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矜持亦弊端·

關燈
很難。

    例如,一個念頭雖明白應該好善憎惡,但在無知覺中又有别的摻雜進去。

    稍有摻雜,就不是好善如同喜愛美色、憎惡如同讨厭惡臭了。

    對善能切切實實的喜愛,就不會有不善的念頭了。

    對惡能切切實實的憎恨,就不會有邪惡的念頭了。

    如此,又怎能不是聖人?所以,聖人的學問也隻是一個“誠”字罷了。

     〔評析〕 陽明心學認為,心之本體就是一分“誠”,心誠則善生,誠失則惡生。

    心原本為一個純淨的本體,惡念生于邪念,邪念生于雜念,雜念不生,心之為淨、為誠。

    所以,聖人的學問隻是一個“誠”字罷了,“誠”不變,則善惡不生。

     【原文】 問:“《修道說》言‘率性之謂道’屬聖上分上事,‘修道之謂教’屬賢人分上事。

    ” 先生曰:“衆人亦‘率性’也,但‘率性’在聖人分上較多,故‘率性之謂道’屬聖人事。

    聖人亦‘修道’也,但‘修道’在賢人分上多,故‘修道之謂教’屬賢人事。

    ”又曰:“《中庸》一書,大抵皆是說修道的事。

    故後面凡說君子,說顔淵、說子路,皆是能修道的。

    說小人,說賢、知、愚、不肖,說庶民,皆是不能修道的。

    其他言舜、文、周公、仲尼,至誠至聖之類,則又聖人之自能修道者也。

    ” 【譯文】 有人問:“先生,您的《修道說》中講‘率性之謂道’為聖人之事,‘修道之謂教’為賢人之事。

    我心存疑惑,特請教于先生。

    ” 先生說:“平常人也能‘率性’,隻是‘率性’在聖人身上的分量多,因此說‘率性之謂道’是聖人的事。

    聖人也‘修道’,隻是‘修道’在賢人身上的分量多,因此說‘修道之謂教’是賢人的事。

    ” 先生又說:“關于《中庸》這本書,大部分是講修道的事。

    所以,後面所講的君子、顔回、子路等,都是能修道的;所講的小人、賢者、智者、愚者、不肖者、平民百姓,都是不能修道的;另外所講的舜、文王、周公、孔子等至誠至聖的人,則又是自然修道的聖人。

    ” 〔評析〕 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晨懂得了道,晚上就死去也能心滿意足。

    他還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意思是說人能宣揚真理,使真理發揚光大。

    而真理卻未必能使人顯赫一時。

    孔子這種志在聞道的思想意味着發現或認識真理本身就是有價值的,所以他并不是完全執着于實用的。

    陽明先生所說的“修道”,亦即孔子的“志于道”。

     【原文】 問:“儒者到三更時分,掃蕩胸中思慮,空空靜靜,與釋氏之靜隻一般,兩下皆不用,此時何所分别?” 先生曰:“動靜隻是一個。

    那三更時分,空空靜靜的,隻是存天理,即是如今應事接物的心。

    如今應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理,便是那三更時分空空靜靜的心。

    故動靜隻是一個,分别不得。

    知得動靜合一。

    釋氏毫厘差處亦自莫掩矣。

    ” 【譯文】 有人問:“儒家學者在半夜三更時分,蕩滌心中的思慮,空空寂寂的,這和佛教的靜相同。

    靜時,儒、佛都未應事接物,此時兩者區别又在哪呢?” 先生說:“動靜隻是一個。

    三更時分的空空寂寂,隻要是存天理,亦即如今應事接物的心。

    如今應事接物的心,也是要遵循天理,也就是三更時分空空寂寂的心。

    因此動靜隻是一個,不能分開。

    理解了動靜合一,佛教的纖細區别自然清楚明白了。

    ” 〔評析〕 動靜亦為事物發展的兩種形式,氣之聚散就構成了事物的動靜運動。

    “其靜也翕,其動也辟,不翕聚則不能發散。

    ”“天下之動無窮也。

    ”“動則終而複始。

    ”“動靜相因而成變化,順繼此道,則為善也;成之在人,則謂之性也。

    ” 【原文】 門人在座,有動止甚矜持者。

    先生曰:“人若矜持太過,終是有弊。

    ” 曰:“矜得太過,如何有弊?” 曰:“人隻有許多精神,若專在容貌上用功,則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 有太直率者。

    先生曰:“如今講此學,卻外面全不檢束,又分心與事為二矣。

    ” 【譯文】 在座的衆弟子中,有一個人的舉止過于矜持。

    先生說:“人若過于矜持,最終存在弊端。

    ” 問:“怎麼說過于矜持存在弊端?” 先生說:“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若一味在客貌上用功,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 碰到過于直率的人,先生這樣說:“如今講良知學說,若在外表上完全沒有約束,又是把心與事當成兩回事看了。

    ” 〔評析〕 意志整饬,就可以驕傲富貴;道又隆重,就可以輕賤王公。

    内心修省,就感到外物輕微,過分直率和矜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