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是理·
關燈
小
中
大
動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消暑,會主動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現,但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
拿一棵樹來說,樹根就是那顆誠懇孝敬的心,枝葉就是盡孝的許多細節。
樹,它必須先有根,爾後才有枝葉。
并非先找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禮記》上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必須有深愛之心作為根本,便自然會這樣了。
” 〔評析〕 從事事物物去追求的孝心,是無根之本,難以保持長久,時間長了便會枝枯葉敗,使人見之心冷、木然,毫無一點生氣。
真正的孝心發自心性的本源,根深則葉茂,葉茂則色榮,四季長青,地久天長,給人以春天般的溫暖,夏天般的火熱,即使寒冬季節,亦有那“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濃濃詩意。
【原文】 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隻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
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試說幾件看。
” 朝朔曰:“且如事親,如何而為溫清之節,如何而為奉養之宜,須求個是當,方是至善。
所以有學問思辨之功。
” 先生曰:“若隻是溫清之節,奉養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辨?惟于溫清時也隻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時也隻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裡之缪。
所以雖在聖人,猶如‘精一’之訓。
若隻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情奉養的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
” 愛于是日又有省。
【譯文】 鄭朝朔問道:“至善也必須從事物上索取嗎?” 先生說:“己心純為天理就是至善,它怎樣從事物上獲取?你不妨舉出幾個例子。
” 鄭朝朔于是說:“就象孝敬父母,怎樣才能保暖避暑,怎樣才能奉養正恰,該講求适當才是至善。
基于此,方有了學問思辨的功夫。
” 先生說:“假若孝敬父母隻講求保暖避暑和奉養正恰,隻須一兩天時間就可講清楚,何來學問思辨的功夫?保暖避暑、侍奉父母雙親時隻要求己心純為天理,這樣如果沒有學問思辨的功夫,就會差之毫厘而失之千裡了。
因此,即便是聖賢,也要再加“惟精惟一”的訓示。
倘若認為把那些禮節講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麼,現在的演員在戲中恰當地表演了許多侍奉父母的禮節,他們也就可稱為至善了。
” 徐愛在這一天中又有所收獲。
〔評析〕 《孝經·庶人章》中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意思是說,根據大自然運動的規律,舉事順時;根據土地的不同特點種植不同的作物,因地制宜。
行為謹慎恭敬,節約用度,來贍養自己的父母雙親。
這裡說的“天之道”亦即陽明先生的“天理”。
己心純則天理伸,天理伸則至善。
善與美,忠與孝皆莫向外求,唯從心純中來。
【原文】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惟賢往複辯論,未能決。
以問于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卻不能弟。
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複那本體。
不是着你隻恁的便罷。
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
隻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
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
隻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别立個心去惡。
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
亦隻是不曾知臭。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方可稱他知孝知弟。
不成隻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知寒,必已自寒了。
知饑,必已自饑了。
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
聖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
不然,隻是不曾知。
此卻是何等緊切着實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說知行做兩個,是甚麼意?某要說做一個,是甚麼意?若不知立言宗旨,隻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 【譯文】 徐愛由于未理解先生“知行合一”的主張,與宗賢和惟賢再三讨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于是請教于先生。
先生說:“不妨舉個例子來說明。
” 徐愛說:“現在,世人都明知對父母應該孝順,對兄長應該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見知與行分明是兩碼事。
” 先生說:“這是被私欲迷惑了,再不是知與行的原意了。
沒有知而不行的事。
知而不行,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聖賢教與知和行,正是要恢複原本的知與行,并非随便地告訴怎樣去知與行便了事。
所以,《大學》用‘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來啟示人們,什麼是真正的知與行。
見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
在見到好色時就馬上喜好它了,不是在見了好色之後才起一個心去喜好。
聞到惡臭是知,讨厭惡臭是行。
聞到惡臭時就開始讨厭了,不是在聞到惡臭之後才起一個心去讨厭。
一個人如果鼻塞,就是發現惡臭在跟前,鼻子沒有聞到,根本不會特别讨厭了。
亦因他未曾知臭。
又如,我們講某人知孝曉悌,絕對是他已經做到了孝悌,才能稱他知孝曉悌。
不是他隻知說些孝悌之類的話,就可以稱他為知孝曉悌了。
再如知痛,絕對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
知寒,絕對是自己覺得寒冷。
知饑,絕對是自己肚子饑餓了。
知與行怎能分開?這就是知與行的原意,不曾被人的私欲迷惑。
聖賢教人,一定是這樣才可以稱作知。
不然,隻是未曾知曉。
這是多麼緊切實際的工夫啊!今天,世人非要把知行說成是兩回事,是何居心?我要把知行說成是一回事,是何居心?倘若不懂得我立言的主旨,隻顧說一回事兩回事,又管什麼用呢?” 〔評析〕 “知行合一”正是陽明先生心學的哲學命題之一,其涵義深邃自不必說。
此段中先生為解學生之疑惑,舉出兩例:“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
人之五官對外界之事物有好、惡之辨,乃人之屬性,是知的載體,無可指責,然而,辨知後即有行,如貪戀“好色”,厭棄“惡臭”的雜念、邪念乃至行為都是人之惡習、劣行的根源。
這裡說明了“知”唯其一,“行”有善惡之别,君子欲修其德,必須“知行合一”,言行一緻。
【原文】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分曉。
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 先生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也。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隻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隻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實躬行,也隻是個揣摸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
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
今人卻就将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
我如今且去講習讨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
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
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
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上亦不妨,亦隻是一個。
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隻是閑說話。
” 【譯文】 徐愛說:“上古之人把知行分開來講,亦是讓人有所區分,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如此功夫方有着落。
” 先生說:“這樣做就抛棄了古人的意旨了。
我以前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結果。
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若說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說行,知也自在其中了。
古人之所以知行并提,隻因世上有一種人,隻顧稀裡糊塗地随意去幹,根本不思考琢磨,完全肆意妄為,因此必須說一個知,他才能行得端正。
還有一種人,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思考,根本不願切實力行,隻是無端空想,所以說一個行,他方能知得真切。
這正是古人為了救弊補偏,不得已而使之對策。
假若明了這一點,一句話足夠。
現今的人非要把知行分為兩件事去做,認為是先知然後行。
因此,我就先去講習讨論,做知的功夫,等知得真切,再去做行的功夫。
所以,終生不得行者,必定終生不得知。
這不是簡單的事情,此種錯誤認識為時很久了。
現在我說的知行事一,正是要對症下藥,并非我憑空捏造。
知行本體原本如此。
現在如果知曉我立論的主旨,即使把知行分開說也無關緊要,其實仍是一體。
如果不曉我立論的主旨,即使說知行合一,又有何作用?那隻是聊聊天而已。
” 〔評析〕 陽明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意思是說,知是行的開端,行則為知的完成,二者互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之前,必先有知,行者必以知為前提。
再淺顯些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種食物的味道,除非以自己的舌頭去品嘗,以自己的心體去體會,否則無法知道它的真味。
事同此理,沒有親身的經曆,也無法體悟其中順、逆的切實情境。
【原文】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
但與朱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合。
”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
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 【譯文】 徐愛問:“昨天聞聽先生‘止至善’的教導,我感到功夫有了着力處。
但是,我始終覺得您的見解和朱熹對格物的闡述無法達到一緻。
” 先生說:“‘格物’正是‘止至善’的功夫。
既然明白‘至善’,也就明白了‘格物’。
” 〔評析〕 何謂“至善”?不但沒有惡,連善也沒有,唯有事物的本源,自然之本體便是“至善”。
明白了“至善”,那麼為何在“格物”上下功夫,也就自然明白了。
這段簡約的教誨是教人們不要拘泥于一事一物,事事物物都要順其自然之規律,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過,過分的修飾是偏,二者都不能“至善”。
【原文】 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說,似乎亦見得大略。
但朱子之訓,其于《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孟子》之‘盡心知性’,皆有所證據,以是未能釋然。
” 先生曰:“子夏笃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舊聞,不求是當?就如朱子京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處,亦何嘗苟從?‘精一’、‘博約’、‘盡心’本自與吾說吻合,但未之思耳。
朱子‘格物’之訓,未免牽合附會,非其本旨。
精是一之功,博是約之功。
日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可一言而喻。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現,但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
拿一棵樹來說,樹根就是那顆誠懇孝敬的心,枝葉就是盡孝的許多細節。
樹,它必須先有根,爾後才有枝葉。
并非先找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禮記》上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必須有深愛之心作為根本,便自然會這樣了。
” 〔評析〕 從事事物物去追求的孝心,是無根之本,難以保持長久,時間長了便會枝枯葉敗,使人見之心冷、木然,毫無一點生氣。
真正的孝心發自心性的本源,根深則葉茂,葉茂則色榮,四季長青,地久天長,給人以春天般的溫暖,夏天般的火熱,即使寒冬季節,亦有那“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濃濃詩意。
【原文】 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隻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
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試說幾件看。
” 朝朔曰:“且如事親,如何而為溫清之節,如何而為奉養之宜,須求個是當,方是至善。
所以有學問思辨之功。
” 先生曰:“若隻是溫清之節,奉養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辨?惟于溫清時也隻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時也隻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裡之缪。
所以雖在聖人,猶如‘精一’之訓。
若隻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情奉養的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
” 愛于是日又有省。
【譯文】 鄭朝朔問道:“至善也必須從事物上索取嗎?” 先生說:“己心純為天理就是至善,它怎樣從事物上獲取?你不妨舉出幾個例子。
” 鄭朝朔于是說:“就象孝敬父母,怎樣才能保暖避暑,怎樣才能奉養正恰,該講求适當才是至善。
基于此,方有了學問思辨的功夫。
” 先生說:“假若孝敬父母隻講求保暖避暑和奉養正恰,隻須一兩天時間就可講清楚,何來學問思辨的功夫?保暖避暑、侍奉父母雙親時隻要求己心純為天理,這樣如果沒有學問思辨的功夫,就會差之毫厘而失之千裡了。
因此,即便是聖賢,也要再加“惟精惟一”的訓示。
倘若認為把那些禮節講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麼,現在的演員在戲中恰當地表演了許多侍奉父母的禮節,他們也就可稱為至善了。
” 徐愛在這一天中又有所收獲。
〔評析〕 《孝經·庶人章》中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意思是說,根據大自然運動的規律,舉事順時;根據土地的不同特點種植不同的作物,因地制宜。
行為謹慎恭敬,節約用度,來贍養自己的父母雙親。
這裡說的“天之道”亦即陽明先生的“天理”。
己心純則天理伸,天理伸則至善。
善與美,忠與孝皆莫向外求,唯從心純中來。
【原文】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惟賢往複辯論,未能決。
以問于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卻不能弟。
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複那本體。
不是着你隻恁的便罷。
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
隻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
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
隻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别立個心去惡。
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
亦隻是不曾知臭。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方可稱他知孝知弟。
不成隻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知寒,必已自寒了。
知饑,必已自饑了。
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
聖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
不然,隻是不曾知。
此卻是何等緊切着實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說知行做兩個,是甚麼意?某要說做一個,是甚麼意?若不知立言宗旨,隻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 【譯文】 徐愛由于未理解先生“知行合一”的主張,與宗賢和惟賢再三讨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于是請教于先生。
先生說:“不妨舉個例子來說明。
” 徐愛說:“現在,世人都明知對父母應該孝順,對兄長應該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見知與行分明是兩碼事。
” 先生說:“這是被私欲迷惑了,再不是知與行的原意了。
沒有知而不行的事。
知而不行,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聖賢教與知和行,正是要恢複原本的知與行,并非随便地告訴怎樣去知與行便了事。
所以,《大學》用‘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來啟示人們,什麼是真正的知與行。
見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
在見到好色時就馬上喜好它了,不是在見了好色之後才起一個心去喜好。
聞到惡臭是知,讨厭惡臭是行。
聞到惡臭時就開始讨厭了,不是在聞到惡臭之後才起一個心去讨厭。
一個人如果鼻塞,就是發現惡臭在跟前,鼻子沒有聞到,根本不會特别讨厭了。
亦因他未曾知臭。
又如,我們講某人知孝曉悌,絕對是他已經做到了孝悌,才能稱他知孝曉悌。
不是他隻知說些孝悌之類的話,就可以稱他為知孝曉悌了。
再如知痛,絕對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
知寒,絕對是自己覺得寒冷。
知饑,絕對是自己肚子饑餓了。
知與行怎能分開?這就是知與行的原意,不曾被人的私欲迷惑。
聖賢教人,一定是這樣才可以稱作知。
不然,隻是未曾知曉。
這是多麼緊切實際的工夫啊!今天,世人非要把知行說成是兩回事,是何居心?我要把知行說成是一回事,是何居心?倘若不懂得我立言的主旨,隻顧說一回事兩回事,又管什麼用呢?” 〔評析〕 “知行合一”正是陽明先生心學的哲學命題之一,其涵義深邃自不必說。
此段中先生為解學生之疑惑,舉出兩例:“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
人之五官對外界之事物有好、惡之辨,乃人之屬性,是知的載體,無可指責,然而,辨知後即有行,如貪戀“好色”,厭棄“惡臭”的雜念、邪念乃至行為都是人之惡習、劣行的根源。
這裡說明了“知”唯其一,“行”有善惡之别,君子欲修其德,必須“知行合一”,言行一緻。
【原文】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分曉。
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 先生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也。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隻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隻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實躬行,也隻是個揣摸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
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
今人卻就将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
我如今且去講習讨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
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
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
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上亦不妨,亦隻是一個。
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隻是閑說話。
” 【譯文】 徐愛說:“上古之人把知行分開來講,亦是讓人有所區分,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如此功夫方有着落。
” 先生說:“這樣做就抛棄了古人的意旨了。
我以前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結果。
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若說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說行,知也自在其中了。
古人之所以知行并提,隻因世上有一種人,隻顧稀裡糊塗地随意去幹,根本不思考琢磨,完全肆意妄為,因此必須說一個知,他才能行得端正。
還有一種人,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思考,根本不願切實力行,隻是無端空想,所以說一個行,他方能知得真切。
這正是古人為了救弊補偏,不得已而使之對策。
假若明了這一點,一句話足夠。
現今的人非要把知行分為兩件事去做,認為是先知然後行。
因此,我就先去講習讨論,做知的功夫,等知得真切,再去做行的功夫。
所以,終生不得行者,必定終生不得知。
這不是簡單的事情,此種錯誤認識為時很久了。
現在我說的知行事一,正是要對症下藥,并非我憑空捏造。
知行本體原本如此。
現在如果知曉我立論的主旨,即使把知行分開說也無關緊要,其實仍是一體。
如果不曉我立論的主旨,即使說知行合一,又有何作用?那隻是聊聊天而已。
” 〔評析〕 陽明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意思是說,知是行的開端,行則為知的完成,二者互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之前,必先有知,行者必以知為前提。
再淺顯些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種食物的味道,除非以自己的舌頭去品嘗,以自己的心體去體會,否則無法知道它的真味。
事同此理,沒有親身的經曆,也無法體悟其中順、逆的切實情境。
【原文】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
但與朱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合。
”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
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 【譯文】 徐愛問:“昨天聞聽先生‘止至善’的教導,我感到功夫有了着力處。
但是,我始終覺得您的見解和朱熹對格物的闡述無法達到一緻。
” 先生說:“‘格物’正是‘止至善’的功夫。
既然明白‘至善’,也就明白了‘格物’。
” 〔評析〕 何謂“至善”?不但沒有惡,連善也沒有,唯有事物的本源,自然之本體便是“至善”。
明白了“至善”,那麼為何在“格物”上下功夫,也就自然明白了。
這段簡約的教誨是教人們不要拘泥于一事一物,事事物物都要順其自然之規律,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過,過分的修飾是偏,二者都不能“至善”。
【原文】 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說,似乎亦見得大略。
但朱子之訓,其于《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孟子》之‘盡心知性’,皆有所證據,以是未能釋然。
” 先生曰:“子夏笃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舊聞,不求是當?就如朱子京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處,亦何嘗苟從?‘精一’、‘博約’、‘盡心’本自與吾說吻合,但未之思耳。
朱子‘格物’之訓,未免牽合附會,非其本旨。
精是一之功,博是約之功。
日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可一言而喻。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