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無分動靜·
關燈
小
中
大
可稱中和,但并不能說是大本、這道。
人性都是善良的。
中、和是人人生來就有的,豈能說沒有?然而,常人之心有所昏暗蒙蔽,他的本體雖時刻顯現,到底為時明時滅,非心的全體作用。
無所不中,然後為大本;無所不和,然後為達道。
唯有天下的至誠,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 〔評析〕 西漢學者楊雄提出一個注重修身的“四重”、“四輕”,他說的“四重”是:說為人所推重的話,就不會違背國家的政策和法令,做為人所推重的事就會樹立高尚的品德,有為人所推重的外貌就會有崇高的威望,有為人所推重的愛好就值得别人觀望和贊賞。
他所說的“四輕”是:說話輕率就會招緻憂患,行為輕率就會導緻犯罪,外貌輕率、不莊重就會招緻恥辱,愛好輕率就會走向過分,失去自控。
能在處世為人中把握輕重的人,即是達至中和,達緻中和者,必然至誠,才能夠确定天下的大本。
【原文】 曰:“澄于中字之義尚未明。
” 曰:“此須自心體認出來,非言語所能喻。
中隻是天理。
” 曰:“何者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識天理。
” 曰:“天理何以謂之中?” 曰:“無所偏倚。
” 曰:“無所偏倚是何等氣象?” 曰:“如明鏡然,全體瑩徹,略無纖塵染著。
” 曰:“偏倚是有所染著,如著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項上,方見得偏倚。
若未發時,美色、名、利皆未相著,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雖未相著,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嘗無,既未嘗無,即謂之有,即謂之有,則亦不可謂無偏倚。
譬之病瘧之人,雖有時不發,而病根原不曾除,則亦不得謂之無病之人矣。
須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項一應私心掃除蕩滌,無複纖毫留滞,而此心全然廓然,純是天理,方可謂之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 【譯文】 陸澄問:“我對中的意思還不甚理解。
” 先生說:“這須從心體上去認識,非語言所能表達。
中唯一個天理。
” 陸澄問:“何謂天理?” 先生說:“剔除私欲,即可認識天理。
” 陸澄問:“天理為何稱中?” 先生說:“不偏不倚。
” 陸澄問:“無所偏倚,為何等景象?” 先生說:“宛若明鏡,全體透明徹亮,絲毫沒有污染。
” 陸澄問:“偏倚有所污染,例如在好色、貪利、慕名等方面有所染,方可看出偏倚。
如果心未萌發,美色、名位、利益都未顯現,又怎麼知道有所偏倚呢?” 先生說:“雖未顯現,但平素好色、貪利、慕名之心并非沒有。
既然不是沒有,就稱作有,既然是有,就不能說無所偏倚。
好比某人患了瘧疾,雖有時不犯病,但病根沒有拔除,也就不能說他是健康之人。
必須把平素的好色、貪利、慕名之私欲統統清理幹淨,不得有纖毫遺留,使此心徹底純潔空明,完全是天理,才可以叫作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方為天下之大本也。
” 〔評析〕 要衡量平與直,必須借助水準和墨線;要判斷方與圓,必須依據矩尺和圓規;一個人要想多些自知之明,必須對照正直的人。
人本來最難了解的是自已的欲念,最難控制的是自己的行為,所以,要想使自己的心徹底純潔空明,關鍵是把天理作為天平時刻安在心中。
【原文】 問:“‘顔子沒而聖學亡’,此語不能無疑。
” 先生曰:“見聖道之全者惟顔子。
觀喟然一歎可見。
其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是見破後如此說。
博文、約禮如何是善誘人?學者須思之。
道之全體,聖人亦難以語人,須是學者自修自悟。
顔子‘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見’意。
望道未見,乃是真見。
顔子沒而聖學之正派遂不盡傳矣。
” 【譯文】 有人問:“先生,您認為‘顔子沒而聖學亡’,這句話似乎存在問題。
” 先生說:“衆弟子中隻有顔回窺見聖道全貌。
從他那喟然一歎中可以看出,他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隻有識破了方可作如是說。
博文、約禮為什麼是善于教導他人呢?做學問的人須仔細考慮。
所謂道之全體,聖人也很難告訴世人它的内涵,非要學者自己内心體悟。
顔回說‘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亦即文王‘望道未見’之意。
望道而未見,才是真正的見。
顔回死後,聖學之正宗就不能完全遺傳下來了。
” 〔評析〕 學者對道之内涵的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别人是無法察其全體的,即使用最美妙、最精辟的語言也難以表達一二。
這裡強調的是個人的奮發圖強,自身的約禮修養。
努力和修養統稱為“行”,“行”的功夫到家了,道的全貌自然顯現。
聖學不是發明,隻是先賢對自然規律的發現,古人能發現,今人也能發現;顔回能窺見,又肯定誰不能窺見? 【原文】 問:“身之主為心,心之靈明是知,知之發動是意,意之所著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 “隻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
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言語無序,亦足以見心之不存。
” 【譯文】 陸澄問:“身之主宰為心,心之靈明為知,知之發動為意,意之所着為物,真的是這樣嗎?” 先生說:“這樣說也正确。
” “隻要常把此心存養,便是學。
從前和将來的事,想它何益?唯失落本心而已。
” “說話秩序颠倒,也可看出沒有存養本心。
” 〔評析〕 學是對境界和知識的追求,追求的方式并非一種。
普通人的學是機械的模仿,聖人的學靠的是自身的體察、證悟。
比如說,老師講課,普通學生聽一知一,聰明的學生聽一知二,優秀的學生聽一知三、知五,而天才學生可能是聽一知十、知百。
“一”是老師教的,其餘則是學生自身體悟、自心存養的。
【原文】 尚謙問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異。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動;孟子卻是集義到自然不動。
”又曰:“心之本體,原自不動。
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
性元不動,理元不動。
集義是複其心之本體。
” “萬象森然時,亦沖漠無朕。
沖漠無朕,即萬象森然。
沖漠無朕者,‘一’之父;萬象森然者,‘精’之母。
‘-’中有‘精’,‘精’中有‘-’。
“心外無物。
如吾心發一念孝親,即孝親便是物。
” 【譯文】 尚謙向先生請教,孟子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區别在哪。
先生說:“告子是死扣這顆心,強制它紋絲不動;孟子則是由集義到自然不動。
”先生接着又說:“心之本體,原本不動。
心之本體即為性,性即理。
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
集義就是恢複心之本體。
” “森然萬象,就是沖漠無朕。
沖漠無朕,亦為森然萬象。
沖漠無朕,即‘一’之父;森然萬象,即‘精’之母。
‘一’中含‘精’,‘精’中含‘一’。
”“心外無物。
譬如,我心有孝敬父母之念頭,那麼,孝敬父母就為物。
” 〔評析〕 本體之心原本不動,但并非絕對不動,隻是與“騷動”、“躁動”、“欲動”等相對而言。
完全不動是心如死灰,不是本體之性。
本體中的心性,與天體萬物合一,皆同一理。
地球在運轉,不但有自轉,而且有公轉,但人卻感覺不到地球在轉,誤認為地是寂然不動的。
人的心性本體就是這樣。
【原文】 先生曰:“今為吾所謂格物之學者,尚多流于口耳。
況為口耳之學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漸有見。
如今一說話之間,雖隻講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間,已有多少私欲。
蓋有竊發而不知者,雖用力察之尚不易見,況徒口講而可得盡知乎?今隻管講天理來頓放著不循,講人欲來頓放著不去,豈格物緻知之學?後世之學,其極至隻做得個‘義襲而取’的工夫。
” 【譯文】 先生說道:“現在從事我說的格物之學的人,大多還停滞在言論上。
更何況從事口耳之學的人,能不這樣嗎?天理人欲,其細微處隻有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才能一天天有所發現。
現在說的這番話,雖是探讨天理,但不知轉眼間,心中又有多少私欲。
私欲悄悄産生,人則毫無感覺,即使用力省察還不易發現,更何況空口白說,能全部知道嗎?此刻隻顧論天理,卻放在一旁不去遵循,論人欲卻放在一旁不去清除,怎麼是格物緻知之學?後世的學問,其終點也最多做一個‘義襲而取’的功夫罷了。
” 〔評析〕 格物,是指對事物道理的推究。
從表及裡,由此及彼,溯其本源,考其流變,推其發展,究其義理,盡管無聽不及,卻又無所能及。
天之高遠,無有止境;地之深邃,無有止境。
天地無止境,理亦無止境,這是常人的認知。
但在聖人的“聖算”中,無止境的事理又有止境。
“○”度是溫度表上的止境,純樸就是天理與私欲的止境,沒有這個止境,溫度便無零上與零下的區分,人便無聖人與常人的區分。
這個止境在有些人心目中模糊不清,在一些人心目中最分明,聖人心中的止境更是省察得毫厘不爽。
【原文】 問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
” 問:“‘知止’者,知至善隻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後志定。
” 曰:“然。
” 問:“格物于動處用功否?” 先生曰:“格物無間動靜,靜亦物也。
孟子謂‘必有事焉’,是動靜皆有事。
”“工夫難處,全在格物緻知上。
此即誠意之事。
意既誠,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
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處。
修身是已發邊,正心是未發邊。
正心則中,身修則和。
”“自‘格物’‘緻知’至‘平天下’,隻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
‘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
止之,是複其本然而已。
” 【譯文】 陸澄問格物的内涵。
先生說:“格,就是正。
糾正那些歪曲的,使其歸于正統。
” 接着問道:“‘知止’就是知道至善隻存我心中,原本不在心外,志向爾後才能安定,對不對?” 先生說:“是這樣的。
” 又問:“格物是否應在動時用功嗎?” 先生說:“格物無分動靜,靜也是物。
孟子說‘必有事焉’,就是動靜皆有事。
”“工夫的難處全落在格物緻知上。
也就是說是否誠心誠意。
意誠,大體上心也自然端正,身也自然修養。
然而,正心修身的工夫也各有不同的用力處。
修身是在已發上,正心是在未發上。
正則中,身修則和。
”“從‘格物’‘緻知’到‘平天下’,唯‘明明德’,‘親民’也是‘明德’的事。
‘明德’就是己心之德,就是仁。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倘若有一物失其所,即為我的仁還有不完善之處。
”“至善,就是性,性本來沒有絲毫的惡,因此稱至善。
上至善,就是恢複性的本來面目而已。
” 〔評析〕 常人縱有千算,難免失之完善,不但殘缺,而且無序,這種算計,往往失其中、正,傷其和氣;聖人隻有一算,卻非常圓滿,從“格物”、“緻知”到“平天下”,唯其“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則正,“親民”則和,“止于至善”則中。
心正、性中、 氣和,志向爾後安定,安定便是“知止”。
【原文】 問:“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則不為向時之紛然外求而志定矣。
定則不擾擾而靜;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隻在此處。
千思萬想,務求必得此至善,是能慮而得矣。
如此說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 【譯文】 有人問說:“如果知道至善就是我的性,我性在我心中具備,我心就是至善存留之處。
那麼,我就不會象原來那樣急着向外求取,志也就安定了。
志定就不會有煩惱,定能安靜;靜而不妄動即為安;安就能專心緻志在至善處。
萬慮千思,非要求得這個至善,所以,思慮就能達到至善。
這樣解釋,是否正确?” 先生說:“大緻如此。
” 〔評析〕 常人之算皆向外求索,忘了自性,外染了惡性,反過來又要追求‘至善’,實在是萬算千算,最終失算。
聖人專心緻志在至善處,外物不染,煩惱不生,意志堅定,豈不無算勝有算! 【原文】 問:“程子雲:‘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何墨氏兼愛,反不得謂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難言,須是諸君自體認出來始得。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隻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
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後漸漸至于六陽。
若無一陽生,豈有六陽?陰亦然,惟有漸,所以便有個發端處,惟其有個發端處,所以生。
惟其生,所以不息。
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發端處。
抽芽然後發幹,發幹然後生枝生葉,然後是生生不息。
若無芽,何以有幹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面有個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
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端處,如木之抽芽。
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幹生枝生葉。
墨氏兼愛無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端處。
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裡面發出來。
” 【譯文】 有人問:“明道程子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墨子的兼愛反而為什麼不能稱為仁?” 先生說:“一言難盡。
主要還有賴于各位自己深刻體會。
仁是自然造化生生不息的理,雖然它遍布宇宙,無處不存,但其流行發生也是一步一步,所以它才生生不息。
例如,冬至時一陽開始産生,一定是從一陽開始,漸至六陽才能出現。
若沒有一陽的産生,又何來六陽?陰也是如此,正由于有一個漸進,所以就有個發端處。
正因為有個發端處,所以才能生。
正因為能生,所以才不息。
這好比一棵樹,樹苗發芽就是樹的生長發端處。
抽芽後,長出樹幹,有樹幹後再長出枝葉,然後生生不息。
如果沒有樹芽,怎麼會有主幹和枝葉?能抽芽,地下一定有根在,有根方能生長,無根便會枯死。
沒有樹根從何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情感的發端處,如同樹的芽。
從此而仁民愛物,有如長出樹幹和枝葉。
墨子的兼愛是無區别,把自己的父子、兄弟與陌生人同等看待,這自然就沒有了發端處。
不抽芽,便知道它沒有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又怎麼能稱作仁呢?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理就是從孝悌中産生出來的。
” 〔評析〕 過程是事的載體。
把“事”比作是踩鋼絲的雜技演員,那麼,鋼絲便是事情的經過。
“事”在“過程”這個綱絲上,從東到西,從此到彼,從這端到那端。
“端”是起點,也是終點,起點是處事的下手處,終點則是為人的落腳處。
每一件事件結局時,每一位涉事者的人格品位都會重新異位。
可見人生處事如同踩鋼絲般的艱難。
【原文】 問:“延平雲:‘當理而無私心。
’當理與無私心,如何分别?” 先生曰:“心即理也。
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
若析心與理言之,恐亦未善。
” 【譯文】 有人問道:“延平先生說:‘當理而無私心。
’合于理與無私心怎樣區别?” 先生說:“心即理。
沒有私心,就是合于理。
不合于理,就是存有私心。
如果把心和理分開來講,大概也不妥當。
” 〔評析〕 心中無理猶如死灰,喪失了本性,已不是心。
性在心在,亦合于理,心、性、理原本一體,以茶杯為喻,茶杯的形體是心,它的質地為性,而它的功用為理,名者有三,實為一體。
人性都是善良的。
中、和是人人生來就有的,豈能說沒有?然而,常人之心有所昏暗蒙蔽,他的本體雖時刻顯現,到底為時明時滅,非心的全體作用。
無所不中,然後為大本;無所不和,然後為達道。
唯有天下的至誠,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 〔評析〕 西漢學者楊雄提出一個注重修身的“四重”、“四輕”,他說的“四重”是:說為人所推重的話,就不會違背國家的政策和法令,做為人所推重的事就會樹立高尚的品德,有為人所推重的外貌就會有崇高的威望,有為人所推重的愛好就值得别人觀望和贊賞。
他所說的“四輕”是:說話輕率就會招緻憂患,行為輕率就會導緻犯罪,外貌輕率、不莊重就會招緻恥辱,愛好輕率就會走向過分,失去自控。
能在處世為人中把握輕重的人,即是達至中和,達緻中和者,必然至誠,才能夠确定天下的大本。
【原文】 曰:“澄于中字之義尚未明。
” 曰:“此須自心體認出來,非言語所能喻。
中隻是天理。
” 曰:“何者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識天理。
” 曰:“天理何以謂之中?” 曰:“無所偏倚。
” 曰:“無所偏倚是何等氣象?” 曰:“如明鏡然,全體瑩徹,略無纖塵染著。
” 曰:“偏倚是有所染著,如著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項上,方見得偏倚。
若未發時,美色、名、利皆未相著,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雖未相著,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嘗無,既未嘗無,即謂之有,即謂之有,則亦不可謂無偏倚。
譬之病瘧之人,雖有時不發,而病根原不曾除,則亦不得謂之無病之人矣。
須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項一應私心掃除蕩滌,無複纖毫留滞,而此心全然廓然,純是天理,方可謂之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 【譯文】 陸澄問:“我對中的意思還不甚理解。
” 先生說:“這須從心體上去認識,非語言所能表達。
中唯一個天理。
” 陸澄問:“何謂天理?” 先生說:“剔除私欲,即可認識天理。
” 陸澄問:“天理為何稱中?” 先生說:“不偏不倚。
” 陸澄問:“無所偏倚,為何等景象?” 先生說:“宛若明鏡,全體透明徹亮,絲毫沒有污染。
” 陸澄問:“偏倚有所污染,例如在好色、貪利、慕名等方面有所染,方可看出偏倚。
如果心未萌發,美色、名位、利益都未顯現,又怎麼知道有所偏倚呢?” 先生說:“雖未顯現,但平素好色、貪利、慕名之心并非沒有。
既然不是沒有,就稱作有,既然是有,就不能說無所偏倚。
好比某人患了瘧疾,雖有時不犯病,但病根沒有拔除,也就不能說他是健康之人。
必須把平素的好色、貪利、慕名之私欲統統清理幹淨,不得有纖毫遺留,使此心徹底純潔空明,完全是天理,才可以叫作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方為天下之大本也。
” 〔評析〕 要衡量平與直,必須借助水準和墨線;要判斷方與圓,必須依據矩尺和圓規;一個人要想多些自知之明,必須對照正直的人。
人本來最難了解的是自已的欲念,最難控制的是自己的行為,所以,要想使自己的心徹底純潔空明,關鍵是把天理作為天平時刻安在心中。
【原文】 問:“‘顔子沒而聖學亡’,此語不能無疑。
” 先生曰:“見聖道之全者惟顔子。
觀喟然一歎可見。
其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是見破後如此說。
博文、約禮如何是善誘人?學者須思之。
道之全體,聖人亦難以語人,須是學者自修自悟。
顔子‘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見’意。
望道未見,乃是真見。
顔子沒而聖學之正派遂不盡傳矣。
” 【譯文】 有人問:“先生,您認為‘顔子沒而聖學亡’,這句話似乎存在問題。
” 先生說:“衆弟子中隻有顔回窺見聖道全貌。
從他那喟然一歎中可以看出,他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隻有識破了方可作如是說。
博文、約禮為什麼是善于教導他人呢?做學問的人須仔細考慮。
所謂道之全體,聖人也很難告訴世人它的内涵,非要學者自己内心體悟。
顔回說‘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亦即文王‘望道未見’之意。
望道而未見,才是真正的見。
顔回死後,聖學之正宗就不能完全遺傳下來了。
” 〔評析〕 學者對道之内涵的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别人是無法察其全體的,即使用最美妙、最精辟的語言也難以表達一二。
這裡強調的是個人的奮發圖強,自身的約禮修養。
努力和修養統稱為“行”,“行”的功夫到家了,道的全貌自然顯現。
聖學不是發明,隻是先賢對自然規律的發現,古人能發現,今人也能發現;顔回能窺見,又肯定誰不能窺見? 【原文】 問:“身之主為心,心之靈明是知,知之發動是意,意之所著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 “隻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
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言語無序,亦足以見心之不存。
” 【譯文】 陸澄問:“身之主宰為心,心之靈明為知,知之發動為意,意之所着為物,真的是這樣嗎?” 先生說:“這樣說也正确。
” “隻要常把此心存養,便是學。
從前和将來的事,想它何益?唯失落本心而已。
” “說話秩序颠倒,也可看出沒有存養本心。
” 〔評析〕 學是對境界和知識的追求,追求的方式并非一種。
普通人的學是機械的模仿,聖人的學靠的是自身的體察、證悟。
比如說,老師講課,普通學生聽一知一,聰明的學生聽一知二,優秀的學生聽一知三、知五,而天才學生可能是聽一知十、知百。
“一”是老師教的,其餘則是學生自身體悟、自心存養的。
【原文】 尚謙問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異。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動;孟子卻是集義到自然不動。
”又曰:“心之本體,原自不動。
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
性元不動,理元不動。
集義是複其心之本體。
” “萬象森然時,亦沖漠無朕。
沖漠無朕,即萬象森然。
沖漠無朕者,‘一’之父;萬象森然者,‘精’之母。
‘-’中有‘精’,‘精’中有‘-’。
“心外無物。
如吾心發一念孝親,即孝親便是物。
” 【譯文】 尚謙向先生請教,孟子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區别在哪。
先生說:“告子是死扣這顆心,強制它紋絲不動;孟子則是由集義到自然不動。
”先生接着又說:“心之本體,原本不動。
心之本體即為性,性即理。
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
集義就是恢複心之本體。
” “森然萬象,就是沖漠無朕。
沖漠無朕,亦為森然萬象。
沖漠無朕,即‘一’之父;森然萬象,即‘精’之母。
‘一’中含‘精’,‘精’中含‘一’。
”“心外無物。
譬如,我心有孝敬父母之念頭,那麼,孝敬父母就為物。
” 〔評析〕 本體之心原本不動,但并非絕對不動,隻是與“騷動”、“躁動”、“欲動”等相對而言。
完全不動是心如死灰,不是本體之性。
本體中的心性,與天體萬物合一,皆同一理。
地球在運轉,不但有自轉,而且有公轉,但人卻感覺不到地球在轉,誤認為地是寂然不動的。
人的心性本體就是這樣。
【原文】 先生曰:“今為吾所謂格物之學者,尚多流于口耳。
況為口耳之學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漸有見。
如今一說話之間,雖隻講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間,已有多少私欲。
蓋有竊發而不知者,雖用力察之尚不易見,況徒口講而可得盡知乎?今隻管講天理來頓放著不循,講人欲來頓放著不去,豈格物緻知之學?後世之學,其極至隻做得個‘義襲而取’的工夫。
” 【譯文】 先生說道:“現在從事我說的格物之學的人,大多還停滞在言論上。
更何況從事口耳之學的人,能不這樣嗎?天理人欲,其細微處隻有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才能一天天有所發現。
現在說的這番話,雖是探讨天理,但不知轉眼間,心中又有多少私欲。
私欲悄悄産生,人則毫無感覺,即使用力省察還不易發現,更何況空口白說,能全部知道嗎?此刻隻顧論天理,卻放在一旁不去遵循,論人欲卻放在一旁不去清除,怎麼是格物緻知之學?後世的學問,其終點也最多做一個‘義襲而取’的功夫罷了。
” 〔評析〕 格物,是指對事物道理的推究。
從表及裡,由此及彼,溯其本源,考其流變,推其發展,究其義理,盡管無聽不及,卻又無所能及。
天之高遠,無有止境;地之深邃,無有止境。
天地無止境,理亦無止境,這是常人的認知。
但在聖人的“聖算”中,無止境的事理又有止境。
“○”度是溫度表上的止境,純樸就是天理與私欲的止境,沒有這個止境,溫度便無零上與零下的區分,人便無聖人與常人的區分。
這個止境在有些人心目中模糊不清,在一些人心目中最分明,聖人心中的止境更是省察得毫厘不爽。
【原文】 問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
” 問:“‘知止’者,知至善隻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後志定。
” 曰:“然。
” 問:“格物于動處用功否?” 先生曰:“格物無間動靜,靜亦物也。
孟子謂‘必有事焉’,是動靜皆有事。
”“工夫難處,全在格物緻知上。
此即誠意之事。
意既誠,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
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處。
修身是已發邊,正心是未發邊。
正心則中,身修則和。
”“自‘格物’‘緻知’至‘平天下’,隻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
‘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
止之,是複其本然而已。
” 【譯文】 陸澄問格物的内涵。
先生說:“格,就是正。
糾正那些歪曲的,使其歸于正統。
” 接着問道:“‘知止’就是知道至善隻存我心中,原本不在心外,志向爾後才能安定,對不對?” 先生說:“是這樣的。
” 又問:“格物是否應在動時用功嗎?” 先生說:“格物無分動靜,靜也是物。
孟子說‘必有事焉’,就是動靜皆有事。
”“工夫的難處全落在格物緻知上。
也就是說是否誠心誠意。
意誠,大體上心也自然端正,身也自然修養。
然而,正心修身的工夫也各有不同的用力處。
修身是在已發上,正心是在未發上。
正則中,身修則和。
”“從‘格物’‘緻知’到‘平天下’,唯‘明明德’,‘親民’也是‘明德’的事。
‘明德’就是己心之德,就是仁。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倘若有一物失其所,即為我的仁還有不完善之處。
”“至善,就是性,性本來沒有絲毫的惡,因此稱至善。
上至善,就是恢複性的本來面目而已。
” 〔評析〕 常人縱有千算,難免失之完善,不但殘缺,而且無序,這種算計,往往失其中、正,傷其和氣;聖人隻有一算,卻非常圓滿,從“格物”、“緻知”到“平天下”,唯其“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則正,“親民”則和,“止于至善”則中。
心正、性中、 氣和,志向爾後安定,安定便是“知止”。
【原文】 問:“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則不為向時之紛然外求而志定矣。
定則不擾擾而靜;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隻在此處。
千思萬想,務求必得此至善,是能慮而得矣。
如此說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 【譯文】 有人問說:“如果知道至善就是我的性,我性在我心中具備,我心就是至善存留之處。
那麼,我就不會象原來那樣急着向外求取,志也就安定了。
志定就不會有煩惱,定能安靜;靜而不妄動即為安;安就能專心緻志在至善處。
萬慮千思,非要求得這個至善,所以,思慮就能達到至善。
這樣解釋,是否正确?” 先生說:“大緻如此。
” 〔評析〕 常人之算皆向外求索,忘了自性,外染了惡性,反過來又要追求‘至善’,實在是萬算千算,最終失算。
聖人專心緻志在至善處,外物不染,煩惱不生,意志堅定,豈不無算勝有算! 【原文】 問:“程子雲:‘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何墨氏兼愛,反不得謂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難言,須是諸君自體認出來始得。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隻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
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後漸漸至于六陽。
若無一陽生,豈有六陽?陰亦然,惟有漸,所以便有個發端處,惟其有個發端處,所以生。
惟其生,所以不息。
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發端處。
抽芽然後發幹,發幹然後生枝生葉,然後是生生不息。
若無芽,何以有幹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面有個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
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端處,如木之抽芽。
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幹生枝生葉。
墨氏兼愛無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端處。
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裡面發出來。
” 【譯文】 有人問:“明道程子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墨子的兼愛反而為什麼不能稱為仁?” 先生說:“一言難盡。
主要還有賴于各位自己深刻體會。
仁是自然造化生生不息的理,雖然它遍布宇宙,無處不存,但其流行發生也是一步一步,所以它才生生不息。
例如,冬至時一陽開始産生,一定是從一陽開始,漸至六陽才能出現。
若沒有一陽的産生,又何來六陽?陰也是如此,正由于有一個漸進,所以就有個發端處。
正因為有個發端處,所以才能生。
正因為能生,所以才不息。
這好比一棵樹,樹苗發芽就是樹的生長發端處。
抽芽後,長出樹幹,有樹幹後再長出枝葉,然後生生不息。
如果沒有樹芽,怎麼會有主幹和枝葉?能抽芽,地下一定有根在,有根方能生長,無根便會枯死。
沒有樹根從何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情感的發端處,如同樹的芽。
從此而仁民愛物,有如長出樹幹和枝葉。
墨子的兼愛是無區别,把自己的父子、兄弟與陌生人同等看待,這自然就沒有了發端處。
不抽芽,便知道它沒有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又怎麼能稱作仁呢?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理就是從孝悌中産生出來的。
” 〔評析〕 過程是事的載體。
把“事”比作是踩鋼絲的雜技演員,那麼,鋼絲便是事情的經過。
“事”在“過程”這個綱絲上,從東到西,從此到彼,從這端到那端。
“端”是起點,也是終點,起點是處事的下手處,終點則是為人的落腳處。
每一件事件結局時,每一位涉事者的人格品位都會重新異位。
可見人生處事如同踩鋼絲般的艱難。
【原文】 問:“延平雲:‘當理而無私心。
’當理與無私心,如何分别?” 先生曰:“心即理也。
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
若析心與理言之,恐亦未善。
” 【譯文】 有人問道:“延平先生說:‘當理而無私心。
’合于理與無私心怎樣區别?” 先生說:“心即理。
沒有私心,就是合于理。
不合于理,就是存有私心。
如果把心和理分開來講,大概也不妥當。
” 〔評析〕 心中無理猶如死灰,喪失了本性,已不是心。
性在心在,亦合于理,心、性、理原本一體,以茶杯為喻,茶杯的形體是心,它的質地為性,而它的功用為理,名者有三,實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