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是理·
關燈
小
中
大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陽明的門人薛侃刊刻《初刻傳習錄》于江西贛州。
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陽明先生語錄,分“徐愛錄”、“陸澄錄”和“薛侃錄”。
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心即是理· 徐愛·錄 徐愛(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橫山。
浙江餘杭人,王陽明的妹夫,也是陽明先生的第一位學生。
曾任南京工部郎中。
王陽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歎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靜者(陸澄)不淺。
”參看《明儒學案》卷十一。
【原文】 先生于《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
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于先生。
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
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羁,又嘗泛濫于詞章,出入二氏之學。
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
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
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
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咳,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骊黃而棄其所謂千裡者。
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
門人徐愛書 【譯文】 先生對于《大學》中有關“格物”的各種說法,均以舊本,亦即前賢所說的誤本為标準。
我剛聽說甚覺意外,繼而産生懷疑,最後,我殚精竭思,互相對照分析,就正于先生。
方始發現,先生的主張猶如水性冰冷、火熱炎熱一樣,即是百世之後的聖人也不會産生疑問。
先生天資聰穎,然和藹可親,為人坦誠,平素不修邊幅。
早年,先生性格豪邁灑脫,曾熱衷于賦詩作文,并廣泛深入研究佛道兩家的經典之作。
所以,時人初聽他的主張,認為是異端邪說,不予深究。
但是他們不知道,在貶居貴州龍場的三年中,先生處困養靜,惟精惟一的功夫,已入聖賢之列,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
我時刻受先生之教誨,覺得他的學說,剛接觸似乎很容易,深入研究就覺得愈發崇高;初看好象很粗疏,仔細鑽研就覺得愈發精細;剛接近仿佛很淺顯,深入探求就覺得沒有窮盡。
十幾年來,我竟連它的輪廓都未看到。
但是,今天的學者,有的雖與先生才一面之緣,有的隻聞其名,有的懷着蔑視、惱怒的心倩,就想在立談之間,依據傳說,浮想聯翩,如此何能徹底深谙先生的學說呢?跟從先生的人士,聽着先生不倦的教誨,常常得一而遺二,如同相馬時隻注意馬的牝牡黑黃,而忽略了能否馳騁千裡的特性。
因此,我謹把平時所聽到的全部記錄下來,給諸位同志奉上,以便考核校正,不負先生教育之恩。
晚生徐愛序 〔評析〕 此段為全文之開篇,首先介紹先生之概貌。
陽明先生乃古代先儒群體中之一員,亦為代表性人物,創良知之說,開心學之河,打破了宋以來程朱理學一統儒學之局面。
其先生之形象、特性與先哲先賢們一樣,既有其共性,亦有其個性。
先生天資聰慧,是為共性,但卻和悅坦誠、不修邊幅,亦共性,亦個性,大凡先聖先哲們,其心地祥和,舉止随和,處事順其自然;先生年輕時豪邁不羁,又曾廣博于詩文,深研習佛教和道教的典籍,同樣既共性,亦個性,孔子十歲即立志于學,陽明先生年輕的豪邁亦是一種鴻鹄之志向……總之,陽明先生是古代一位既有學術成就,又有君子之德的大儒、醇儒。
【原文】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
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新’字義。
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明。
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
‘親民’猶如《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
‘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
《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
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 【譯文】 徐愛問:“《大學》首章的‘在親民’,朱熹認為應作‘新民’,第二章的‘作新民’的文句,好象可作為他的憑證。
先生認為應按舊本作‘親民’,難道也有什麼根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可作為‘在新民’的憑證呢?‘作’與‘親’相對,但非作‘新’解。
後面說的‘治國平天下’,都沒有‘新’的意思。
比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這些都含有‘親’的意思。
‘親民’猶如《孟子》中的‘親親仁民’,親近就是仁愛。
百姓不能彼此親近,虞舜就任命契作司徒,盡心竭力地推行倫理教化,籍此加深他們的感情。
《堯典》中的‘克明峻德’即是‘明明德’,‘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即是‘親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再如孔老夫子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親民’。
說‘親民’,就包涵了教化養育等意思,說‘新民’就失之于正道了。
” 〔評析〕 孔子的仁學與孟子的仁緻,其核心都是“愛人”、“親民”。
對他人之愛即為仁,包涵了義、智、禮、信;對民衆之親即為仁政,包涵了教化養育之意。
陽明先生的見解顯然更合于孔、孟首倡“仁”愛之心曲,辨朱熹之“新”,正先聖之“親”,功益于後生。
【原文】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
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
然亦未嘗離卻事物。
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 先生曰:“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譯文】 徐愛問道:“《大學》之中‘知止而後有定’,朱熹認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象與您的看法不一緻。
”先生答說:“到具體事物中尋求至善,如此就把義看成是外在的了。
至善是心的本體,隻要‘明明德’,并達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
當然了,至善并未與具體事物相脫離。
《大學章句》中所謂的‘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 徐愛又問:“至善隻從心中尋求,大概不能窮盡天下所有的事理。
” 先生說道:“心即理。
天下難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下時嗎?” 〔評析〕 在很長一段時期裡,陽明先生始終困惑在朱子學說的辨思中,在他37歲那年,終于有所開悟,開創出超越朱學的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的核心即:“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即是指心方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沒有“理”之存在。
換言之,無論如何“格物”,其重點都應擺在心上,而不在事事物物上。
先生教人處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順其道,善其德,正其心,心正則事公也。
【原文】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 先生歎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
今姑就所問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
都隻在此心。
心即理也。
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
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 【譯文】 徐愛說:“就象侍父的孝、事君的忠、交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愛,其間有許多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
” 先生感歎地說:“世人被這種現點蒙蔽很久了,不是一兩句話就能使人們清醒的。
現僅就你的問題來談一談。
比如侍父,不是從父親那裡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人君主那裡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從朋友和百姓那裡求得信和仁的道理。
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
心即理。
沒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強加一點一滴。
用這顆最熱的心,表現在侍父上就是孝,表現在事君上就是忠,表現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
隻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 〔評析〕 這裡并非專議忠、孝,而是以忠、孝為例闡明“心即是理”的道理。
僅僅是為了盡忠孝之義務而侍親、事君,不過外在的于事事物物上“格物”;唯有那種出自内心的忠孝才是自然的,心性本有的,才是真實的,難能可貴的,俗話“天理良心”即在此也。
【原文】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
但舊說纏于胸中,尚有未脫然者。
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
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
就如講求冬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
隻是講求得此心。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
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
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
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須有是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 【譯文】 徐愛說:“聽了先生這番話,我覺得獲益匪淺。
但舊說依然萦繞心中,還不能完全擺脫。
例如侍父,那些噓寒問暖、早晚請安的細節,不也需要講求嗎?” 先生說:“怎能不講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講求。
象寒冬保暖,也隻是要盡己之孝心,不得有絲毫私欲夾雜其間;炎夏避暑,也隻是要盡己之孝心,不得有絲毫私欲夾雜其間。
唯求己心。
如果己心沒有私欲,天理至純,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防寒,會主
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陽明先生語錄,分“徐愛錄”、“陸澄錄”和“薛侃錄”。
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心即是理· 徐愛·錄 徐愛(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橫山。
浙江餘杭人,王陽明的妹夫,也是陽明先生的第一位學生。
曾任南京工部郎中。
王陽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歎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靜者(陸澄)不淺。
”參看《明儒學案》卷十一。
【原文】 先生于《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
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于先生。
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
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羁,又嘗泛濫于詞章,出入二氏之學。
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
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
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
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咳,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骊黃而棄其所謂千裡者。
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
門人徐愛書 【譯文】 先生對于《大學》中有關“格物”的各種說法,均以舊本,亦即前賢所說的誤本為标準。
我剛聽說甚覺意外,繼而産生懷疑,最後,我殚精竭思,互相對照分析,就正于先生。
方始發現,先生的主張猶如水性冰冷、火熱炎熱一樣,即是百世之後的聖人也不會産生疑問。
先生天資聰穎,然和藹可親,為人坦誠,平素不修邊幅。
早年,先生性格豪邁灑脫,曾熱衷于賦詩作文,并廣泛深入研究佛道兩家的經典之作。
所以,時人初聽他的主張,認為是異端邪說,不予深究。
但是他們不知道,在貶居貴州龍場的三年中,先生處困養靜,惟精惟一的功夫,已入聖賢之列,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
我時刻受先生之教誨,覺得他的學說,剛接觸似乎很容易,深入研究就覺得愈發崇高;初看好象很粗疏,仔細鑽研就覺得愈發精細;剛接近仿佛很淺顯,深入探求就覺得沒有窮盡。
十幾年來,我竟連它的輪廓都未看到。
但是,今天的學者,有的雖與先生才一面之緣,有的隻聞其名,有的懷着蔑視、惱怒的心倩,就想在立談之間,依據傳說,浮想聯翩,如此何能徹底深谙先生的學說呢?跟從先生的人士,聽着先生不倦的教誨,常常得一而遺二,如同相馬時隻注意馬的牝牡黑黃,而忽略了能否馳騁千裡的特性。
因此,我謹把平時所聽到的全部記錄下來,給諸位同志奉上,以便考核校正,不負先生教育之恩。
晚生徐愛序 〔評析〕 此段為全文之開篇,首先介紹先生之概貌。
陽明先生乃古代先儒群體中之一員,亦為代表性人物,創良知之說,開心學之河,打破了宋以來程朱理學一統儒學之局面。
其先生之形象、特性與先哲先賢們一樣,既有其共性,亦有其個性。
先生天資聰慧,是為共性,但卻和悅坦誠、不修邊幅,亦共性,亦個性,大凡先聖先哲們,其心地祥和,舉止随和,處事順其自然;先生年輕時豪邁不羁,又曾廣博于詩文,深研習佛教和道教的典籍,同樣既共性,亦個性,孔子十歲即立志于學,陽明先生年輕的豪邁亦是一種鴻鹄之志向……總之,陽明先生是古代一位既有學術成就,又有君子之德的大儒、醇儒。
【原文】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
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新’字義。
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明。
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
‘親民’猶如《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
‘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
《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
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 【譯文】 徐愛問:“《大學》首章的‘在親民’,朱熹認為應作‘新民’,第二章的‘作新民’的文句,好象可作為他的憑證。
先生認為應按舊本作‘親民’,難道也有什麼根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可作為‘在新民’的憑證呢?‘作’與‘親’相對,但非作‘新’解。
後面說的‘治國平天下’,都沒有‘新’的意思。
比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這些都含有‘親’的意思。
‘親民’猶如《孟子》中的‘親親仁民’,親近就是仁愛。
百姓不能彼此親近,虞舜就任命契作司徒,盡心竭力地推行倫理教化,籍此加深他們的感情。
《堯典》中的‘克明峻德’即是‘明明德’,‘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即是‘親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再如孔老夫子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親民’。
說‘親民’,就包涵了教化養育等意思,說‘新民’就失之于正道了。
” 〔評析〕 孔子的仁學與孟子的仁緻,其核心都是“愛人”、“親民”。
對他人之愛即為仁,包涵了義、智、禮、信;對民衆之親即為仁政,包涵了教化養育之意。
陽明先生的見解顯然更合于孔、孟首倡“仁”愛之心曲,辨朱熹之“新”,正先聖之“親”,功益于後生。
【原文】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
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
然亦未嘗離卻事物。
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 先生曰:“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譯文】 徐愛問道:“《大學》之中‘知止而後有定’,朱熹認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象與您的看法不一緻。
”先生答說:“到具體事物中尋求至善,如此就把義看成是外在的了。
至善是心的本體,隻要‘明明德’,并達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
當然了,至善并未與具體事物相脫離。
《大學章句》中所謂的‘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 徐愛又問:“至善隻從心中尋求,大概不能窮盡天下所有的事理。
” 先生說道:“心即理。
天下難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下時嗎?” 〔評析〕 在很長一段時期裡,陽明先生始終困惑在朱子學說的辨思中,在他37歲那年,終于有所開悟,開創出超越朱學的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的核心即:“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即是指心方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沒有“理”之存在。
換言之,無論如何“格物”,其重點都應擺在心上,而不在事事物物上。
先生教人處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順其道,善其德,正其心,心正則事公也。
【原文】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 先生歎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
今姑就所問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
都隻在此心。
心即理也。
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
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 【譯文】 徐愛說:“就象侍父的孝、事君的忠、交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愛,其間有許多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
” 先生感歎地說:“世人被這種現點蒙蔽很久了,不是一兩句話就能使人們清醒的。
現僅就你的問題來談一談。
比如侍父,不是從父親那裡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人君主那裡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從朋友和百姓那裡求得信和仁的道理。
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
心即理。
沒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強加一點一滴。
用這顆最熱的心,表現在侍父上就是孝,表現在事君上就是忠,表現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
隻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 〔評析〕 這裡并非專議忠、孝,而是以忠、孝為例闡明“心即是理”的道理。
僅僅是為了盡忠孝之義務而侍親、事君,不過外在的于事事物物上“格物”;唯有那種出自内心的忠孝才是自然的,心性本有的,才是真實的,難能可貴的,俗話“天理良心”即在此也。
【原文】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
但舊說纏于胸中,尚有未脫然者。
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
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
就如講求冬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
隻是講求得此心。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
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
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
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須有是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 【譯文】 徐愛說:“聽了先生這番話,我覺得獲益匪淺。
但舊說依然萦繞心中,還不能完全擺脫。
例如侍父,那些噓寒問暖、早晚請安的細節,不也需要講求嗎?” 先生說:“怎能不講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講求。
象寒冬保暖,也隻是要盡己之孝心,不得有絲毫私欲夾雜其間;炎夏避暑,也隻是要盡己之孝心,不得有絲毫私欲夾雜其間。
唯求己心。
如果己心沒有私欲,天理至純,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防寒,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