執著,良知就會發覺。
發覺了就會克除遮蔽,恢複本體了。
能在此處識得破,看得清,才是簡易透徹之功夫。
” 〔評析〕 如何在知行上下功夫呢?公正,就産生光明;詐僞,就産生蔽塞;誠信,就産生智慧;誇妄,就産生惑亂。
“公正”、“誠信”是正行,“光明”、“智慧”是良知;“詐僞”、“誇妄”是邪行,“蔽塞”、“惑亂”是困知。
【原文】 問:“聖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 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淺深難易之殊耳。
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
如欲孝親,生知安行的,隻是依此良知實落盡孝而已;學知利行者,隻是時時省覺,務要依此良知盡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雖要依此良知去孝,又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須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盡其孝。
聖人雖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困知勉行的卻要思量做生知安行的事,怎生成得?” 【譯文】 有人問:“聖人的生知安行是自然就能如此的,這是否還需要其他的功夫?” 先生說:“知行倆字就是功夫,唯有淺深易難的差别。
良知原本是精精明明的。
例如,孝敬父母,生知安行的人隻是依從良知切實地去盡孝道;學知利行的人隻是時刻省察,努力依從良知去盡孝道;至于困知勉行的人,受的遮蔽太多,即便想依從良知去盡孝道,又會被私欲阻隔,因此不能盡孝道。
這就需要付出比旁人多十倍、百倍的功夫,才能依從良知去盡孝道。
雖然聖人是生知安行的,但他的心裡不敢自以為是,所以他甯肯做困知勉行人所做的功夫。
然而,困知勉行的人則想做生知安行的事,這能行嗎?” 〔評析〕 良知原本是精精明明、晶瑩透徹的,保養良知的人,便有自知之明,安能明察自己的命運。
認識自己的人,不埋怨别人;認識命運的人,不埋怨上天。
事事不怨天尤人,全在“克己”上下功夫,這就是“聖人”的生知安行。
【原文】 問:“樂是心之本體,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時,此樂還在否?” 先生曰:“須是大哭一番了方樂,不哭便不樂矣。
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
本體未嘗有動。
”問:“良知一而已。
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贊《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聖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為說何害?且如一園竹,隻要同此枝節,便是大同。
若拘定枝枝節節,都要高下大小一樣,便非造化妙手矣。
汝輩隻要去培養良知。
良知同,更不妨有異處。
汝輩若不肯用功,連筍也不曾抽得,何處去論枝節?” 【譯文】 有人問:“先生曾主張樂是心的本體,當碰到重大變故而痛哭時,不知這個樂還是否存在?” 先生說:“唯有痛哭之後才能樂,不哭就不會樂了。
雖然痛哭,此心卻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樂。
心的本體并沒有因為痛哭而有所改變。
” 有人問:“良知隻有一個。
周文王作卦辭,周公旦作爻辭,孔夫子作《周易》,為何他們所認識的理各有差别呢?” 先生說:“聖人怎會呆闆地死守舊模式呢?同出于良知才是重要的,說法有所不同又能妨礙什麼呢?例如滿園的青竹,隻要枝節相差不多,也就是大同了。
若非要每株竹子的每一枝節高低大小都相等,就不能體現造化的妙手了。
你們隻要去培養良知,良知相同,其他地方不同無關緊要。
你們若不肯用功,就好比竹筍還未生長,又到什麼地方去談論竹子的枝節呢?” 〔評析〕 住在海邊的人,看見太陽從海上升起;住在山裡的人,看見太陽從山背後升起。
其實,太陽隻是一個,如果把太陽分作海裡的太陽和山裡的太陽,顯然隻能說是偏見。
“良知”隻有一個,聖人的經典中說來說去,都在闡揚天理,對聖典研習不深,對良知體察不明的人,往往在字裡行間迷了路徑。
【原文】 鄉人有父子訟獄,請訴于先生。
侍者欲阻之,先生聽之,言不終辭,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
柴鳴治入問曰:“先生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