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老太極無極義

關燈
《莊子》内篇《大宗師》始言太極。其言曰:

    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六極又見于内篇《應帝王》,

    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

    是也。又見于外篇《天運》,曰:

    天有六極五常。

    司馬彪雲:"六極,四方上下也。"俞樾曰:"此即《洪範》之五福六極。"《天運》乃後起之篇,疑說六極當以俞樾說為是。司馬之說,移以釋《大宗師》《應帝王》則谛矣,未可說此《天運》之六極也。《天運》篇又雲:

    充滿天地,包裹六極。

    此則亦當如司馬氏之說。

    又有稱八極,外篇《田子方》:

    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又有稱西極,《田子方》:

    日出東方而入于西極。

    是也。凡所謂六極八極西極者,皆遠而無所至極義。知《大宗師》篇太極與六極連文,亦當指空間。下文先天地生,長于上古,乃始指時間。

    然則又何謂在太極之先乎?按郭象注:

    道無所不在,故在高為無高,在深為無深,在久為無久,在老為無老。且上下無不格者,不得以高卑稱。内外無不至者,不得以表裡名。與化俱移者,不得言久。終始無常者,不可謂老。

    據是,則《莊子·大宗師》原文,應作在太極之上,而後人妄易以先字耳。

    《莊子》書又屢言無極有極,如曰:

    其言猶河漢而無極。(《逍遙遊》)

    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大宗師》,此語又見于《田子方》)。

    孰能登天遊霧,桡桃無極。(《大宗師》)

    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在宥》)

    澹然無極,而衆美從之。(《刻意》)

    精神四達旁流,無所不極。(《刻意》)

    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極。(《在宥》)

    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議其有極。(《則陽》)

    然則《莊子》書言極字,皆至極義,非有其他深解。莊子又屢言無窮無竟無端無涯,皆猶其言無極,特見遙邃之趣。

    至《老子》書言無極,曰: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

    王弼注:"不可窮也。"則此亦無窮之常義。又曰: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蓋老子尚古,故謂古之極,其湻樸之德足以配天也。則《老子》書用極字,亦皆常義,非有深解也。

    極字之具有玄義,實始《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釋文,"太極,天也。"此實本《莊子·大宗師》太極之上一語來。然莊子言太極六極,猶其言天地上古,此本常語,而《易·系辭》之太極兩儀,則漸染有玄義,而成為一專名。又《易·系》雲:"三極之道。"指天地人為三極,此極字亦不能作常義解。于是乃始有《洪範》之皇極。知《洪範》決為晚出書,疑當在《老子》後,或更出《易·系》後也。

    後人言太極無極,其大義則顯本《易·系》《洪範》。太極無極皆成一玄名,而此玄名,又若為宇宙間所實有。雖其語源固出于莊老,然其涵義則實創自儒家也。此亦後起儒家彙通莊老道家言而增成其形上之一境界之一例,為治中國思想史者所當注意。凡以見中國後起思想,頗多會合儒道而另辟一新境界。若必剔除莊老道家義,而專從儒家孔孟原始義,則不能有此等觀念與境界之開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