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魏晉玄學三宗
關燈
小
中
大
魏晉之際,玄學再興,言其派别,大率可分三宗。
一曰王何,二曰阮嵇,三曰向郭。
之六家者,世期相接,談議相聞,而其思想遞嬗轉變之迹,乃如陂陀之委迤,走于原隰,循勢所趨,每降愈下。
頹波曲折,殊有可得而微論者。
(一) 王弼之學,原于荊州。
時稱劉表之在荊州也,廣開雍泮,親行鄉射,設俎豆,陳磬彜,鴻生巨儒,朝夕講誨,雖洙泗之間,學者所集,方之蔑如。
深愍末學遠本離質,乃令諸儒改定《五經章句》,删刬浮辭,芟除煩重,贊之者用力少,而探微知機者多。
(嚴輯《全三國文》卷五十六《劉鎮南碑》)又謂其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母闿宋忠等撰定《五經章句》,謂之後定。
(《三國志》裴注引《英雄記》)《隋書·經籍志》劉表有《周易章句》五卷,梁有宋忠注《周易》十卷。
弼父業乃劉表外孫,則弼之易學,遠有端緒。
其兼通老子,亦時風率然。
荊州既儒雅所萃,而别駕劉先以好黃老著。
鐘會與王弼同時,其父鐘毓,即為《周易老子訓》。
會稚年,四歲授《孝經》,七歲誦《論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歲誦《易》,十二歲誦《春秋左氏傳》《國語》,十三歲誦《周禮》《禮記》,(《三國志·鐘會傳》裴注引會作其母傳)此可窺當時士族家教之一斑。
然會之自稱,"涉獵衆書,特好易老子。
"即此可征時尚。
意弼之于會,學業塗轍,亦無大異。
弼方弱冠,造吏部郎裴徽,徽問弼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聖人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
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無,所不足。
然則當時固不許老子為聖人,此裴徽王弼之所同也。
特王弼說聖人,即以老子之所稱尚于無者說之,故曰"聖人體無,老于是有者,恒言無,乃其所不足",是弼之視老子,固猶下于聖人一等矣。
蓋弼之尊孔,乃是承續前傳,而内實宗老,則亦衰世風情之大趨,此其所以開啟後學也。
弼既注《易》,又注《老》,殆謂《老子》義通《周易》,此其所尊,固猶在儒,而特以《老子》義通之,尚非背儒而尊老也。
《世說》注引《文章叙錄》,謂:"自儒者論以老子非聖人,絕禮棄學,何晏說與聖人同,著論行于世。
"又引《魏氏春秋》雲:"何晏善談易老。
"此亦進老子于儒門,意徑與王弼略似。
《世說》雲:"何晏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乃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
遂以所著為道德論。
"是王何二人論學宗旨相同也。
《世說》又曰:"王弼未弱冠,往見晏,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理極,可得複難否?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
"然《魏氏春秋》又雲:"弼論道約美不如晏,然自然出拔過之。
"則王何在當時,固是并駕齊驅,一時瑜亮,不得謂晏之必屈于弼也。
《晉書·王衍傳》謂:"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按此處疑衍一為字)為本。
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
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
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
"竊謂王何之學,論其傳統大趨,則猶是儒學也。
而兩人乃獨标無字以為天地萬物之本者,此緣兩漢以來,儒生言經籍,率羼以陰陽五行,謂天地萬物,皆本原于五天帝,五天帝遞相主令,而宇宙萬物燦然分别。
東漢王充以下,此義遂成诤點。
王何援無說經,正以蕩滌漢儒陰陽谶緯之謬悠。
至于後世流蕩不反,崇尚虛無,固不得盡以歸罪二人也。
孫盛之評王易曰:"易之為書,窮神知化。
弼以附會之辨,而欲籠統玄旨,故其叙浮義則麗辭溢目,造陰陽則妙赜無閑,至于六爻變化,群象所效,日時歲月,五氣相推,弼皆刊落,多所不關。
雖有可觀,恐将泥于大道。
"(《三國志》裴注引)此乃孫氏猶守漢儒舊轍,故無契于弼之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刊落蕪穢,直造淵微之深旨耳。
王弼既以天地萬物為原本于無,何晏申其說,創為聖人無喜怒哀樂論,鐘會等皆述之,而弼獨與不同。
謂聖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
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
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于物者也。
今以其無累,便謂不複應物,失之多矣。
(《三國志·鐘會傳》裴注引何劭為《王弼傳》。
) 輔嗣此論,遙與北宋程伯子定性之旨扶同,則烏見其為獨祖老莊,背離儒統乎? 何晏魏之宗戚。
幼有夙惠。
七歲在魏宮,魏武奇愛之,欲以為子。
晏畫地自處其中,人問之,曰:"何氏之廬也。
"年壯仕進,心存魏室,死于曹爽之難,殆亦忠節之士。
嘗著五言詩以言志,曰:鴻鹄比翼遊,群飛戲太清。
常畏大網羅,憂禍一旦并。
豈若集五湖,從流唼浮萍。
永甯曠中懷,何為怵惕驚。
此猶阮嗣宗之《詠懷》矣。
蓋在當時,如夏侯太初,何平叔,皆非不知禍難之方臨。
其不能引身而退,亦自有難言者。
乃為易世史臣之所誣蔑,宋葉正則清錢大昕皆白其冤。
(葉說見《習學記言》,錢說見《潛研堂集·何晏論》)餘考其學,蓋亦儒家之矩矱。
晏所集《論語》注,本由五人同撰,孫邕曹羲荀??鄭沖與晏而五。
邕學詣不詳,(《通典》七
一曰王何,二曰阮嵇,三曰向郭。
之六家者,世期相接,談議相聞,而其思想遞嬗轉變之迹,乃如陂陀之委迤,走于原隰,循勢所趨,每降愈下。
頹波曲折,殊有可得而微論者。
(一) 王弼之學,原于荊州。
時稱劉表之在荊州也,廣開雍泮,親行鄉射,設俎豆,陳磬彜,鴻生巨儒,朝夕講誨,雖洙泗之間,學者所集,方之蔑如。
深愍末學遠本離質,乃令諸儒改定《五經章句》,删刬浮辭,芟除煩重,贊之者用力少,而探微知機者多。
(嚴輯《全三國文》卷五十六《劉鎮南碑》)又謂其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母闿宋忠等撰定《五經章句》,謂之後定。
(《三國志》裴注引《英雄記》)《隋書·經籍志》劉表有《周易章句》五卷,梁有宋忠注《周易》十卷。
弼父業乃劉表外孫,則弼之易學,遠有端緒。
其兼通老子,亦時風率然。
荊州既儒雅所萃,而别駕劉先以好黃老著。
鐘會與王弼同時,其父鐘毓,即為《周易老子訓》。
會稚年,四歲授《孝經》,七歲誦《論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歲誦《易》,十二歲誦《春秋左氏傳》《國語》,十三歲誦《周禮》《禮記》,(《三國志·鐘會傳》裴注引會作其母傳)此可窺當時士族家教之一斑。
然會之自稱,"涉獵衆書,特好易老子。
"即此可征時尚。
意弼之于會,學業塗轍,亦無大異。
弼方弱冠,造吏部郎裴徽,徽問弼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聖人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
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無,所不足。
然則當時固不許老子為聖人,此裴徽王弼之所同也。
特王弼說聖人,即以老子之所稱尚于無者說之,故曰"聖人體無,老于是有者,恒言無,乃其所不足",是弼之視老子,固猶下于聖人一等矣。
蓋弼之尊孔,乃是承續前傳,而内實宗老,則亦衰世風情之大趨,此其所以開啟後學也。
弼既注《易》,又注《老》,殆謂《老子》義通《周易》,此其所尊,固猶在儒,而特以《老子》義通之,尚非背儒而尊老也。
《世說》注引《文章叙錄》,謂:"自儒者論以老子非聖人,絕禮棄學,何晏說與聖人同,著論行于世。
"又引《魏氏春秋》雲:"何晏善談易老。
"此亦進老子于儒門,意徑與王弼略似。
《世說》雲:"何晏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乃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
遂以所著為道德論。
"是王何二人論學宗旨相同也。
《世說》又曰:"王弼未弱冠,往見晏,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理極,可得複難否?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
"然《魏氏春秋》又雲:"弼論道約美不如晏,然自然出拔過之。
"則王何在當時,固是并駕齊驅,一時瑜亮,不得謂晏之必屈于弼也。
《晉書·王衍傳》謂:"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按此處疑衍一為字)為本。
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
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
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
"竊謂王何之學,論其傳統大趨,則猶是儒學也。
而兩人乃獨标無字以為天地萬物之本者,此緣兩漢以來,儒生言經籍,率羼以陰陽五行,謂天地萬物,皆本原于五天帝,五天帝遞相主令,而宇宙萬物燦然分别。
東漢王充以下,此義遂成诤點。
王何援無說經,正以蕩滌漢儒陰陽谶緯之謬悠。
至于後世流蕩不反,崇尚虛無,固不得盡以歸罪二人也。
孫盛之評王易曰:"易之為書,窮神知化。
弼以附會之辨,而欲籠統玄旨,故其叙浮義則麗辭溢目,造陰陽則妙赜無閑,至于六爻變化,群象所效,日時歲月,五氣相推,弼皆刊落,多所不關。
雖有可觀,恐将泥于大道。
"(《三國志》裴注引)此乃孫氏猶守漢儒舊轍,故無契于弼之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刊落蕪穢,直造淵微之深旨耳。
王弼既以天地萬物為原本于無,何晏申其說,創為聖人無喜怒哀樂論,鐘會等皆述之,而弼獨與不同。
謂
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
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
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于物者也。
今以其無累,便謂不複應物,失之多矣。
(《三國志·鐘會傳》裴注引何劭為《王弼傳》。
) 輔嗣此論,遙與北宋程伯子定性之旨扶同,則烏見其為獨祖老莊,背離儒統乎? 何晏魏之宗戚。
幼有夙惠。
七歲在魏宮,魏武奇愛之,欲以為子。
晏畫地自處其中,人問之,曰:"何氏之廬也。
"年壯仕進,心存魏室,死于曹爽之難,殆亦忠節之士。
嘗著五言詩以言志,曰:
常畏大網羅,憂禍一旦并。
豈若集五湖,從流唼浮萍。
永甯曠中懷,何為怵惕驚。
此猶阮嗣宗之《詠懷》矣。
蓋在當時,如夏侯太初,何平叔,皆非不知禍難之方臨。
其不能引身而退,亦自有難言者。
乃為易世史臣之所誣蔑,宋葉正則清錢大昕皆白其冤。
(葉說見《習學記言》,錢說見《潛研堂集·何晏論》)餘考其學,蓋亦儒家之矩矱。
晏所集《論語》注,本由五人同撰,孫邕曹羲荀??鄭沖與晏而五。
邕學詣不詳,(《通典》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