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貫之”的功夫·

關燈
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這句話是否正确?” 先生說:“對于我來說,且沒有那份閑工夫。

    您唯先去涵養自己的性情,隻有窮盡了人之本性,然後才能窮盡物之本性。

    ” 梁日孚因此警醒而有所體悟。

     〔評析〕 萬物是自然界的一個方面,一物是萬物的一個方面。

    人與草木都是生物中的一種,是生物都具有自身的物性。

    人性即理,草木之性亦即理,萬物之性亦即理。

    所謂物理,就是說各種生物(包括實物)的特性中都涵藏着大自然變化、運動、發展的規律,這種規律名為“道”,“道”是大自然的性,是大性,那麼,人性、草木之性當然寓于這個大性之中。

     【原文】 惟乾問:“知如何是心之本體?” 先生曰:“知是理之靈處。

    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禀賦處說便謂之性。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無不知敬其兄。

    隻是這個靈能不為私欲遮隔,充拓得盡,便完全是他本體,便與天地合德。

    自聖人以下,不能無蔽,故須格物以緻其知。

    ” 【譯文】 惟乾問:“為什麼知是心的本體?” 先生說:“知是敏的靈敏處,就其主宰處而言為心,就其禀賦處而言為性。

    幼齡兒童,無不知道愛其父母,無不知道敬其兄長。

    這正是因為,這個靈敏的知未被私欲蒙蔽迷惑,可以徹底擴充拓展,知便完全地成為心的本體,便與天地之德合而為一。

    自聖人以下的,人們沒有不被蒙蔽的,所以,需要通過格物來獲得他的良知。

    ” 〔評析〕 良知和惡念同生于心的本體——性。

    感知的東西與天理相應,即為“大性”的一方面,這種“知”便是良知;感知的東西與天理相逆,相逆則會擾亂“大性”,這種“知”便是惡念。

    惡念清除如冰之溶化;良知顯現如水之透明。

     【原文】 守衡問:“《大學》工夫隻是誠意,誠意工夫隻是格物、修、齊、治、平。

    隻誠意盡矣。

    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嚏好樂則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則知未發之中矣。

    ” 【譯文】 守衡問:“《大學》中的工夫唯有誠意,誠意的工夫唯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如此隻要有一個誠意的工夫就足夠了。

    然而,又有正心工夫,有所忿嚏好樂,心就不能中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先生說:“這一點需要自己思考、體會,明白之後,就能理解未發之中了。

    ” 〔評析〕 草木有根水有源。

    “斬草除根”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溯本求源”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思考在于體會,體會在于明白,明白的部分當然追求根本,這個根本不在事物的結局,而在起心動念“未發之中”。

     【原文】 守衡再三請。

    曰:“為學工夫有淺深,初時若不着實用意去好善惡惡,如何能為善去惡?這着實用意便是誠意。

    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

    《書》所謂‘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

    所以說有所忿嚏好樂,則不得其正。

    正心隻是誠意工夫。

    裡面體當自家心體,常用鑒空衡平,這便是未發之中。

    ” 【譯文】 守衡再而三地請教于先生。

    先生說:“為學的工夫有深有淺,剛開始若不肯專心緻志去好善憎惡,又怎麼可以為善除惡呢?此專心緻志就是誠意。

    然而,如果不懂得心的本體原無一物,始終執着地去好善憎惡,就又多了這分執着的意思,便不是豁然大公了。

    《尚書》中所謂的‘無有作好作惡’,方為心之本體。

    因此說,有所忿嚏好樂,心就不能中正。

    正心就是從誠意工夫中體認承當自己的心體,經常使它如鑒空衡平,這就是未發之中。

    ” 〔評析〕 不思善不思惡自然就沒有作好作惡,這種不落兩邊的心态就是心之本體,這種心體敢于自我承當,自我保持平衡,自我反省,這種平衡的心态就是“未發之中”。

     【原文】 正之問曰:“戒懼是己所不知時之工夫,慎獨是己所獨知時之工夫,此說如何?” 先生曰:“隻是一個工夫,無事時固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

    人若不知于此獨知之地用力,隻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僞,便是‘見君子而後厭然’。

    此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

    此處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一是百是,一錯而錯。

    正是王霸、義利、誠僞、善惡界頭。

    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木澄源,便是立誠。

    古人許多誠身的工夫,精神命脈,全體隻在此處,真是莫見莫顯,無時無處,無終無始,隻是此個工夫。

    今若又分戒懼為己所不知,即工夫便支離,便有間斷。

    既戒懼,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誰戒懼?” 【譯文】 正之問:“《中庸》中說,戒懼是自己不知時的工夫,慎獨是自己獨知時的工夫,這種認為正确嗎?” 先生說:“二者隻是一個工夫。

    無事時固為獨知,有事時也是獨知。

    人如果不懂得在此獨知處用功夫,僅在人所共知處用功夫,就是虛僞,就是‘見君子而後厭然’。

    這個獨知處正是誠實的萌芽。

    此處不管善念惡念,毫無虛假,一對百對,一錯百錯。

    這裡正是王與霸、義與利、誠與僞、善與惡的分界點。

    能夠在這裡立穩腳跟,就是正本清源,就是立誠。

    古人許多誠身的工夫,其精神命脈全彙聚在這裡。

    不隐不現,無時無處,無始無終,僅為這個工夫。

    倘若又把戒懼當成自己不知時的工夫,工夫就會支離,工夫就有間斷。

    既然戒懼為知,如果自己不知,又是誰在戒懼呢?” 〔評析〕 對“獨知”為何理解?可以理解為獨立思考,也可以理解為獨特的見解。

    人的知識絕大部分是前人總結出來的,載入書本,由師傳的,如果絕對沒有一點自己的,那也等于老師教一便隻知道一了。

    無論是老師傳授的,還是書本上記載的,學習時都必須發揮自己的獨立思考。

    這種獨立思考就是改變思路,切取新的斷面;選擇新的角度。

    老師傳授時有他的思路,他的思路是建立在他的知識結構和社會實踐以及獨立思考之間的,如果你的思路亦步亦趨,怎麼能夠超過老師,怎麼才能推陳出新呢?所以,學者作學問一定要設立自己特有的思路,選擇新的角度,切取新的斷面,創立新的命題,作出新的學問。

     【原文】 曰:“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則獨知之地,更無無念時邪?” 曰:“戒懼亦是念。

    戒懼之念,無時可息。

    若戒懼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使已流入惡念。

    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無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 【譯文】 正之說:“無論善念惡念,毫無虛假,那麼,自己獨處時就沒有無念的時候了嗎?” 先生說:“戒懼也是念。

    戒懼之念固然不可間斷,然而,如果戒懼之心稍有放失,人不是昏聩糊塗,就是流于惡念。

    從早到晚,從小到老,如果無念,那就是自己沒有知覺,這種情形,若不是昏睡,便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了。

    ” 〔評析〕 念頭是心體運作時的形态,如果心體無念,隻能說明這顆心已是形如槁木、死灰了。

    心所以是一個活物,正是由于念念相續而維持着心的生機。

     【原文】 志道問:“荀子雲:‘養心莫善于誠’,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為非。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

    誠是心之本體,求複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工夫。

    明道說‘以誠敬存之’,亦是此意。

    《大學》‘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

    大凡看人言語,若先有個意見,便有過當處。

    ‘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陽虎,此便見聖賢大公之心。

    ” 【譯文】 志道問:“荀子說‘養心莫善于誠’,程子則不以為然,這是為什麼呢?” 先生說:“這句話也不能認為它不對。

    ‘誠’有從工夫上說的。

    誠為心之本體,要恢複心的本體,就是思誠的工夫。

    程颢說的‘以誠敬存之’,正是這個意思。

    《大學》中也說:‘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荀子的話固然毛病不少,但也不能一味吹毛求疵。

    大緻上說,對别人的話進行點評,首先就存在看法,自然會有不公正之處。

    比如,‘為富不仁’,是孟子引用陽虎的話,由此可見聖人的大公之心。

    ” 〔評析〕 荀子說:“君子養心,沒有比真誠再好的。

    做到真誠,就沒有其他可做的了,隻有用仁愛守身,隻有用正義做事。

    ”他還說:“誠心執守仁愛,仁愛就表現于外;仁愛表現于外,就顯得神明;神明,就能夠使人轉化。

    誠心施行正、義,正義就能夠做到;正義能夠做到,就顯得光明;光明,就能夠使人改變。

    ”陽明先生則認為:“誠為心之本體,要恢複心的本體,就是思誠的工夫。

    ”前者将“誠”作為養心的功夫,後者則認為“誠”是心之本體。

    這都有他們的道理。

     【原文】 蕭惠問:“己私難克,奈何?” 先生曰:“将汝己私來替汝克。

    ”又曰:“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 蕭惠曰:“惠亦頗有為己之心,不知緣何不能克己?” 先生曰:“且說汝有為己之心是如何?” 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謂頗有為己之心。

    今思之,看來亦隻是為得個軀殼的己,不曾為個真己。

    ” 先生曰:“真己何曾離着軀殼?恐汝連那軀殼的己也不曾為。

    且道汝所謂軀殼的己,豈不是耳、目、口、鼻、四肢?” 惠曰:“正是為此。

    目便要色,耳便要聲,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樂,所以不能克。

    ” 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聲令人耳聾,美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發狂,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豈得是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為着耳、目、口、鼻、四肢時,便須思量耳如何聽,目如何視,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動。

    必須非禮勿視、聽、言、動,方才成得個耳、目、口、鼻、四肢,這個才是為著耳、目、口、鼻、四肢。

    汝今終日向外馳求,為名、為利,這都是為著軀殼外面的物事。

    汝若為着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禮勿視、聽、言、動時,豈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視、聽、言、動,須由汝心。

    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

    汝心之視,發竅于目;汝心之聽,發竅于耳;汝心之言,發竅于口;汝心之動,發竅于四肢。

    若無汝心,便無耳、目、口、鼻、四肢。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

    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

    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

    這性之生理發在目便會視,發在耳便會聽,發在口便會言,發在四肢便會動,都隻是那天理發生。

    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

    這心之本體,原隻是個天理,原無非禮。

    這個便是汝之真己,這個真己是軀殼的主宰。

    若無真己,便無軀殼。

    真是有之即生,無之即死。

    汝若真為那個軀殼的己,必須用着這個真己,便須常常保守着這個真己的本體。

    戒懼不睹,恐懼不聞,惟恐虧損了他一些。

    才有一毫非禮萌動,便如刀割,如針刺,忍耐不過,必須去了刀,拔了針。

    這才是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

    汝今正是認賊作子,緣何卻說有為己之心不能克己?” 有一學者病目,戚戚甚憂,先生曰:“爾乃貴目賤心。

    ” 【譯文】 蕭惠問:“自私不容易克去,該怎麼辦呢?” 先生說:“讓我替你克去自私。

    ”又說:“人需要有為自己着想的心方能克己,能夠克己,就能成就自己。

    ” 蕭惠問:“為自己着想的心我确實有,但不知為什麼不能克己?” 先生說:“你不妨先談談你為自己的心是怎樣的?”蕭惠沉思良久,說:“我也一心要做好人,便自我感覺很有一些為自己的心。

    如今想來,也隻是一個空有軀殼的我,并非真實的自我。

    ” 先生說:“真正的我怎能離開身體?隻是你也不曾為那空有軀殼的我,你所說的軀殼的我,豈不是指耳、目、口、鼻、四肢嗎?” 蕭惠說:“正是為了這些。

    眼睛愛看美色,耳朵愛聽美聲,嘴巴愛吃美味,四肢愛享受安逸。

    因此便不能克己。

    ” 先生說:“美色使人目盲,美聲使人耳聾,美味使人口傷,放縱令人發狂,所有這些,對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都有損害,怎麼會有益于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呢?如果真的是為了耳目口鼻和四肢,就要考慮耳朵當聽什麼,眼睛當看什麼,嘴巴當說什麼,四肢當做什麼。

    隻有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才能實現耳目口鼻和四肢的功能,這才真正是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和四肢。

    如今,你成天向外去尋求名、利,這些隻是為了你外在的軀體。

    若你确是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和四肢,就必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時,并非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自動不看、不聽、不說、不動,這必須是你的心在起作用。

    其中視、聽、言、動就是你的心。

    你心的視、聽、言、動通過你的眼、耳、口、四肢來實現。

    如果你的心不存在,就沒有你的耳目口鼻。

    所謂的心,并非專指那一團血肉。

    如果心專指那團血肉,現在有個人死去了,那團血肉仍在,但為什麼不能視、聽、言、動呢?所謂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視、聽、言、動的‘性’,亦即天理。

    有了這個性,才有了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性的生生之理,顯現在眼時便能看,顯現在耳時便能聽,顯現在口時便能說,顯現在四肢便能動,這些都是天理在起作用。

    因為天理主宰着人的身體,所以又叫心。

    這心的本體,本來隻是一個天理,原本無非禮存在。

    這就是你真實的自我。

    它是人的肉體的主宰。

    如果沒有真我,也就沒有肉體。

    确屬有了它就生,沒有它就死。

    你若真為了那個肉體的自我,必須依靠這個真我,就需要常存這個真我的本體。

    做到戒慎于不視,恐懼于不聞,害怕對這個真我的本體有一絲損傷。

    稍有絲毫的非禮萌生,有如刀剜針刺,不堪忍受,必須扔了刀、拔掉針。

    如此方是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

    你現在正是認賊為子,反而說什麼有為自己的心,但為何不能克己呢?” 有一位學者患有眼病,十分憂戚。

    先生說:“你呀,真是貴目賤心。

    ” 〔評析〕 《呂氏春秋·貴生》中有這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