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謂性·

關燈
難為普通人所能理解而已。

    而普通人正是落在“仕”與“不仕”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原文】 問:“‘生之謂性’,告之亦說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認得一邊去了,不曉得頭腦。

    若曉得頭腦,如此說亦是。

    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

    這也是指氣說。

    ”又曰:“凡人信口說,任意行,皆說此是依我心性出來,此是所謂生之謂性。

    然卻要有過差。

    若曉得頭腦,依吾良知上說出來,行将去,便自是停當。

    然良知亦隻是這口說,這身行。

    豈能外得氣,别有個去行去說?故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氣亦性也,性亦氣也。

    但須認得頭腦是當。

    ” 【譯文】 有人問:“告子所講的‘生之謂性’,我認為說得十分正确,但是,孟子為什麼要反對呢?” 先生說:“性固然是與生俱來的,但告子隻是把它看成性,不懂得其中還有一個主宰處。

    若明白了還有一個主宰處,他的話也還是正确的。

    孟子也說:‘形色,天性也。

    ’這也是針對氣說的。

    ”先生又說:“一個人胡言亂語,肆意恣情,都說這是根據我的心性而做的,這就是所謂的‘生之謂性’。

    但這樣會犯錯誤。

    如果知道有一個主宰處,自我良知上說出來,做下去,自然就會正确。

    然而,良知也隻是我這嘴裡說,這身體行,怎能離開氣,另外有一個東西去說、去做呢?因此程頤說:‘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氣亦即性,性亦即氣,但是,唯有認準主宰處才是正确的。

    ” 〔評析〕 自古至今的宇宙中“無非一氣而已”,氣是運動的,其形态有往來、阖辟、升降。

    萬物的變化和人類社會的成敗得失、興衰治亂,都是氣的運動的結果。

    國有國運,人有命運,而運在氣中,無氣則不能運。

    氣從性生,無性則氣不生。

    氣顯現于形色,實則是心性中氣的使然。

     【原文】 又曰:“諸君功夫,最不可助長。

    上智絕少,學者無超入聖人之理。

    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次。

    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卻不濟,便要矯強做出一個沒破綻的模樣。

    這便是助長,連前些子功夫都壞了。

    此非小過。

    譬如行路的人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諸君隻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隻是這緻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又曰:“人若着實用功,随人毀謗,随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

    若不用功,隻是魔也,終被累倒。

    ” 【譯文】 先生又說:“各位做功夫時,千萬不要助長它。

    上等智慧的人很少,學者沒有超入聖人的道理。

    一起一伏,一進一退,這是做功夫的秩序。

    不可因為我從前用了功夫,而到現在這功夫不管用了,我還勉強裝出一個沒有破綻的樣子,這就是助長,這種做法,連從前的那點功夫也給遺棄了。

    這可不是小小的錯誤。

    這就好比一個人走路,不小心跌了一跤,站起來就走,不要假裝一副沒有跌倒的模樣來欺騙人。

    各位隻要經常懷着一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的心,根據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謗、稱譽、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隻要這緻良知沒有片刻停息,時間久了,自會感到有力,也自然不會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動搖。

    ”先生又說:“人若實實在在地用功,不論别人如何诽謗和侮辱,依然會處處受益,處處都能培養道理。

    若不用功,别人的诽謗和侮辱就會有如魔鬼,最終會被它累垮。

    ” 〔評析〕 君子容易接近,而不容易亵狎;容易恐懼,而不容易脅迫;與人交往,親近而不合污;與人交談,論辯而不争訟。

    形貌上,平平常常;心地裡坦坦蕩蕩。

    《詩經》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是說站在左的一方,君子感覺适宜;站在右的一方,君子也能善自獨處。

     【原文】 先生一日出遊禹穴,顧田間禾曰:“能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