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貫之”的功夫·
關燈
小
中
大
段話:“聖人認真觀察天下的事,認為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的。
耳朵、眼睛、鼻子和嘴,都是生命所主宰的。
耳朵雖然想聽悅耳的聲音,眼睛雖然想看好看的東西,鼻子雖然想聞芬芳的香氣,嘴巴雖然想吃味美的食物,但如果對于生命有害就要制止。
對于這四種器官來說不願接受的事物,隻要對生命有利就去做。
由此看來,耳朵、眼睛、鼻子和嘴,不能擅自行動,必須有所制約。
這就象擔任官職一樣,不允許随意行事,必須有所制約。
這是珍重生命的方法。
”要做好人,就要珍重自己的生命,珍重生命就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原文】 蕭惠好仙、釋。
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謂既有所得,謂儒者為不足學。
其後居夷三載,見得聖人之學若是其簡易廣大,始自歎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
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隻有毫厘之間。
汝今所學,乃其土苴,辄自信自好若此,真鸱鸮竊腐鼠耳。
” 惠請問二氏之妙。
先生曰:“向汝說聖人之學簡易廣大,汝卻不問我悟的,隻問我悔的。
” 惠慚謝,請問聖人之學。
先生曰:“汝今隻是了人事問,待汝辦個真要求為聖人的心,來與汝說。
” 惠再三請。
先生曰:“已與汝一句道盡,汝尚自不會!” 【譯文】 蕭惠熱衷于道教、佛教。
先生提醒他說:“我自幼笃信佛老,認為也頗有收獲,并以為儒學不足為學。
後來在貴州龍場住了三年,發現聖人之學是如此的簡易、廣大,才後悔錯用了三十年的氣力。
總體而言,佛老學問的精妙處與聖人并無多大的差别。
如今,你所學的隻是佛老的糟粕,卻如此狂熱地信奉,真若鸱鸮竊得一隻腐鼠。
” 蕭惠向先生請教佛老之學的精妙處。
先生說:“我和你說聖人之學簡易廣大,你不肯向我所感悟的,卻隻問我所後悔的。
” 蕭惠慚愧地道歉,向先生請教什麼聖人之學。
先生說:“現在你隻是做表面功夫,為敷衍了事而問,等你真有了一個為聖人的心之後,我再和你講也為時不晚。
” 蕭惠再而三地請教。
先生說:“我已經用一句話給你說盡了,而你還沒有明白。
” 〔評析〕 陽明先生對佛、老學說還是那句話,所以我在這也還是那句話:儒、道、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而陽明心學隻是儒家的一個流派。
儒家教人入世作仁人君子,是易中之難;道家教人出世清淨無為,是難中之易;佛家教人既入世完成人格,又出世橫超三界,是易中之易,難中之難。
【原文】 劉觀時問:“未發之中是如何?” 先生曰:“汝但戒懼不睹,恐懼不聞,養得此心純是天理,便自然見。
” 觀時請略示氣象。
先生曰:“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
”時曰仁在旁,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
”一時在座諸友皆有省。
【譯文】 劉觀時問:“未發之中指的是什麼?” 先生說:“隻要你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此心修養得純為天理,最後你自然就能理解。
” 觀時請先生大概談一下其景象。
先生說:“這是所謂的啞巴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明白其中之苦,還須自己去品嘗。
”其時,徐愛在一旁說:“如此,方為真知,才算行了。
”一時之間,在坐的各位都有所感悟。
〔評析〕 什麼是“未發之中”?簡言之,就是念頭未起之時。
念頭未起時,就隻有本原的“性”在心中,沒有惡,沒有善,與天地和光同形,猶如一個在懷的胎兒,與母親同呼吸一樣。
其中的景象,當然隻有胎兒自己知道。
【原文】 蕭惠問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 問晝夜之道。
曰:“知晝則知夜。
” 曰:“晝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晝?懵懵而興,蠢蠢而食,行不著,習不察,終日昏昏,隻是夢晝。
惟息有養,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息間斷,才是能知晝。
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便有甚麼死生?” 【譯文】 蕭惠向先生請教生死之道。
先生說:“知道了晝夜,就能知道生死。
” 蕭惠再請教晝夜之道。
先生說:“知道了白天,就知道了黑夜。
” 蕭惠說:“難道還有人不知道白天嗎?” 先生說:“你能知道白天?懵懵懂懂起床,胡嚼亂咽地吃飯,行不自覺,習不清醒,成天昏昏噩噩,這隻是夢中的白天。
唯有‘息有養,瞬有存’,此心清醒明亮,天理沒有片刻間斷,才能知道是白天。
這個就是天德。
這就是明白了晝夜之道。
知曉了白晝之道,還有什麼生死的問題?” 〔評析〕 相傳,大禹到南方巡察,正從長江渡過時,江中一條黃龍背負小舟,舟上的人見了禹大驚失色。
禹卻笑呵呵地說:“我從天帝那裡接受命令,竭盡全力為萬民憂勞。
活着隻是暫時寄托人間;死了,隻是回歸到本宅。
你豈能擾亂天和!”禹把黃龍看作蜥蜴,面不改色。
黃龍隻好順從地逃走了。
這個傳說說明了:聖人生下來是自然的運行,聖人死了是物體的變化。
在聖人看來,甯靜的時候和陰一樣關閉,行動的時候和陽一起開放。
精神安靜而無窮,不和外物相雜,而天下自然服從于德……魂魄安守它的宅居,而精神守護它的根本,死、生對自己沒有變化,所以叫做“至神”。
【原文】 馬子莘問:“‘修道之教’,舊說謂聖人品節吾性之固有,以為法于天下,若禮、樂、刑、政之屬,此意如何?” 先生曰:“道即性即命。
本是完完全全,增減不得,不假修飾的何須要聖人品節?卻是不完全的物件。
禮、樂、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謂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
若如先儒之說,下面由教入道的,緣何舍了聖人禮、樂、刑、政之教,别說出一段戒慎恐懼工夫?卻是聖人之教為虛設矣。
” 【譯文】 馬子莘問:“朱熹認為,‘修道之教’是指聖人品節吾性中固有的道,是天下人效法的标準,比如禮、樂、刑、政之類,這種認識正确嗎?”先生說:“道,就是性就是命。
道,本是完完全全的,不可增減,不用修飾,何需聖人去品節?如此不就成了不完美的東西了嗎?禮、樂、刑、政是治理天下的辦法,當然可稱為教,但并不是子思(孔子之孫)的原意。
若依先儒的解釋,中下資質的人通過教育可通達大道,為何要棄聖賢禮樂和刑政的教化,而另說出一種戒慎恐懼的工夫呢?聖人之教難道僅為一種虛設嗎?” 〔評析〕 道家稱人的心性為人神,稱天道為天神。
人神有為而天神無為。
因此,有為的人神都不可能與無為之天神相勾通,如果想與天神勾通,那就得修人神之無為去對應天神的無為。
因此,每一個修道的人,都必須使自己有為的心神逐漸的收斂為無為。
當然,這裡的“人神”和“天神”,确實是道家為了便于表達而虛設的一種名詞吧。
【原文】 子莘請問。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從本原上說。
天命于人,則命便謂之性;率性而行,則性便謂之道;修道而學,則道便謂之教。
率性是‘誠者’事,所謂‘自誠明,謂之性’也。
修道是‘誠之者’事,所謂‘自明誠,謂之教’也。
人率性而行即是道。
聖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過不及,故須修道。
修道則賢知者不得而過,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這個道,則道便是個教。
此‘教’字與‘天道至教’、‘風雨霜露,無非教也’之‘教’同。
‘修道’字與‘修道以仁’同。
人能修道,然後能不違于道,以複其性之本體,則亦是聖人率性之道矣。
下面‘戒慎恐懼’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複其性之本體。
如《易》所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盡性至命。
” 【譯文】 馬子莘就有關問題請教于先生。
先生說:“子思的性、道、教都是從根本上說的。
天命在人,那麼命即為性;率性而行,那麼性即為道;修道而學,那麼道即為教。
率性是‘誠者’之事,正是《中庸》中講的‘自誠明,謂之性’。
修道是‘誠之者’之事,正是《中庸》中講的‘自明誠,謂之教’。
聖人率性而行就是道。
聖賢之下的人不能率性,他們的行為難免過分或欠缺,因此必須修道。
修道後,賢明智者不會過分,愚昧不肖者不會不及。
依循這個道,道就成了教。
這個‘教’與‘天道至教’、‘風雨霜露,無非教也’的‘教’相同。
‘修道’與《中庸》上的‘修道以仁’相同。
人能夠修道,然後才能不違背道,從而恢複性的本體,這也就是聖人率性的道了。
《中庸》後面講的‘戒慎恐懼’就是修道的工夫。
‘中和’就是恢複性的本體。
如《易經》上所說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能夠達到‘中和’、‘位育’,就是盡性而至命。
” 〔評析〕 “性命”是一對不能分離的整體。
“性”一般指生命的屬性,分先天之性與後天之性。
先天之性是無為的,後天之性是有為的。
性是命的體現,命是性得以體現的基礎,所以修道者就是修性命,又稱性命雙修。
宋明理學派對性的種種解釋都屬于後天之性,而陽明先生所說的“性”則是先天本性。
先天性就是俗稱的天性,也是指心神所固有的功能。
後天性就是俗稱的“人欲”,是辨認思維的意識活動。
對于“性”的認識,不但儒、道兩家有着天壤之别,就是在儒家自身也是各執己見的。
【原文】 黃誠甫問:“先儒于孔子告顔淵為邦之問,是立萬世常行之道,如何?” 先生曰:“顔子具體聖人,其于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備。
夫子平日知之已深,到此都不必言,隻就制度文為上說。
此等處亦不可忽略,須要是如此方盡善。
又不可因自己本領是當了,便于防範上疏闊,須是‘放鄭聲,遠佞人’。
蓋顔子是個克己向裡、德上用心的人,孔子恐其外面末節或有疏略,故就他不足處幫補說。
若在他人,須告以‘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達道’、‘九經’及‘誠身’許多工夫,方始做得,這個方是萬世常行之道。
不然隻去行了夏時,乘了殷辂,服了周冕,作了韶舞,天下便治得?後人但見顔子是孔門第一人,又問個為邦,便把做天大事看了。
” 【譯文】 黃誠甫問:“《論語》中,孔子回答顔回關于治國的問題,先儒認為它确立了萬世常行之道,這種認識對嗎?” 先生說:“顔回具有聖人的全體素質,對于治國的根本問題,他已徹底掌握了。
孔子平時對他十分了解,在這裡孔子沒必要再多說,隻是就典章制度上講的,這些也不能忽視,隻有如孔子所說的那樣才是完善。
也不能因自己具備這些本領而疏于防範,還應該‘放鄭聲,遠佞人’。
因為顔回是一個性格内向、注重道德修養之人,孔子憂慮他忽視了外在的細節,因此就他的不足處加以提示。
如果是别人,孔子也許會告訴他,比如:‘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達道’、‘九經’及‘誠身’等諸多工夫,如此才能去治國,這方是萬世常行之道。
不然,隻去用夏代曆法、乘商代車輿、穿周代禮服、享舜時韶樂,天下豈能大治?後世人隻明白顔回是孔門第一高徒,而他又問了一個怎樣治國的問題,就把孔子的回答看作天大的事情。
” 〔評析〕 顔回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并沒有為他講一番治國的大道理,而是就典章制度強調了一遍。
後世人便誤認為孔子把典章制度當成了治國的根本,其實,孔子的回答是針對顔回的個性而言,這種針對性的教誨并不能作為一種普遍性來理解,陽明先生就沒有鑽進這個誤區。
【原文】 蔡希淵問:“文公《大學》新本,先格緻而後誠意工夫,似與首章次第相合。
若如先生從舊本之說,即誠意反在格緻之前,于此尚未釋然。
” 先生曰:“《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隻是個‘誠意’,‘誠意’的工夫隻是‘格物’‘緻知’。
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緻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無着落處,須用添個‘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然終是沒根源。
若須用添個‘敬’字,緣何孔門倒将一個最要緊的字落了,直等千餘年後要人來補出?正謂以‘誠意’為主,即不須添‘敬’字。
所以提出個‘誠意’來說,正是學問的大頭腦處。
于此不察,真所謂毫厘之差,千裡之謬。
大抵《中庸》工夫隻是‘誠身’,‘誠身’之極,便是‘至誠’。
《大學》工夫隻是‘誠意’,‘誠意’之極,便是‘至善’。
工夫總是一般。
今說這裡補個‘敬’字,那裡補個‘誠’字,未免畫蛇添足。
” 【譯文】 蔡希淵問:“朱熹在《大學章句》中,把格物緻知放在誠意工夫之前,似乎與第一章的次序相同。
如果按照先生的主張,仍依據舊本的話,那麼,誠意就在格物緻知的前面,二者似有矛盾。
所以,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
” 先生說:“《大學》的工夫就是‘明明德’,‘明明德’隻是個‘誠意’,‘誠意’的工夫隻是‘格物’,‘緻知’。
若以‘誠意’為主要,用‘格物’‘緻知’的工夫,工夫才有着落。
亦即為善去惡都是‘誠意’的事。
如果象新本所說,先去窮究事物之理,就會茫然而沒有着落處。
必須增添一個‘敬’字,才能找回自己的身心上來,但畢竟沒有根源。
如果須添個‘敬’字,為什麼孔子及其弟子把如此關鍵而重要的字給遺漏了,一直等到千餘年後的今天才被人補上呢?隻要說以‘誠意’為主要,就不用添‘敬’。
因此,特提一個‘誠意’,此正為學問的主宰處。
對這個不明白,真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了。
一般來說,《中庸》的工夫隻是‘誠身’,‘誠身’的極限便是‘至誠’,《大學》的功夫隻‘誠意’,‘誠意’的極限便是‘至善’,工夫永遠相同。
現在在這裡添一個‘敬’字,在那裡要補一個‘誠’字,未免畫蛇添足而多此一舉了。
” 〔評析〕 《大學》不但提出了修養德性的目标,同時也提出了修養的方法和步驟,并将這些步驟歸納為八個條目。
陽明先生認為,八條目均以“誠意”為主要。
這正好與《中庸》的觀點相符。
耳朵、眼睛、鼻子和嘴,都是生命所主宰的。
耳朵雖然想聽悅耳的聲音,眼睛雖然想看好看的東西,鼻子雖然想聞芬芳的香氣,嘴巴雖然想吃味美的食物,但如果對于生命有害就要制止。
對于這四種器官來說不願接受的事物,隻要對生命有利就去做。
由此看來,耳朵、眼睛、鼻子和嘴,不能擅自行動,必須有所制約。
這就象擔任官職一樣,不允許随意行事,必須有所制約。
這是珍重生命的方法。
”要做好人,就要珍重自己的生命,珍重生命就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原文】 蕭惠好仙、釋。
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謂既有所得,謂儒者為不足學。
其後居夷三載,見得聖人之學若是其簡易廣大,始自歎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
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隻有毫厘之間。
汝今所學,乃其土苴,辄自信自好若此,真鸱鸮竊腐鼠耳。
” 惠請問二氏之妙。
先生曰:“向汝說聖人之學簡易廣大,汝卻不問我悟的,隻問我悔的。
” 惠慚謝,請問聖人之學。
先生曰:“汝今隻是了人事問,待汝辦個真要求為聖人的心,來與汝說。
” 惠再三請。
先生曰:“已與汝一句道盡,汝尚自不會!” 【譯文】 蕭惠熱衷于道教、佛教。
先生提醒他說:“我自幼笃信佛老,認為也頗有收獲,并以為儒學不足為學。
後來在貴州龍場住了三年,發現聖人之學是如此的簡易、廣大,才後悔錯用了三十年的氣力。
總體而言,佛老學問的精妙處與聖人并無多大的差别。
如今,你所學的隻是佛老的糟粕,卻如此狂熱地信奉,真若鸱鸮竊得一隻腐鼠。
” 蕭惠向先生請教佛老之學的精妙處。
先生說:“我和你說聖人之學簡易廣大,你不肯向我所感悟的,卻隻問我所後悔的。
” 蕭惠慚愧地道歉,向先生請教什麼聖人之學。
先生說:“現在你隻是做表面功夫,為敷衍了事而問,等你真有了一個為聖人的心之後,我再和你講也為時不晚。
” 蕭惠再而三地請教。
先生說:“我已經用一句話給你說盡了,而你還沒有明白。
” 〔評析〕 陽明先生對佛、老學說還是那句話,所以我在這也還是那句話:儒、道、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而陽明心學隻是儒家的一個流派。
儒家教人入世作仁人君子,是易中之難;道家教人出世清淨無為,是難中之易;佛家教人既入世完成人格,又出世橫超三界,是易中之易,難中之難。
【原文】 劉觀時問:“未發之中是如何?” 先生曰:“汝但戒懼不睹,恐懼不聞,養得此心純是天理,便自然見。
” 觀時請略示氣象。
先生曰:“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
”時曰仁在旁,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
”一時在座諸友皆有省。
【譯文】 劉觀時問:“未發之中指的是什麼?” 先生說:“隻要你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此心修養得純為天理,最後你自然就能理解。
” 觀時請先生大概談一下其景象。
先生說:“這是所謂的啞巴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明白其中之苦,還須自己去品嘗。
”其時,徐愛在一旁說:“如此,方為真知,才算行了。
”一時之間,在坐的各位都有所感悟。
〔評析〕 什麼是“未發之中”?簡言之,就是念頭未起之時。
念頭未起時,就隻有本原的“性”在心中,沒有惡,沒有善,與天地和光同形,猶如一個在懷的胎兒,與母親同呼吸一樣。
其中的景象,當然隻有胎兒自己知道。
【原文】 蕭惠問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 問晝夜之道。
曰:“知晝則知夜。
” 曰:“晝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晝?懵懵而興,蠢蠢而食,行不著,習不察,終日昏昏,隻是夢晝。
惟息有養,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息間斷,才是能知晝。
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便有甚麼死生?” 【譯文】 蕭惠向先生請教生死之道。
先生說:“知道了晝夜,就能知道生死。
” 蕭惠再請教晝夜之道。
先生說:“知道了白天,就知道了黑夜。
” 蕭惠說:“難道還有人不知道白天嗎?” 先生說:“你能知道白天?懵懵懂懂起床,胡嚼亂咽地吃飯,行不自覺,習不清醒,成天昏昏噩噩,這隻是夢中的白天。
唯有‘息有養,瞬有存’,此心清醒明亮,天理沒有片刻間斷,才能知道是白天。
這個就是天德。
這就是明白了晝夜之道。
知曉了白晝之道,還有什麼生死的問題?” 〔評析〕 相傳,大禹到南方巡察,正從長江渡過時,江中一條黃龍背負小舟,舟上的人見了禹大驚失色。
禹卻笑呵呵地說:“我從天帝那裡接受命令,竭盡全力為萬民憂勞。
活着隻是暫時寄托人間;死了,隻是回歸到本宅。
你豈能擾亂天和!”禹把黃龍看作蜥蜴,面不改色。
黃龍隻好順從地逃走了。
這個傳說說明了:聖人生下來是自然的運行,聖人死了是物體的變化。
在聖人看來,甯靜的時候和陰一樣關閉,行動的時候和陽一起開放。
精神安靜而無窮,不和外物相雜,而天下自然服從于德……魂魄安守它的宅居,而精神守護它的根本,死、生對自己沒有變化,所以叫做“至神”。
【原文】 馬子莘問:“‘修道之教’,舊說謂聖人品節吾性之固有,以為法于天下,若禮、樂、刑、政之屬,此意如何?” 先生曰:“道即性即命。
本是完完全全,增減不得,不假修飾的何須要聖人品節?卻是不完全的物件。
禮、樂、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謂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
若如先儒之說,下面由教入道的,緣何舍了聖人禮、樂、刑、政之教,别說出一段戒慎恐懼工夫?卻是聖人之教為虛設矣。
” 【譯文】 馬子莘問:“朱熹認為,‘修道之教’是指聖人品節吾性中固有的道,是天下人效法的标準,比如禮、樂、刑、政之類,這種認識正确嗎?”先生說:“道,就是性就是命。
道,本是完完全全的,不可增減,不用修飾,何需聖人去品節?如此不就成了不完美的東西了嗎?禮、樂、刑、政是治理天下的辦法,當然可稱為教,但并不是子思(孔子之孫)的原意。
若依先儒的解釋,中下資質的人通過教育可通達大道,為何要棄聖賢禮樂和刑政的教化,而另說出一種戒慎恐懼的工夫呢?聖人之教難道僅為一種虛設嗎?” 〔評析〕 道家稱人的心性為人神,稱天道為天神。
人神有為而天神無為。
因此,有為的人神都不可能與無為之天神相勾通,如果想與天神勾通,那就得修人神之無為去對應天神的無為。
因此,每一個修道的人,都必須使自己有為的心神逐漸的收斂為無為。
當然,這裡的“人神”和“天神”,确實是道家為了便于表達而虛設的一種名詞吧。
【原文】 子莘請問。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從本原上說。
天命于人,則命便謂之性;率性而行,則性便謂之道;修道而學,則道便謂之教。
率性是‘誠者’事,所謂‘自誠明,謂之性’也。
修道是‘誠之者’事,所謂‘自明誠,謂之教’也。
人率性而行即是道。
聖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過不及,故須修道。
修道則賢知者不得而過,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這個道,則道便是個教。
此‘教’字與‘天道至教’、‘風雨霜露,無非教也’之‘教’同。
‘修道’字與‘修道以仁’同。
人能修道,然後能不違于道,以複其性之本體,則亦是聖人率性之道矣。
下面‘戒慎恐懼’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複其性之本體。
如《易》所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盡性至命。
” 【譯文】 馬子莘就有關問題請教于先生。
先生說:“子思的性、道、教都是從根本上說的。
天命在人,那麼命即為性;率性而行,那麼性即為道;修道而學,那麼道即為教。
率性是‘誠者’之事,正是《中庸》中講的‘自誠明,謂之性’。
修道是‘誠之者’之事,正是《中庸》中講的‘自明誠,謂之教’。
聖人率性而行就是道。
聖賢之下的人不能率性,他們的行為難免過分或欠缺,因此必須修道。
修道後,賢明智者不會過分,愚昧不肖者不會不及。
依循這個道,道就成了教。
這個‘教’與‘天道至教’、‘風雨霜露,無非教也’的‘教’相同。
‘修道’與《中庸》上的‘修道以仁’相同。
人能夠修道,然後才能不違背道,從而恢複性的本體,這也就是聖人率性的道了。
《中庸》後面講的‘戒慎恐懼’就是修道的工夫。
‘中和’就是恢複性的本體。
如《易經》上所說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能夠達到‘中和’、‘位育’,就是盡性而至命。
” 〔評析〕 “性命”是一對不能分離的整體。
“性”一般指生命的屬性,分先天之性與後天之性。
先天之性是無為的,後天之性是有為的。
性是命的體現,命是性得以體現的基礎,所以修道者就是修性命,又稱性命雙修。
宋明理學派對性的種種解釋都屬于後天之性,而陽明先生所說的“性”則是先天本性。
先天性就是俗稱的天性,也是指心神所固有的功能。
後天性就是俗稱的“人欲”,是辨認思維的意識活動。
對于“性”的認識,不但儒、道兩家有着天壤之别,就是在儒家自身也是各執己見的。
【原文】 黃誠甫問:“先儒于孔子告顔淵為邦之問,是立萬世常行之道,如何?” 先生曰:“顔子具體聖人,其于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備。
夫子平日知之已深,到此都不必言,隻就制度文為上說。
此等處亦不可忽略,須要是如此方盡善。
又不可因自己本領是當了,便于防範上疏闊,須是‘放鄭聲,遠佞人’。
蓋顔子是個克己向裡、德上用心的人,孔子恐其外面末節或有疏略,故就他不足處幫補說。
若在他人,須告以‘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達道’、‘九經’及‘誠身’許多工夫,方始做得,這個方是萬世常行之道。
不然隻去行了夏時,乘了殷辂,服了周冕,作了韶舞,天下便治得?後人但見顔子是孔門第一人,又問個為邦,便把做天大事看了。
” 【譯文】 黃誠甫問:“《論語》中,孔子回答顔回關于治國的問題,先儒認為它确立了萬世常行之道,這種認識對嗎?” 先生說:“顔回具有聖人的全體素質,對于治國的根本問題,他已徹底掌握了。
孔子平時對他十分了解,在這裡孔子沒必要再多說,隻是就典章制度上講的,這些也不能忽視,隻有如孔子所說的那樣才是完善。
也不能因自己具備這些本領而疏于防範,還應該‘放鄭聲,遠佞人’。
因為顔回是一個性格内向、注重道德修養之人,孔子憂慮他忽視了外在的細節,因此就他的不足處加以提示。
如果是别人,孔子也許會告訴他,比如:‘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達道’、‘九經’及‘誠身’等諸多工夫,如此才能去治國,這方是萬世常行之道。
不然,隻去用夏代曆法、乘商代車輿、穿周代禮服、享舜時韶樂,天下豈能大治?後世人隻明白顔回是孔門第一高徒,而他又問了一個怎樣治國的問題,就把孔子的回答看作天大的事情。
” 〔評析〕 顔回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并沒有為他講一番治國的大道理,而是就典章制度強調了一遍。
後世人便誤認為孔子把典章制度當成了治國的根本,其實,孔子的回答是針對顔回的個性而言,這種針對性的教誨并不能作為一種普遍性來理解,陽明先生就沒有鑽進這個誤區。
【原文】 蔡希淵問:“文公《大學》新本,先格緻而後誠意工夫,似與首章次第相合。
若如先生從舊本之說,即誠意反在格緻之前,于此尚未釋然。
” 先生曰:“《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隻是個‘誠意’,‘誠意’的工夫隻是‘格物’‘緻知’。
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緻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無着落處,須用添個‘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然終是沒根源。
若須用添個‘敬’字,緣何孔門倒将一個最要緊的字落了,直等千餘年後要人來補出?正謂以‘誠意’為主,即不須添‘敬’字。
所以提出個‘誠意’來說,正是學問的大頭腦處。
于此不察,真所謂毫厘之差,千裡之謬。
大抵《中庸》工夫隻是‘誠身’,‘誠身’之極,便是‘至誠’。
《大學》工夫隻是‘誠意’,‘誠意’之極,便是‘至善’。
工夫總是一般。
今說這裡補個‘敬’字,那裡補個‘誠’字,未免畫蛇添足。
” 【譯文】 蔡希淵問:“朱熹在《大學章句》中,把格物緻知放在誠意工夫之前,似乎與第一章的次序相同。
如果按照先生的主張,仍依據舊本的話,那麼,誠意就在格物緻知的前面,二者似有矛盾。
所以,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
” 先生說:“《大學》的工夫就是‘明明德’,‘明明德’隻是個‘誠意’,‘誠意’的工夫隻是‘格物’,‘緻知’。
若以‘誠意’為主要,用‘格物’‘緻知’的工夫,工夫才有着落。
亦即為善去惡都是‘誠意’的事。
如果象新本所說,先去窮究事物之理,就會茫然而沒有着落處。
必須增添一個‘敬’字,才能找回自己的身心上來,但畢竟沒有根源。
如果須添個‘敬’字,為什麼孔子及其弟子把如此關鍵而重要的字給遺漏了,一直等到千餘年後的今天才被人補上呢?隻要說以‘誠意’為主要,就不用添‘敬’。
因此,特提一個‘誠意’,此正為學問的主宰處。
對這個不明白,真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了。
一般來說,《中庸》的工夫隻是‘誠身’,‘誠身’的極限便是‘至誠’,《大學》的功夫隻‘誠意’,‘誠意’的極限便是‘至善’,工夫永遠相同。
現在在這裡添一個‘敬’字,在那裡要補一個‘誠’字,未免畫蛇添足而多此一舉了。
” 〔評析〕 《大學》不但提出了修養德性的目标,同時也提出了修養的方法和步驟,并将這些步驟歸納為八個條目。
陽明先生認為,八條目均以“誠意”為主要。
這正好與《中庸》的觀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