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謂性·
關燈
小
中
大
,不知将挂在何處?”
【譯文】
有人就《論語》中的“志于道章”請教于先生。
先生說:“關于志道這句話,它包含了以下好幾句的功夫,不能僅停留上志道上。
例如建房屋這件事,它的‘志于道’,就是一定要挑好地方,用好材料,将房子建成功;‘據于德’,就是把房子建成有地方居住;‘依于仁’,就是長期居住在這房子裡,不再離去;‘遊于藝’,就是把房子加以裝飾美化。
藝,就是理的最恰當處。
比如誦詩、讀書、彈琴、射擊之類,都是為了調習這個心,使它能夠純熟于道。
若不‘志于道’而去‘遊于藝’,如同一個糊塗小夥,不先去建造房屋,隻顧去買畫張挂,裝點門面,不知他究竟要把畫挂在什麼地方?” 〔評析〕 《論語·述而》中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所謂“道”,即指普遍原則,抽象的道理。
講“志于道”就是要把認識道作為自己的志向,然後以道德作為根基,以仁為行動的準則,再博學群藝而達到理想的境界。
【原文】 問:“讀書所以調攝此心,不可缺的。
但讀之時,一種科目意思牽引而來。
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隻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不為心累。
總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
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鬥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如此亦隻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
任他讀書,亦隻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譯文】 有人問:“讀書就是為了修養我的心,從而它是必不可缺的。
然而在讀書時,又有科舉的思慮産生,這種情況怎樣才能避免出現呢?” 先生說:“隻要良知真切,即便是為了科舉考試,也不會成為心的負擔。
就是有了負擔,也容易發覺并得以克制。
例如讀書時,良知清楚強記的心不對,就克去它;良知清楚求速的心不對,就克去它;良知清楚有好勝的心不對,就克去它。
如此一來,總是成天與聖賢的心彼此印證,就是一個純乎天理的心。
無論如何讀書,也隻是修養此心罷了,怎麼會有負擔呢?” 〔評析〕 在王陽明看來,修養就是“緻良知”,“緻良知”貫穿于人的活動之中。
為人處事是“緻良知”,學習是“緻良知”,連科舉應試時也是“緻良知”,事務雖有萬千之繁複,“緻良知”卻隻有明明白白,實實在在的一個。
所以,修養是人生活動的主宰,而不是負擔。
【原文】 曰:“雖蒙開示,奈資質庸下,實難免累。
竊聞窮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
不肖為聲利牽纏,甘心為此,徒自苦耳。
欲屏棄之,又制于親,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歸辭于親者多矣。
其實隻是無志。
志立得時,良知千事萬事隻是一事。
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歎曰:“此學不明,不知此處耽擱了幾多英雄漢!” 【譯文】 有人問:“先生,承蒙您啟發,無奈我資質低下,的确很難除去這一負擔。
我曾聽說,人的窮困和通達都是由命運安排。
天資聰穎的人,對科舉等事情大概會不屑一顧。
但是我被聲名利祿纏繞,心甘情願為科舉而讀書,我隻能獨自苦惱,想摒除這個念頭,又被父母雙親管制,不能抛棄,到底該怎麼辦?” 先生說:“把這類事情歸罪于父母的,天下并不少見。
說到底,還是他自己沒有志向。
志向堅定了,在良知的主宰下,千事萬事也隻是一件事。
讀書作文,怎麼會成為人的負擔呢?人還是被自己的那個計較得失的心給困擾了啊!”因而,先生感慨地說:“良知的學問不明,在這裡不知道耽擱了多少英雄好漢!” 〔評析〕 古往今來,人們對于科舉仕途的認知曆來有兩種态度:一種人視仕途為前途,終生的志向和希望皆在此一舉;另一種人卻視仕途為畏途,對求學緻仕不屑一顧。
然而,在聖人眼裡,仕途也罷,不仕也罷,心中有良知主宰,不以仕官為榮,不以不仕為辱,坦坦蕩蕩,心無困擾。
隻是
先生說:“關于志道這句話,它包含了以下好幾句的功夫,不能僅停留上志道上。
例如建房屋這件事,它的‘志于道’,就是一定要挑好地方,用好材料,将房子建成功;‘據于德’,就是把房子建成有地方居住;‘依于仁’,就是長期居住在這房子裡,不再離去;‘遊于藝’,就是把房子加以裝飾美化。
藝,就是理的最恰當處。
比如誦詩、讀書、彈琴、射擊之類,都是為了調習這個心,使它能夠純熟于道。
若不‘志于道’而去‘遊于藝’,如同一個糊塗小夥,不先去建造房屋,隻顧去買畫張挂,裝點門面,不知他究竟要把畫挂在什麼地方?” 〔評析〕 《論語·述而》中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所謂“道”,即指普遍原則,抽象的道理。
講“志于道”就是要把認識道作為自己的志向,然後以道德作為根基,以仁為行動的準則,再博學群藝而達到理想的境界。
【原文】 問:“讀書所以調攝此心,不可缺的。
但讀之時,一種科目意思牽引而來。
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隻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不為心累。
總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
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鬥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如此亦隻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
任他讀書,亦隻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譯文】 有人問:“讀書就是為了修養我的心,從而它是必不可缺的。
然而在讀書時,又有科舉的思慮産生,這種情況怎樣才能避免出現呢?” 先生說:“隻要良知真切,即便是為了科舉考試,也不會成為心的負擔。
就是有了負擔,也容易發覺并得以克制。
例如讀書時,良知清楚強記的心不對,就克去它;良知清楚求速的心不對,就克去它;良知清楚有好勝的心不對,就克去它。
如此一來,總是成天與聖賢的心彼此印證,就是一個純乎天理的心。
無論如何讀書,也隻是修養此心罷了,怎麼會有負擔呢?” 〔評析〕 在王陽明看來,修養就是“緻良知”,“緻良知”貫穿于人的活動之中。
為人處事是“緻良知”,學習是“緻良知”,連科舉應試時也是“緻良知”,事務雖有萬千之繁複,“緻良知”卻隻有明明白白,實實在在的一個。
所以,修養是人生活動的主宰,而不是負擔。
【原文】 曰:“雖蒙開示,奈資質庸下,實難免累。
竊聞窮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
不肖為聲利牽纏,甘心為此,徒自苦耳。
欲屏棄之,又制于親,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歸辭于親者多矣。
其實隻是無志。
志立得時,良知千事萬事隻是一事。
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歎曰:“此學不明,不知此處耽擱了幾多英雄漢!” 【譯文】 有人問:“先生,承蒙您啟發,無奈我資質低下,的确很難除去這一負擔。
我曾聽說,人的窮困和通達都是由命運安排。
天資聰穎的人,對科舉等事情大概會不屑一顧。
但是我被聲名利祿纏繞,心甘情願為科舉而讀書,我隻能獨自苦惱,想摒除這個念頭,又被父母雙親管制,不能抛棄,到底該怎麼辦?” 先生說:“把這類事情歸罪于父母的,天下并不少見。
說到底,還是他自己沒有志向。
志向堅定了,在良知的主宰下,千事萬事也隻是一件事。
讀書作文,怎麼會成為人的負擔呢?人還是被自己的那個計較得失的心給困擾了啊!”因而,先生感慨地說:“良知的學問不明,在這裡不知道耽擱了多少英雄好漢!” 〔評析〕 古往今來,人們對于科舉仕途的認知曆來有兩種态度:一種人視仕途為前途,終生的志向和希望皆在此一舉;另一種人卻視仕途為畏途,對求學緻仕不屑一顧。
然而,在聖人眼裡,仕途也罷,不仕也罷,心中有良知主宰,不以仕官為榮,不以不仕為辱,坦坦蕩蕩,心無困擾。
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