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論孟莊兩家論人生修養

關燈
中國學術,原本先秦,而儒道墨三家為之宗:研究人生修養,尤為中國學術精華,顧墨家于此獨缺,以此其流亦不暢。

    儒道兩家,各擅勝場。

    孟轲莊周,俱臻絕詣。

    兩人學術雖相異,而生世則同,故其議論意境,有相違,亦多相似。

    相合而觀,殆可範圍此後二千年論人生修養之大途轍,而莫能自外。

    爰為比列而并論之如次。

     孟子道性善,而曰:"盡心可以知性,盡性可以知天。

    "《莊子》内篇不言性,外雜篇偶及之,然此乃晚起學莊者之所為。

    惟莊子言天言自然,自然與性,皆上本于天。

    故莊之與孟,其學皆尊天。

    惟莊周混同人物,平等一視。

    其意境較孟子尤恢宏,而稍不切于人事矣。

    抑苟既尊天,則若無事于修養。

    而孟莊二子,乃皆特以言修養見長。

    此其所以為深至也。

     倘有人焉,彼能一任其天,更不為外界事物所屈抑,所轉移,而其心天行,得以徹底發展其自我内心自由之伸舒,獨行吾心,上達天德,此又何需所謂修養者?不知此正最有待于修養工夫,非大智大勇,能戰勝一切,超脫一切者不辦。

    正惟此等人,乃最需修養,而所謂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亦期能達至于此等境界而已。

    孟莊正同為此等人物,皆同抱此等意境,實同為孔墨以下,家言得勢,遊士奮興之時代要求下産生,實同為此下二千年中國智識分子從事人生修養者,建樹其最高之标的。

    而此二家論修養之終極意義則大有辨。

    今先論孟子。

     《孟子》書中提及人生修養之至高人格,則曰大丈夫,亦曰大人,以與小人小丈夫對。

    《孟子》曰: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達道。

    得志,與民由之。

    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故孟子意想中之大丈夫,必确然具有大智大勇,能戰勝一切,超脫一切,不為外界事物所屈抑,所轉移,而其自我内心,乃獲有一種極充分之自由伸舒者。

    而所以得跻此境界,言其工夫,要之不外兩端。

    一曰"養心",一曰"養氣"。

    心指其内存者言,氣指其外發者言。

    二者交相養,而中國儒家所理想之修養工夫,大體具是矣。

     《孟子》曰: 我四十不動心。

     又曰: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此章,論養心養氣工夫,最精最備。

    欲明養氣,當知養勇。

    勇即氣之征也。

    而養勇之至,亦即可以不動心。

    故知善養吾浩然之氣之與不動心,特所由言之内外異其端,而同歸于一詣,非截然為兩事也。

     孟子言養勇,舉示兩方式。

    一曰北宮黝之養勇,一曰孟施舍之養勇。

    而曰:"北宮黝似子夏,孟施舍似曾子。

    "此由養勇工夫而上達會通于養氣養心,再以歸趨于人生修養之終極,則曰"孔子之大勇"。

    所謂浩然之氣之與不動心,則皆大勇也。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

    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

    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

    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

    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

    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今觀兩人之異點,北宮黝蓋以報複為主,乃一種不吃虧主義,不受辱主義,亦即一種争強主義也。

    而孟施舍則以内心無懼為主,此乃一種不怯弱主義,亦即一種不怕主義也。

    必求報複不吃虧,不受辱,則其權不盡在我。

    僅求無懼不怯弱,此隻盡其在我而已足。

    故孟子贊孟施舍為守約也。

    蓋北宮黝之所養,其支撐完成之點,猶微嫌于偏傾向外。

    孟施舍較側重于我自心之内部,則其權操在己。

    故就其養勇工夫之表現在外者言,二人若無大不同。

    然就于工夫之透進向裡言,則北宮黝僅止于氣,孟施舍已觸及于心,淺深之間,固有辨矣。

    至于孔子之大勇,則曰: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以此較之孟施舍,更為轉入内心深處。

    孟施舍僅求對外能無懼,不怯弱,而尚未能把握到使吾心所以能對外無懼不怯弱之本原所在。

    故孟施舍之養勇工夫,其最高境界,亦仍僅止于養氣,而固不足與語夫養心也。

    故孟子又曰: 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

     蓋守氣仍屬外邊事。

    曾子知反身循理,工夫轉向自心内層。

    故所養愈在内,則所守愈約也。

     抑且北宮黝與孟施舍二子之養勇,其事乃為勇而養,究其極亦僅止于為一勇士。

    孔子曾子,則初不為勇而自勇。

    夫勇亦人生美德,然修德者,固不當僅限于有勇。

    若求大勇,則需集義。

    集義者,即自反而縮也。

    自反而縮,則行無不謙于己心。

    行無不嫌于己心,則其氣無餒。

    其氣無餒,斯不期勇而勇自至。

    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

    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

    "養氣而至于是,斯為養氣之極緻。

    然其工夫則不盡在養氣上。

    蓋集義工夫尤貴知言。

    若處言論龐雜,思想紛歧之世,而我不能剖辨群言之是非,與其得失之所在,則吾心終不免有惶惑失主之患,有舍是從非之暗。

    苟如是,則"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

    于吾内心本原處,苟已受病,其病必暴露于外而不可掩。

    如是,又何義之能集?夫義者,即吾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