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 元氣 元精·
關燈
小
中
大
答陸原靜書
陸原靜,即陸澄,見卷上·《陸澄錄》。
【原文】 來書雲:“下手工夫,覺此心無時甯靜,妄心固動也,照心亦動也。
心既恒動,則無刻暫停也。
” 是有意于求甯靜,是以愈不甯靜耳。
夫妄心則動也,照心非動也。
恒照則恒動恒靜,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久也。
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
“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息。
”有刻暫停,則息矣,非至誠無息之學矣。
【譯文】 來信寫道:“着手做工夫時,感覺到心沒有一刻甯靜。
妄心固然在動,照心也在動。
既然心無時不動,那麼,也就沒有片刻停息了。
” 這是刻意尋求甯靜,所以就愈加不能甯靜,妄心是動的,照心不動。
恒照就能恒動恒靜,這正是天地永恒運動的原因所在。
照心固然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息”,隻要有片刻的停息,就會死亡,也就不是至誠無息的學問了。
〔評析〕 沒有變化也沒有靜止,有靜止必有變化,整個世界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動、不變的。
事物變化的原因是由于氣的聚散流轉,由于“陰陽剛柔相勝”,陰與陽、此與彼之間的矛盾和鬥争是普遍存在的。
彼消此長,此消彼長;此勝彼敗,此敗彼勝。
其結果,總是一方壓倒另一方,絕不會雙方同立并存,所以才有生死、貧富、得失、枯榮、盛衰等變化。
【原文】 來信雲:“良知亦有起處,”雲雲。
此或聽之未審。
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
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
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
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譯文】 來信寫道:“良知也有開端的地方……” 也許你沒有仔細聽講。
良知是心的本體,也就是前面說到的恒照。
心的本體,無所謂有否開端。
即使妄念産生了,良知依然存在。
然而,人若不知存養,有時就會放失了。
就是人糊塗閉塞到極點,良知仍舊光明。
但是,人不知體察,有時就會被蒙蔽。
即使有時放失了,良知的本體并未消失,此時隻要存養它就夠了。
即使有時被蒙蔽,良知的本體仍舊光明,此時隻要體察也就夠了。
如果說良知也有開端的地方,那麼,良知就有時不會存在,如此,良知就不為心之本體了。
〔評析〕 在前文《答顧東橋書》中,已明确指出了良知為“天下之大本”,心為“萬物之主”。
也就是說,心即理,天理即良知,萬物為一體。
宇宙萬物是無始無終的,根本談不上開端和終止,所以,良知也是沒有起端的。
【原文】 來書雲:“前日精一之論,即作聖之功否?”“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氣言。
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
無條理則不能運用;無運用則亦無以見其所謂條理者矣。
精則精,精則明,精則一
【原文】 來書雲:“下手工夫,覺此心無時甯靜,妄心固動也,照心亦動也。
心既恒動,則無刻暫停也。
” 是有意于求甯靜,是以愈不甯靜耳。
夫妄心則動也,照心非動也。
恒照則恒動恒靜,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久也。
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
“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息。
”有刻暫停,則息矣,非至誠無息之學矣。
【譯文】 來信寫道:“着手做工夫時,感覺到心沒有一刻甯靜。
妄心固然在動,照心也在動。
既然心無時不動,那麼,也就沒有片刻停息了。
” 這是刻意尋求甯靜,所以就愈加不能甯靜,妄心是動的,照心不動。
恒照就能恒動恒靜,這正是天地永恒運動的原因所在。
照心固然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息”,隻要有片刻的停息,就會死亡,也就不是至誠無息的學問了。
〔評析〕 沒有變化也沒有靜止,有靜止必有變化,整個世界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動、不變的。
事物變化的原因是由于氣的聚散流轉,由于“陰陽剛柔相勝”,陰與陽、此與彼之間的矛盾和鬥争是普遍存在的。
彼消此長,此消彼長;此勝彼敗,此敗彼勝。
其結果,總是一方壓倒另一方,絕不會雙方同立并存,所以才有生死、貧富、得失、枯榮、盛衰等變化。
【原文】 來信雲:“良知亦有起處,”雲雲。
此或聽之未審。
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
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
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
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譯文】 來信寫道:“良知也有開端的地方……” 也許你沒有仔細聽講。
良知是心的本體,也就是前面說到的恒照。
心的本體,無所謂有否開端。
即使妄念産生了,良知依然存在。
然而,人若不知存養,有時就會放失了。
就是人糊塗閉塞到極點,良知仍舊光明。
但是,人不知體察,有時就會被蒙蔽。
即使有時放失了,良知的本體并未消失,此時隻要存養它就夠了。
即使有時被蒙蔽,良知的本體仍舊光明,此時隻要體察也就夠了。
如果說良知也有開端的地方,那麼,良知就有時不會存在,如此,良知就不為心之本體了。
〔評析〕 在前文《答顧東橋書》中,已明确指出了良知為“天下之大本”,心為“萬物之主”。
也就是說,心即理,天理即良知,萬物為一體。
宇宙萬物是無始無終的,根本談不上開端和終止,所以,良知也是沒有起端的。
【原文】 來書雲:“前日精一之論,即作聖之功否?”“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氣言。
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
無條理則不能運用;無運用則亦無以見其所謂條理者矣。
精則精,精則明,精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