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語錄、論學書信的簡集,為明陽學派的啟蒙典籍,流傳甚廣。
“傳習”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
王陽明(1472——1528),字伯安,号陽明,名守仁,餘姚(今浙江)人,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
11歲前在祖父王倫養育下成長,後随父王華到北京,一度熱心騎射、研習兵法。
18歲時在回餘姚途中拜訪程朱派學者婁諒(1422——1491),婁諒向他介紹朱熹的格物說和“聖人可學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啟發。
21歲中鄉試,遍讀朱熹著作,28歲中進士,任職于工部,後又擔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繼位,太監劉瑾專權,王陽明因抗疏救援戴銑等人被劉瑾廷杖,不久貶為貴州龍場驿丞。
正德三年他的思想發生了大的轉變,背離朱熹的向外窮理的格物窮理之說,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當地創立龍岡書院。
劉瑾伏誅後,他被召回内地,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文選清吏司員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職,後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正德八年,至滁島督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禦史,奉命鎮壓贛南農民起義。
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甯王宸濠在南京發生的叛亂,事遂,奉敕兼巡撫江西。
明世宗繼位後,他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封新建伯。
後因遭到反對派的攻擊和排擠,從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過着退隐生活。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陽明,鎮壓廣西農民起義,後興辦南甯書院,建立思田學校。
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請求回鄉養病,翌年初卒于歸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二 在哲學方面,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否認心外有理。
認為事物的道理或規律離不開心或意識;他還認為,離開人天賦的良知,就無所謂萬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萬物存在的依據,所謂物也就是人的意識的表現,精神、意識等是第一性的,萬物則是意識派生的。
在認識論上,王陽明宣揚“緻良知”與“知行合一”說,認為人的認識就是對本心良知的自我認識,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規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
達到本心的良知,也就達到了對一切真理的認識。
他還宣揚“知行合一”說,但這種知行合一不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而是把知與行合而為一,以知為行,認為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總之,王陽明的心學哲學思想糾正了程朱理學的煩瑣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陽明學派,流行達150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個性解放的因素,則為近代康有為、梁啟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思想在明代中葉傳到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日本思想界頗有影響。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裡,如《傳習錄》、《大學問》等。
其中《傳習錄》最為典型。
三 《傳習錄》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由陽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們整理編輯。
後又于陽明先生身後,幾次彙整增補,成為今日所流傳的《傳習錄》。
正德七年(1512)王陽明的弟子徐愛開始陸續記錄先生論學的談話,并編纂成本,刊印。
正德十三年,另一弟子薛侃将徐愛所錄殘稿及陸澄與他新記錄的部分合在一起,在虔(今江西贛縣)刊行,亦名為《傳習錄》。
嘉靖三年(1524),南大吉增入王陽明論學書信若幹篇,仍以《傳習錄》為名,在越(今浙江餘姚境内)出版。
嘉靖三十三年,王
“傳習”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
王陽明(1472——1528),字伯安,号陽明,名守仁,餘姚(今浙江)人,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
11歲前在祖父王倫養育下成長,後随父王華到北京,一度熱心騎射、研習兵法。
18歲時在回餘姚途中拜訪程朱派學者婁諒(1422——1491),婁諒向他介紹朱熹的格物說和“聖人可學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啟發。
21歲中鄉試,遍讀朱熹著作,28歲中進士,任職于工部,後又擔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繼位,太監劉瑾專權,王陽明因抗疏救援戴銑等人被劉瑾廷杖,不久貶為貴州龍場驿丞。
正德三年他的思想發生了大的轉變,背離朱熹的向外窮理的格物窮理之說,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當地創立龍岡書院。
劉瑾伏誅後,他被召回内地,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文選清吏司員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職,後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正德八年,至滁島督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禦史,奉命鎮壓贛南農民起義。
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甯王宸濠在南京發生的叛亂,事遂,奉敕兼巡撫江西。
明世宗繼位後,他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封新建伯。
後因遭到反對派的攻擊和排擠,從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過着退隐生活。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陽明,鎮壓廣西農民起義,後興辦南甯書院,建立思田學校。
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請求回鄉養病,翌年初卒于歸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二 在哲學方面,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否認心外有理。
認為事物的道理或規律離不開心或意識;他還認為,離開人天賦的良知,就無所謂萬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萬物存在的依據,所謂物也就是人的意識的表現,精神、意識等是第一性的,萬物則是意識派生的。
在認識論上,王陽明宣揚“緻良知”與“知行合一”說,認為人的認識就是對本心良知的自我認識,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規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
達到本心的良知,也就達到了對一切真理的認識。
他還宣揚“知行合一”說,但這種知行合一不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而是把知與行合而為一,以知為行,認為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總之,王陽明的心學哲學思想糾正了程朱理學的煩瑣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陽明學派,流行達150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個性解放的因素,則為近代康有為、梁啟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思想在明代中葉傳到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日本思想界頗有影響。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裡,如《傳習錄》、《大學問》等。
其中《傳習錄》最為典型。
三 《傳習錄》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由陽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們整理編輯。
後又于陽明先生身後,幾次彙整增補,成為今日所流傳的《傳習錄》。
正德七年(1512)王陽明的弟子徐愛開始陸續記錄先生論學的談話,并編纂成本,刊印。
正德十三年,另一弟子薛侃将徐愛所錄殘稿及陸澄與他新記錄的部分合在一起,在虔(今江西贛縣)刊行,亦名為《傳習錄》。
嘉靖三年(1524),南大吉增入王陽明論學書信若幹篇,仍以《傳習錄》為名,在越(今浙江餘姚境内)出版。
嘉靖三十三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