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誠意·
關燈
小
中
大
大學》的舊本亦是孔子相傳的舊本,朱熹懷疑它有遺漏錯誤之處而重新加以改正補充,我則認為《大學》舊本并未有遺漏錯誤之處,就全部根據舊本罷了。
我或許有過分信任孔子的過失,并非有意否決朱熹重分章節的作法,并删削他增補的傳。
學問最貴在心中有所獲得。
我心中認為是錯誤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論,我也不敢說它是正确的,何況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我在心裡認為是正确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論,我也不敢認為是錯誤的,何況還是孔子呢?再者,舊本已繼承流傳了幾千年,現在讀來,在文詞方面朗朗上口;就工夫而言,既簡易又可行。
又憑借什麼來肯定這段必須在那裡,而那段必須在這裡呢?這裡是否缺少了什麼,而那裡又需要補充什麼呢?并且,随即加以改正并适當補充,您是不是把背離朱熹看得過重,而把違逆孔子看得過輕呢? 〔評析〕 陽明先生在這裡再次闡揚了“心即理”,“心外無物”的命題。
既然“心外無物”、“心外無事”,萬事萬物都是天地之心的“心”發用流行的結果,那麼人心便是完滿自足的,包涵着萬物的理,不能從外面添加一分。
如果離心求理,實際上是“以吾心之良知未足”,大為失算的了。
【原文】 來教謂:“如必以學不資于外求,但當反觀内省以為務,則正心誠意四字亦何不盡之有,何必于入門之際,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誠然誠然!若語其要,則“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誠意”?“誠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緻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詳密,而要之隻是一事,此所以為“精一”之學,此正不可不思者也。
夫理無内外,性無内外,故學無内外。
講習讨論,未嘗非内也;反觀内省,未嘗遺外也。
夫謂學必資于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
謂反觀内省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
是皆不知性之無内外也。
故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此可以知格物之學矣。
“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首徹尾,自始學至聖人,隻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
夫正心、誠意、緻知、格物,皆所以修身。
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見之地。
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了,格其知之物也。
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
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
緻知者,緻其物之知也。
此豈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
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而言則謂之物。
故就物而言謂之格,就知而言謂之緻,就意而言謂之誠,就心而言謂之正。
正者,正此也;誠者,誠此也;緻者,緻此也;格者,格此也。
皆所謂窮理以盡性也。
天下無性外之理,無性外之物。
學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認理為外,認物為外,而不知義外之說,孟子蓋嘗辟之。
乃至襲陷其内而不覺,豈非亦有似是而難明者欤?不可以不察也。
凡執事所以緻疑于格物之說者,必謂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謂其專事于反觀内省之為,而遺棄其講習讨論之功也;必謂其一意于綱領本原之約,而脫略于支條節目之詳也;必謂其沉溺于枯槁虛寂之偏,而不盡于物理人事之變也。
審如是,豈但獲罪于聖門,獲罪于朱子?是邪說誣民,叛道亂正,人得而誅之也。
而況于執事之正直哉?審如是,世之稍明訓诂,聞先哲之緒論者,皆知其非也。
而況執事之高明哉?凡事之所謂格物,其于朱子九條之說,皆包羅統括于其中。
但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謂毫厘之差耳。
無毫厘之差,而千裡之缪,實起于此,不可不辨。
【譯文】 來信寫道:“若認為學問根本不必到心外尋求,僅應該專心返身自省,那麼,“正心誠意”四個字不是全部包容了嗎?又何必在學問的着手處用格物這一功夫讓人迷惑不解呢?”正是,正是!若講學問的主宰,“修身”二字已經足夠,又為什麼非要講“正心”呢?“正心”二字已經足夠,又為什麼非要講“誠意”呢?“誠意”二字已經足夠,又為什麼非要講’緻知、格物”呢?隻是因為學問的工夫詳盡周密。
然而,簡而言之也隻有一件事,如此才是“精一”的學問,這裡正是不得不深思的。
理沒有内外之分,性也沒有内外之分,所以學也沒有内外之分。
講習讨論,未曾不是内;返身自省,未曾
我或許有過分信任孔子的過失,并非有意否決朱熹重分章節的作法,并删削他增補的傳。
學問最貴在心中有所獲得。
我心中認為是錯誤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論,我也不敢說它是正确的,何況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我在心裡認為是正确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論,我也不敢認為是錯誤的,何況還是孔子呢?再者,舊本已繼承流傳了幾千年,現在讀來,在文詞方面朗朗上口;就工夫而言,既簡易又可行。
又憑借什麼來肯定這段必須在那裡,而那段必須在這裡呢?這裡是否缺少了什麼,而那裡又需要補充什麼呢?并且,随即加以改正并适當補充,您是不是把背離朱熹看得過重,而把違逆孔子看得過輕呢? 〔評析〕 陽明先生在這裡再次闡揚了“心即理”,“心外無物”的命題。
既然“心外無物”、“心外無事”,萬事萬物都是天地之心的“心”發用流行的結果,那麼人心便是完滿自足的,包涵着萬物的理,不能從外面添加一分。
如果離心求理,實際上是“以吾心之良知未足”,大為失算的了。
【原文】 來教謂:“如必以學不資于外求,但當反觀内省以為務,則正心誠意四字亦何不盡之有,何必于入門之際,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誠然誠然!若語其要,則“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誠意”?“誠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緻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詳密,而要之隻是一事,此所以為“精一”之學,此正不可不思者也。
夫理無内外,性無内外,故學無内外。
講習讨論,未嘗非内也;反觀内省,未嘗遺外也。
夫謂學必資于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
謂反觀内省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
是皆不知性之無内外也。
故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此可以知格物之學矣。
“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首徹尾,自始學至聖人,隻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
夫正心、誠意、緻知、格物,皆所以修身。
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見之地。
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了,格其知之物也。
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
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
緻知者,緻其物之知也。
此豈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
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而言則謂之物。
故就物而言謂之格,就知而言謂之緻,就意而言謂之誠,就心而言謂之正。
正者,正此也;誠者,誠此也;緻者,緻此也;格者,格此也。
皆所謂窮理以盡性也。
天下無性外之理,無性外之物。
學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認理為外,認物為外,而不知義外之說,孟子蓋嘗辟之。
乃至襲陷其内而不覺,豈非亦有似是而難明者欤?不可以不察也。
凡執事所以緻疑于格物之說者,必謂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謂其專事于反觀内省之為,而遺棄其講習讨論之功也;必謂其一意于綱領本原之約,而脫略于支條節目之詳也;必謂其沉溺于枯槁虛寂之偏,而不盡于物理人事之變也。
審如是,豈但獲罪于聖門,獲罪于朱子?是邪說誣民,叛道亂正,人得而誅之也。
而況于執事之正直哉?審如是,世之稍明訓诂,聞先哲之緒論者,皆知其非也。
而況執事之高明哉?凡事之所謂格物,其于朱子九條之說,皆包羅統括于其中。
但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謂毫厘之差耳。
無毫厘之差,而千裡之缪,實起于此,不可不辨。
【譯文】 來信寫道:“若認為學問根本不必到心外尋求,僅應該專心返身自省,那麼,“正心誠意”四個字不是全部包容了嗎?又何必在學問的着手處用格物這一功夫讓人迷惑不解呢?”正是,正是!若講學問的主宰,“修身”二字已經足夠,又為什麼非要講“正心”呢?“正心”二字已經足夠,又為什麼非要講“誠意”呢?“誠意”二字已經足夠,又為什麼非要講’緻知、格物”呢?隻是因為學問的工夫詳盡周密。
然而,簡而言之也隻有一件事,如此才是“精一”的學問,這裡正是不得不深思的。
理沒有内外之分,性也沒有内外之分,所以學也沒有内外之分。
講習讨論,未曾不是内;返身自省,未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