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雜篇言性義
關燈
小
中
大
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可見此所謂性命之情,即猶其所謂德也。
而性命連文,蓋必尤晚出于《中庸》矣。
又《在宥》雲: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
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怆囊而亂天下也。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莅天下,莫若無為。
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
《天運》雲: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暌山川之精,中堕四時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
鮮規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 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
今按:此四語義深至。
時不可止,道不可壅,則正是盛德大業之所由興也。
若誠知此,又何必主反本而複初乎?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此二語當善參。
若鹵莽滅裂而诿謂性之不可易,命之不可變,則其語似是而實非,蓋已不知有大化,而亦惟故之求矣。
《刻意》篇亦雲:"水之性,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
"然則又何以謂德之愈下及于後世而愈衰乎?《天運》篇又言孔子告老子曰:"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
"學老莊者,必主反本複初,是即不與化為人也。
若果深究《莊子》七篇與《老子》五千言陳義之相異,則此等偏陷,實多本于《老子》書,而《莊子》内篇固少此失。
故老莊之徒凡言性命,往往指其最先之本初言,此皆可謂承襲自《老子》,厥後惟王船山駁斥之最精到。
戴東原亦有見于此,而宋儒則轉反有誤涉老莊以闡孔孟之病。
此非細分别而究極言之,則不易得其異同得失之所在也。
《莊子》外篇既以最先之本初言德,言命,言性,故謂仁義非人性。
如《骈拇》雲: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
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
夫屬其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
《天地》雲: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
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 外篇作者誤謂仁義非人性,此乃《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之說耳。
若果如此說之,則決不能有富有之大業,決不能有日新之盛德。
而宋儒受其影響,故程伊川遂謂性中何嘗有孝弟來。
在伊川之意,乃主仁義是性,而孝弟則非性。
蓋伊川以仁義屬于德,而孝弟則屬于事,故謂孝弟是人生以後事,非性中所有。
此在莊老之徒,恥通于事,尚可如此說之。
宋儒既不恥通于事,然則何為仍必分别事與性言之乎?此即朱子所以必别理與氣而言之之旨也。
此後亦惟船山能深辨之。
蓋船山深于易,又深于老莊,故能微辨其異同得失也。
外篇作者,既主原始本初者是德是性,而人事行為,皆屬後起。
又人事行為,可以害德,可以傷性,故遂主即以身與生言性,蓋身與生亦人之最先本初所有也。
如《骈拇》雲: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号,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
伯夷……盜跖……二人者,所犯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
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矣。
《天地》篇亦雲: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二曰五聲亂耳,……三曰五臭薰鼻,……四曰五味濁口,……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凡此皆即以生與身謂性之說也。
後世道家循此失而益甚,遂以長生之術為歸真返樸脩性保命之學矣。
此尤道家思想之愈歧而愈失其本旨者。
而亦可謂其說之承襲于《老子》書者,尤深于其承襲于《莊子》之内篇也。
其他外篇言性,為本篇所未及稱舉者,尚可得十許條,然大義不越如上舉,故不備列焉。
可見此所謂性命之情,即猶其所謂德也。
而性命連文,蓋必尤晚出于《中庸》矣。
又《在宥》雲:
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怆囊而亂天下也。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莅天下,莫若無為。
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
《天運》雲:
鮮規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 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
今按:此四語義深至。
時不可止,道不可壅,則正是盛德大業之所由興也。
若誠知此,又何必主反本而複初乎?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此二語當善參。
若鹵莽滅裂而诿謂性之不可易,命之不可變,則其語似是而實非,蓋已不知有大化,而亦惟故之求矣。
《刻意》篇亦雲:"水之性,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
"然則又何以謂德之愈下及于後世而愈衰乎?《天運》篇又言孔子告老子曰:"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
"學老莊者,必主反本複初,是即不與化為人也。
若果深究《莊子》七篇與《老子》五千言陳義之相異,則此等偏陷,實多本于《老子》書,而《莊子》内篇固少此失。
故老莊之徒凡言性命,往往指其最先之本初言,此皆可謂承襲自《老子》,厥後惟王船山駁斥之最精到。
戴東原亦有見于此,而宋儒則轉反有誤涉老莊以闡孔孟之病。
此非細分别而究極言之,則不易得其異同得失之所在也。
《莊子》外篇既以最先之本初言德,言命,言性,故謂仁義非人性。
如《骈拇》雲:
《天地》雲:
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 外篇作者誤謂仁義非人性,此乃《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之說耳。
若果如此說之,則決不能有富有之大業,決不能有日新之盛德。
而宋儒受其影響,故程伊川遂謂性中何嘗有孝弟來。
在伊川之意,乃主仁義是性,而孝弟則非性。
蓋伊川以仁義屬于德,而孝弟則屬于事,故謂孝弟是人生以後事,非性中所有。
此在莊老之徒,恥通于事,尚可如此說之。
宋儒既不恥通于事,然則何為仍必分别事與性言之乎?此即朱子所以必别理與氣而言之之旨也。
此後亦惟船山能深辨之。
蓋船山深于易,又深于老莊,故能微辨其異同得失也。
外篇作者,既主原始本初者是德是性,而人事行為,皆屬後起。
又人事行為,可以害德,可以傷性,故遂主即以身與生言性,蓋身與生亦人之最先本初所有也。
如《骈拇》雲:
伯夷……盜跖……二人者,所犯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
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矣。
《天地》篇亦雲: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凡此皆即以生與身謂性之說也。
後世道家循此失而益甚,遂以長生之術為歸真返樸脩性保命之學矣。
此尤道家思想之愈歧而愈失其本旨者。
而亦可謂其說之承襲于《老子》書者,尤深于其承襲于《莊子》之内篇也。
其他外篇言性,為本篇所未及稱舉者,尚可得十許條,然大義不越如上舉,故不備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