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雜篇言性義
關燈
小
中
大
人事之盡,又貴能不違逆于天性與自然。
苟其違逆于天性與自然,此乃孟子之所謂鑿也。
鑿不可有,而導不可無。
此篇雲"從水之道而不為私",此即善導而不為鑿矣。
善導之,則善盡之以達于命,而全于自然矣。
《達生》篇此節,以故與性與命三者層累言之,亦一貫言之,此與孟子言性大旨,正可相通。
雖其始乎故,而長成乎性與命,則究為故之當重乎,抑性與命之當重乎?若果知性與命之當重,則日新之與富有,盛德之與大業,亦即大命之自然也。
此乃所謂無為而無不為,而豈蹈常襲故者之所與知乎?亦豈鹵莽滅裂者之所能企乎? 《達生》篇又言之,曰: 彼将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蓋所謂性者,正是萬物之所由始,亦是萬物之所于終。
惟盡性而後能合德,此即所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也。
至于命,即通乎物之所造矣。
通于物之所造,而猶謂之非自然乎? 王船山有雲:"《達生》篇于諸外篇中,尤為深至。
雖雜引博喻,而語脈自相貫通。
其文詞沉邃,足達微言。
雖或不出莊子之手,要得莊子之真者所述。
"今按外篇言性,亦惟上引《達生》兩節較深至,他篇少可比并。
然必謂其出莊子手,則未有确證。
或是後之治莊學者,又會通之于孟子,而始獲造此義也。
茲再雜引外篇中他處言性者略說之。
《天地》篇有雲:泰初有無,無有無名。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
今按此條舉德為最先,命次之,形又次之,性最後。
因儒家自孟子以來,尚言性命,故習為莊老之說者,必舉德字以駕于命之上,又舉形以列乎性之先,又主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是即同于此無有無名之無也。
此等語,顯見是糅雜儒道,牽強裝點,而實無甚深義旨。
故乃陷于模糊惝恍,不可捉摸。
使誠有志于修性育德者,真于何處下手乎?此文淺薄,治莊老者,果于此等處求從入之途,必将茫然不得其所入,又将漫然無所歸。
然以此文較之《天道》《天運》諸篇,尚為差善矣。
故治莊老之學者,先貴能分别莊老,又貴能分别《莊子》外雜諸篇于莊老之外,又貴能就于外雜諸篇而一一分别之,一一識其深淺高下,以及其是非得失之所在,而後始能會通以觀,以求所謂道家之宗趣,以與儒家之說相參究。
此貴心知其意,非可刻劃穿鑿以求。
而要之;汗漫混并而一說之者,則鮮乎其可以有得耳。
《繕性》篇有雲:……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于心。
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複其初。
今按此文論性,顯與儒義對立。
舉其要旨,一則分心與性而對說之,以性屬天,以心屬人,故荀子曰:"莊子知有天而不知人。
"此等處,正是其流弊也。
孟子雖曰盡心知性,然非心性對說,必尊性而斥心也。
厥後宋儒程朱一派,頗受道家心性對說之影響,而陸王無此失。
此學者所當深究而微辨之者也。
二則蔑文與博,此乃老子絕學無憂之旨爾。
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達巷黨人稱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孟子曰:"由博反約。
"《中庸》亦言"博學之",文之與博,皆儒義所重,而為莊老道家所不喜。
此後宋儒程朱一派尚重文重博,尤以朱子為然,而陸王一派則轉喜文滅質博溺心之旨。
此又學者所當深究而微辨也。
三則主反本複初。
清儒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辨宋學,即由此發端,謂複初乃道家義,非孔孟義。
戴氏此辨甚有見,此乃宋儒受道家影響之顯然者。
然如上引《達生》篇呂梁蹈水之丈夫一節,固無此失矣。
四則鄙薄治化,謂其??淳散樸,
苟其違逆于天性與自然,此乃孟子之所謂鑿也。
鑿不可有,而導不可無。
此篇雲"從水之道而不為私",此即善導而不為鑿矣。
善導之,則善盡之以達于命,而全于自然矣。
《達生》篇此節,以故與性與命三者層累言之,亦一貫言之,此與孟子言性大旨,正可相通。
雖其始乎故,而長成乎性與命,則究為故之當重乎,抑性與命之當重乎?若果知性與命之當重,則日新之與富有,盛德之與大業,亦即大命之自然也。
此乃所謂無為而無不為,而豈蹈常襲故者之所與知乎?亦豈鹵莽滅裂者之所能企乎? 《達生》篇又言之,曰: 彼将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蓋所謂性者,正是萬物之所由始,亦是萬物之所于終。
惟盡性而後能合德,此即所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也。
至于命,即通乎物之所造矣。
通于物之所造,而猶謂之非自然乎? 王船山有雲:"《達生》篇于諸外篇中,尤為深至。
雖雜引博喻,而語脈自相貫通。
其文詞沉邃,足達微言。
雖或不出莊子之手,要得莊子之真者所述。
"今按外篇言性,亦惟上引《達生》兩節較深至,他篇少可比并。
然必謂其出莊子手,則未有确證。
或是後之治莊學者,又會通之于孟子,而始獲造此義也。
茲再雜引外篇中他處言性者略說之。
《天地》篇有雲: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脩
今按此條舉德為最先,命次之,形又次之,性最後。
因儒家自孟子以來,尚言性命,故習為莊老之說者,必舉德字以駕于命之上,又舉形以列乎性之先,又主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是即同于此無有無名之無也。
此等語,顯見是糅雜儒道,牽強裝點,而實無甚深義旨。
故乃陷于模糊惝恍,不可捉摸。
使誠有志于修性育德者,真于何處下手乎?此文淺薄,治莊老者,果于此等處求從入之途,必将茫然不得其所入,又将漫然無所歸。
然以此文較之《天道》《天運》諸篇,尚為差善矣。
故治莊老之學者,先貴能分别莊老,又貴能分别《莊子》外雜諸篇于莊老之外,又貴能就于外雜諸篇而一一分别之,一一識其深淺高下,以及其是非得失之所在,而後始能會通以觀,以求所謂道家之宗趣,以與儒家之說相參究。
此貴心知其意,非可刻劃穿鑿以求。
而要之;汗漫混并而一說之者,則鮮乎其可以有得耳。
《繕性》篇有雲:
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複其初。
今按此文論性,顯與儒義對立。
舉其要旨,一則分心與性而對說之,以性屬天,以心屬人,故荀子曰:"莊子知有天而不知人。
"此等處,正是其流弊也。
孟子雖曰盡心知性,然非心性對說,必尊性而斥心也。
厥後宋儒程朱一派,頗受道家心性對說之影響,而陸王無此失。
此學者所當深究而微辨之者也。
二則蔑文與博,此乃老子絕學無憂之旨爾。
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達巷黨人稱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孟子曰:"由博反約。
"《中庸》亦言"博學之",文之與博,皆儒義所重,而為莊老道家所不喜。
此後宋儒程朱一派尚重文重博,尤以朱子為然,而陸王一派則轉喜文滅質博溺心之旨。
此又學者所當深究而微辨也。
三則主反本複初。
清儒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辨宋學,即由此發端,謂複初乃道家義,非孔孟義。
戴氏此辨甚有見,此乃宋儒受道家影響之顯然者。
然如上引《達生》篇呂梁蹈水之丈夫一節,固無此失矣。
四則鄙薄治化,謂其??淳散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