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矜持亦弊端·

關燈
義來說,就是從成為學士開始,到成為聖人終結。

    ”又說:“誠心積累,功夫持久,就鑽得進去;必須學到至死,這才算是盡頭。

    ” 【原文】 問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

    今人學問,隻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

    發動處有不善,就将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此是我立言宗旨。

    ” “聖人無所不知,隻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隻是能個天理。

    聖人本體明白,故事事知個天理所在,便去盡個天理。

    不是本體明後,卻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來也。

    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數、草木鳥獸之類,不勝其煩。

    聖人須是本體明了,亦何緣能盡知得。

    但不必知的,聖人自不消求知,其所當知的,聖人自能問蔔。

    如子入太廟,每事問之類。

    先儒謂‘雖知亦問,敬謹之至’。

    此說不可通。

    聖人于禮樂名物,不必盡知。

    然他知得一個天理,便自有許多節文度數出來。

    不知能問,亦即是天理節文所在。

    ” 【譯文】 有人就知行合一的問題請教于先生。

     先生說:“這需要首先了解我立論的主旨。

    如今的人做學問,因為把知行當兩回事看,所以當産生了一個惡念,雖未去做,也就不去禁止了。

    我主張知行合一,正是要人知道有念萌發,也就是行了。

    若産生了不善的念頭,就把這不善的念頭克去,并且需要完完全全地把它從胸中剔除。

    這方是我立論的主旨。

    ” “聖人無所不知,亦唯知一個天理罷了;無所不能,亦唯能一個天理罷了。

    聖人的本體晶瑩亮潔,所以,對每件事他都知道天理所在,因而去窮盡其中的天理。

    并非等本體晶瑩亮潔後,天下的事物才能知道,才能做到。

    天下的事物,比如名物、度數、草木、鳥獸之類,不計其數。

    聖人的本體雖晶瑩亮潔,對所有這些事物又怎能全部知道?隻是無需知道的,聖人就自然不想知道,那麼應該知道的,聖人自然打聽明白。

    例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必問。

    而朱熹認為,孔子雖然全部知道,他還是要問,是一種恭敬謹慎的表現。

    這種觀點不正确。

    禮樂、名物方面,聖人不必全知,他心裡隻要一個天理,這樣,自然會有許多規章制度出來,不知就問,這也正是天理所要求的。

    ” 〔評析〕 聖人心中唯有一個“天理”在,所以無所不知。

    君子的學問,進入耳、目,明通于心,融貫全身,表現于行。

    心體晶瑩亮潔,說話端端莊莊,行動和和緩緩,時時、處處皆可作衆人之表率。

     【原文】 問:“先生嘗謂善惡隻是一物。

    善惡兩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謂隻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體。

    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

    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

    故善惡隻是一物。

    ” 直因聞先生之說,則知程子所謂有“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又曰:“善惡皆天理。

    謂之惡者,本非惡,但于本性上過與不及之間耳。

    ”其說皆無可疑。

     【譯文】 黃直問:“先生曾認為善惡隻是一個東西。

    善惡如同冰炭不相容,如何能說是一個東西呢?” 先生說:“至善,是心的本體。

    本體上稍有閃失就是惡了。

    并不是有了一個善,就有一個惡來與它相對立。

    所以說善惡隻是一個東西。

    ” 黃直由于聽了先生的這番解釋,也就明白了程颢所講的話,它們是“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善惡皆天理。

    謂之惡者,本非惡,但于本性是過與不及之間耳”。

    黃直認為這些言論不可置疑。

     〔評析〕 心之本體原無善惡,善與惡本不是客觀本體的表現。

    違背本體,就産生憎嫌之情,于是有了惡;順符本體,就産生仁愛,仁愛之心即為善。

    善與惡是人心性本體之外的兩種對立的屬性。

    世間上沒有純善之人,也沒有淨惡之徒。

    再善的人也有責己之心,再惡的動物也有舔子之情。

    所以,善與惡既是實在的,又是虛幻的。

     【原文】 先生嘗謂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直初聞之,覺甚易,後體驗得來,此個功夫着實是難。

    如一念雖知好善惡惡,然不知不覺,又夾雜去了。

    才有夾雜,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的心。

    善能實實的好,是無念不善矣。

    惡能實實的惡,是無念及惡矣。

    如何不是聖人?故聖人之學,隻是一誠而已。

     【譯文】 先生曾這樣說過,人隻要好善如同喜愛美色,憎惡如同讨厭惡臭,他就是聖人了。

     黃直開始聽到這話時,認為很簡單。

    後來經過親身體會,覺得這個功夫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