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備于我心·
關燈
小
中
大
答歐陽崇一
歐陽崇一(公元1496——1554年),名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
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曆任安徽六安知州、翰林院編修、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王陽明在贛州首倡“緻良知”時,歐陽崇一獨曰:“此正學也”,其識見異于世儒。
常與鄒守益、聶豹、羅洪先等講論,學者甚衆,“稱南野門人者半天下”。
曾在北京靈濟宮講論“緻良知”,赴者五千。
其學以“吾惟求諸心,心知其為是,即毅然行之”為宗旨,信守師說,其新見在于以陽明“緻良知”重新解釋《大學》“格物緻知”的義旨。
著有《歐陽南野先生文集》。
【原文】 崇一來書雲:“師雲:‘德性之良知,非由于聞見,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
’竊意良知雖不由見聞而有,然學者之知,未嘗不由見聞而發。
滞于見聞固非,而見聞亦良知之用也。
今曰落在第二義,恐為專以見聞為學者而言,若緻其良知而求之見聞,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
如何?”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
故良知不滞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
孔子雲:“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良知之外,别無知矣。
故緻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
今雲專求之見聞之末,則是失卻頭腦,而已落在第二義矣。
近時同志中,蓋已莫不知有緻良知之說,然其工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問。
大抵學問功夫隻要主意頭腦是當。
若主意頭腦專以緻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緻良知之功。
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
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緻矣。
故隻是一事。
若日緻其良知而求之見聞,則語意之間未免為二。
此與專求之見聞之末者雖稍不同,其為未得精一之旨,則一而已。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既雲“擇”,又雲“識”,其良知亦未嘗不行于其間。
但其用意乃專在多聞多見上去擇識,則已失卻頭腦矣。
崇一于此等語見得當已分曉,今日之問,正為發明此學,于同志中極有益。
但處意未瑩,則毫厘千裡,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譯文】 崇一在來信中寫道:“先生說‘人的德性良知不倚仗見聞,若說多聞而選擇其中的善依從,多見而認識,那是隻在見聞的細枝末節上尋求,這就成為次要的問題了。
’我以為,良知雖不倚仗見聞而存在,然而,學者的知,未曾不是由于見聞引發的。
局限于見聞固然錯誤,但見聞也是良知的作用。
如今,您說見聞是次要的,大概專門是就隻以見聞為學問的人而言的,如果已能緻良知而在見聞上尋求,這仿佛也是知行合一的工夫。
不知這種理解是否正确?” 良知并不是從見聞上産生的,而見聞都是良知的作用。
因此,良知不局限于見聞,但也離不開見聞。
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良知以外,再别無他知。
所以,緻良知是做學問的關鍵,是聖人教人誨人的第一要義。
如今說,隻在見聞的細枝末節上尋求,那就失去了主宰,尋求的隻是次要問題了。
近來,同志們沒有不知道緻良知的,但他們的工夫仍有許多糊塗之處,正是因為缺少你的這一疑問。
這一般而言,學問的功夫關鍵是要抓住核心問題。
若專把緻良知看成最關鍵的事情,那麼,多聞多見無不為緻良知的功夫。
在日常生活中,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也無不是良知的作用與流行。
離開了見聞酬酢,也就無法緻良知了。
因此,良知與見聞即為一件事。
如果說緻良知,并且從見聞上尋求,那麼,在語義上把良知見聞看成兩件事也就在所難免了。
這雖然與隻在見聞的細枝末節上尋求良知的人稍有不同,但他們都不理解惟精惟一的宗旨都是類似的。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而識之”,既然說了“擇”與“識”,可見良知也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隻是其用意還是在多聞多見上選擇、認識,将最關鍵的東西給失去了。
崇一,想必你對這些問題已經知道了,今天的問題,正是為了闡明良知學,相信對同志們有很大的裨益。
隻是意思表達的不夠清楚,為了以防出現差之毫厘、失之千裡的情況,也不能不作認真仔細的鑒察。
〔評析〕 “緻良知”,其實隻是王陽明将《大學》的“緻知”與《孟子》的“良知”兩個觀點結合而來的新命題。
在《大學》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話被演繹為“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的修養活動,而“格物”是身心修養的首要環節,這與這一時期王陽明初步形成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思想有矛盾。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他便采取了正名的做法,對“格物”進行了新的解釋。
他認為《大學》“格
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曆任安徽六安知州、翰林院編修、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王陽明在贛州首倡“緻良知”時,歐陽崇一獨曰:“此正學也”,其識見異于世儒。
常與鄒守益、聶豹、羅洪先等講論,學者甚衆,“稱南野門人者半天下”。
曾在北京靈濟宮講論“緻良知”,赴者五千。
其學以“吾惟求諸心,心知其為是,即毅然行之”為宗旨,信守師說,其新見在于以陽明“緻良知”重新解釋《大學》“格物緻知”的義旨。
著有《歐陽南野先生文集》。
【原文】 崇一來書雲:“師雲:‘德性之良知,非由于聞見,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
’竊意良知雖不由見聞而有,然學者之知,未嘗不由見聞而發。
滞于見聞固非,而見聞亦良知之用也。
今曰落在第二義,恐為專以見聞為學者而言,若緻其良知而求之見聞,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
如何?”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
故良知不滞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
孔子雲:“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良知之外,别無知矣。
故緻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
今雲專求之見聞之末,則是失卻頭腦,而已落在第二義矣。
近時同志中,蓋已莫不知有緻良知之說,然其工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問。
大抵學問功夫隻要主意頭腦是當。
若主意頭腦專以緻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緻良知之功。
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
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緻矣。
故隻是一事。
若日緻其良知而求之見聞,則語意之間未免為二。
此與專求之見聞之末者雖稍不同,其為未得精一之旨,則一而已。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既雲“擇”,又雲“識”,其良知亦未嘗不行于其間。
但其用意乃專在多聞多見上去擇識,則已失卻頭腦矣。
崇一于此等語見得當已分曉,今日之問,正為發明此學,于同志中極有益。
但處意未瑩,則毫厘千裡,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譯文】 崇一在來信中寫道:“先生說‘人的德性良知不倚仗見聞,若說多聞而選擇其中的善依從,多見而認識,那是隻在見聞的細枝末節上尋求,這就成為次要的問題了。
’我以為,良知雖不倚仗見聞而存在,然而,學者的知,未曾不是由于見聞引發的。
局限于見聞固然錯誤,但見聞也是良知的作用。
如今,您說見聞是次要的,大概專門是就隻以見聞為學問的人而言的,如果已能緻良知而在見聞上尋求,這仿佛也是知行合一的工夫。
不知這種理解是否正确?” 良知并不是從見聞上産生的,而見聞都是良知的作用。
因此,良知不局限于見聞,但也離不開見聞。
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良知以外,再别無他知。
所以,緻良知是做學問的關鍵,是聖人教人誨人的第一要義。
如今說,隻在見聞的細枝末節上尋求,那就失去了主宰,尋求的隻是次要問題了。
近來,同志們沒有不知道緻良知的,但他們的工夫仍有許多糊塗之處,正是因為缺少你的這一疑問。
這一般而言,學問的功夫關鍵是要抓住核心問題。
若專把緻良知看成最關鍵的事情,那麼,多聞多見無不為緻良知的功夫。
在日常生活中,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也無不是良知的作用與流行。
離開了見聞酬酢,也就無法緻良知了。
因此,良知與見聞即為一件事。
如果說緻良知,并且從見聞上尋求,那麼,在語義上把良知見聞看成兩件事也就在所難免了。
這雖然與隻在見聞的細枝末節上尋求良知的人稍有不同,但他們都不理解惟精惟一的宗旨都是類似的。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而識之”,既然說了“擇”與“識”,可見良知也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隻是其用意還是在多聞多見上選擇、認識,将最關鍵的東西給失去了。
崇一,想必你對這些問題已經知道了,今天的問題,正是為了闡明良知學,相信對同志們有很大的裨益。
隻是意思表達的不夠清楚,為了以防出現差之毫厘、失之千裡的情況,也不能不作認真仔細的鑒察。
〔評析〕 “緻良知”,其實隻是王陽明将《大學》的“緻知”與《孟子》的“良知”兩個觀點結合而來的新命題。
在《大學》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話被演繹為“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的修養活動,而“格物”是身心修養的首要環節,這與這一時期王陽明初步形成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思想有矛盾。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他便采取了正名的做法,對“格物”進行了新的解釋。
他認為《大學》“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