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關燈
小
中
大
答顧東橋書
顧東橋(公元1476——1545年),名鱗,字華玉,号東橋。
江蘇江甯人。
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擅寫詩,見《明史》卷二八六。
錢德洪的序是《答人論學書》,而《陰陽全書》則用《答顧東橋書》。
日本有人解釋說,當時顧東橋健在,此書傳播恐怕有損他的面子。
【原文】 來書雲:“近時學者,務外遺内,博而寡要。
故先生特倡‘誠意’一義,針砭膏肓,誠大惠也!”吾子洞見時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則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盡,複何言哉?複何言哉?若誠意之說,自是聖門教人用功第一義,但近世學者乃作第二義看,故稍與提掇緊要出來,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譯文】 來信寫道:“近代的學者,隻重視外在的知識和學問,往往忽略了内在的道德修養,雖廣博卻不得要領。
因此,你着重提倡‘誠意’,借以針砭病入膏肓的學子,其價值不可估量!”你能如此洞察時弊,又準備如何去拯治呢?當然,我的思想你已一語道破,我還有什麼好說的?關于誠意的主張,原本為聖學教人用功的首要大事,但近代學者卻把它看成低下的事情,所以,我才把誠意表現出來,并不是我個人獨自倡明的。
〔評析〕 這是陽明先生給友人顧東橋信的開頭語。
顧東橋(公元1476~1545年),名鱗,字華玉。
江蘇江甯人。
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信一開頭就闡明了自己着意突出倡揚“誠意”的本意,是針對時弊的。
【原文】 來書雲:“但恐立說太高,用功太捷,後生師傳,影響謬誤,未免墜于佛氏明心見性、定慧頓悟之機,無怪聞者見疑。
” 區區格、緻、誠、正之說,是就學者本心、日用事為間,體究踐履,實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積累在!正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聞者本無求為聖人之志,又未嘗講究其祥,遂以見疑,亦無足怪。
若吾子之高明,自當一語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謂立說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譯文】 來信寫道:“但恐立論過高,用功過捷,後學門生遞相師傳,因而産生謬誤,不免堕入佛教明心見性、定慧見悟的機關,您的主張難怪被世人懷疑。
” 我的格物、緻知、誠意、正身的觀點,是針對學者的本心與日常處事中,體會研究、躬身力行、實地用功,這需要經曆多少階段,包含多少積累呀!這正好與空虛、頓悟的觀點相反。
聽到此說的人,有的根本就沒有想成聖人的志向,又沒有仔細考察其中的詳情,所以才産生懷疑,也不足為怪。
象你這樣聰明之人,本當一說即明,卻也認為立論過高,用功過捷,是怎麼回事呢? 〔評析〕 中國禅宗中有頓悟與漸悟之分,二者的代表人物是六祖惠能和上座神秀。
兩人都是五祖弘忍大師的弟子。
一天,弘忍要求弟子每人都呈上一首偈子,看誰真正悟了誰就成為祖師衣缽傳的第六代繼承人。
上座神秀呈上的偈語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一字不識的惠能聞聽此偈後,即請人代筆也題上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看了二人的偈語後,竟然将祖師衣缽傳給了惠能。
從此,神秀和惠能各分南北,形成南頓北漸,兩者互相交流,共同弘揚禅宗一脈。
陽明先生雖是儒者,卻對神秀投了贊成票。
然而,目标一個,路有千條,誰也不能固步自封,“唯我獨尊”。
漸悟、頓悟都是悟,隻有各人根基不同,悟的方式不同罷了。
【原文】 來書雲:“所喻知行并進,不宜分别前後,即《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之功,交養互發,内外本末,一以貫之之道。
然工夫次第,不能無先後之差。
如知食乃食,知湯乃飲,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見是物,先有是事。
此亦毫厘倏忽之間,非謂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 既雲“交養互發,内外本末,一以貫之”,則知行并進之說無複可疑矣。
又雲“工夫次第,不能無先後之差。
”無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說,此尤明白易見。
但吾子為近聞障蔽,自不察耳。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後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後知,豈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後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路歧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曆而後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曆而已先知路歧之險夷者邪?知湯乃飲,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無可疑。
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謂不見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
吾子又謂“此亦毫厘倏忽之間,非謂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是亦察之尚有未精。
然就如吾子之說,則知行之為合一并進,亦自斷無可疑矣。
【譯文】 來信寫道:“所謂知行并進,不應區分先後,這也就是《中庸》提到的‘尊德性’和‘道問學’功夫,是互相存養,互相促進,内外本末,一以貫之之道。
但是,功夫的順序,不能沒有先後之分。
例如,知食才吃,知湯才飲,知衣才穿,知路才行,還沒見過沒有這個物就先有這個事的情況。
這也有毫厘瞬間的差别,并不是說,非等今天知道了,明天才去實行。
” 既然講“互相存養,互相促進,内外本末,一以貫乏’,那麼知行并進的主張也應毫無疑問。
又講“功夫的順序,不能沒有先後之分”,這豈不是自相矛盾?知食才吃等例子,更是淺顯易懂。
但你被現在的觀點蒙蔽了,自然不能有所省察。
人定有想吃的心,之後才能知食。
想吃的心就是意,也就是行的開始。
食物味道的好壞,必然放入口中才能知道,哪有未入口就能知道食物味道的好壞之理呢?必有想行走的心,然後才知路,想行走的心就是意,也就是行的開始。
路途的坎坷曲折,需要親身經曆才能知道,哪有未等親身經曆就先知道路途的坎坷曲折呢?知湯才飲,知衣才穿,依次類推,均無可疑。
若如你所說,就正是不見這個物就先有這個事了。
你又講:“這也有毫厘瞬間的差别,并不是說,非等今天知道了,明天才去實行”,這種說法也是省察不夠精确。
但是,即使如你所說的那樣,知行合一的主張,也肯定斷然不可懷疑了。
〔評析〕 “知行合一”是構成陽明心學的核心内容之一。
陽明先生認為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則為知的完成,二者互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前,必先有知,而行事必以知為前提。
說得淺顯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種食物的好壞除非經過自己的舌頭嘗嘗,否則無法知道它的真味。
陽明先生以想食、知食為例,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知與行的關系。
【原文】 來書雲:“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此為學者吃緊立教,俾務躬行則可。
若真謂行即是知,恐其專求本心,遂遺物理,必有暗而不達之處,抑豈聖門知行并進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隻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即如來書所雲知食乃等說可見,前已略言之矣。
此雖吃緊救弊而發,然知行之體本來如是,非以己意抑揚其間,姑為是說,以苟一時之效者也。
專求本心,遂遺物理,此蓋失其本心者也。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
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
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 無忠君之心,即無忠君之理矣。
理豈外于吾心邪?晦庵謂“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
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
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
”是其一分一合之間,而未免已啟學者心、理為二之弊。
此後世所以有專求本心,遂遺物理之患。
正由不知心即理耳。
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達之處。
此告子義外之說,孟子所以謂之不知義也。
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
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譯文】 來信寫道:“真知即為能夠去行,不行不足以稱知。
這是向學者指出的切實方法,如果要求學者務必躬身實行也可作如是說。
但是,若真的認為行即知,隻怕學者就會專求本心,從而遺忘了事物之理。
這樣,肯定有偏頗而不通達之處,豈是聖門知行并進的一成不變之方法呢?” 知的确切笃實處即為行,行的明覺精察處即為知。
知行的工夫,本不能分離。
隻因後世學者把知行分為兩部分下功夫,遺棄了知行的本體,因此才有知行合一齊頭并進的主張。
真知即為能夠去行,不行不足以稱知。
猶如來信所講,知食才吃等例子也可說明,這一點在前面已簡要談到了。
這雖然是為了挽救時弊而提出來的,然而,知行的本體本亦如此,并非用己意來抑揚其間,胡亂提出觀點,以求一時的效用。
專求本心,遺棄物理,這就是失去了本心。
因為物理不在我心之外,在我心之外去尋求物理,也就是沒有物理了。
遺棄物理反求我心,我心又是什麼呢? 心的體是性,性即理。
因此,有孝敬雙親的心,就有孝敬的理;沒有孝敬雙親的心,也就沒有孝敬的理。
有忠誠國君的心,就有忠誠的理;沒有忠誠國君的心,也就沒有忠誠的理。
理豈能在我心之外?朱熹說:“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
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
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
”他把心與理一分一合來講,不免啟示學者把心理當兩物來看待。
所以,後世方有專求本心而遺棄物理的弊端。
正因為不知心就是理,去心外尋求事物之理,才有偏頗而不通達的地方。
亦即告子為什麼說義在心外,而孟子認為告子不理解義的原因。
心唯一個,就心的全體的恻恒而言,即稱為仁;就心的合理處而言,即稱為義;就心的有條理而言,即稱為理。
不可在心外尋求仁,不可在心外尋求義,怎麼可以在心外尋求理呢?去心外求理,就是把知行當作兩回事。
在我心中求理,正是聖門知行合一的主張,對此,你認為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懷疑? 〔評析〕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在陽明先生的意念中,所謂的真知包含了行為契機,必以行動證驗所知;倘若無心實踐隻是一味高唱理論,則不為真知。
這種立場嚴明的學說延伸出陽明心學特有的行動力,并顯示出充沛的活力和熱烈的學術氛圍。
【原文】 來書雲:“所釋《大學》古本,謂緻其本體之知,此固孟子盡心之旨。
朱子亦以虛靈知覺為此心之量。
然盡心由于知性,緻知在于格物。
” 盡心由于知性,緻知在于格物,此語然矣。
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則其所以為是語者,尚有未明也。
朱子以“盡心、知性、知天”為格物、知緻,以“存心、養性、事天”為誠意、正心、修身,以“夭壽不二、修身以俟”為知至、仁盡,聖人之事。
若鄙人之見,則與朱子正相反矣。
夫“盡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聖人之事也;“存心、養性、事天”者,學知利行,賢人之事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
豈可專以“盡心知性”為知,“存心養性”為行乎? 吾子驟聞此言,必又以為大駭矣。
然其間實無可疑者,一為吾子言之。
夫心之體,性也;性也原,天也。
能盡其心,是能盡其性矣。
《中庸》雲:“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又雲:“知天地之化育,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
”此惟聖人而後能然。
故曰:此生知安行,聖人之事也。
存其心者,未能盡其心者也,故須加存之之功;必存之既久,不待于存而自無不存,然後可以進而言盡。
蓋“知天”之“知”,如“知州”、“知縣”之“知”,知州則一州之事皆己事也,知縣則一縣之事皆己事也,是與天為一者也。
“事天”則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猶與天為二也。
天之所以命于我者,心也,性也,吾但存之而不敢失,養之而不敢害,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者也。
故曰:此學知利行,賢人之事也。
至于“夭壽不二”,則與存其心者又有間矣。
存其心者雖未能盡其心,固已一心于為善,時有不存,則存之而已。
今使之“夭壽不二”,是猶以夭壽二其心者也。
猶以夭壽二其心,是其為善之心猶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盡之可雲乎?今且使之不以夭壽二其為善之心,若曰死去夭壽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
事天雖與天為二,然已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
若俟之雲者,則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猶有所俟者也,故曰“所以立命”。
立者“創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類。
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嘗有而今始建立之謂,孔子所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者也。
故曰:此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
今以“盡心、知性、知天”為格物緻知,使初學之士尚未能不二其心者,而遽責之以聖人之生知安行之事,如捕風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幾何而不至于“率天下而路”也?今世緻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見矣。
吾子所謂務外遺内,博而寡要者,無乃亦是過欤?此學問最緊要處,于此而差,将無往而不差矣。
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有不容已者也。
【譯文】 來信寫道:“先生在對《大學》舊本進行注解時認為,緻知是獲得本體的知,這與孟子盡心的主旨固然相符。
但朱熹也用虛靈知覺來指人心的全體,而他認為,盡心是因為知性,緻知依賴于格物。
”盡心是因為知性,緻知依賴于格物,這句話是正确的。
然而,仔細推敲你話中的意思,你這樣說,是因為還未理解我所說的緻知。
朱熹說“盡心、知性、知天”是格物、緻知;“存心、養性、事天”是誠意,正心、修身;“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知的終至、仁的盡頭,是聖人的事情。
我的看法,與朱熹正好相反。
“盡心、知性、知天”即為生知安行,是聖人的事情;“存心、養性、事天”,即為學知利行,是賢人的事情;“夭壽不二,修身以俟”即為困知勉行,是學者的事情。
怎能隻認為“盡心知性”是知,“存心養性”是行呢?你開始聽這話,肯定會大吃一驚。
但是,此處不可置疑,且待我一一解釋明白。
心的本體是性,性的本源是天。
能盡自己的心,也就是能盡自己的性。
《中庸》中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又說:“知天地之化育”,“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
”這些唯有聖人能做到。
因而說,這是生知安行,是聖人的事情。
需要存養心,是因為不能盡心,因此必須有存養的功夫,必須是存養了很長時間,到了不需再存養而自然無時不存養的時候,方可說是盡心。
“知天”的知,如同“知州”、“知縣”的知。
知州,那麼,一個州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知縣,那麼,一個縣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
“知天”,就是與天合而為一。
“事天”就好比兒女侍奉父母,大臣侍奉君主,還是把人與天分開為二了。
天給予我的,是心,是性。
我隻能保留而不能遺失,隻敢養護而不敢傷害,猶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一般。
所以說,學知利行,是賢人的事情。
“夭壽不二”的問題與存養心的人又有區别。
存養心的人,雖然不能窮盡自己的心,但他已經一心向善。
有時失去了本心在所難免,隻要加以存養就行了。
現今要求人不論夭壽始終如一,這依然是将夭壽一分為二。
用夭壽把心分為二,是由于他向善的心不能專一,連存養都談不上,盡心又從何說起?現今要求人不要因為夭壽而改變行善的心,這好比說死生夭壽都是命,我隻要一心向善,修養自身借以等待天命而已。
這主要是由于他平素不知道有天命。
事天雖是把人和天分開為二,但已真正知道了天命之所在,人隻要恭敬地順應天就夠了。
說到等待天命,就是還不能真正知道天命之所在,還在等待,所以說“所以立命”。
立是“創立”的立,宛如“立德”、“立言”、“立功”的立。
大凡說立,均為從前沒有,現在才建立的意思,亦即孔子所謂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因此說,困知勉行,是學者的事情。
如今把“盡心、知性、知天”看成格物緻知,使剛學的人不能不分散他的心,就馬上督促他去做聖人做的生知安行的事情。
這如同捕風捉影,使人茫然不知所措。
這豈能避免“率天下而路”的後果呢?現在,緻知格物的弊端,已明顯看見了。
你所講的重視外在知識而忽略内在修養,雖知識廣博卻不得要領,這怎麼就不是錯誤呢? 這正是做學問的關鍵之處,此處一出差錯,就會無處不出差錯。
這正是我之所以甘冒天下之非議與嘲諷,不顧身陷罪戮,仍唠叨不停的原因。
〔評析〕 陽明先生從“天命”之說而進一步推及格物。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可見知命的重要。
儒家由此而相信天命有為,但又落于畏天命、任天命、等天命的窠臼,無可奈何于天命。
在這種世界觀的支配下談“格物”,又怎麼能立命于内在的自我修養呢? 【原文】 來書雲:“聞語學者,乃謂即物窮理之說亦是玩物喪志,又取其厭繁就約涵養本原數說标示學者,指為晚年定論,此亦恐非。
” 朱子所謂格物雲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之理為二矣。
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親之謂也。
求孝之理于其親,則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親之身邪?假而果在于親之身,則親沒之後,吾心遂無孝之理欤?見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
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從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謂理也。
是果在于孺子身欤?抑果出
江蘇江甯人。
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擅寫詩,見《明史》卷二八六。
錢德洪的序是《答人論學書》,而《陰陽全書》則用《答顧東橋書》。
日本有人解釋說,當時顧東橋健在,此書傳播恐怕有損他的面子。
【原文】 來書雲:“近時學者,務外遺内,博而寡要。
故先生特倡‘誠意’一義,針砭膏肓,誠大惠也!”吾子洞見時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則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盡,複何言哉?複何言哉?若誠意之說,自是聖門教人用功第一義,但近世學者乃作第二義看,故稍與提掇緊要出來,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譯文】 來信寫道:“近代的學者,隻重視外在的知識和學問,往往忽略了内在的道德修養,雖廣博卻不得要領。
因此,你着重提倡‘誠意’,借以針砭病入膏肓的學子,其價值不可估量!”你能如此洞察時弊,又準備如何去拯治呢?當然,我的思想你已一語道破,我還有什麼好說的?關于誠意的主張,原本為聖學教人用功的首要大事,但近代學者卻把它看成低下的事情,所以,我才把誠意表現出來,并不是我個人獨自倡明的。
〔評析〕 這是陽明先生給友人顧東橋信的開頭語。
顧東橋(公元1476~1545年),名鱗,字華玉。
江蘇江甯人。
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信一開頭就闡明了自己着意突出倡揚“誠意”的本意,是針對時弊的。
【原文】 來書雲:“但恐立說太高,用功太捷,後生師傳,影響謬誤,未免墜于佛氏明心見性、定慧頓悟之機,無怪聞者見疑。
” 區區格、緻、誠、正之說,是就學者本心、日用事為間,體究踐履,實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積累在!正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聞者本無求為聖人之志,又未嘗講究其祥,遂以見疑,亦無足怪。
若吾子之高明,自當一語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謂立說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譯文】 來信寫道:“但恐立論過高,用功過捷,後學門生遞相師傳,因而産生謬誤,不免堕入佛教明心見性、定慧見悟的機關,您的主張難怪被世人懷疑。
” 我的格物、緻知、誠意、正身的觀點,是針對學者的本心與日常處事中,體會研究、躬身力行、實地用功,這需要經曆多少階段,包含多少積累呀!這正好與空虛、頓悟的觀點相反。
聽到此說的人,有的根本就沒有想成聖人的志向,又沒有仔細考察其中的詳情,所以才産生懷疑,也不足為怪。
象你這樣聰明之人,本當一說即明,卻也認為立論過高,用功過捷,是怎麼回事呢? 〔評析〕 中國禅宗中有頓悟與漸悟之分,二者的代表人物是六祖惠能和上座神秀。
兩人都是五祖弘忍大師的弟子。
一天,弘忍要求弟子每人都呈上一首偈子,看誰真正悟了誰就成為祖師衣缽傳的第六代繼承人。
上座神秀呈上的偈語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一字不識的惠能聞聽此偈後,即請人代筆也題上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看了二人的偈語後,竟然将祖師衣缽傳給了惠能。
從此,神秀和惠能各分南北,形成南頓北漸,兩者互相交流,共同弘揚禅宗一脈。
陽明先生雖是儒者,卻對神秀投了贊成票。
然而,目标一個,路有千條,誰也不能固步自封,“唯我獨尊”。
漸悟、頓悟都是悟,隻有各人根基不同,悟的方式不同罷了。
【原文】 來書雲:“所喻知行并進,不宜分别前後,即《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之功,交養互發,内外本末,一以貫之之道。
然工夫次第,不能無先後之差。
如知食乃食,知湯乃飲,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見是物,先有是事。
此亦毫厘倏忽之間,非謂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 既雲“交養互發,内外本末,一以貫之”,則知行并進之說無複可疑矣。
又雲“工夫次第,不能無先後之差。
”無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說,此尤明白易見。
但吾子為近聞障蔽,自不察耳。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後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後知,豈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後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路歧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曆而後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曆而已先知路歧之險夷者邪?知湯乃飲,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無可疑。
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謂不見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
吾子又謂“此亦毫厘倏忽之間,非謂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是亦察之尚有未精。
然就如吾子之說,則知行之為合一并進,亦自斷無可疑矣。
【譯文】 來信寫道:“所謂知行并進,不應區分先後,這也就是《中庸》提到的‘尊德性’和‘道問學’功夫,是互相存養,互相促進,内外本末,一以貫之之道。
但是,功夫的順序,不能沒有先後之分。
例如,知食才吃,知湯才飲,知衣才穿,知路才行,還沒見過沒有這個物就先有這個事的情況。
這也有毫厘瞬間的差别,并不是說,非等今天知道了,明天才去實行。
” 既然講“互相存養,互相促進,内外本末,一以貫乏’,那麼知行并進的主張也應毫無疑問。
又講“功夫的順序,不能沒有先後之分”,這豈不是自相矛盾?知食才吃等例子,更是淺顯易懂。
但你被現在的觀點蒙蔽了,自然不能有所省察。
人定有想吃的心,之後才能知食。
想吃的心就是意,也就是行的開始。
食物味道的好壞,必然放入口中才能知道,哪有未入口就能知道食物味道的好壞之理呢?必有想行走的心,然後才知路,想行走的心就是意,也就是行的開始。
路途的坎坷曲折,需要親身經曆才能知道,哪有未等親身經曆就先知道路途的坎坷曲折呢?知湯才飲,知衣才穿,依次類推,均無可疑。
若如你所說,就正是不見這個物就先有這個事了。
你又講:“這也有毫厘瞬間的差别,并不是說,非等今天知道了,明天才去實行”,這種說法也是省察不夠精确。
但是,即使如你所說的那樣,知行合一的主張,也肯定斷然不可懷疑了。
〔評析〕 “知行合一”是構成陽明心學的核心内容之一。
陽明先生認為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則為知的完成,二者互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前,必先有知,而行事必以知為前提。
說得淺顯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種食物的好壞除非經過自己的舌頭嘗嘗,否則無法知道它的真味。
陽明先生以想食、知食為例,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知與行的關系。
【原文】 來書雲:“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此為學者吃緊立教,俾務躬行則可。
若真謂行即是知,恐其專求本心,遂遺物理,必有暗而不達之處,抑豈聖門知行并進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隻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即如來書所雲知食乃等說可見,前已略言之矣。
此雖吃緊救弊而發,然知行之體本來如是,非以己意抑揚其間,姑為是說,以苟一時之效者也。
專求本心,遂遺物理,此蓋失其本心者也。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
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
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 無忠君之心,即無忠君之理矣。
理豈外于吾心邪?晦庵謂“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
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
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
”是其一分一合之間,而未免已啟學者心、理為二之弊。
此後世所以有專求本心,遂遺物理之患。
正由不知心即理耳。
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達之處。
此告子義外之說,孟子所以謂之不知義也。
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
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譯文】 來信寫道:“真知即為能夠去行,不行不足以稱知。
這是向學者指出的切實方法,如果要求學者務必躬身實行也可作如是說。
但是,若真的認為行即知,隻怕學者就會專求本心,從而遺忘了事物之理。
這樣,肯定有偏頗而不通達之處,豈是聖門知行并進的一成不變之方法呢?” 知的确切笃實處即為行,行的明覺精察處即為知。
知行的工夫,本不能分離。
隻因後世學者把知行分為兩部分下功夫,遺棄了知行的本體,因此才有知行合一齊頭并進的主張。
真知即為能夠去行,不行不足以稱知。
猶如來信所講,知食才吃等例子也可說明,這一點在前面已簡要談到了。
這雖然是為了挽救時弊而提出來的,然而,知行的本體本亦如此,并非用己意來抑揚其間,胡亂提出觀點,以求一時的效用。
專求本心,遺棄物理,這就是失去了本心。
因為物理不在我心之外,在我心之外去尋求物理,也就是沒有物理了。
遺棄物理反求我心,我心又是什麼呢? 心的體是性,性即理。
因此,有孝敬雙親的心,就有孝敬的理;沒有孝敬雙親的心,也就沒有孝敬的理。
有忠誠國君的心,就有忠誠的理;沒有忠誠國君的心,也就沒有忠誠的理。
理豈能在我心之外?朱熹說:“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
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
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
”他把心與理一分一合來講,不免啟示學者把心理當兩物來看待。
所以,後世方有專求本心而遺棄物理的弊端。
正因為不知心就是理,去心外尋求事物之理,才有偏頗而不通達的地方。
亦即告子為什麼說義在心外,而孟子認為告子不理解義的原因。
心唯一個,就心的全體的恻恒而言,即稱為仁;就心的合理處而言,即稱為義;就心的有條理而言,即稱為理。
不可在心外尋求仁,不可在心外尋求義,怎麼可以在心外尋求理呢?去心外求理,就是把知行當作兩回事。
在我心中求理,正是聖門知行合一的主張,對此,你認為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懷疑? 〔評析〕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在陽明先生的意念中,所謂的真知包含了行為契機,必以行動證驗所知;倘若無心實踐隻是一味高唱理論,則不為真知。
這種立場嚴明的學說延伸出陽明心學特有的行動力,并顯示出充沛的活力和熱烈的學術氛圍。
【原文】 來書雲:“所釋《大學》古本,謂緻其本體之知,此固孟子盡心之旨。
朱子亦以虛靈知覺為此心之量。
然盡心由于知性,緻知在于格物。
” 盡心由于知性,緻知在于格物,此語然矣。
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則其所以為是語者,尚有未明也。
朱子以“盡心、知性、知天”為格物、知緻,以“存心、養性、事天”為誠意、正心、修身,以“夭壽不二、修身以俟”為知至、仁盡,聖人之事。
若鄙人之見,則與朱子正相反矣。
夫“盡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聖人之事也;“存心、養性、事天”者,學知利行,賢人之事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
豈可專以“盡心知性”為知,“存心養性”為行乎? 吾子驟聞此言,必又以為大駭矣。
然其間實無可疑者,一為吾子言之。
夫心之體,性也;性也原,天也。
能盡其心,是能盡其性矣。
《中庸》雲:“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又雲:“知天地之化育,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
”此惟聖人而後能然。
故曰:此生知安行,聖人之事也。
存其心者,未能盡其心者也,故須加存之之功;必存之既久,不待于存而自無不存,然後可以進而言盡。
蓋“知天”之“知”,如“知州”、“知縣”之“知”,知州則一州之事皆己事也,知縣則一縣之事皆己事也,是與天為一者也。
“事天”則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猶與天為二也。
天之所以命于我者,心也,性也,吾但存之而不敢失,養之而不敢害,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者也。
故曰:此學知利行,賢人之事也。
至于“夭壽不二”,則與存其心者又有間矣。
存其心者雖未能盡其心,固已一心于為善,時有不存,則存之而已。
今使之“夭壽不二”,是猶以夭壽二其心者也。
猶以夭壽二其心,是其為善之心猶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盡之可雲乎?今且使之不以夭壽二其為善之心,若曰死去夭壽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
事天雖與天為二,然已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
若俟之雲者,則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猶有所俟者也,故曰“所以立命”。
立者“創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類。
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嘗有而今始建立之謂,孔子所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者也。
故曰:此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
今以“盡心、知性、知天”為格物緻知,使初學之士尚未能不二其心者,而遽責之以聖人之生知安行之事,如捕風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幾何而不至于“率天下而路”也?今世緻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見矣。
吾子所謂務外遺内,博而寡要者,無乃亦是過欤?此學問最緊要處,于此而差,将無往而不差矣。
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有不容已者也。
【譯文】 來信寫道:“先生在對《大學》舊本進行注解時認為,緻知是獲得本體的知,這與孟子盡心的主旨固然相符。
但朱熹也用虛靈知覺來指人心的全體,而他認為,盡心是因為知性,緻知依賴于格物。
”盡心是因為知性,緻知依賴于格物,這句話是正确的。
然而,仔細推敲你話中的意思,你這樣說,是因為還未理解我所說的緻知。
朱熹說“盡心、知性、知天”是格物、緻知;“存心、養性、事天”是誠意,正心、修身;“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知的終至、仁的盡頭,是聖人的事情。
我的看法,與朱熹正好相反。
“盡心、知性、知天”即為生知安行,是聖人的事情;“存心、養性、事天”,即為學知利行,是賢人的事情;“夭壽不二,修身以俟”即為困知勉行,是學者的事情。
怎能隻認為“盡心知性”是知,“存心養性”是行呢?你開始聽這話,肯定會大吃一驚。
但是,此處不可置疑,且待我一一解釋明白。
心的本體是性,性的本源是天。
能盡自己的心,也就是能盡自己的性。
《中庸》中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又說:“知天地之化育”,“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
”這些唯有聖人能做到。
因而說,這是生知安行,是聖人的事情。
需要存養心,是因為不能盡心,因此必須有存養的功夫,必須是存養了很長時間,到了不需再存養而自然無時不存養的時候,方可說是盡心。
“知天”的知,如同“知州”、“知縣”的知。
知州,那麼,一個州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知縣,那麼,一個縣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
“知天”,就是與天合而為一。
“事天”就好比兒女侍奉父母,大臣侍奉君主,還是把人與天分開為二了。
天給予我的,是心,是性。
我隻能保留而不能遺失,隻敢養護而不敢傷害,猶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一般。
所以說,學知利行,是賢人的事情。
“夭壽不二”的問題與存養心的人又有區别。
存養心的人,雖然不能窮盡自己的心,但他已經一心向善。
有時失去了本心在所難免,隻要加以存養就行了。
現今要求人不論夭壽始終如一,這依然是将夭壽一分為二。
用夭壽把心分為二,是由于他向善的心不能專一,連存養都談不上,盡心又從何說起?現今要求人不要因為夭壽而改變行善的心,這好比說死生夭壽都是命,我隻要一心向善,修養自身借以等待天命而已。
這主要是由于他平素不知道有天命。
事天雖是把人和天分開為二,但已真正知道了天命之所在,人隻要恭敬地順應天就夠了。
說到等待天命,就是還不能真正知道天命之所在,還在等待,所以說“所以立命”。
立是“創立”的立,宛如“立德”、“立言”、“立功”的立。
大凡說立,均為從前沒有,現在才建立的意思,亦即孔子所謂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因此說,困知勉行,是學者的事情。
如今把“盡心、知性、知天”看成格物緻知,使剛學的人不能不分散他的心,就馬上督促他去做聖人做的生知安行的事情。
這如同捕風捉影,使人茫然不知所措。
這豈能避免“率天下而路”的後果呢?現在,緻知格物的弊端,已明顯看見了。
你所講的重視外在知識而忽略内在修養,雖知識廣博卻不得要領,這怎麼就不是錯誤呢? 這正是做學問的關鍵之處,此處一出差錯,就會無處不出差錯。
這正是我之所以甘冒天下之非議與嘲諷,不顧身陷罪戮,仍唠叨不停的原因。
〔評析〕 陽明先生從“天命”之說而進一步推及格物。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可見知命的重要。
儒家由此而相信天命有為,但又落于畏天命、任天命、等天命的窠臼,無可奈何于天命。
在這種世界觀的支配下談“格物”,又怎麼能立命于内在的自我修養呢? 【原文】 來書雲:“聞語學者,乃謂即物窮理之說亦是玩物喪志,又取其厭繁就約涵養本原數說标示學者,指為晚年定論,此亦恐非。
” 朱子所謂格物雲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之理為二矣。
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親之謂也。
求孝之理于其親,則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親之身邪?假而果在于親之身,則親沒之後,吾心遂無孝之理欤?見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
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從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謂理也。
是果在于孺子身欤?抑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