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謂性·

關燈
時,又如此長了!” 範兆期在旁曰:“此隻是有根。

    學問能自植根,亦不患無長。

    ” 先生曰:“人孰無根,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

    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賊蔽塞,不得發生耳。

    ” 【譯文】 有一天,先生去禹穴遊覽觀光,他看着田間的禾苗說:“僅幾天工夫,禾苗又長高了。

    ” 在一旁的範兆期說:“這是因為它有根。

    做學問如果自己能種根,就不用擔心它不進步。

    ” 先生說:“哪一個人沒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靈根,自然會生生不息。

    隻因為被私欲拖累,把這靈根殘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

    ” 〔評析〕 《論語·子張》中引用子夏的話說:“廣泛的學習知識而且志向純實,提問題切合實際而且能聯系自己的思想,仁德就在其中了。

    ”這裡所說的“仁德”就是“良知”,就是人的根,知識的根,也是事業成就的“根”。

     【原文】 一友常易動氣責人,先生警之曰:“學須反己。

    若徒責人,隻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機括隻是不見象的不是。

    若舜隻要正他的奸惡,就見得象的不是矣。

    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是友感悔。

     曰:“你今後隻不要去論人之是非,凡當責辯人時,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 先生曰:“凡朋友問難,縱有淺近粗疏,或露才揚己,皆是病發。

    當因其病而藥之可也,不可便懷鄙薄之心。

    非君子與人為善之心矣。

    ” 【譯文】 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别人。

    先生告誡他說:“學習應該返身自省。

    如果隻去指責别人,就隻能看到别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

    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别人?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

    如果舜堅決要去糾正象的奸惡,隻會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個傲慢的人,肯定不會認錯,舜又豈能感化他?”這位朋友聽了這番話,甚感慚愧。

     先生說:“從今以後,你隻要不去議論别人的是非,大凡要責備别人的時候,就把它當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治才行。

    ” 先生說:“朋友在一起辯論,即便有淺近粗疏的地方,你如果想因而顯才揚己,都是毛病在發作。

    隻有對症下藥才行,不能因此而懷有輕視别人的心。

    不然,就不是君子與人為善的心了。

    ” 〔評析〕 自己做出昏亂的事情,卻憎恨别人的責備;作盡醜惡的事情,卻希望别人稱道;把正經當作笑柄,把忠誠當成賊寇,這些都不是君子應有的行為。

    君子尊崇師長,親近朋友;時時痛恨自己心中的賊寇(邪念),從不議論、輕視他人的弱點。

     【原文】 問:“《易》,朱子主蔔筮,《程傳》主理,何如?” 先生曰:“占筮是理,理亦是蔔筮。

    天下之理孰有大于蔔筮者乎?隻為後世将蔔筮專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蔔筮似小藝。

    不知今之師友問答,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笃行之類,皆是蔔筮。

    蔔筮者,不過求決狐疑,神明吾心而已。

    《易》是問諸天。

    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問天。

    謂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僞耳。

    ” 【譯文】 有人問:“關于《周易》的解釋,朱熹側重蔔筮,程頤側重明理。

    二者哪個正确呢?” 先生說:“蔔筮就是理,理也是蔔筮,天下的理還有大于蔔筮的嗎?隻因後世之人把蔔筮僅看成占卦了,所以認為蔔筮是雕蟲小技。

    卻不知現在師友間的問答,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之類,均為蔔筮。

    占筮隻不過是為了決斷疑惑,使我的心變得神明罷了。

    《易》是向天請教,當人有疑而自信心不足時,所以用《易》來向天詢問。

    人心依然有所偏私,唯有天不客虛僞。

    ” 〔評析〕 古人每辦一件事,總要先去求龜占蔔,其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确立一個共識,一種公理,就象做買賣的憑借于秤而求得公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