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魏晉玄學三宗
關燈
小
中
大
十八僅存孫邕合朔有違錯一節,在其領太史令時。
)羲爽之從弟,舊史于爽晏多诋毀,獨于羲無貶辭。
謂爽數與晏等縱酒作樂,羲深以為憂,數谏止之。
又著書三篇,陳驕淫盈溢之緻禍敗,辭旨甚切。
不敢斥爽,托戒諸弟。
今惜其文不傳。
或羲自戒弟,而史臣曲謂之斥爽。
其謂爽晏數縱酒而羲數谏,亦未必盡可信。
晏與羲既同撰《論語集解》,同道之朋,豈必一驕淫而一檢括?今羲文存者有《至公論》,(見嚴輯《全三國文》卷二十)主厲清議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
謂私情難統,至公易行。
則其納交平叔,豈果比私之偶然哉?其申蔣濟叔嫂服議,與何晏難蔣濟《叔嫂無服論》(《全三國文》卷三十九)持義正反,要之皎然皆儒學傳統,則無疑也。
??彧子,佐命晉室,位至太尉。
《晉書·??傳》,稱其性至孝,與扶風王駿論仁孝孰先,又難鐘會易無互體,見稱于世。
又雲??明三禮,知朝廷大儀。
則??亦守儒統者。
何劭為《荀粲傳》,雲粲諸兄并以儒術論議,而粲獨好言道。
(見《三國志》注引)亦??為儒家之一證。
史又稱??無質直之操,惟阿意苟合于荀勖賈充間,此??之所得以成其為佐命之元老也。
沖亦晉室佐命,史稱其清恬寡欲,耽玩經史,遂博究儒術,及百家之言。
高貴鄉公講《尚書》,沖執經親授。
證沖亦守儒業。
史又稱沖以儒雅為德,莅職無幹局之譽。
又曰:沖雖位階台輔,而不預世事。
此亦沖之得獲自全于易代之際者也。
《論語集解》,由此五人同撰,知何晏在當時,亦自确然守儒者之業。
其表谏齊王,謂:"善為國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措。
故為人君者,所與遊必擇正人,所觀覽必祭正象,放鄭聲而弗聽,遠佞人而弗近,然後邪心不生,而正道可弘"。
(《三國志·齊王芳紀》)。
此豈非卓然儒家之正論乎?故知史臣誣辭,不盡可據。
今觀《集解》所申,大抵樸遫有畔岸,亦未見其盡為離經違道之怪辭也。
《集解》集諸家善說,有不安者頗為改易,然不甚多,抑不知其果為晏一人之辭否?今考其釋性與天道,(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曰:性者,人之所受以生者。
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也。
深微,故不得而聞也。
此以自然日新說天道,較之漢儒未為短劣。
其釋知我者其天乎(憲問),曰: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己也。
其釋一貫(衛靈公),曰:善有元,事有會。
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緻。
知其元,則衆善舉矣。
故不待多學,一以知之也。
此與弼之注《易》,辭旨略同,殆晏自有取于弼也。
其釋天命,釋大人,釋聖人之言(季氏),曰:順吉逆兇,天之命也。
大人即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者也。
深遠不可易知,則聖人之言也。
其釋德不孤(裡仁),曰:方以類聚,同志相求。
其釋利命與仁(子罕),曰:利者,義之和也。
凡此諸條,皆《集解》自下己意,而多引《易傳》,此證平叔輔嗣,均主以《老子》通《周易》,即以《周易》闡儒義。
所為祖述老莊,以天地萬物為原本于無者,其宏旨密意,正可于此觇之。
又其釋不遷怒(雍也),曰:凡人任情,喜怒違理。
顔淵任道,怒不過分,怒當其理,不移易也。
平叔初主聖人無喜怒哀樂,此殆聞輔嗣陳論勝己,故乃改而從之也。
至其釋學如不及(泰伯),曰:學自外入,至熟乃可長久。
此頗近嵇康難張遼叔自然好學論。
然曰至熟乃可長久,則顯循儒統,異乎老氏之絕學無憂。
其釋志道據德(述而),曰:道不可體,故志之。
德有成形,故可據。
其釋回也屢空(先進)引一說曰:空猶虛中。
此等皆以莊老說儒書。
然自《易》《庸》以來,儒道相引,淵源固已有自。
即下逮宋儒,言若此類,猶複不少。
固不足以摘此疵病,必謂其離逆儒門也。
(二) 阮籍嵇康之學,則頗與王何異趣。
輔嗣注《易》,平叔解《論語》,皆顯遵儒轍。
阮嵇則非薄經籍,直談莊老,此一異也。
王何喜援老子,少及莊周。
阮嵇則莊老并稱,而莊周尤所尊尚。
此二異也。
故嗣宗為《達莊論》(嚴輯《全三國文》卷四十五),深笑??紳之徒,誦乎六經之教,習乎吾儒之迹者,而曰:彼六經之言,分處之教也。
莊周之雲,緻意之辭也。
然嗣宗尚有《通易論樂論》,其于六籍儒學,雖意存軒轾,固未割絕鄙棄。
而叔夜尤激蕩,乃曰:每非湯武而薄周孔。
又曰: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學,又讀莊老,重增其放。
又曰:老子莊周,是吾師也。
(《與山巨源絕交書》) 既尊奉莊老,而又明斥儒籍。
又曰:甯如老聃之清靜微妙
)羲爽之從弟,舊史于爽晏多诋毀,獨于羲無貶辭。
謂爽數與晏等縱酒作樂,羲深以為憂,數谏止之。
又著書三篇,陳驕淫盈溢之緻禍敗,辭旨甚切。
不敢斥爽,托戒諸弟。
今惜其文不傳。
或羲自戒弟,而史臣曲謂之斥爽。
其謂爽晏數縱酒而羲數谏,亦未必盡可信。
晏與羲既同撰《論語集解》,同道之朋,豈必一驕淫而一檢括?今羲文存者有《至公論》,(見嚴輯《全三國文》卷二十)主厲清議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
謂私情難統,至公易行。
則其納交平叔,豈果比私之偶然哉?其申蔣濟叔嫂服議,與何晏難蔣濟《叔嫂無服論》(《全三國文》卷三十九)持義正反,要之皎然皆儒學傳統,則無疑也。
??彧子,佐命晉室,位至太尉。
《晉書·??傳》,稱其性至孝,與扶風王駿論仁孝孰先,又難鐘會易無互體,見稱于世。
又雲??明三禮,知朝廷大儀。
則??亦守儒統者。
何劭為《荀粲傳》,雲粲諸兄并以儒術論議,而粲獨好言道。
(見《三國志》注引)亦??為儒家之一證。
史又稱??無質直之操,惟阿意苟合于荀勖賈充間,此??之所得以成其為佐命之元老也。
沖亦晉室佐命,史稱其清恬寡欲,耽玩經史,遂博究儒術,及百家之言。
高貴鄉公講《尚書》,沖執經親授。
證沖亦守儒業。
史又稱沖以儒雅為德,莅職無幹局之譽。
又曰:沖雖位階台輔,而不預世事。
此亦沖之得獲自全于易代之際者也。
《論語集解》,由此五人同撰,知何晏在當時,亦自确然守儒者之業。
其表谏齊王,謂:"善為國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措。
故為人君者,所與遊必擇正人,所觀覽必祭正象,放鄭聲而弗聽,遠佞人而弗近,然後邪心不生,而正道可弘"。
(《三國志·齊王芳紀》)。
此豈非卓然儒家之正論乎?故知史臣誣辭,不盡可據。
今觀《集解》所申,大抵樸遫有畔岸,亦未見其盡為離經違道之怪辭也。
《集解》集諸家善說,有不安者頗為改易,然不甚多,抑不知其果為晏一人之辭否?今考其釋性與天道,(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曰:
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也。
深微,故不得而聞也。
此以自然日新說天道,較之漢儒未為短劣。
其釋知我者其天乎(憲問),曰:
其釋一貫(衛靈公),曰:
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緻。
知其元,則衆善舉矣。
故不待多學,一以知之也。
此與弼之注《易》,辭旨略同,殆晏自有取于弼也。
其釋天命,釋大人,釋聖人之言(季氏),曰:
大人即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者也。
深遠不可易知,則聖人之言也。
其釋德不孤(裡仁),曰:
其釋利命與仁(子罕),曰:
凡此諸條,皆《集解》自下己意,而多引《易傳》,此證平叔輔嗣,均主以《老子》通《周易》,即以《周易》闡儒義。
所為祖述老莊,以天地萬物為原本于無者,其宏旨密意,正可于此觇之。
又其釋不遷怒(雍也),曰:
顔淵任道,怒不過分,怒當其理,不移易也。
平叔初主聖人無喜怒哀樂,此殆聞輔嗣陳論勝己,故乃改而從之也。
至其釋學如不及(泰伯),曰:
此頗近嵇康難張遼叔自然好學論。
然曰至熟乃可長久,則顯循儒統,異乎老氏之絕學無憂。
其釋志道據德(述而),曰:
德有成形,故可據。
其釋回也屢空(先進)引一說曰:
此等皆以莊老說儒書。
然自《易》《庸》以來,儒道相引,淵源固已有自。
即下逮宋儒,言若此類,猶複不少。
固不足以摘此疵病,必謂其離逆儒門也。
(二) 阮籍嵇康之學,則頗與王何異趣。
輔嗣注《易》,平叔解《論語》,皆顯遵儒轍。
阮嵇則非薄經籍,直談莊老,此一異也。
王何喜援老子,少及莊周。
阮嵇則莊老并稱,而莊周尤所尊尚。
此二異也。
故嗣宗為《達莊論》(嚴輯《全三國文》卷四十五),深笑??紳之徒,誦乎六經之教,習乎吾儒之迹者,而曰:
莊周之雲,緻意之辭也。
然嗣宗尚有《通易論樂論》,其于六籍儒學,雖意存軒轾,固未割絕鄙棄。
而叔夜尤激蕩,乃曰:
又曰:
又曰:
(《與山巨源絕交書》) 既尊奉莊老,而又明斥儒籍。
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