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矜持亦弊端·

關燈
黃直錄 黃直,字以方,全溪人。

    嘉靖二年進士,任漳州的推官,因抗疏論救而下獄。

    曾從學于陽明先生。

    見《明儒學案》卷二十七。

     【原文】 黃以方問:“先生格緻之說,随時格物以緻其知,則知是一節之知,非全體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淵泉如淵’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淵。

    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

    隻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

    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

    隻為私欲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

    如今念念緻良知,将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複,便是天淵了。

    ”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見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見天,也隻是昭昭之天。

    隻為許多房子牆壁遮蔽,便不見天之全體,若撤去房子牆壁,總是一個天矣。

    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

    于此便是一節之知即全體之知,全體之知即一節之知,總是一個本體。

    ” 【譯文】 黃直問:“先生格物緻知的主張,是随時格物以緻其知。

    那麼,這個知就是部分的知,而非全體的知,又豈能達到‘溥博如天,淵泉如淵’的境界?” 先生說:“人心是天淵。

    心的本體無所不容,本來就是一個天。

    隻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

    心中的理沒有止境。

    本來就是一個淵。

    隻是被私欲窒塞,淵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

    如今,一念不忘緻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統統蕩滌幹淨,心的本體就能恢複,心就又是天淵了。

    ”先生于是指着天說:“例如,現在所見的天是明朗的天,在四周所見的天也仍是這明朗的天。

    隻因為有許多房子牆壁阻擋了,就看不到天的全貌。

    若将房子牆壁全部拆除,就總是一個天了。

    不能以為眼前的天是明朗的天,而外面的天就不是明朗的天了。

    從此處可以看出,部分的知也就是全體的知,全體的知也就是部分的知。

    知的本體始終是一個。

    ” 〔評析〕 人的心,性與天原為一體,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時是心所包含的一切。

    天的屬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質的内容。

    所以,心隻有一個,天隻有一個,知的本體——天也就隻有一個。

     【原文】 先生曰:“聖賢非無功業氣節。

    但其循著這天理,則便是道。

    不可以事功氣節名矣。

    ” “‘發憤忘食’,是聖人之志如此。

    真無有已時。

    ‘樂以忘憂’,是聖人之道如此。

    真無有戚時。

    恐不必雲得不得也。

    ” 【譯文】 先生說:“聖賢不是沒有功業和氣節,隻是他們能遵循這天理,這就是道。

    聖賢不是因為功業氣節而聞名天下。

    ” “‘發憤忘食’,因為聖人的志向就是這樣,從來就沒有終止的時候。

    ‘樂以忘憂’,因為聖人的道就是這樣,從來就沒有憂郁的時候。

    隻怕不能用得與不得來闡釋了。

    ” 〔評析〕 聖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從發用上看,隻是一種品行,從本體上看,這種品行并非作做,亦非勉強而為之,更非他人強令其而為之,這是聖人“良知”的表現,有良知即為有道,道在心中,憂可以轉化為樂,苦可以轉化為甘,禍可以轉化為福。

    這就是聖人遵循天理的緣故。

    孔子贊揚弟子顔回:“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顔回的物質生活很匮乏,但是,由于他通過道德修養而達到了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所以能充分體會人生的樂趣而沒有煩惱和憂愁。

     【原文】 先生曰:“我輩緻知,隻是各随分限所及。

    今日良知見在如此,隻随今日所知擴充到底。

    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

    如此才是精一功夫。

    與人論學,亦須随人分限所及。

    如樹有這些萌芽,隻把這些水去灌溉。

    萌芽再長,便又加水。

    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相傾上,便浸壞他了。

    ” 【譯文】 先生說:“我們這些人緻知,也隻是依據各自的能力盡力而為之。

    今天的良知僅到這樣的程度,就隻依據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

    明天,良知又有新的體悟,那就從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

    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

    同别人探讨學問,也必須依據他的能力所及。

    這就如同樹剛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澆灌。

    樹芽稍長了一點,再多澆一點水。

    樹從一把粗到雙臂合抱,澆水的多少,都要根據樹的大小來決定,剛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澆灌它,就會把它泡壞了,又有何益?” 〔評析〕 這裡闡釋的是一個“緻知”必須循序漸進的問題。

    《荀子·勸學》中說:“學習,從哪兒開始呢?到哪兒終結呢?答曰:依其順序來說,就是從《尚書》開始,到讀《禮經》終結;依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