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的緣起·
關燈
小
中
大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十月,王陽明的門人南大吉,命其弟逢吉校刻《續刻傳習錄》于浙江紹興,分上、下兩冊,上冊即《初刻傳習錄》,下冊為王陽明論述學術的書信九篇,并附“示弟立志說”和“訓蒙大意”,此續刻本即今本之中卷。
·成書的緣起·
錢德洪·序
錢德洪(公元1496——1574年),初名寬,字洪甫,号緒山,時稱緒山先生,浙江餘姚人。王陽明之大弟子,為王門“授業師”之一。在入京殿試途中,聞陽明先生病逝,即不試而奔喪。三年後中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後在野三十年中以教授為生。他待子弟嚴而有禮,教學上因勢利導,不時警誡,有“教授師”之稱、見《明儒學案》卷十一。
【原文】
德洪曰:昔南元善刻《傳習錄》于越,凡二冊。下冊摘錄先師手書,凡八篇。其答徐成之二書,吾師自謂“天下是朱非陸,論定既久,一旦反之為難”。二書姑為調停兩可之說,使人自思得之。故元善錄為下冊之首者,意亦以是欤!今朱、陸之辨明于天下久矣。洪刻先師《文錄》,置二書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複錄。其餘指知行之本體,莫詳于答人論學與答周道通、陸清伯、歐陽崇一四書。而謂格物為學者用力日可見之地,莫詳于答羅整庵一書。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萬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講學。惟恐吾人不聞斯道,流于功利機智以日堕于夷狄禽獸而不覺。其一體同物之心,終身,至于斃而後已。此孔孟以來賢聖苦心,雖門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莫見于答聶文蔚之第一書。此皆仍元善所錄之舊。而揭“必有事焉”即“緻良知”功夫,明白簡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詳于答文蔚之第二書,故增錄之。元善當時洶洶,乃能以身明斯道,卒至遭奸被斥,油油然惟以此生得聞斯學為慶,而絕無有纖芥憤郁不平之氣。斯錄之刻,人見其有功于同志甚大,而不知其處時之甚艱也。今所去取,裁之時義則然,非忍有所加損于其間也。
【譯文】
過去,南元善在浙江紹興刻印《傳錄習》分為上、下兩冊。下冊收錄了先生的八封書信。其中在《答徐成之》兩封信中,先生說:“贊成朱熹的觀點,排斥陸九淵的觀點,長期以來已成定論,想要改變,十分困難。”這兩封信就是為了調解朱陸之争,使人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而明白這一點。因此,南元善将這兩封信放在下冊的開頭,用意非常好。今天,世人已明白朱陸之辨的内涵。我刻印先生的《文錄》時,把兩封信置于《外集》中,主要是有些觀點還不夠完善,因此,現不作收錄。關于其他知行本體方在的論述,在《答人論學》、《答周道通書》、《答陸清伯書》、《答歐陽崇一》等四封信最為詳盡。在《答羅整庵書》中,明确道出了格物應是學者平常所做的工夫。先生平生面對世人的诽謗和诋毀,在萬死一生的逆境中始終不忘講學。他老人家深憂我們這些弟子不了解聖學而被功利和技巧所迷惑,以至毫無知覺地淪為禽獸夷狄。先生終生兢兢業業地追求與天地萬物溶為一體的境界,直至死而後已。這種孔孟以來聖賢所獨有的良苦用心,并不因學生和親人的勸慰而有絲毫的減輕。以上所述先生的情懷,在《答聶文蔚》的第一封信中作了詳細的表露。這幾封信,均按南元善原本刊刻而收錄。先生在《答聶文蔚》的第二封信中,詳盡地揭示了‘必有事焉’即為‘緻良知’的功夫,論述明白簡潔,使人很容易找到工夫的下手處,所以也增錄進來。南元善當時的處境極其艱難,仍以講授陽明學說為己任,最終遭受奸臣排擠。但他仍然認為,他接受陽明學說是一生最大的幸事。因而,他沒有分毫的憂憤和悔恨。人們都知道,南元善刊刻的《傳習錄》,對于有志于學的朋友幫助很大,但不知他其時處境的艱難。我的去取是依據今天的需要,并不是對南元善所刻的《傳習錄》舊本有什麼不滿。
〔評析〕
這篇序為陽明先生的學生錢德洪所作。錢德洪(公元1496——1575):字洪甫,号緒山。浙江餘姚人。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序中對《傳習錄》的編排、刻印等有關問題作了些說明,這對我們今天了解這本書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其中有關對先生思想觀點的概述,對本卷的内容作了一個簡要提示,為我們提示了一條理解《傳習錄》的思路。
·成書的緣起·
錢德洪·序
錢德洪(公元1496——1574年),初名寬,字洪甫,号緒山,時稱緒山先生,浙江餘姚人。王陽明之大弟子,為王門“授業師”之一。在入京殿試途中,聞陽明先生病逝,即不試而奔喪。三年後中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後在野三十年中以教授為生。他待子弟嚴而有禮,教學上因勢利導,不時警誡,有“教授師”之稱、見《明儒學案》卷十一。
【原文】
德洪曰:昔南元善刻《傳習錄》于越,凡二冊。下冊摘錄先師手書,凡八篇。其答徐成之二書,吾師自謂“天下是朱非陸,論定既久,一旦反之為難”。二書姑為調停兩可之說,使人自思得之。故元善錄為下冊之首者,意亦以是欤!今朱、陸之辨明于天下久矣。洪刻先師《文錄》,置二書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複錄。其餘指知行之本體,莫詳于答人論學與答周道通、陸清伯、歐陽崇一四書。而謂格物為學者用力日可見之地,莫詳于答羅整庵一書。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萬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講學。惟恐吾人不聞斯道,流于功利機智以日堕于夷狄禽獸而不覺。其一體同物之心,終身,至于斃而後已。此孔孟以來賢聖苦心,雖門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莫見于答聶文蔚之第一書。此皆仍元善所錄之舊。而揭“必有事焉”即“緻良知”功夫,明白簡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詳于答文蔚之第二書,故增錄之。元善當時洶洶,乃能以身明斯道,卒至遭奸被斥,油油然惟以此生得聞斯學為慶,而絕無有纖芥憤郁不平之氣。斯錄之刻,人見其有功于同志甚大,而不知其處時之甚艱也。今所去取,裁之時義則然,非忍有所加損于其間也。
【譯文】
過去,南元善在浙江紹興刻印《傳錄習》分為上、下兩冊。下冊收錄了先生的八封書信。其中在《答徐成之》兩封信中,先生說:“贊成朱熹的觀點,排斥陸九淵的觀點,長期以來已成定論,想要改變,十分困難。”這兩封信就是為了調解朱陸之争,使人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而明白這一點。因此,南元善将這兩封信放在下冊的開頭,用意非常好。今天,世人已明白朱陸之辨的内涵。我刻印先生的《文錄》時,把兩封信置于《外集》中,主要是有些觀點還不夠完善,因此,現不作收錄。關于其他知行本體方在的論述,在《答人論學》、《答周道通書》、《答陸清伯書》、《答歐陽崇一》等四封信最為詳盡。在《答羅整庵書》中,明确道出了格物應是學者平常所做的工夫。先生平生面對世人的诽謗和诋毀,在萬死一生的逆境中始終不忘講學。他老人家深憂我們這些弟子不了解聖學而被功利和技巧所迷惑,以至毫無知覺地淪為禽獸夷狄。先生終生兢兢業業地追求與天地萬物溶為一體的境界,直至死而後已。這種孔孟以來聖賢所獨有的良苦用心,并不因學生和親人的勸慰而有絲毫的減輕。以上所述先生的情懷,在《答聶文蔚》的第一封信中作了詳細的表露。這幾封信,均按南元善原本刊刻而收錄。先生在《答聶文蔚》的第二封信中,詳盡地揭示了‘必有事焉’即為‘緻良知’的功夫,論述明白簡潔,使人很容易找到工夫的下手處,所以也增錄進來。南元善當時的處境極其艱難,仍以講授陽明學說為己任,最終遭受奸臣排擠。但他仍然認為,他接受陽明學說是一生最大的幸事。因而,他沒有分毫的憂憤和悔恨。人們都知道,南元善刊刻的《傳習錄》,對于有志于學的朋友幫助很大,但不知他其時處境的艱難。我的去取是依據今天的需要,并不是對南元善所刻的《傳習錄》舊本有什麼不滿。
〔評析〕
這篇序為陽明先生的學生錢德洪所作。錢德洪(公元1496——1575):字洪甫,号緒山。浙江餘姚人。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序中對《傳習錄》的編排、刻印等有關問題作了些說明,這對我們今天了解這本書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其中有關對先生思想觀點的概述,對本卷的内容作了一個簡要提示,為我們提示了一條理解《傳習錄》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