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無分動靜·
關燈
小
中
大
陸澄·錄
陸澄,字原靜,又字清伯,湖之歸安人(今浙江吳興)。
進士。
官至刑部主事。
王陽明曾經歎曰:“曰仁(徐愛)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靜者不淺”。
他的第一位學生徐愛英年早逝後,即将弘揚心學的期望寄托于陸澄。
黃宗羲對他所記的先生語錄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可見陸澄對陽明學說理解的程度。
詳見《明儒學案》卷十四。
【原文】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
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 【譯文】 陸澄問:“什麼才算是主一的功夫?比如,讀書就一心在讀書上用功夫,接客就一心在接客上用功夫,這能否稱為主一呢?” 先生答說:“迷戀美色就一心在美色上用功夫,貪愛财物就一心在财物上用功夫,這能稱主一嗎?這隻叫逐物,不叫主一。
主一,就是一心隻在天理上。
” 〔評析〕 人心迷亂,心有千算,百千欲念之中,沒有一分一秒的澄默靜慮,沒有一份真正的主一。
聖人則不同,人有千算,天有一算,分分秒秒、事事物物,一心隻在天理上,這才是真正的“主一”,這種“主一”,就是“聖算”。
【原文】 問立志。
先生曰:“隻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聖神,亦隻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 “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
覺懶看書,則且看書。
是亦因病而藥。
”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 【譯文】 陸澄問怎樣立志。
先生說:“所謂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存天理。
若時刻不忘存天理,日子一久,心自然會在天理上凝聚,這就象道家所說的‘結聖胎’。
天理意念常存,能慢慢達到孟子講的美、大、聖、神境界,并且也隻能從這一意念存養擴充延伸。
” “如果白天做功夫覺得煩燥不安,那麼就靜坐。
如果不想看書,必須去看書,這也是對症下藥,也是一種方法。
” “與朋友相交,彼此謙讓,就會受益;彼此攀比,隻能受損。
” 〔評析〕 男兒有志,志在天下事。
隻有以天下事為志,才是真正的立志。
志于心中立,心在理中存,心不離天理,其志大、其心曠,其意堅,其願必成。
這就是聖人之立志,聖人之“立”不離聖算,聖人之志不離天理。
【原文】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屢責之。
一日,警責方已,一友自陳日來工夫請正。
源從旁曰:“此方是尋著源舊時家當。
” 先生曰:“爾病又發。
” 源色變,議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爾病又發。
”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
譬如方丈地内,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隻滋養得這個大根。
四傍縱要種些嘉谷,上面被此樹樹葉遮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纖根勿留,方可種植嘉種。
不然,任汝耕耘培壅,隻是滋養得此根。
” 【譯文】 孟源自以為是、貪求虛名的毛病屢屢不改,因而受到老師的多次評批。
一天,先生剛剛教訓了他,有位朋友談了他近來的功夫,請先生指正。
孟源卻在一旁說:“這正好找到了我過去的家當。
” 先生說:“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 孟源鬧了個大紅臉,正想為自己辨解。
先生說:“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接着開導他:“這正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點。
打個比方吧。
在一塊一丈見方的地裡種一棵大樹,雨露的滋潤,土地的肥沃,隻能對這棵樹的根供給營養。
若在樹的周圍栽種一些優良的谷物,可上有樹葉遮住陽光,下被樹根盤結,缺乏營養,它又怎能生長成熟?所以隻有砍掉這棵樹,連須根也不留,才能種植優良谷物。
否則,任你如何耕耘栽培,也隻是滋養大樹的根。
” 〔評析〕 《禮記·曲禮上》中說:“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這就是教人要時時注意自身的修養,如果放縱自身,甚至驕傲、狂妄、過分追求享樂,勢将導緻學業的滞廢,事業的失敗。
所以,聖人時時修君子之德,修正自身,端正身心,完善人格,然後方為君子,方為聖人。
【原文】 問:“後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亂正學。
” 先生曰:“人心天理渾然。
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以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
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
後世著述,是又将聖人所畫摹仿謄寫,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遠矣。
” 【譯文】 陸澄說:“世上著述紛繁,大概隻會破壞孔孟聖學吧!” 先生說:“人心天理俨然一體。
聖人把它著成書,仿佛寫真傳神,隻是告訴人們一個總的輪廓,使人們依據輪廓而進一步探求真谛。
聖人的精神氣質,言談舉止,本來是不能言傳的。
世上的諸多著作,隻是将聖人所畫的輪廓再摹仿謄寫一次,并妄自解析,添枝加葉,借以炫耀才華,與聖人的真精神背道而馳。
” 〔評析〕 《荀子·勸學》中說:“不攀登高山,不明白上天的高遠;不走近深澗,不知道地層的深厚;不聽聽唐堯虞舜們留下的言論,不懂得學問的淵博。
幹國和越國、夷族和貉族的嬰兒,生下來時哭聲是相同的,長大後習俗卻不同了,教化使他們這樣的啊。
”荀子在這裡強調的就是先賢們留下的言論對後世的影響,聖人的著述是記錄這些言論的,所以,為人必須精于學問,注重教化,獨善其身,淨化社會,繼承祖輩的文化傳統。
【原文】 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隻是一個明,則随感而應,無物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若後世所講,欲是如此,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
周公制禮作樂以文天下,皆聖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經以诏萬世,亦聖人所能為,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
隻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
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工夫。
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
” 【譯文】 陸澄問:“聖人能應變無窮,莫非事先研究謀劃過。
” 先生說:“聖人哪有精力顧及許多?聖人的心猶如明鏡,由于這個明,使它感而必應,無物不照。
過去所照物影已不複存在,未照的不可能預先具備。
若如後人所說的那樣,聖人對什麼都事先研究過了,這與聖人的學說大相背離了。
周公旦制禮作樂惠及天下,是聖人所能做到的,為什麼堯舜不全部做了而非要等到周公呢?孔子修訂六經教育萬世,也是聖人所能做到的,為什麼周公不先做了而非要等到孔子呢?可見,所謂聖人的光輝事業,乃是碰到特定的曆史條件才有的。
隻怕鏡子不明亮,不怕有物不能照。
學者研究時事變化,與鏡子照物的道理是相同的,但學者須有一個‘明’的功夫。
對于學者來說,不怕不能窮究事物的變化,隻怕己心不能明。
” 〔評析〕 《商君書·更法第一》中說:“上代人治理方法有異同,要後代人效法哪個?各代帝王的禮制也不一樣,要後代人遵循哪個?伏羲、神農時代隻教育不誅殺,黃帝、堯、舜時代隻誅殺而不譴責。
到了文王、武王時代,各自都是依據當時的形勢而立法,根據實際需要去制定禮儀。
……治理天下不是一種方法,有利于國家就不必仿效古人。
”這是秦孝公與大臣商讨變法時,商鞅針對甘龍、杜摯主張法古,反對變法的言論而闡發的一番議論。
他反對用死人去約束活人,強調應變和變革。
聖人的應變建立在“察時、明德”上,這個“明”和“察”的工夫,正是“聖算”的工夫。
【原文】 曰:“然則所謂‘沖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曰:“是說本自好,隻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 “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
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聖如堯、舜,然堯、舜之上善無盡;惡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惡無盡。
使桀、纣未死,惡甯止此乎?使善有盡時,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見’?” 【譯文】 陸澄說:“既然如此,程頤先生說的‘沖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這句話對嗎?” 先生說:“這句話本來說得很好,隻是頗讓人費解,于是便有了問題。
” “義理是無窮無盡,非一成不變。
我與你交流,不要因為稍有收獲就以為如此而已。
即使再與你談十年、二十年,以至五十年,也永無止境。
”有一天,先生又說:“即使聖如堯舜,然而在堯舜之上,善也無窮盡;即使惡如桀纣,然而在桀纣之下,惡也無窮盡。
徜若桀纣不死,他們作的惡隻有那些嗎?倘若善能窮盡,周文王為什麼還要‘望道而未之見’呢?” 〔評析〕 孔夫子面對滔滔不息的河水,無限感慨地對弟子們說:“過去的就象這滾滾流逝的大水一樣,晝夜不息地奔流向前。
”孔子從這滔滔不息的河水推及到了源頭,源深則流遠嘛。
所以,他無限感慨,并以此啟示弟子:聖人著述的義理也象這河水的源頭,難以窮盡,我們學習古人的義理,也要象這河水這樣,永無休止啊! 【原文】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曰:“是徒如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臨事便要傾倒。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譯文】 陸澄問:“安靜時我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好,一旦碰到事情,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是什麼緣故?” 先生說:“這是因為你隻知在靜中涵養,卻沒有下克己功夫。
如此碰到事倩,腳跟勢必站不穩。
人應該在事情上磨煉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靜亦定,動亦定’的境界。
” 〔評析〕 孔子對自己求學的一生曾經有個形象的說法,他說我“用起功來就忘掉吃飯了,高興起來就忘掉憂愁了,不知不覺老年就要來臨,就是如此罷了。
”由此可以體會“靜亦定,動亦定”的境界。
【原文】 問上達工夫。
先生曰:“後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
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
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号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
人安能預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
上達隻在下學裡。
凡聖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
學者隻從下學裡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别尋個上達的工夫。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譯文】 陸澄向先生請教“上達”的功夫。
先生說:“後儒教人,初涉精細微妙處,便說是上達而不便學,而隻去講下學。
如此一來,就把下學和上達一分為二了。
凡是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聽到的,口中能講的,心中能想的,都是下學;眼睛不能看的,耳朵不能聽的,口中不能講的,心中不能想的,就是上達。
比如,栽培一棵樹,灌溉是下學,樹木晝夜生長,枝繁葉茂就是上達。
人怎能在上達方面加以幹預呢?因此,隻要是可以下功夫,可以言說的,都是下學。
上述包含在下學裡。
大凡聖人之說,雖精細入微,也都為下學。
學者隻需從下學上用功,自然可以上達,不必另尋求得上達的途徑。
”“持守志向猶如心痛,疼痛時隻在心上,哪裡有時間講閑話、管閑事呢?” 〔評析〕 《淮南子·汜論訓》中說:“誦讀先王的《詩》、《書》,不如聽到他們說的話;聽到他們的說話,不如得到他們所以這麼說的原因;得到他們這麼說的原因,不如稱說他們不能說出口的東西。
因此,道,能夠說出來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體會先聖們說的“道”,是一種“上達”的功夫,這種體會——“上達”的功夫,就是“聖算”。
【原文】 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複有‘惟一’也。
‘精’字從‘米’,姑以米譬之。
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
然非加春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
春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
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緻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
無二說也。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聖學隻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 “漆雕開曰:‘吾斯之未能信。
’夫子說之。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
’曾點言志,夫子許之。
聖人之意可見矣。
” 【譯文】 陸澄問:“怎樣才能做到‘惟精’、‘惟一’呢?” 先生說:“‘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并非在‘惟精’之外又有一個‘惟一’。
‘精’的部首為‘米’,就以米來作比吧!要使米純淨潔白,這便是‘惟一’的意思。
如果沒有舂簸篩揀這些‘惟精’的工夫,米就不可能純淨潔白。
春簸篩揀是‘惟精’的工夫,其目的也不過是為了讓米純淨潔白。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都是為了獲得‘惟一’而進行的‘惟精’功夫。
其他的比如,‘博文’是‘約禮’的功夫,‘格物’‘緻知’是‘誠意’的功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功夫,‘明善’是‘誠身’的功夫,除此而外别無解釋。
” “知為行的開始,行為知的結果。
聖學隻有一個功夫,知行不能分開當作兩碼事。
” “漆雕開說:‘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聽後十分滿意。
子路指使子羔做費城的邑宰,孔子認為是害人子弟。
曾點談論自己的志向,得到孔子的稱贊,聖人之意一目了然啊!” 〔評析〕 玉,也是石頭中的一種,之所以珍貴,因它潤澤而有光彩。
色彩鮮明好象有君子的風度,不分内外,表裡如一,沒有一點瑕疵污穢。
觸摸它有柔順之感,對着光亮望着它又感到十分幽深。
用來照面可以見到眼眸,連秋毫之末都可以照見。
它的光澤可以映照昏暗,它的聲音舒緩而上揚。
玉所以具有這些特性,是因為它比其它石頭純淨光潔。
為人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原文】 問:“甯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隻定得氣。
當其甯靜時,亦隻是氣甯靜、不可以為未發之中。
”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隻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甯靜不甯靜。
若靠那甯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隻有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
以循理為主,何嘗不甯靜?以甯靜為主,未必能循理。
” 【譯文】 陸澄問:“甯心靜氣之時,可否稱為‘未發之中’?” 先生說:“現在人的甯心,也隻是為了靜氣。
在他安靜之時,也隻是氣的甯靜,不可妄稱為未發之中。
” 陸澄說:“未發就是中,甯靜是求中的功夫嗎?” 先生說:“隻要去人欲、存天理,就可稱為功夫。
靜時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動時也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無論甯靜與否。
如果依靠甯靜,不僅漸漸會有喜靜厭動的毛病,而且其中諸多毛病,隻是暗藏下來,最終不
進士。
官至刑部主事。
王陽明曾經歎曰:“曰仁(徐愛)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靜者不淺”。
他的第一位學生徐愛英年早逝後,即将弘揚心學的期望寄托于陸澄。
黃宗羲對他所記的先生語錄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可見陸澄對陽明學說理解的程度。
詳見《明儒學案》卷十四。
【原文】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
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 【譯文】 陸澄問:“什麼才算是主一的功夫?比如,讀書就一心在讀書上用功夫,接客就一心在接客上用功夫,這能否稱為主一呢?” 先生答說:“迷戀美色就一心在美色上用功夫,貪愛财物就一心在财物上用功夫,這能稱主一嗎?這隻叫逐物,不叫主一。
主一,就是一心隻在天理上。
” 〔評析〕 人心迷亂,心有千算,百千欲念之中,沒有一分一秒的澄默靜慮,沒有一份真正的主一。
聖人則不同,人有千算,天有一算,分分秒秒、事事物物,一心隻在天理上,這才是真正的“主一”,這種“主一”,就是“聖算”。
【原文】 問立志。
先生曰:“隻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聖神,亦隻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 “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
覺懶看書,則且看書。
是亦因病而藥。
”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 【譯文】 陸澄問怎樣立志。
先生說:“所謂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存天理。
若時刻不忘存天理,日子一久,心自然會在天理上凝聚,這就象道家所說的‘結聖胎’。
天理意念常存,能慢慢達到孟子講的美、大、聖、神境界,并且也隻能從這一意念存養擴充延伸。
” “如果白天做功夫覺得煩燥不安,那麼就靜坐。
如果不想看書,必須去看書,這也是對症下藥,也是一種方法。
” “與朋友相交,彼此謙讓,就會受益;彼此攀比,隻能受損。
” 〔評析〕 男兒有志,志在天下事。
隻有以天下事為志,才是真正的立志。
志于心中立,心在理中存,心不離天理,其志大、其心曠,其意堅,其願必成。
這就是聖人之立志,聖人之“立”不離聖算,聖人之志不離天理。
【原文】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屢責之。
一日,警責方已,一友自陳日來工夫請正。
源從旁曰:“此方是尋著源舊時家當。
” 先生曰:“爾病又發。
” 源色變,議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爾病又發。
”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
譬如方丈地内,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隻滋養得這個大根。
四傍縱要種些嘉谷,上面被此樹樹葉遮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纖根勿留,方可種植嘉種。
不然,任汝耕耘培壅,隻是滋養得此根。
” 【譯文】 孟源自以為是、貪求虛名的毛病屢屢不改,因而受到老師的多次評批。
一天,先生剛剛教訓了他,有位朋友談了他近來的功夫,請先生指正。
孟源卻在一旁說:“這正好找到了我過去的家當。
” 先生說:“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 孟源鬧了個大紅臉,正想為自己辨解。
先生說:“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接着開導他:“這正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點。
打個比方吧。
在一塊一丈見方的地裡種一棵大樹,雨露的滋潤,土地的肥沃,隻能對這棵樹的根供給營養。
若在樹的周圍栽種一些優良的谷物,可上有樹葉遮住陽光,下被樹根盤結,缺乏營養,它又怎能生長成熟?所以隻有砍掉這棵樹,連須根也不留,才能種植優良谷物。
否則,任你如何耕耘栽培,也隻是滋養大樹的根。
” 〔評析〕 《禮記·曲禮上》中說:“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這就是教人要時時注意自身的修養,如果放縱自身,甚至驕傲、狂妄、過分追求享樂,勢将導緻學業的滞廢,事業的失敗。
所以,聖人時時修君子之德,修正自身,端正身心,完善人格,然後方為君子,方為聖人。
【原文】 問:“後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亂正學。
” 先生曰:“人心天理渾然。
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以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
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
後世著述,是又将聖人所畫摹仿謄寫,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遠矣。
” 【譯文】 陸澄說:“世上著述紛繁,大概隻會破壞孔孟聖學吧!” 先生說:“人心天理俨然一體。
聖人把它著成書,仿佛寫真傳神,隻是告訴人們一個總的輪廓,使人們依據輪廓而進一步探求真谛。
聖人的精神氣質,言談舉止,本來是不能言傳的。
世上的諸多著作,隻是将聖人所畫的輪廓再摹仿謄寫一次,并妄自解析,添枝加葉,借以炫耀才華,與聖人的真精神背道而馳。
” 〔評析〕 《荀子·勸學》中說:“不攀登高山,不明白上天的高遠;不走近深澗,不知道地層的深厚;不聽聽唐堯虞舜們留下的言論,不懂得學問的淵博。
幹國和越國、夷族和貉族的嬰兒,生下來時哭聲是相同的,長大後習俗卻不同了,教化使他們這樣的啊。
”荀子在這裡強調的就是先賢們留下的言論對後世的影響,聖人的著述是記錄這些言論的,所以,為人必須精于學問,注重教化,獨善其身,淨化社會,繼承祖輩的文化傳統。
【原文】 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隻是一個明,則随感而應,無物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若後世所講,欲是如此,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
周公制禮作樂以文天下,皆聖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經以诏萬世,亦聖人所能為,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
隻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
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工夫。
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
” 【譯文】 陸澄問:“聖人能應變無窮,莫非事先研究謀劃過。
” 先生說:“聖人哪有精力顧及許多?聖人的心猶如明鏡,由于這個明,使它感而必應,無物不照。
過去所照物影已不複存在,未照的不可能預先具備。
若如後人所說的那樣,聖人對什麼都事先研究過了,這與聖人的學說大相背離了。
周公旦制禮作樂惠及天下,是聖人所能做到的,為什麼堯舜不全部做了而非要等到周公呢?孔子修訂六經教育萬世,也是聖人所能做到的,為什麼周公不先做了而非要等到孔子呢?可見,所謂聖人的光輝事業,乃是碰到特定的曆史條件才有的。
隻怕鏡子不明亮,不怕有物不能照。
學者研究時事變化,與鏡子照物的道理是相同的,但學者須有一個‘明’的功夫。
對于學者來說,不怕不能窮究事物的變化,隻怕己心不能明。
” 〔評析〕 《商君書·更法第一》中說:“上代人治理方法有異同,要後代人效法哪個?各代帝王的禮制也不一樣,要後代人遵循哪個?伏羲、神農時代隻教育不誅殺,黃帝、堯、舜時代隻誅殺而不譴責。
到了文王、武王時代,各自都是依據當時的形勢而立法,根據實際需要去制定禮儀。
……治理天下不是一種方法,有利于國家就不必仿效古人。
”這是秦孝公與大臣商讨變法時,商鞅針對甘龍、杜摯主張法古,反對變法的言論而闡發的一番議論。
他反對用死人去約束活人,強調應變和變革。
聖人的應變建立在“察時、明德”上,這個“明”和“察”的工夫,正是“聖算”的工夫。
【原文】 曰:“然則所謂‘沖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曰:“是說本自好,隻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 “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
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聖如堯、舜,然堯、舜之上善無盡;惡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惡無盡。
使桀、纣未死,惡甯止此乎?使善有盡時,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見’?” 【譯文】 陸澄說:“既然如此,程頤先生說的‘沖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這句話對嗎?” 先生說:“這句話本來說得很好,隻是頗讓人費解,于是便有了問題。
” “義理是無窮無盡,非一成不變。
我與你交流,不要因為稍有收獲就以為如此而已。
即使再與你談十年、二十年,以至五十年,也永無止境。
”有一天,先生又說:“即使聖如堯舜,然而在堯舜之上,善也無窮盡;即使惡如桀纣,然而在桀纣之下,惡也無窮盡。
徜若桀纣不死,他們作的惡隻有那些嗎?倘若善能窮盡,周文王為什麼還要‘望道而未之見’呢?” 〔評析〕 孔夫子面對滔滔不息的河水,無限感慨地對弟子們說:“過去的就象這滾滾流逝的大水一樣,晝夜不息地奔流向前。
”孔子從這滔滔不息的河水推及到了源頭,源深則流遠嘛。
所以,他無限感慨,并以此啟示弟子:聖人著述的義理也象這河水的源頭,難以窮盡,我們學習古人的義理,也要象這河水這樣,永無休止啊! 【原文】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曰:“是徒如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臨事便要傾倒。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譯文】 陸澄問:“安靜時我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好,一旦碰到事情,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是什麼緣故?” 先生說:“這是因為你隻知在靜中涵養,卻沒有下克己功夫。
如此碰到事倩,腳跟勢必站不穩。
人應該在事情上磨煉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靜亦定,動亦定’的境界。
” 〔評析〕 孔子對自己求學的一生曾經有個形象的說法,他說我“用起功來就忘掉吃飯了,高興起來就忘掉憂愁了,不知不覺老年就要來臨,就是如此罷了。
”由此可以體會“靜亦定,動亦定”的境界。
【原文】 問上達工夫。
先生曰:“後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
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
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号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
人安能預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
上達隻在下學裡。
凡聖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
學者隻從下學裡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别尋個上達的工夫。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譯文】 陸澄向先生請教“上達”的功夫。
先生說:“後儒教人,初涉精細微妙處,便說是上達而不便學,而隻去講下學。
如此一來,就把下學和上達一分為二了。
凡是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聽到的,口中能講的,心中能想的,都是下學;眼睛不能看的,耳朵不能聽的,口中不能講的,心中不能想的,就是上達。
比如,栽培一棵樹,灌溉是下學,樹木晝夜生長,枝繁葉茂就是上達。
人怎能在上達方面加以幹預呢?因此,隻要是可以下功夫,可以言說的,都是下學。
上述包含在下學裡。
大凡聖人之說,雖精細入微,也都為下學。
學者隻需從下學上用功,自然可以上達,不必另尋求得上達的途徑。
”“持守志向猶如心痛,疼痛時隻在心上,哪裡有時間講閑話、管閑事呢?” 〔評析〕 《淮南子·汜論訓》中說:“誦讀先王的《詩》、《書》,不如聽到他們說的話;聽到他們的說話,不如得到他們所以這麼說的原因;得到他們這麼說的原因,不如稱說他們不能說出口的東西。
因此,道,能夠說出來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體會先聖們說的“道”,是一種“上達”的功夫,這種體會——“上達”的功夫,就是“聖算”。
【原文】 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複有‘惟一’也。
‘精’字從‘米’,姑以米譬之。
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
然非加春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
春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
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緻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
無二說也。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聖學隻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 “漆雕開曰:‘吾斯之未能信。
’夫子說之。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
’曾點言志,夫子許之。
聖人之意可見矣。
” 【譯文】 陸澄問:“怎樣才能做到‘惟精’、‘惟一’呢?” 先生說:“‘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并非在‘惟精’之外又有一個‘惟一’。
‘精’的部首為‘米’,就以米來作比吧!要使米純淨潔白,這便是‘惟一’的意思。
如果沒有舂簸篩揀這些‘惟精’的工夫,米就不可能純淨潔白。
春簸篩揀是‘惟精’的工夫,其目的也不過是為了讓米純淨潔白。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都是為了獲得‘惟一’而進行的‘惟精’功夫。
其他的比如,‘博文’是‘約禮’的功夫,‘格物’‘緻知’是‘誠意’的功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功夫,‘明善’是‘誠身’的功夫,除此而外别無解釋。
” “知為行的開始,行為知的結果。
聖學隻有一個功夫,知行不能分開當作兩碼事。
” “漆雕開說:‘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聽後十分滿意。
子路指使子羔做費城的邑宰,孔子認為是害人子弟。
曾點談論自己的志向,得到孔子的稱贊,聖人之意一目了然啊!” 〔評析〕 玉,也是石頭中的一種,之所以珍貴,因它潤澤而有光彩。
色彩鮮明好象有君子的風度,不分内外,表裡如一,沒有一點瑕疵污穢。
觸摸它有柔順之感,對着光亮望着它又感到十分幽深。
用來照面可以見到眼眸,連秋毫之末都可以照見。
它的光澤可以映照昏暗,它的聲音舒緩而上揚。
玉所以具有這些特性,是因為它比其它石頭純淨光潔。
為人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原文】 問:“甯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隻定得氣。
當其甯靜時,亦隻是氣甯靜、不可以為未發之中。
”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隻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甯靜不甯靜。
若靠那甯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隻有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
以循理為主,何嘗不甯靜?以甯靜為主,未必能循理。
” 【譯文】 陸澄問:“甯心靜氣之時,可否稱為‘未發之中’?” 先生說:“現在人的甯心,也隻是為了靜氣。
在他安靜之時,也隻是氣的甯靜,不可妄稱為未發之中。
” 陸澄說:“未發就是中,甯靜是求中的功夫嗎?” 先生說:“隻要去人欲、存天理,就可稱為功夫。
靜時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動時也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無論甯靜與否。
如果依靠甯靜,不僅漸漸會有喜靜厭動的毛病,而且其中諸多毛病,隻是暗藏下來,最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