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誠意·
關燈
小
中
大
就摒棄了外。
若以為學問一定要到心外尋求,那就是認為自己的性還有外在的部分,這正是“義外”,正是“用智”。
若以為返身自省是在心内尋求,那就是認為自己的性還有内在的部分,這正是“有我”,正是“自私”。
這兩種見解都不明白性無内外之分。
所以說:“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從此處可以知道格物的主張了。
“格物”是《大學》切實的着手處,自首至尾,自初學至成聖人,唯這一個工夫而已,并非隻在入門時有這一工夫。
正心誠意、緻知格物,均是為了修身。
格物,使人所用的功夫每天有能看見之處。
因此,格物是格其心中的物,格其意中的物,格其知中的物。
正心,就是正其物的心。
誠意,就是誠其物的意。
緻知,就是緻其物的知。
這裡怎麼會有内外彼此的區别?理僅有一個。
從理的凝聚上來說稱為性,從凝聚的主宰處來說稱為心,從主宰的發動上來說稱為意,從發動的明覺上來說稱為知,從明覺的感應上來說稱為物。
所以,從物上來說稱為格,從知上來說稱為緻,從意上來說稱為誠,從心上來說稱為正。
正,就是正的這個東西;誠,就是誠的這個東西;緻,就是緻的這個東西;格,就是格的這個東西,全是所謂的窮盡天理而盡性。
天下,并沒有性外之理,并沒有性外之物。
聖人的學說不光明,主要是因為世上的儒生主張理是外在的,主張物是外在的,但不知曉以義為外的觀點,孟子曾反駁過,以緻于重蹈覆轍而不自覺。
此處豈不是也有好象是而難以說明的地方嗎?這是需要明察的。
之所以您對我的格物觀點心存疑慮,因為您認定它是内而非外;認定它隻肯定返身自省而摒除了講學探讨的功夫;認定它隻一心注重簡約的綱領本源,而忽視了詳細的細節條目;認定它深陷于枯槁虛寂之中,而不能窮盡物理人事的變化。
若真如此,哪裡隻是聖學的罪人、朱子的罪人呢?這是用異端邪說欺騙百姓,這是背道離經,人人都可以讨伐誅滅他。
更何況您這樣正直的人?若真如此,世上略懂一些訓诂,知曉一點先哲言論的人,也都能明白它是錯誤的,更何況您這樣賢明的人?我所講的格物,把朱熹所謂的九條全囊括進去了。
然而,我的格物有中心,其作用與朱熹的不同。
這正是人們說的有毫厘之差。
但在此處,差之毫厘即可産生失之千裡的錯誤,所以不得不辨明。
〔評析〕 精于專一,是儒、道、釋三家共同追求的境界。
心一,就能虛曠;虛曠,就能接納事物;精一,就能窮盡事理。
虛曠、精一,就是“修身”、“正心”、“誠意”和“格物”。
精一于事的人,能夠認識事物;精一于道的人,能夠全面認識事物。
精一于事的人,勞思于“千算”;精一于道的人,隻在“一算”。
【原文】 孟子辟楊、墨至于無父、無君。
二子亦當時之賢者,使與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為賢。
墨子兼愛,行仁而過耳。
楊子為我,行義而過耳。
此其為說,亦豈滅理亂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則比于禽獸、夷狄,所謂以學術殺天下後世也。
今世學術之弊,其謂之學仁而過者乎?謂之學義而過者乎?抑謂之學不仁、不義而過者乎?吾不知其于洪水、猛獸何如也。
孟子雲:“予豈好辨哉?予不得已也。
”楊、墨之道塞天下。
孟子之時,天下尊信楊、墨,當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說。
而孟子獨以一人呶呶于其間。
噫。
可哀矣!韓氏雲:“佛、老之害,甚于楊墨。
韓愈之賢,不及孟子。
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壞之先,而韓愈乃欲全之于已壞之後。
其亦不量其力,果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
” 嗚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衆方嘻嘻之中,而猶出涕嗟若;舉世恬然以趨,而獨疾首蹙額以為憂。
此其非病狂喪心,殆必誠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
某為《朱子晚年定論》,蓋亦不得已而然。
中間年歲早晚,誠有所未考,雖不必盡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
然大意在委曲調停,以明此學為重。
平生于朱子之說,如神明蓍龜,一旦與之背馳,心誠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為此。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蓋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
不得已而與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則道不見也。
執事所謂決與朱子異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己矣。
故言之而是,雖異
若以為學問一定要到心外尋求,那就是認為自己的性還有外在的部分,這正是“義外”,正是“用智”。
若以為返身自省是在心内尋求,那就是認為自己的性還有内在的部分,這正是“有我”,正是“自私”。
這兩種見解都不明白性無内外之分。
所以說:“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從此處可以知道格物的主張了。
“格物”是《大學》切實的着手處,自首至尾,自初學至成聖人,唯這一個工夫而已,并非隻在入門時有這一工夫。
正心誠意、緻知格物,均是為了修身。
格物,使人所用的功夫每天有能看見之處。
因此,格物是格其心中的物,格其意中的物,格其知中的物。
正心,就是正其物的心。
誠意,就是誠其物的意。
緻知,就是緻其物的知。
這裡怎麼會有内外彼此的區别?理僅有一個。
從理的凝聚上來說稱為性,從凝聚的主宰處來說稱為心,從主宰的發動上來說稱為意,從發動的明覺上來說稱為知,從明覺的感應上來說稱為物。
所以,從物上來說稱為格,從知上來說稱為緻,從意上來說稱為誠,從心上來說稱為正。
正,就是正的這個東西;誠,就是誠的這個東西;緻,就是緻的這個東西;格,就是格的這個東西,全是所謂的窮盡天理而盡性。
天下,并沒有性外之理,并沒有性外之物。
聖人的學說不光明,主要是因為世上的儒生主張理是外在的,主張物是外在的,但不知曉以義為外的觀點,孟子曾反駁過,以緻于重蹈覆轍而不自覺。
此處豈不是也有好象是而難以說明的地方嗎?這是需要明察的。
之所以您對我的格物觀點心存疑慮,因為您認定它是内而非外;認定它隻肯定返身自省而摒除了講學探讨的功夫;認定它隻一心注重簡約的綱領本源,而忽視了詳細的細節條目;認定它深陷于枯槁虛寂之中,而不能窮盡物理人事的變化。
若真如此,哪裡隻是聖學的罪人、朱子的罪人呢?這是用異端邪說欺騙百姓,這是背道離經,人人都可以讨伐誅滅他。
更何況您這樣正直的人?若真如此,世上略懂一些訓诂,知曉一點先哲言論的人,也都能明白它是錯誤的,更何況您這樣賢明的人?我所講的格物,把朱熹所謂的九條全囊括進去了。
然而,我的格物有中心,其作用與朱熹的不同。
這正是人們說的有毫厘之差。
但在此處,差之毫厘即可産生失之千裡的錯誤,所以不得不辨明。
〔評析〕 精于專一,是儒、道、釋三家共同追求的境界。
心一,就能虛曠;虛曠,就能接納事物;精一,就能窮盡事理。
虛曠、精一,就是“修身”、“正心”、“誠意”和“格物”。
精一于事的人,能夠認識事物;精一于道的人,能夠全面認識事物。
精一于事的人,勞思于“千算”;精一于道的人,隻在“一算”。
【原文】 孟子辟楊、墨至于無父、無君。
二子亦當時之賢者,使與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為賢。
墨子兼愛,行仁而過耳。
楊子為我,行義而過耳。
此其為說,亦豈滅理亂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則比于禽獸、夷狄,所謂以學術殺天下後世也。
今世學術之弊,其謂之學仁而過者乎?謂之學義而過者乎?抑謂之學不仁、不義而過者乎?吾不知其于洪水、猛獸何如也。
孟子雲:“予豈好辨哉?予不得已也。
”楊、墨之道塞天下。
孟子之時,天下尊信楊、墨,當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說。
而孟子獨以一人呶呶于其間。
噫。
可哀矣!韓氏雲:“佛、老之害,甚于楊墨。
韓愈之賢,不及孟子。
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壞之先,而韓愈乃欲全之于已壞之後。
其亦不量其力,果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
” 嗚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衆方嘻嘻之中,而猶出涕嗟若;舉世恬然以趨,而獨疾首蹙額以為憂。
此其非病狂喪心,殆必誠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
某為《朱子晚年定論》,蓋亦不得已而然。
中間年歲早晚,誠有所未考,雖不必盡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
然大意在委曲調停,以明此學為重。
平生于朱子之說,如神明蓍龜,一旦與之背馳,心誠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為此。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蓋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
不得已而與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則道不見也。
執事所謂決與朱子異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己矣。
故言之而是,雖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