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關燈
小
中
大
書,或遊衍經行。
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養此志,頗覺意思和适。
然終不如朋友講聚,精神流動,生意更多也。
離群索居之人,當更有何法以處之?” 此段足驗道通日用工夫所得。
工夫大略亦隻是如此用,隻要無間斷,到得純熟後,意思又自不同矣。
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腦,隻是立志。
所謂困、忘之病,亦隻是志欠真切。
今好色之人,未嘗病于困忘,隻是一真切耳。
自家痛癢,自家須會知得,自家須會搔摩得。
既自知得痛癢,自家須不能不搔摩得。
佛家謂之“方便法門”,須是自家調停斟酌,他人總難與力,亦更無别法可設也。
【譯文】 來信寫道:“平常生活僅是立志。
最近,我對于先生的孜孜教誨,時時刻刻都在體悟,愈加明白。
但是,我片刻工夫也離不開朋友的幫助。
若能與朋友探讨,這個志才精健寬廣,才富有生意。
若三、五天不能與朋友共讨,就發覺這個志軟弱無力,遇事就會疲勞,偶爾還會忘記它。
現在,在朋友不能聚首讨論的日子裡,我或靜坐,或讀書,或到外邊逛逛。
在舉目投足之間,我都是為了培育這個志,頗感心舒意适。
但是,終不似與朋友相聚探讨那樣精神振奮,饒有生氣。
離群獨居之人,有什麼更佳的辦法來幫助立志嗎?” 這番話足夠表明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收獲。
工夫差不多隻是如此,隻要持續不斷,到完全熟練後,感覺自然就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我們做學問,其關鍵的核心處唯立志。
你所說的疲勞、遺忘的缺點,也僅是因為一個真切。
比如,好色之人,未曾有疲勞、遺忘的毛病,僅是因為一個真切。
自己身上的痛癢,自己一定知道,自己必定會去搔撓。
既然自己知道了痛癢,自己也就不可能不去搔撓。
佛教管這個叫“方便法門”,自己必須去調停琢磨,别人總是難以給予幫助,更不能為你想出别的方法。
〔評析〕 陽明先生在回複弟子的信中,待之以誠,直截了當指出作學問時疲勞、遺忘的缺點,關鍵在于不真切,并強調作學問的關鍵核心處就是立志,隻有立志才能達到真切,有了真切,也就不會感覺疲勞和遺忘。
【原文】 來書雲:“上蔡嘗問天下何思何慮。
伊川雲:‘有此理,隻是發得太早。
’在學者工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須識得‘何思何慮’的氣象,一并看為是。
若不識得這氣象,便有正與助長之病;若認得‘何思何慮’,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又堕于無也。
須是不滞有,不堕于無。
然乎否也?” 所論亦相去不遠矣,隻是契悟未盡。
上蔡之問,與伊川之答,亦隻是上蔡、伊川之意,與孔子《系辭》原旨稍有不同。
《系》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隻是一個天理,更無别思别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
故曰:“同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雲殊途,雲百慮,則豈謂無思無慮邪?心之本體即是天理。
天理隻是一個,更有何可思慮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動,原自感而遂通。
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隻是要複他本來體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
故明道雲:“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
“何思何慮”正是工夫。
在聖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學者分上,便是勉然的。
伊川卻是把作效驗看了,所以有“發得太早”之說。
既而雲:“卻好用功”,則已自覺其前言之有未盡矣。
濂溪主靜之論亦是此意。
今道通之言,雖已不為無見,然亦未免尚有兩事也。
【譯文】 來信寫道:“謝上蔡曾經問:‘天下何思何慮’,程頤說:‘有此理,隻得發得太早。
’依學者的工夫而言,固然是‘必有事焉而勿忘’,但是,也必須深谙何思何慮的景象,并在一塊看才正确。
若不識這景象,就會滋生期望過高與助長的弊病;若識得‘何思何慮’,忘記了‘必有事焉’的工夫,隻怕又會堕入虛無的境地,是否應該不執著于有,又不執著于無呢?” 你所講的也相差無幾,唯體悟得不夠徹底。
謝上蔡的提問與程頤的回答,僅是他們二人的觀點,和孔子《系辭》的本義略有不同。
《系辭》上說“何思何慮”,它是指所思所慮的隻是一個天理,除此,别無他慮,但不是說無思無慮。
因此說:“同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
”講殊途,道百慮,豈能說無思無慮呢?心的本體即天理。
天理唯一個,還有什麼可思慮的?天理原本寂然不動,原本是感而遂通的。
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也隻是要恢複他本來的體用罷了,并非要用私意去安排思考出來。
因此,程颢說:“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若用私意去安排思考,就是自私弄智。
“何思何慮”正是工夫。
就聖人而言,自然能如此;就學者而言,需要努力去做到。
程頤則把它當成工夫的效果,所以他才認為“發得太早”。
緊接着他又說:“卻好用功”,就是他自己也覺察到前面的話還不完全。
周敦頤所講的主靜也正是這個意思。
就你在信中所說而言,你的話有一定見地,但還是把工夫當兩回事來看待了。
〔評析〕 天理隻有一個,心之本體即天理,而且天下人的心之本體都是一緻的,聖人與常人,上智與下愚,無不如此。
之所以出現分别,全是在功夫上不一緻。
聖人唯在天理上思考、推算,事事不離天理,天理就是他的規尺;常人卻在心外下功夫,任随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外物恣意思慮,又從中生出種種分别,在這些紛繁複雜的分别中不可自拔。
所以說,“一算”與“千算”是聖人與常人的區别。
【原文】 來書雲:“凡學者才曉得做工夫,便要識得聖人氣象。
蓋認得聖人氣象,把做準的,乃就實地做工夫去,才不會差,才是作聖工夫。
未知是否?” 先認聖人氣象,昔人嘗有是言失,然亦欠有頭腦,聖人氣象自是聖人的,我從何處識認?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體認,如此無星之稱而權輕重,未開之鏡而照妍媸,真所謂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
聖人氣象,何由認得?自己良知,原與聖人一般。
若體認得自己良知明白,即聖人氣象不在聖人而在我矣。
程子嘗雲:“觑著堯,學他行事,無他許多聰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動容周旋中禮?”又雲:“心通于道,然後能辨是非。
”今且說通于道在何處?聰明睿智從何處出來? 【譯文】 來信寫道:“大凡學者開始懂得做工夫,就必須認識聖人的氣象。
原因是,唯把聖人的氣象當成具體标準,真切實際地做工夫,才不會有多少閃失,才是作聖人的工夫,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為學,首先認識到聖人的氣象,從前也有人這樣認為,可惜,它缺少一個主宰處。
聖人的氣象自然是聖人的,我又從什麼地方認識到呢?若不是自己的良知上真切體認,仿佛用沒有星的稱去度輕重,用未打磨的銅鏡去照妍媸,真正是所謂的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了。
聖人的氣象怎麼可以認識到?自己的良知,本來與聖人沒有區别。
如果能清楚地體認自己的良知,那麼,聖人的氣象就不在聖人那裡,而在我身上了。
程頤曾經這樣說:“觑著堯,學他行事,無他許多聰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動客周旋中劄?”他又說:“心通于道,然後能辨是非。
”此刻,你能講出在哪裡可以與道相通?從哪裡又可以得到聰明睿智呢? 〔評析〕 人人都想以聖人為楷模,借以修養自己的身心。
但是各人引以為鑒的心态卻各有區分,有人隻看聖人的氣象,有如無星的秤杆,度量不出真正的份量,有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陽明先生指出了真切的落實處——從自己的良知上去體認,這種效賢的方法才算得是踏實的“聖算”。
【原文】 來書雲:“事上磨練,一日之内,不管有事無事,隻一意培養本原。
若遇事來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覺,安可謂無事?但因事凝心一會,大段覺得事理當如此,隻如無事處之,盡吾心而已。
然仍有處得善與未善,何也?又或事來得多,須要次弟與處,每因才力不足,辄為所困,雖極力扶起而精神已覺衰弱。
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
甯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
如何?” 所說工夫,就道通分上也隻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
凡人為學,終身隻為這一事。
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論有事無事,隻是做得這一件,所謂“必有事焉”者也。
若說甯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卻是尚為兩事也。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來,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所謂“忠恕違道不遠”矣。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不能實緻其良知耳。
若能實緻其良知,然後見得平日所謂善者未必是善,所謂未善者,卻恐正是牽于毀譽得喪,自賊其良知者也。
【譯文】 來信寫道:“磨練于事上,就是在一日之内,無論有事無事,隻專心緻志地栽培本源。
若有事來找我,或自己産生念頭,如此心中就會有想法,怎麼能認為是無事呢?但是,若依循着這些事情認真考慮,就會覺着道理理應如此。
隻是把它當沒事一樣看待,略盡我的心罷了。
然而,為何還有處理得好與處理得不好的情況呢?偶爾事情特多,需要一件一件地處理。
常常因才力不夠而被事情攪昏了頭腦,雖竭力挺住,但精神已疲憊不堪。
碰到這種情況,靜下來反省自己勢必難免,甯可不把事情處理完,也不可不去栽培本源,這種做正确嗎?” 工夫,就你說的而言,也隻能這樣了,但出入有時也在所難免。
人做學問,一生也隻是為了這一件事。
自小到老,從早到晚,不管有事無事,也隻是做這一件事,正所謂“必有事焉”。
如果說,甯可不把事情處理完,也不可不去培養本源,那麼還是把它當成兩件事了。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情一來,隻是盡我的良知随便應付一下,這就是所謂“忠恕違道不遠”。
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并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都是由于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推緻他的良知。
若能切實地推緻他的良知,過後就能看到,平常所謂的善不一定就是善,所謂的不善,大概就是因為計較毀譽得失而摧殘迫害其良知的東西。
〔評析〕 “緻良知”是陽明心學中的重要課題,它的出處來自《大學》中的“緻知”。
但“緻知”中的知是指知識,而“良知”則是指知善知惡。
做學問的人,自小到老,從早到晚,都是為了追求知識。
但陽明先生始終強調:學者的真切功夫還應當用在“緻良知”這個根本上。
【原文】 來書雲:“緻知之說,春間再承誨益,已頗知用力,覺得比舊尤為簡易。
但鄙心則謂與初學言之,還須帶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處。
本來緻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學未知下手用功,還說與格物,方曉得緻知”雲雲。
格物是緻知功夫,知得緻知便已知得格物。
若是未知格物,則是緻知工夫亦未嘗知也。
近有一書與友人論此頗悉,今往一通細觀之,當自見矣。
【譯文】 來信寫道:“有關緻知的觀點,春季又一次承蒙無倦的教誨,已經深知當在何處着力了。
我感到比從前簡易多了。
然而,我的觀點是和初學的人談緻知,還須加上格物的意思,讓他們明白從什麼地方着手。
本來緻知格物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初學的人不知功夫的入手處,還是要等說到格物後,方可知道緻知。
” 格物正是緻知的功夫,明白了緻知就已經明白了格物。
如果不知道格物,那麼,緻知的工夫又何曾知曉。
最近,在寫給朋友的一封信,我詳細地談到了這個問題,現在把它寄給你,相信認真讀後,就會明白。
〔評析〕 “格物緻知”本是《大學》中的古老命題,但在宋明儒學家眼裡,卻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
朱熹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
物的理窮得愈多,我之知愈廣。
由格物到緻知,有一個從積累有漸到豁然貫通的過程。
格一物,理會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及深,由粗到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為四重節次,重重而入,層層推進。
那麼,在陽明先生眼裡的“格物緻知”又是作何理解呢?他認為“緻知者,誠意之本;格物者,緻知之實”,“格物是緻知功夫,知得緻知便已知得格物。
”以上朱、王二者的認識分歧,似乎告訴我們:聖算是本原的良知,良知與天理為一體,根本無此分歧。
【原文】 來書雲:“今之為朱、陸之辯者尚未已。
每對朋友言,正學不明已久,且不須枉費心力為朱、陸争是非。
隻依先生‘立志’二字點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來,決意要知此學,已是大段明白了。
朱、陸雖不辯,彼自能覺得。
又嘗見朋友中見有人議先生之言者,辄為動氣。
昔在朱、陸二先生所以遺後世紛紛之議者,亦見二先生工夫有未純熟,分明亦有動氣之病。
若明道則無此矣。
觀其與吳涉禮論介甫之學雲:‘為我盡達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
’氣象何等從容!嘗見先生與人書中亦引此言,願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節議論得極是極是。
願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論自己是非,莫論朱、陸是非也。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
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苟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警惕修省進德之地矣。
昔人謂“攻吾之短者是吾師”,師又可惡乎? 【譯文】 來信寫道:“如今,為朱、陸争辯的現象依然存在。
我經常與朋友們說起,天下不見聖道的光明已經很久了,更不應該為朱、陸争是非而枉費心力。
隻需要根據您的‘立志’兩字指點教育人。
如果這個人果能辨明這個志,堅決要求明白聖學,那他已知道了大概。
即使不替朱、陸辯解,他也能感覺出對錯。
我曾發現,朋友中有人聽到别人批評指責您的言論就十分憤慨。
朱熹與陸象山兩位先生之所以招緻後世的衆多議論,可見他們的工夫還不精煉、純熟,其中感情用事的成分也在所難免。
而程颢在這上面就表現的比較公正。
他與吳涉禮談論王安石的學問主張時說:‘為我盡述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
’這種氣象何等從容啊!我曾看到您寫給别人的信中也引用了這句話。
我謹希望朋友們都能如此。
您認為怎樣?” 這一番議論精彩極了。
通道,希望你能讓同仁們都知道,各人隻管把握自己的對錯,不要理睬朱、陸的是非。
用言論诋毀他人,這種诋毀是膚淺的。
若自己不能身體力行,隻是誇誇其談,虛度光陰,浪費時日,這是在诽謗自己,這樣就嚴重了。
現在,天下的人都在議論我,如果能因此為善,那麼,都是在與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過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進德。
古人雲:“攻我短者是吾師”,作為學生,怎能連老師都不熱愛呢? 〔評析〕 明代儒家學者繼宋代的程朱之後,以《大學》、《中庸》為依據,紛紛在“格物、緻知”等命題上争論不休。
明初是朱學占有統治地位,至王陽明心學問世後,一方面,成為儒學的又一面旗幟,開了一代儒學之新風;另一方面,也成為衆矢之的,遭到不少學者的異議。
例如,正德年間的吳廷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知行問題上,他的批判鋒芒直指陽明心學。
他認為,認識的對象和内容是外界的客觀事物,強調耳目聞見感性之知和行在認識中的作用,即所謂“有一個知,須有一個物”,“不可求知于物之外”,“言知之物,乃知之着實處”,如果離開了外界事物,則隻有“空知”,失去了認識的對象和來源等。
對于他人的異議和指責,王陽明倒表現得包容大度,他認為這是學術發展的正常現象。
【原文】 來書雲:“有引程子‘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便已不是性。
’何故不容說?何故不是性?晦庵答雲:‘不容說者,未有性之可言。
不是性者,已不能無氣質之雜矣。
’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曉,每看書至此,辄為一惑,請問。
” “生之謂性”,“生”字即是“氣”字,猶言氣即是性也。
氣即是性。
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氣即是性”,即已落在一邊,不是性之本原矣。
孟子性善,是從本原上說。
然性善之端,須在氣上始見得,若無氣亦無可見矣。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即是氣。
程子謂“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亦是為學者各認一邊,隻得如此說。
若見得自性明白時,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原無性氣之可分也。
【譯文】 來信寫道:“有人借用程氏兄弟的‘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便已不是性’,反問朱熹,為什麼不容說,又為什麼不是性。
朱熹這樣回答:‘不容說者,未有性之可言。
不是性者,已不能無氣質之雜矣。
’我始終不能理解二程及朱子話的内涵,每逢讀到此處便感疑慮叢生,特向您請教。
” “生之謂性”,“生”字就是“氣”字,猶如說氣即性也。
氣就是性。
人生而靜以上是不容說的,剛說“氣就是性”時,性就已偏向一邊了,不再是性的本源。
孟子講性善,是就本源而言的。
但是,性善的鋒芒隻有在氣上方能看到。
若無氣也就無法看到性。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就是氣。
二程講“論性不論氣;論氣不論性,不明”,也是因為學者各自看到了一面,所以他們隻能作如是說。
若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性,氣即性,性即氣,原本就沒有性氣之分呀。
〔評析〕 陽明先生在這裡明确提出了“氣即性,性即氣”的觀點,吳廷翰在《吉齋漫錄》中,也說:“性之名生于人之本有。
人未有生,性不可名”,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有人生之後才有的,即“性即生”;就人性的本質而言,“其氣之凝而有體質者,則為之人生,疑而有條理者,則為人之性”,性不是超乎形氣之上的懸空之理,而是以氣為其物質基礎的,此乃“性即氣”。
因此,他反對宋儒分人性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這種分法與孔孟之說“反異”,因為人來生不能有性,更不能有什麼先天的善惡。
如此對比之下,不難看出,他們這些人性論的認知都有其不徹底之處。
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養此志,頗覺意思和适。
然終不如朋友講聚,精神流動,生意更多也。
離群索居之人,當更有何法以處之?” 此段足驗道通日用工夫所得。
工夫大略亦隻是如此用,隻要無間斷,到得純熟後,意思又自不同矣。
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腦,隻是立志。
所謂困、忘之病,亦隻是志欠真切。
今好色之人,未嘗病于困忘,隻是一真切耳。
自家痛癢,自家須會知得,自家須會搔摩得。
既自知得痛癢,自家須不能不搔摩得。
佛家謂之“方便法門”,須是自家調停斟酌,他人總難與力,亦更無别法可設也。
【譯文】 來信寫道:“平常生活僅是立志。
最近,我對于先生的孜孜教誨,時時刻刻都在體悟,愈加明白。
但是,我片刻工夫也離不開朋友的幫助。
若能與朋友探讨,這個志才精健寬廣,才富有生意。
若三、五天不能與朋友共讨,就發覺這個志軟弱無力,遇事就會疲勞,偶爾還會忘記它。
現在,在朋友不能聚首讨論的日子裡,我或靜坐,或讀書,或到外邊逛逛。
在舉目投足之間,我都是為了培育這個志,頗感心舒意适。
但是,終不似與朋友相聚探讨那樣精神振奮,饒有生氣。
離群獨居之人,有什麼更佳的辦法來幫助立志嗎?” 這番話足夠表明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收獲。
工夫差不多隻是如此,隻要持續不斷,到完全熟練後,感覺自然就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我們做學問,其關鍵的核心處唯立志。
你所說的疲勞、遺忘的缺點,也僅是因為一個真切。
比如,好色之人,未曾有疲勞、遺忘的毛病,僅是因為一個真切。
自己身上的痛癢,自己一定知道,自己必定會去搔撓。
既然自己知道了痛癢,自己也就不可能不去搔撓。
佛教管這個叫“方便法門”,自己必須去調停琢磨,别人總是難以給予幫助,更不能為你想出别的方法。
〔評析〕 陽明先生在回複弟子的信中,待之以誠,直截了當指出作學問時疲勞、遺忘的缺點,關鍵在于不真切,并強調作學問的關鍵核心處就是立志,隻有立志才能達到真切,有了真切,也就不會感覺疲勞和遺忘。
【原文】 來書雲:“上蔡嘗問天下何思何慮。
伊川雲:‘有此理,隻是發得太早。
’在學者工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須識得‘何思何慮’的氣象,一并看為是。
若不識得這氣象,便有正與助長之病;若認得‘何思何慮’,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又堕于無也。
須是不滞有,不堕于無。
然乎否也?” 所論亦相去不遠矣,隻是契悟未盡。
上蔡之問,與伊川之答,亦隻是上蔡、伊川之意,與孔子《系辭》原旨稍有不同。
《系》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隻是一個天理,更無别思别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
故曰:“同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雲殊途,雲百慮,則豈謂無思無慮邪?心之本體即是天理。
天理隻是一個,更有何可思慮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動,原自感而遂通。
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隻是要複他本來體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
故明道雲:“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
“何思何慮”正是工夫。
在聖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學者分上,便是勉然的。
伊川卻是把作效驗看了,所以有“發得太早”之說。
既而雲:“卻好用功”,則已自覺其前言之有未盡矣。
濂溪主靜之論亦是此意。
今道通之言,雖已不為無見,然亦未免尚有兩事也。
【譯文】 來信寫道:“謝上蔡曾經問:‘天下何思何慮’,程頤說:‘有此理,隻得發得太早。
’依學者的工夫而言,固然是‘必有事焉而勿忘’,但是,也必須深谙何思何慮的景象,并在一塊看才正确。
若不識這景象,就會滋生期望過高與助長的弊病;若識得‘何思何慮’,忘記了‘必有事焉’的工夫,隻怕又會堕入虛無的境地,是否應該不執著于有,又不執著于無呢?” 你所講的也相差無幾,唯體悟得不夠徹底。
謝上蔡的提問與程頤的回答,僅是他們二人的觀點,和孔子《系辭》的本義略有不同。
《系辭》上說“何思何慮”,它是指所思所慮的隻是一個天理,除此,别無他慮,但不是說無思無慮。
因此說:“同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
”講殊途,道百慮,豈能說無思無慮呢?心的本體即天理。
天理唯一個,還有什麼可思慮的?天理原本寂然不動,原本是感而遂通的。
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也隻是要恢複他本來的體用罷了,并非要用私意去安排思考出來。
因此,程颢說:“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若用私意去安排思考,就是自私弄智。
“何思何慮”正是工夫。
就聖人而言,自然能如此;就學者而言,需要努力去做到。
程頤則把它當成工夫的效果,所以他才認為“發得太早”。
緊接着他又說:“卻好用功”,就是他自己也覺察到前面的話還不完全。
周敦頤所講的主靜也正是這個意思。
就你在信中所說而言,你的話有一定見地,但還是把工夫當兩回事來看待了。
〔評析〕 天理隻有一個,心之本體即天理,而且天下人的心之本體都是一緻的,聖人與常人,上智與下愚,無不如此。
之所以出現分别,全是在功夫上不一緻。
聖人唯在天理上思考、推算,事事不離天理,天理就是他的規尺;常人卻在心外下功夫,任随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外物恣意思慮,又從中生出種種分别,在這些紛繁複雜的分别中不可自拔。
所以說,“一算”與“千算”是聖人與常人的區别。
【原文】 來書雲:“凡學者才曉得做工夫,便要識得聖人氣象。
蓋認得聖人氣象,把做準的,乃就實地做工夫去,才不會差,才是作聖工夫。
未知是否?” 先認聖人氣象,昔人嘗有是言失,然亦欠有頭腦,聖人氣象自是聖人的,我從何處識認?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體認,如此無星之稱而權輕重,未開之鏡而照妍媸,真所謂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
聖人氣象,何由認得?自己良知,原與聖人一般。
若體認得自己良知明白,即聖人氣象不在聖人而在我矣。
程子嘗雲:“觑著堯,學他行事,無他許多聰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動容周旋中禮?”又雲:“心通于道,然後能辨是非。
”今且說通于道在何處?聰明睿智從何處出來? 【譯文】 來信寫道:“大凡學者開始懂得做工夫,就必須認識聖人的氣象。
原因是,唯把聖人的氣象當成具體标準,真切實際地做工夫,才不會有多少閃失,才是作聖人的工夫,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為學,首先認識到聖人的氣象,從前也有人這樣認為,可惜,它缺少一個主宰處。
聖人的氣象自然是聖人的,我又從什麼地方認識到呢?若不是自己的良知上真切體認,仿佛用沒有星的稱去度輕重,用未打磨的銅鏡去照妍媸,真正是所謂的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了。
聖人的氣象怎麼可以認識到?自己的良知,本來與聖人沒有區别。
如果能清楚地體認自己的良知,那麼,聖人的氣象就不在聖人那裡,而在我身上了。
程頤曾經這樣說:“觑著堯,學他行事,無他許多聰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動客周旋中劄?”他又說:“心通于道,然後能辨是非。
”此刻,你能講出在哪裡可以與道相通?從哪裡又可以得到聰明睿智呢? 〔評析〕 人人都想以聖人為楷模,借以修養自己的身心。
但是各人引以為鑒的心态卻各有區分,有人隻看聖人的氣象,有如無星的秤杆,度量不出真正的份量,有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陽明先生指出了真切的落實處——從自己的良知上去體認,這種效賢的方法才算得是踏實的“聖算”。
【原文】 來書雲:“事上磨練,一日之内,不管有事無事,隻一意培養本原。
若遇事來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覺,安可謂無事?但因事凝心一會,大段覺得事理當如此,隻如無事處之,盡吾心而已。
然仍有處得善與未善,何也?又或事來得多,須要次弟與處,每因才力不足,辄為所困,雖極力扶起而精神已覺衰弱。
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
甯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
如何?” 所說工夫,就道通分上也隻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
凡人為學,終身隻為這一事。
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論有事無事,隻是做得這一件,所謂“必有事焉”者也。
若說甯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卻是尚為兩事也。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來,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所謂“忠恕違道不遠”矣。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不能實緻其良知耳。
若能實緻其良知,然後見得平日所謂善者未必是善,所謂未善者,卻恐正是牽于毀譽得喪,自賊其良知者也。
【譯文】 來信寫道:“磨練于事上,就是在一日之内,無論有事無事,隻專心緻志地栽培本源。
若有事來找我,或自己産生念頭,如此心中就會有想法,怎麼能認為是無事呢?但是,若依循着這些事情認真考慮,就會覺着道理理應如此。
隻是把它當沒事一樣看待,略盡我的心罷了。
然而,為何還有處理得好與處理得不好的情況呢?偶爾事情特多,需要一件一件地處理。
常常因才力不夠而被事情攪昏了頭腦,雖竭力挺住,但精神已疲憊不堪。
碰到這種情況,靜下來反省自己勢必難免,甯可不把事情處理完,也不可不去栽培本源,這種做正确嗎?” 工夫,就你說的而言,也隻能這樣了,但出入有時也在所難免。
人做學問,一生也隻是為了這一件事。
自小到老,從早到晚,不管有事無事,也隻是做這一件事,正所謂“必有事焉”。
如果說,甯可不把事情處理完,也不可不去培養本源,那麼還是把它當成兩件事了。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情一來,隻是盡我的良知随便應付一下,這就是所謂“忠恕違道不遠”。
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并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都是由于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推緻他的良知。
若能切實地推緻他的良知,過後就能看到,平常所謂的善不一定就是善,所謂的不善,大概就是因為計較毀譽得失而摧殘迫害其良知的東西。
〔評析〕 “緻良知”是陽明心學中的重要課題,它的出處來自《大學》中的“緻知”。
但“緻知”中的知是指知識,而“良知”則是指知善知惡。
做學問的人,自小到老,從早到晚,都是為了追求知識。
但陽明先生始終強調:學者的真切功夫還應當用在“緻良知”這個根本上。
【原文】 來書雲:“緻知之說,春間再承誨益,已頗知用力,覺得比舊尤為簡易。
但鄙心則謂與初學言之,還須帶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處。
本來緻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學未知下手用功,還說與格物,方曉得緻知”雲雲。
格物是緻知功夫,知得緻知便已知得格物。
若是未知格物,則是緻知工夫亦未嘗知也。
近有一書與友人論此頗悉,今往一通細觀之,當自見矣。
【譯文】 來信寫道:“有關緻知的觀點,春季又一次承蒙無倦的教誨,已經深知當在何處着力了。
我感到比從前簡易多了。
然而,我的觀點是和初學的人談緻知,還須加上格物的意思,讓他們明白從什麼地方着手。
本來緻知格物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初學的人不知功夫的入手處,還是要等說到格物後,方可知道緻知。
” 格物正是緻知的功夫,明白了緻知就已經明白了格物。
如果不知道格物,那麼,緻知的工夫又何曾知曉。
最近,在寫給朋友的一封信,我詳細地談到了這個問題,現在把它寄給你,相信認真讀後,就會明白。
〔評析〕 “格物緻知”本是《大學》中的古老命題,但在宋明儒學家眼裡,卻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
朱熹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
物的理窮得愈多,我之知愈廣。
由格物到緻知,有一個從積累有漸到豁然貫通的過程。
格一物,理會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及深,由粗到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為四重節次,重重而入,層層推進。
那麼,在陽明先生眼裡的“格物緻知”又是作何理解呢?他認為“緻知者,誠意之本;格物者,緻知之實”,“格物是緻知功夫,知得緻知便已知得格物。
”以上朱、王二者的認識分歧,似乎告訴我們:聖算是本原的良知,良知與天理為一體,根本無此分歧。
【原文】 來書雲:“今之為朱、陸之辯者尚未已。
每對朋友言,正學不明已久,且不須枉費心力為朱、陸争是非。
隻依先生‘立志’二字點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來,決意要知此學,已是大段明白了。
朱、陸雖不辯,彼自能覺得。
又嘗見朋友中見有人議先生之言者,辄為動氣。
昔在朱、陸二先生所以遺後世紛紛之議者,亦見二先生工夫有未純熟,分明亦有動氣之病。
若明道則無此矣。
觀其與吳涉禮論介甫之學雲:‘為我盡達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
’氣象何等從容!嘗見先生與人書中亦引此言,願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節議論得極是極是。
願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論自己是非,莫論朱、陸是非也。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
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苟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警惕修省進德之地矣。
昔人謂“攻吾之短者是吾師”,師又可惡乎? 【譯文】 來信寫道:“如今,為朱、陸争辯的現象依然存在。
我經常與朋友們說起,天下不見聖道的光明已經很久了,更不應該為朱、陸争是非而枉費心力。
隻需要根據您的‘立志’兩字指點教育人。
如果這個人果能辨明這個志,堅決要求明白聖學,那他已知道了大概。
即使不替朱、陸辯解,他也能感覺出對錯。
我曾發現,朋友中有人聽到别人批評指責您的言論就十分憤慨。
朱熹與陸象山兩位先生之所以招緻後世的衆多議論,可見他們的工夫還不精煉、純熟,其中感情用事的成分也在所難免。
而程颢在這上面就表現的比較公正。
他與吳涉禮談論王安石的學問主張時說:‘為我盡述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
’這種氣象何等從容啊!我曾看到您寫給别人的信中也引用了這句話。
我謹希望朋友們都能如此。
您認為怎樣?” 這一番議論精彩極了。
通道,希望你能讓同仁們都知道,各人隻管把握自己的對錯,不要理睬朱、陸的是非。
用言論诋毀他人,這種诋毀是膚淺的。
若自己不能身體力行,隻是誇誇其談,虛度光陰,浪費時日,這是在诽謗自己,這樣就嚴重了。
現在,天下的人都在議論我,如果能因此為善,那麼,都是在與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過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進德。
古人雲:“攻我短者是吾師”,作為學生,怎能連老師都不熱愛呢? 〔評析〕 明代儒家學者繼宋代的程朱之後,以《大學》、《中庸》為依據,紛紛在“格物、緻知”等命題上争論不休。
明初是朱學占有統治地位,至王陽明心學問世後,一方面,成為儒學的又一面旗幟,開了一代儒學之新風;另一方面,也成為衆矢之的,遭到不少學者的異議。
例如,正德年間的吳廷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知行問題上,他的批判鋒芒直指陽明心學。
他認為,認識的對象和内容是外界的客觀事物,強調耳目聞見感性之知和行在認識中的作用,即所謂“有一個知,須有一個物”,“不可求知于物之外”,“言知之物,乃知之着實處”,如果離開了外界事物,則隻有“空知”,失去了認識的對象和來源等。
對于他人的異議和指責,王陽明倒表現得包容大度,他認為這是學術發展的正常現象。
【原文】 來書雲:“有引程子‘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便已不是性。
’何故不容說?何故不是性?晦庵答雲:‘不容說者,未有性之可言。
不是性者,已不能無氣質之雜矣。
’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曉,每看書至此,辄為一惑,請問。
” “生之謂性”,“生”字即是“氣”字,猶言氣即是性也。
氣即是性。
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氣即是性”,即已落在一邊,不是性之本原矣。
孟子性善,是從本原上說。
然性善之端,須在氣上始見得,若無氣亦無可見矣。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即是氣。
程子謂“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亦是為學者各認一邊,隻得如此說。
若見得自性明白時,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原無性氣之可分也。
【譯文】 來信寫道:“有人借用程氏兄弟的‘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便已不是性’,反問朱熹,為什麼不容說,又為什麼不是性。
朱熹這樣回答:‘不容說者,未有性之可言。
不是性者,已不能無氣質之雜矣。
’我始終不能理解二程及朱子話的内涵,每逢讀到此處便感疑慮叢生,特向您請教。
” “生之謂性”,“生”字就是“氣”字,猶如說氣即性也。
氣就是性。
人生而靜以上是不容說的,剛說“氣就是性”時,性就已偏向一邊了,不再是性的本源。
孟子講性善,是就本源而言的。
但是,性善的鋒芒隻有在氣上方能看到。
若無氣也就無法看到性。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就是氣。
二程講“論性不論氣;論氣不論性,不明”,也是因為學者各自看到了一面,所以他們隻能作如是說。
若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性,氣即性,性即氣,原本就沒有性氣之分呀。
〔評析〕 陽明先生在這裡明确提出了“氣即性,性即氣”的觀點,吳廷翰在《吉齋漫錄》中,也說:“性之名生于人之本有。
人未有生,性不可名”,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有人生之後才有的,即“性即生”;就人性的本質而言,“其氣之凝而有體質者,則為之人生,疑而有條理者,則為人之性”,性不是超乎形氣之上的懸空之理,而是以氣為其物質基礎的,此乃“性即氣”。
因此,他反對宋儒分人性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這種分法與孔孟之說“反異”,因為人來生不能有性,更不能有什麼先天的善惡。
如此對比之下,不難看出,他們這些人性論的認知都有其不徹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