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論孟莊兩家論人生修養

關燈
裁制。

    苟非辨析是非,明白曉暢,則吾心之裁制必有失。

    裁制有失,而謂其行事可以合道合義,無是理也。

    行事不合道,不合義,而謂吾心可以無慊,吾氣可以無餒,此則最多僅為一守氣不示弱之勇士而止,非所語于大丈夫也。

    故大勇必濟之以大智,養氣必本之于養心。

    故孟子自稱:"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朱子曰:"知言者,即盡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莫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

    "可見孟子論修養,乃由内以達外。

    心為主而氣為副。

    故曰:"志至焉,氣次焉。

    "志即心之所至也。

    故孟子此章,開宗明義,提絜綱領,即曰"我四十不動心"。

    朱子曰:"孔子四十而不惑,亦不動心之謂。

    "可見孟子之不動心,非可易企。

    否則告子亦不動心,養勇者亦可以不動心。

    然苟深透一層而直探其本原,則不動心由于不惑,由于知言養氣,自非大智不能當。

    我故曰非大智大勇不辦也。

     孟子之論養心,又曰: 養心莫善于寡欲。

    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

     蓋寡欲則自不易為外物所屈抑,所轉移,而自我内心,始可獲得其高度自由之伸舒,故曰雖有不存焉者寡矣。

    蓋此心之存,即至大至剛以直之氣之所由生也。

    必如是而後可以成為獨行其道之大丈夫。

    亦必能獨行其道者,乃始可以一旦得志而與民由之。

    否則,在己先已不能獨行其道,而妄曰與民由之,此必為一閹然媚世之鄉願。

    鄉願則妾婦小人之流,一切以随順世俗為主,又何事于人生之修養乎? 今問如何而能寡欲,孟子則教人以思,人必能思而後始可以知言。

    固未有其人不能思而謂其能知言者。

    孟子曰: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此天之所以與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則小者弗能奪也。

    此為大人而已矣。

     可見大人之事貴于能思,孟子教人養心,即教人以思耳。

    心能思,則卓然見有我,始不為外物所引蔽。

    不為外物引蔽,乃始見其大。

    孟子又曰: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之心又何心乎?蓋赤子之心,即一種未與外物相交時之心境也。

    赤子之心雖若不能思,然其良知良能,"不思而得,不慮而知",以其尚未與物相交接,引蔽尚少,此心尚得自由伸舒。

    大人之用心,亦不過求複此未為外物引蔽,而能自由伸舒之心境而已。

    故孟子又常言朝氣與平旦之氣,又言夜氣。

    夜氣之與平旦之氣,亦即一種未與物接時之境界也。

    換言之,此乃一種超然物外之境界。

    此乃與赤子之心,異形而同情。

    故孟子之言養心與養氣,其主要亦不過求得此境界,使我心常有以超然卓立,而不為外物引蔽。

    此即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而謂此非大智大勇而何哉? 人生修養達此境界,則自見有大樂。

    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蓋王天下,則若所求于外者無不遂。

    然凡所求于外,則皆非人心真樂所存也。

    人心真樂所存,如孟子所舉,首一則系乎天,此非人力所預。

    次二則存乎己,凡所以求知言集義,皆為此而盡力也。

    其三則在乎天人之際。

    所以為教育者,亦惟教之以知言集義,以求其亦能達夫次二之境界而已。

    而惟此三者,乃為吾人内心深處所可感到之真樂也。

    故孟子又曰: 舜視棄天下,若棄敝屣也。

    竊負而逃,遵海而處。

    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

     又曰: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

     曰棄天下如棄敝屣,曰欣然樂而忘天下,又曰在彼者,我得志不為,此皆王天下不與存焉之意。

    然此種境界,已極似道家,極似莊周,此即儒道兩家共同精神之所在,亦即孟莊兩家論人生修養所同有之傾向也。

    然此兩家,畢竟有大異,不可不辯。

    則請再論莊周之言修養者以資比較。

    而此兩家之精神血脈,乃可相映益顯也。

     莊子論人生修養,開宗明義,已見于其内篇首篇之《逍遙遊》。

    懸舉兩字,曰大曰遊。

    彼蓋刻意求大其心胸,以遨遊于塵俗之外。

    是亦有意于求其内心之無限自由伸舒,而不受任何之屈抑與移轉也。

    故其言曰: 之人也,之德也,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又曰: 之人也,物莫之傷。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是其塵垢秕糠,猶将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蓋莊子之人生修養,主于不以物為事,而又必期夫物之莫能傷。

    何為而不以物為事?莊子曰: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夫既其知以為未始有物,則孰肯複弊弊焉以物為事乎?抑若誠為未始有物,則試問又孰為能傷之者乎?此莊子論人生修養之最高理想境界也。

     然而事固不若是其易企,于是于《逍遙遊》之外,又繼之以《養生主》與《人間世》。

    養生,處世,此為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