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無分動靜·

關燈
陸澄問:“孔子端正名分,先儒說是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廢除辄而擁立郢。

    這種看法正确嗎?” 先生說:“這種看法很難贊成。

    一個人在位時對我恭敬盡禮,要求輔佐從政,我卻先廢除他,天理人情豈能容忍?孔子既然答應輔辄為政,他一定能全心全意把國家治理好。

    聖人至誠大德,一定感化了衛君辄,使他知道不孝敬父親就不能做人。

    辄必然痛哭奔走,前去迎接父親歸國。

    父子之愛是人的天性。

    辄若能切實悔悟反省,蒯聩怎能不受感動?假若蒯聩回來,辄把國家交給父親治理,并以此請罪。

    蒯聩已被兒子深深打動,又有孔子在中間誠心調解,蒯聩當然不會接受,依然讓兒子治理國政。

    大臣百姓也一定要辄為國君。

    辄于是公布自己的罪過,請示天子,敬告方伯、諸侯,定要讓位于父親,蒯聩和群臣百姓,都贊揚辄悔過仁孝的美德,請示天子,敬告方伯、諸侯,非要辄作他們的君主。

    于是,衆人要求辄再當衛國的國君。

    辄無奈之下,用類似于後世尊立‘太上皇’的方法,帶領群臣百姓先尊奉蒯聩為太公,讓他無所不有、養尊處優,然後才恢複自己的君位。

    這樣一來,國君象個國君、大臣象個大臣、父親象個父親、兒子象個兒子,名正言順,天下大治了。

    孔子所謂的‘正名’,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評析〕 “名正言順”出自《論語·子路》中:“名不正則言不順。

    ”意思是說,名分正當,其言辭才合于道理。

    名分合宜、國家就平治;名分不正國家就混亂。

    使名分不正的是淫詞邪說,說辭淫邪就會把不可以說成可以,而把不是這樣說成這樣,把不對說成對,而把不錯說成錯。

    足可見“正名”于國、于家、于自身為人的重要。

     【原文】 澄在鴻胪寺倉居,忽家信至,言兒病危,澄心甚憂悶,不能堪。

    先生曰:“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閑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練。

    父之愛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過即是私意。

    人于此處多認做天理當優,則一向憂苦,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

    大抵七情所感,多隻是過,少不及者。

    才過,便非心之本體,必須調停适中始得。

    就如父母之表,人子豈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卻曰‘毀不滅性’。

    非聖人強制之也,天理本體自有分限,不可過也。

    人但要識得心體,自然增減分毫不得。

    ” “不可謂未發之中常人俱有。

    蓋‘體用一源’,有是體即有是用。

    有未發之中,即有發而皆中節之和。

    今人未能有發而皆中節之和,須知是他未發之中亦未能全得。

    ” 【譯文】 陸澄在鴻胪寺小住,忽收家信一封,說兒子病危,他心裡萬分憂愁,不能忍受。

     先生說:“現在正是用功時刻,如果錯過這個機會,平時講學又有什麼用處?人就是要在這時候磨煉意志。

    父親愛兒子,感情至深,但天理也有個中和處,過分了就是私心。

    此時,人們往往認為按天理應該煩惱,就去一味憂苦而不能自拔,正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

    一般說來,七情的表露,過分的多,不夠的少。

    稍有過分,就不是心的本體,必然調停适中才算可以。

    譬如,父母雙親去世,作兒女的哪有不想一下子哭死心裡才痛快呢?然而,《孝經》中說:‘毀不滅性’。

    并非聖人要求世人抑制情感,天理本身自有界限,不可超越。

    人隻要認識了心體,自然分毫都不能增減。

    ” “未發之中平常人都具有?當然不能這麼說。

    因為,‘體用一源’,有這個體,就有這個用。

    有未發之中,就有發而皆中節的和。

    今天的人不能有發而皆中節的和,必須知道是他未發之中也未能完全獲得。

    ” 〔評析〕 人類具有貪心和欲望,欲望之中有七情,即使是神農、黃帝也和桀、纣一樣有七情六欲。

    不過七情有适當的限度。

    聖人能從珍重生命出發去保持适度以節制欲望,所以不過分放縱自己的感情。

     【原文】 “《易》之辭是‘初九,潛龍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畫,《易》之變是值其畫,《易》之占是用其辭。

    ”“‘夜氣’是就常人說。

    學者能用功,則日間有事無事,皆是此氣翕聚發生處。

    聖人則不消說‘夜氣’。

    ” 【譯文】 “‘初九,潛龍勿用’,是《易》乾卦的初爻爻辭。

    《易》的象是指初畫,《易》的變是困動而碰到了新爻,《易》的占是利用卦爻辭。

    ”“夜氣,是就普通人而言的。

    做學問的人如果能夠用功,那麼,白天無論有事無事,都是夜氣的聚合發散在起作用。

    聖人則不必說夜氣。

    ” 〔評析〕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當一個人靜靜地在無人的暗室之中,也能光明磊落,既不生邪念,也不做違心的壞事,那他在衆人面前、在社會、在工作中都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所以說,聖人、君子心裡無“夜氣”。

     【原文】 澄問操存舍亡章。

     曰:“‘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此雖就常人心說,學者亦須是知得心之本體亦元是如此,則操存功夫始沒病痛。

    不可便謂出為亡,入為存。

    若論本體,元是無出無入的。

    若論出入,則其思慮運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無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謂‘腔子’,亦隻是天理而已。

    雖終日應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裡。

    若出天理,斯謂之放,斯謂之亡。

    ”又曰:“出入亦隻是動靜,動靜無端,豈有鄉邪?” 【譯文】 陸澄就《孟子》中“操存舍亡”一章請教于先生。

     先生說:“‘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它雖然是就平常人的心來說的,做學問的人也應當明白心的本體正是這樣。

    如此,操存功夫才能沒有缺陷。

    不可随便認定出為亡,入為存。

    如果談到本體,原本是無所謂出入的。

    如果談到出入,那麼,人進行思維活動即為出,但人的主宰昭然在此,何出之有?既然沒有出,何入之有?程頤先生所謂‘心要在腔子裡’的腔子,唯天理而已。

    雖然成天應酬,也不會越出天理,仍在腔子裡面。

    如果越出天理,就是所謂的放,就是所謂的亡。

    ”先生又說:“出入也隻是動靜而已,動靜無個究竟,哪裡又有歸宿呢?” 〔評析〕 大凡得道的人一定清靜,清靜得似乎什麼都不知道,說得确切點,他是知道也和不知道一樣。

    所以說,得道之人心中的境界不外露,外面的欲望不進入内心,這就是無出無入,動靜如一。

     【原文】 王嘉秀問:“佛以出離生死誘人入道,仙以長生久視誘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窮其極至,亦是見得聖人一截。

    然非入道正路。

    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貢,有由傳奉,一般做到大官,畢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

    仙、佛到極處,與儒者略同。

    後世儒者,又隻得聖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為記誦、詞章、功利、訓诂,亦卒不免為異端。

    是四家者,終身勞苦,于身心無分毫益。

    視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

    今學者不必先排仙、佛,且當笃志為聖人之學。

    ” 先生曰:“所論大略亦是。

    但謂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見偏了如此。

    若論聖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下,隻是一貫,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陰一陽之謂道’,但‘仁者見之便謂之仁,知者見之便謂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仁、智豈可不謂之道,但見得偏了,便有弊病。

    ” “蓍固是《易》,龜亦是《易》。

    ” 【譯文】 王嘉秀(人名)說:“佛教以超脫生死來勸人信奉,道教以長生不老勸人信奉,其本意也不是幹壞事,究其極至,也是看到了聖人的上一截,但非入道的正途。

    今天誰要做官,可經科舉考試,可由鄉裡推舉,可借大官綠蔭,同樣可做大官。

    如果不是仕途的正道,君子是不會接納的。

    道、佛到終極點,和儒學大緻相同。

    後世儒生,往往隻注意到聖人下一截,因而上下分裂,失去了聖人的本意。

    從而使儒學變為記誦、詞章、功利、訓诂之學,到底不免發展為異端。

    從事記誦、詞章、功利、訓诂之學的人,終身辛苦勞碌,毫無收益。

    看到佛徒道士清心寡欲,超然世外,反而感到自己有所不及。

    今天的學者不必先去排擠佛、道,而當笃志學習聖人之學。

    ” 先生說:“你所講的大體正确,但說上一截、下一截,也是人們理解有失偏頗。

    至于說到聖人大中至正的道,上下貫穿,首尾相連,怎會上一截、下一截?《易·系辭》上說的‘一陰一陽謂之道’,然而‘仁者見之便謂之仁,智者見之便謂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仁與智怎麼能不稱作道,但認識片面了,難免存在弊端。

    ” “蓍筮固然是《易》,占蔔也是《易》。

    ” 〔評析〕 儒、道、佛合稱為“三教”,教者,教化,拯救之意。

    有人對此三教好有一比,認為這三教學說的共同點都是為了教化人民,淨化社會,提高人的品位和精神境界,可是,三家所規定的目标又有遠近之别。

    儒家引導人修養君子之德,進入士大夫階層;道家主張清淨無為,引導人隐世修道,長生不老,超脫世間;佛家則是引導衆生超脫生死輪回,求生西方淨土。

    儒家之教是易中之難——做人難,難做人;道家之教是難中之易——隐居山林,遠離世俗,自然似神仙一般;佛教則是易中之易,難中之難。

    說難,佛教經典卷繁帙浩,浩如煙海,說易,佛法又是最簡單、最方便、最究竟、最圓滿,隻要做到了,就能達到——大覺大悟。

     【原文】 問:“孔子謂武王未盡善,恐亦有不滿意。

    ” 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 曰:“使文王未沒,畢竟如何?” 曰:“文王在時,天下三分已有其二。

    若到武王伐商之時,文王若在,或者不緻興兵,必然這一分亦來歸了。

    文王隻善處纣,使不得縱惡而已。

    ” 【譯文】 陸澄向:“孔子認為武王沒有盡善,大概孔子也有對武王不滿意之處。

    ” 先生說:“對武王來說,得到這樣的評價已不錯了。

    ” 陸澄問:“如果文王尚在,将會如何?” 先生說:“文王在世時,他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

    武王伐纣時,如果文王還活着,也許不會動用兵甲,餘下三分之一的天下也一定歸附了。

    文王隻要妥善處理與纣的關系,使纣不再縱惡就夠了。

    ” 〔評析〕 此段答辭完全是陽明先生的一種假設,一種推斷。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國家的統一乃是曆史的必然規律和人心所向。

     【原文】 唐诩問:“立志是常存個善念,需要為善而去惡否?” 曰:“善念存時,即是天理。

    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惡,更去何惡?此念如樹之根芽。

    立志者,長立此善念而已。

    ‘從心所欲不逾矩’,隻是志到熟處。

    ” “精神、道德、言動,大率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

    天地人物皆然。

    ” 【譯文】 唐诩問:“立志就是要常存一個善念,需要為善而去惡嗎?” 先生說:“善念存在時,即為天理。

    這個意念就是善,還去想别的什麼善呢?這個意念不是惡,還要除去什麼惡呢?這個意念好比樹的根芽。

    立志的人,就是永遠确立這個善念罷了。

    《論語·為政》篇中說:‘從心所欲,不逾矩’,隻有等志向達到成熟時方可做到。

    ” “精神、道德、言行,常常以收斂為主,向外擴散是出于無奈。

    天地、人物無不如此。

    ” 〔評析〕 常存善念,立志天理。

    這個善念是廣義上的善,具體是指“不逾矩”。

    古人認為感動、騷動、五色、女色、盛氣、情意這六種東西是纏繞心志的,嫌惡、愛戀、欣喜、憤怒、悲傷、縱樂這六種東西是拖累德行的,智慧、才能、背離、趨就、擇取、舍棄這六種東西是阻塞大道的,高貴、富有、顯榮、威嚴、聲名、财利這六種東西是迷惑思想的。

    這四類東西不在心中擾亂,心氣自然純正,心氣純正志向自然成熟,志向成熟自然不會逾越規矩。

    所以,君子之語默行止要以收斂為主。

     【原文】 問:“文中子是如何人?” 先生曰:“文中子庶幾‘具體而微’,惜其蚤死。

    ”問:“如何卻有續經之非?”曰:“續經亦未可盡非。

    ” 請問。

     良久曰:“更覺‘良工心獨苦’。

    ” “許魯齋謂儒者以治生為先之說亦誤人。

    ” 【譯文】 有人問:“文中子王通是一位什麼樣的人?” 先生說:“王通差不多可說是‘具體而微’的人,可惜他英年早逝。

    ” 又問:“怎麼會有續經的過失呢?” 先生說:“關于續經的問題,也不能全盤否定。

    ” 再問是怎麼回事?先生沉思了很久,方說:“更覺‘良工心獨苦’。

    ” “許魯齋認為儒者以謀生為主的說法,也害人匪淺。

    ” 〔評析〕 此段對話内容不完整,當時師生讨論時的情境和氣氛不同,表述的意思也有區别,所以,隻能聯系前後文來揣摩其中的含義。

     【原文】 問仙家元氣、元神、元精。

     先生曰:“隻是一件,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

    ”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

    才自家着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

    ” 問“哭則不歌。

    ” 先生曰:“聖人心體自然如此。

    ”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有一毫在,則衆惡相引而來。

    ” 【譯文】 有人請教,道家所謂的元氣、元神、元精是指什麼? 先生說:“三者是一個意思。

    氣即流行,精即凝聚,神即妙用。

    ” “喜怒哀樂,本體原為中和。

    自己一旦有别的想法,稍有過分或達不到,便是私。

    ” 陸澄問道:“為什麼會哭則不歌?” 先生說:“聖人的心體,自然是這樣的。

    ” “克己務必徹底幹淨,一點私欲都沒有才算可以。

    有一點私欲存在,衆多的邪惡就會接踵而至。

    ” 〔評析〕 “精、氣、神”是道家的命題,同時也是其他各家研究的課題。

    陽明先生在這裡闡明了自己的觀點,“氣即流行”。

    流行的功用是載體,是調節、運轉;“精即凝聚”,凝聚的功用是定,有定就有力量;“神即妙用”,妙用是對凝聚而言,定是為了用,而且要妙用,否則就達不到無為而緻有為的目的。

    總之,元氣是生命的根本,精、神是生命的主宰,三者共為一體。

     【原文】 問《律呂新書》。

     先生曰:“學者當務之急,算得此數熟亦恐未有用。

    必須心中先具禮樂之本方可。

    且如其書說,多用管以候氣。

    然至冬至那一時刻,管灰之飛,或有先後須臾之間,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須自心中先曉得冬至之刻始得。

    此便有不通處。

    學者須先從禮樂本原上用功。

    ” 【譯文】 有人詢問《律呂新書》内容怎麼樣? 先生說:“學者當務正業,把律呂之數算得再熟悉,恐怕毫無用處。

    心中必須有禮樂的根本方可。

    比如,書上講常用律管看節氣的變化。

    時至冬至,管灰的飛動或許先後有短暫的差别,又怎麼知道哪個是冬至正點?首先在自己心中該有一個冬至時刻才行。

    此處就有個說不通的問題。

    所以,學者必須先從禮樂的根本上苦下功夫。

    ” 〔評析〕 陽明先生在這裡再次強調分析事理的标準是禮樂,即前文中說的,心中時時有一個天理在。

    心中有天理,就有定,有定就有妙用的發揮。

     【原文】 曰仁雲:“心猶鏡也。

    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

    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後亦未嘗廢照。

    ” 【譯文】 徐愛說:“心猶如鏡子。

    聖人心似明鏡,平常人心似昏鏡。

    近代的格物學說,好比用鏡照物,隻在照上用功,卻不明白鏡子昏暗如何能照?先生的格物,就象磨銳使鏡光亮,是在磨上下功夫,鏡子光亮之後,是不會耽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