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 元氣 元精·
關燈
小
中
大
,精則神,精則誠。
一則精,一則明,一則神,一則誠,原非有二事也。
但後世儒者之說與養生之說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為用。
前日“精一”之論,雖為原靜愛養精神而發,然而作聖之功,實亦不外是矣。
【譯文】 來信寫道:“先生,您前段時間說的‘精一’,是不是作成聖人的功夫?”我所謂的“精一”,其“精”字是從理上說的,“精神”的“精”是從氣上說的。
理為氣的條理,氣為理的運用。
沒有條理就不能運用,沒有運用就無法看到所謂的條理。
精,即能精,即能明,即能一,即能神,即能誠。
一,即能精,即能明,即能神,即能誠。
精與一原本就不能當兩件事看。
但是,後世的儒生的主張,與養生的學說各執一詞,偏于一端,所以不能彼此取長補短。
前段時間我所認為的“精一”,雖然是為了你能愛護保養精神才說的,然而,作成聖人的工夫,其實也不過如此。
〔評析〕 在曹端的《太極圖說述解》中,把太極稱為“理之别名”、“以通行而言則曰道;……以不雜而言則曰一”,是理、道、一,是絕對的本體。
此說也是根據朱熹的“太極隻是一個理”,“太極隻是一個而無對者”而提出來的。
朱熹認為,理與氣是一而不是二,它們之間無彼此、無間斷、“未嘗有異”。
陽明先生在這裡強調“精一”之說,其内涵與朱學實則大同小異。
【原文】 來書雲:“元神、元氣、元精,必各有寄藏發生之處。
又有真陰之精,真陽之氣,”雲雲。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而言謂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
真陽之氣,即真陰之精之父。
陰根陽,陽根陰,亦非有二也。
苟吾良知之說明,即凡若此類,皆可以不言而喻。
不然,則如來書所雲三關、七返、九還之屬,尚有無窮可疑者也。
【譯文】 來信寫道:“元神、元氣、元精,各自一定有隐藏寄生之處。
又有所謂的真陰之精,真陽之氣……” 良知唯有一個。
就它的妙用而言為神,就它的流行而言為氣,就它的凝聚而言為精。
能否從形象、方位、場所上求得良知呢?真陰之精,亦即真陰之氣的母體。
真陽之氣,亦即真陰之精的父體。
陰生于陽,陽生于陰,陰陽不可分割為二。
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主張,那麼,隻要是與此類似的,都可以不言自明。
否則,如同你來信所述的三關、七返、九還之類,還會有無窮無盡的可疑處。
〔評析〕 在這裡,陽明先生從“精”和“神”、“陰”與“陽”兩個方面再次論證“良知唯有一個”的論點。
他認為,良知就是“心”,亦即“天理”,是一個無形象、無方所、超時空、越古今的絕對本體,它在人心之中,又是“天地鬼神的主宰”,萬事萬物的生成者,因此天下萬事萬物及其變化,都“不出于此心之一理”,都統一在良知之上。
人是萬物的“心”,萬物聽從于人心,并為人所用。
這種“萬物一體”,心即理,理即良知的觀點,把良知和緻良知從個人延伸到天下萬物,從個人的道德修養領域擴充到整個社會生活之中。
一則精,一則明,一則神,一則誠,原非有二事也。
但後世儒者之說與養生之說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為用。
前日“精一”之論,雖為原靜愛養精神而發,然而作聖之功,實亦不外是矣。
【譯文】 來信寫道:“先生,您前段時間說的‘精一’,是不是作成聖人的功夫?”我所謂的“精一”,其“精”字是從理上說的,“精神”的“精”是從氣上說的。
理為氣的條理,氣為理的運用。
沒有條理就不能運用,沒有運用就無法看到所謂的條理。
精,即能精,即能明,即能一,即能神,即能誠。
一,即能精,即能明,即能神,即能誠。
精與一原本就不能當兩件事看。
但是,後世的儒生的主張,與養生的學說各執一詞,偏于一端,所以不能彼此取長補短。
前段時間我所認為的“精一”,雖然是為了你能愛護保養精神才說的,然而,作成聖人的工夫,其實也不過如此。
〔評析〕 在曹端的《太極圖說述解》中,把太極稱為“理之别名”、“以通行而言則曰道;……以不雜而言則曰一”,是理、道、一,是絕對的本體。
此說也是根據朱熹的“太極隻是一個理”,“太極隻是一個而無對者”而提出來的。
朱熹認為,理與氣是一而不是二,它們之間無彼此、無間斷、“未嘗有異”。
陽明先生在這裡強調“精一”之說,其内涵與朱學實則大同小異。
【原文】 來書雲:“元神、元氣、元精,必各有寄藏發生之處。
又有真陰之精,真陽之氣,”雲雲。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而言謂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
真陽之氣,即真陰之精之父。
陰根陽,陽根陰,亦非有二也。
苟吾良知之說明,即凡若此類,皆可以不言而喻。
不然,則如來書所雲三關、七返、九還之屬,尚有無窮可疑者也。
【譯文】 來信寫道:“元神、元氣、元精,各自一定有隐藏寄生之處。
又有所謂的真陰之精,真陽之氣……” 良知唯有一個。
就它的妙用而言為神,就它的流行而言為氣,就它的凝聚而言為精。
能否從形象、方位、場所上求得良知呢?真陰之精,亦即真陰之氣的母體。
真陽之氣,亦即真陰之精的父體。
陰生于陽,陽生于陰,陰陽不可分割為二。
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主張,那麼,隻要是與此類似的,都可以不言自明。
否則,如同你來信所述的三關、七返、九還之類,還會有無窮無盡的可疑處。
〔評析〕 在這裡,陽明先生從“精”和“神”、“陰”與“陽”兩個方面再次論證“良知唯有一個”的論點。
他認為,良知就是“心”,亦即“天理”,是一個無形象、無方所、超時空、越古今的絕對本體,它在人心之中,又是“天地鬼神的主宰”,萬事萬物的生成者,因此天下萬事萬物及其變化,都“不出于此心之一理”,都統一在良知之上。
人是萬物的“心”,萬物聽從于人心,并為人所用。
這種“萬物一體”,心即理,理即良知的觀點,把良知和緻良知從個人延伸到天下萬物,從個人的道德修養領域擴充到整個社會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