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道家精神義
關燈
小
中
大
分目
一、《莊子》内篇言精字義
二、《莊子》内篇言神字義
三、《莊子》書言精神二字與儒家言齊聖二字之比較義
四、《老子》書言精字義
五、《老子》書言神字義
六、《莊子》外雜篇中精字神字及精神二字連用義
七、《管子》書内業心術言精神義
八、《呂氏春秋》言精神義
九、淮南王書言精神義
十、司馬談劉向言精神義
十一、《春秋繁露》《白虎通》言精神義
十二、王充《論衡》言精神義
十三、附辨道家言神與儒家言心之區别
精神二字,自先秦沿用迄于近代,成為中國一慣常習用語。
近人至謂中國為精神文明,歐西為物質文明。
蓋分精神與物質為對立之兩觀念,在中國思想界,确有淵源,非出晚近世而始有也。
本文特就精神二字,考究其來曆,分别闡釋其最先之涵義,又約略蹤迹其演變,此亦中國思想史上一特有觀念,為治中國思想者所必當注意也。
考使用精神二字,其事實始于道家,而猶晚出于莊周與老聃。
今先就莊周老聃書考之,則最先精神二字,乃分别使用之,其涵義亦不同。
茲仍鄙見,先莊周,次老子,惟莊書則僅據内篇七篇言。
一、《莊子》内篇言精字義 《莊子》内篇精字僅兩見,一見于《人間世》,曰:"鼓?播精。
"司馬彪曰:"簡米曰精。
"許氏《說文解字》亦曰:"精,擇也。
"簡即簡擇義,簡擇米粒之完整而潔白者,故引申有精白義,有精明義。
如撥雲霧而見青天亦曰精,韓詩于定之方中雲"星精",《史記·天官書》,"天精而見景星",《漢書·李尋傳》,"日月光精",皆是也。
又引申為精粹義。
《漢書·刑法志》,"聰明精粹,有生之最靈。
"又精潔義。
簡擇米粒,使一一皆完整,潔白,大小既略相等,故又引申為精一義,精專義。
《管子·心術》,"中不精者心不治。
"于是此精字乃應用及于對心理狀态之形容。
而求其語源,則皆由簡擇米粒之本義而引申也。
《莊子·内篇·德充符》又雲:"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此處精神二字對文互用,若近以後所常用之精神義。
然就《莊子》原文言,精即指用心之專一。
故莊書所謂勞精,亦猶孟子所謂勞心耳。
此一精字之用法,稍後見于荀子之《解蔽》篇。
其文曰: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
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
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
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
是以辟耳目之欲,而遠蚊虻之聲,閑居靜思則通。
思仁若是,可謂微乎? 此處精字,顯見為精思義。
精思即用思專一也。
故下文又曰:辟耳目之欲,可謂能自強矣,未及思也。
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
夫微者,至人也。
此處精字,顯指精思,即用思之專一。
可見荀子此文用精字,實與《莊子·德充符》語意相通。
莊子之譏惠施曰:"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即指惠施之精思專一于堅白異同一問題也。
而荀子此文,有更可注意者兩點:一則此文用至人二字,顯為承襲莊周。
二則此文用危微二字,亦皆指用心工夫。
上文論舜之治天下有雲:處一危之,其榮滿側。
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
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之。
王念孫曰:舜身行人事,而處以專壹,且時加戒懼之心,所謂危之也。
惟其危之,所以滿側皆獲安榮,此人所知也。
舜心見道,而養以專壹,在于幾微,其心安榮,則他人未知也。
證以下文,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是謂用心于處人事,雖其心常警動,所謂朝惕夕厲,故曰危。
孟子曰:"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事也深。
"可見用心能危,亦為孟子所贊許。
然亦僅止于處人事而已耳。
至于能用其心于處道,則不僅危,而抑且微。
因其用心工夫,乃為人所不易見。
如思仁即是用心于道,此即所謂道心也。
惟無論其用心之危或微,無論其用心之在人事或道,要必閑居靜思乃通,因閑靜乃易使心專壹也。
然則荀子此文用精字,乃指其用思專壹言,更無可疑。
東晉梅賾僞《古文尚書》采用《道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二語,而增之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惟其危與微,故必精與一。
下及宋儒,特喜此四語,稱為堯舜傳心十六字訣。
而分别人心謂指人欲,道心謂指天理,此在《荀子》原書,并無此意。
抑且危字之訓,亦非原義,較之《道經》本旨,相距殊遠矣。
上釋精字義,又可以《莊子·處篇·達生》為證。
《達生》篇雲: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見痀瘘者承蜩,猶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铢锱。
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
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
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
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瘘丈人之謂乎?
此所謂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蜩翼之知者,即荀子所謂辟耳目之欲,遠蚊虻之聲,亦指其用心之專壹也。
用心專壹,即是用心之精,惟其用心精,乃得凝于神。
此神字亦指心知作用言。
凝于神,即是使心知凝聚,則仍謂是用心專壹也。
用心專壹,使心知凝聚,而人心功用乃可達至于一種最高境界,此即謂之神矣。
故《荀子·解蔽》篇亦曰:"心者,神明之主也。
"下至宋儒,常喜言敬,其實敬亦是用心專壹耳。
惟《達生》篇用意,所由異于荀卿者,《達生》篇即以痀瘘丈人之專壹用心于承蜩而謂此亦是道,荀子則不認空石之人之專壹用思于射者而謂其即是道,乃謂此等用心,僅屬人事小技,故亦僅可謂之是人心。
人心之運用,雖其極達于警惕悚動,亦僅可謂之危,而不得謂之微。
用心危者,其事顯見,尚為人所易知,因其就于事而動其心,尚有迹可尋,有隙可窺,故曰危矣而不得曰微也。
惟能用心于道,如思仁,乃與思射異。
思仁不因事而轉動,既無迹可尋,亦無隙可窺,《中庸》之所謂"無聲無臭,純亦不已",庶乎近之。
故不僅是危,又且是微。
因其事隐,為别人所不知。
故《中庸》又雲:"是以君子慎其獨。
"慎獨之獨,即道心之微也。
蓋獨者人所不知,故獨始微矣。
《易大傳》亦曰:"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鬼神通之,即猶《莊子》外篇之所謂凝于神。
惟一則以思射思承蜩者皆為道,而一則必以思仁思義者始是道。
一則以此等用心工夫為聖人,而一則以此等用心工夫為神人。
此後宋儒始改言主敬,又曰"主敬即是主一工夫",然必主一在天理上。
主一在天理上,始是主一在道上,而非主一在事上。
此即道心人心之所由判。
此亦是儒道疆界一分别所在也。
《莊子·外篇·達生》之說,又頗似承襲内篇《養生主》之義而來。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其對文惠君之言曰:臣之所好者,道也。
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方令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
此處庖丁自認其解牛為有道,即猶如痀瘘丈人之自認其承蜩為有道也。
荀子乃儒家,固不認此等為道。
此猶如後代禅宗祖師,即以運水搬柴為道,而宋儒不加認可。
是其分别所争,前後如一轍。
今若專以其用心之專壹言,則庖丁之解牛,亦可謂之用心專壹矣。
惟其用心之專壹,故能官知止而神欲行。
所謂以神遇,即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
其曰官知止,即是辟耳目之欲也。
莊子之所謂官知,即猶如宋儒之言人欲矣。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莊子之不重耳目官知,與孟荀同。
惟孟荀皆重思,而莊子則貴能以神遇,又稱之曰神欲。
惟能以神遇,以神欲行,如此始得依乎天理,而不出于人欲。
在莊子之意,不僅不憑于官知,抑且不憑于思。
故惠施之精思,乃為莊子所不滿。
至于孟荀論用心,則必重思,抑且惟心為能思,耳目之官則不能思。
莊子曰,官知止,則并心之思而不用,并心官之能思者而亦停止其作用。
至此境界,乃可曰以神遇。
在莊子之意,惟能以神遇者始可得天理。
天理二字,其實亦始見于莊子之此文。
孟荀則重言道。
其于心知,重思不重神。
下至宋儒,明道言識仁,又曰:"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此亦嫌如不重思。
至伊川乃始補出一思字,而晦庵承之,其言格物窮理,皆貴思。
然則貴思之與貴神,又是儒道一疆界矣。
二、《莊子》内篇言神字義 根據上述,闡釋精字,而已連帶涉及于神字。
惟能用心專一即是神。
然用心專一,非是用思專一,此則莊子荀卿兩家之分歧點,所當明辨者。
故莊子神字,亦指一種内心狀态言,亦為心理狀态之一種形容辭。
亦可謂是心理境界之一種名号稱謂。
人之用心,能達此境界,有此狀态,則亦可謂之曰神人。
茲請繼此稍加以申述。
蓋莊子之所謂神人者,如内篇《養生主》外篇《達生》,上之所稱引,實皆本于求為養生之道,故莊子之言神人,其實亦為能養生而得道者言也。
故内篇《逍遙遊》有雲: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蕲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孰肯以物為事? 據此,則莊子之所謂神人,實即不用心于人事者。
故曰: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又曰:孰肯以物為事。
惟其能不用心于人事,故神人者,即用志不分,而得心知凝聚。
故曰其神凝,故謂之為神人也。
亦準其心知凝聚,即其神之凝,故外物莫之能傷。
甚至大浸不溺,大旱不熱,乃至于無需食五谷,僅吸風飲露而已得養其生。
後世神仙思想,皆從莊子此等意見來。
而莊子之初意,則在教人能用心專壹,不分馳于外物,而保全其神知,故亦不憑人身五官之知為聰明耳。
故莊子意,苟其人能用心專壹,即已是專壹于道也。
故在孟荀儒家,心知之最高作用厥為思,惟思乃能達道。
道者,超于事物,而亦不離于事物。
至于莊周,其理想中心知之最高境界,并不有思,而獨知孤明,此即謂之神。
惟神乃能與天遇。
與天遇,則無事無物,而莫為之害矣。
此最為儒道兩家言心知之相歧處。
莊生之意,仍可證之于外篇之《達生》。
其言曰: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請問何以至于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
居,予語女。
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物而已。
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
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卻,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
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
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懾。
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于天乎?聖人藏于天,故莫之能傷也。
是莊子理想中之聖人,實即是神人也。
所謂聖人藏于天,其效則為物莫能傷。
何以使物莫能傷?莊子之意,謂人能心不在物,斯物莫之能傷矣。
此事于何證之?即證之于醉者之墜車而不死,因醉者心不在墜也。
醉者乘不知乘,墜不知墜,此謂之其神無卻,卻猶隙也。
乘車之與墜車,其事變之間必有隙,惟醉者不知其有變,故其心知亦若無間隙焉,故曰其神無隙。
故知莊子此處所用神字,即指人之心知言。
心知無隙,即後來禅宗所謂"前後際斷",又即宋儒之所謂"打成一片"也。
目知視,耳知聽,此皆官知,官知則止乎物,孟子所謂物交物,則引之而已。
《管子·宙合》篇亦雲:"方明者,察于事故,不官于物而旁通于道。
"不官于物,即是不憑官知,不止于物以為知也。
方明即是旁通于道,不以一曲知,而以大方知,故曰方明。
是即神知也。
惟有神知則能不止乎物。
心不在物,故物亦莫能加之以傷害。
今試問:人又何以能使其心不在物,而達于神知無隙,而不止于物乎?莊子則曰:此須"遊乎萬物之所終始","通乎物之所造",此即莊子之所謂用心專一于道也。
今試問:人又何以能用心專一于道?就其淺顯可指導人者,其先則莫若能使之用心專壹,系于一物,如痀瘘丈人之承蜩,牢系吾心于承蜩之一事,而遂能忘卻其他之萬物,是亦足以使其心知凝于神而得近乎道矣。
莊子之以承蜩為有道,亦猶後世禅宗之即以運水搬柴為有道也。
實則此皆系心一物之道耳。
惟其系心一物,故能盡忘萬物。
惟其專心一知,故能盡棄餘知。
然則人心之至于神,不僅無思,亦且無知,乃始謂之神耳。
《莊子》内篇曾屢言神人之物莫之傷,如《齊物論》: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
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死生無變于己,是亦指其神知之無隙也。
神知無隙,其實則猶如無知耳。
惟内篇就其遊心于道言,外篇如《達生》,則退就其系心一物言,此其異。
《莊子》内篇言神人,又言真人,真人則亦猶神人也。
《大宗師》雲: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謀事)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可見莊子理想中之所謂真人與神人者,顧在其運用心知之如何耳。
若能不憑官知,不止于物以運用其心知,使知不止于物,乃始所謂真知。
故能登高不栗,入火不熱也。
登高而不知其高,入火而不知其熱,知不在物,而非無知,是謂其能登假于道矣。
此之謂神人,即真人矣。
故又曰:古之真人,其寝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
此無他,皆能不止于物以用心耳。
不止于物之知,乃成為孤明獨照,斯乃莊子之所謂神,所謂真知也。
惟《莊子》内篇,殊不言心系一物。
蓋心系一物者,猶之佛家之所謂方便法門,而非究竟法門也。
若論究竟法門,則必心無所止,心不系物,盡忘萬物而後可。
何以能盡忘萬物,則必遊乎萬物之所終始,通乎物之所造,此即盡忘萬物而達乎道矣。
凡《莊子》内篇之所言,大率皆屬此等境界,則皆究竟法門也。
《德充符》有雲:……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
彼且何肯以物為事? 所謂擇日而登假,登假即登遐,是即為神人矣。
故此條雖不言神人,而仍是言神人也。
神人之用心,在能一知之所知。
何謂一知之所知?此即知不止于物,不加分别,而心未嘗死,則仍非一無所知,非真無分别也。
此猶佛家所謂"無分别心,有分别用"。
有分别用,故有知。
無分别心,故其所知若一。
此等之知,乃所謂神知。
莊子曰:有真知,而後為真人,亦可謂是有神知而後為神人也。
則神人之所以異于常人者,豈不亦在其心知乎? 故凡《莊子》内篇言神字,皆異乎原始所謂鬼神之舊義,莊子特賦神字以新解。
莊子之所謂神人,其人則仍在人間世,其生活仍屬人生界,惟在人生界中而有其理想中之所謂神人者。
神人之異于常人,則特在其用心運知之不同。
内篇《人間世》又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
夫曰徇耳目内通,則外面事象物态,一一經曆耳目之官而通入于内心,其心固未嘗無知也。
耳知聽,目知視,視知色,聽知聲,既徇耳目内通,故曰未嘗無知。
然又謂外于心知,則何也?此謂視聽不止于視聽,聲色不止于聲色。
有所知而不加分别,如此則能一知之所知,而鬼神來舍矣。
此處鬼神字,似是援用原始鬼神之舊義,謂鬼神來舍于其心,即猶謂其心知如神也。
其心知如神,乃始是真知。
凡神知之所知者,則知合于萬物之化,而能不止于物物間。
此其義,莊子又深闡之于其所謂心齋之說。
《人間世》又雲: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耳止于聽,心止于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此文不見神字,其實亦仍是言神。
人苟能虛其心而聽之以氣,即其心自神而為道所集也。
後來宋儒言敬,亦謂"心中無一事"。
心中無一事,即是虛,此猶莊子之所謂惟道集虛也。
惟宋儒必曰"主一之謂敬,主一是主在天理上&qu
近人至謂中國為精神文明,歐西為物質文明。
蓋分精神與物質為對立之兩觀念,在中國思想界,确有淵源,非出晚近世而始有也。
本文特就精神二字,考究其來曆,分别闡釋其最先之涵義,又約略蹤迹其演變,此亦中國思想史上一特有觀念,為治中國思想者所必當注意也。
考使用精神二字,其事實始于道家,而猶晚出于莊周與老聃。
今先就莊周老聃書考之,則最先精神二字,乃分别使用之,其涵義亦不同。
茲仍鄙見,先莊周,次老子,惟莊書則僅據内篇七篇言。
一、《莊子》内篇言精字義 《莊子》内篇精字僅兩見,一見于《人間世》,曰:"鼓?播精。
"司馬彪曰:"簡米曰精。
"許氏《說文解字》亦曰:"精,擇也。
"簡即簡擇義,簡擇米粒之完整而潔白者,故引申有精白義,有精明義。
如撥雲霧而見青天亦曰精,韓詩于定之方中雲"星精",《史記·天官書》,"天精而見景星",《漢書·李尋傳》,"日月光精",皆是也。
又引申為精粹義。
《漢書·刑法志》,"聰明精粹,有生之最靈。
"又精潔義。
簡擇米粒,使一一皆完整,潔白,大小既略相等,故又引申為精一義,精專義。
《管子·心術》,"中不精者心不治。
"于是此精字乃應用及于對心理狀态之形容。
而求其語源,則皆由簡擇米粒之本義而引申也。
《莊子·内篇·德充符》又雲:"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此處精神二字對文互用,若近以後所常用之精神義。
然就《莊子》原文言,精即指用心之專一。
故莊書所謂勞精,亦猶孟子所謂勞心耳。
此一精字之用法,稍後見于荀子之《解蔽》篇。
其文曰:
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
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
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
是以辟耳目之欲,而遠蚊虻之聲,閑居靜思則通。
思仁若是,可謂微乎? 此處精字,顯見為精思義。
精思即用思專一也。
故下文又曰:
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
夫微者,至人也。
此處精字,顯指精思,即用思之專一。
可見荀子此文用精字,實與《莊子·德充符》語意相通。
莊子之譏惠施曰:"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即指惠施之精思專一于堅白異同一問題也。
而荀子此文,有更可注意者兩點:一則此文用至人二字,顯為承襲莊周。
二則此文用危微二字,亦皆指用心工夫。
上文論舜之治天下有雲:
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
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之。
王念孫曰:
惟其危之,所以滿側皆獲安榮,此人所知也。
舜心見道,而養以專壹,在于幾微,其心安榮,則他人未知也。
證以下文,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是謂用心于處人事,雖其心常警動,所謂朝惕夕厲,故曰危。
孟子曰:"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事也深。
"可見用心能危,亦為孟子所贊許。
然亦僅止于處人事而已耳。
至于能用其心于處道,則不僅危,而抑且微。
因其用心工夫,乃為人所不易見。
如思仁即是用心于道,此即所謂道心也。
惟無論其用心之危或微,無論其用心之在人事或道,要必閑居靜思乃通,因閑靜乃易使心專壹也。
然則荀子此文用精字,乃指其用思專壹言,更無可疑。
東晉梅賾僞《古文尚書》采用《道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二語,而增之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惟其危與微,故必精與一。
下及宋儒,特喜此四語,稱為堯舜傳心十六字訣。
而分别人心謂指人欲,道心謂指天理,此在《荀子》原書,并無此意。
抑且危字之訓,亦非原義,較之《道經》本旨,相距殊遠矣。
上釋精字義,又可以《莊子·處篇·達生》為證。
《達生》篇雲: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铢锱。
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
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
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
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
用心專壹,即是用心之精,惟其用心精,乃得凝于神。
此神字亦指心知作用言。
凝于神,即是使心知凝聚,則仍謂是用心專壹也。
用心專壹,使心知凝聚,而人心功用乃可達至于一種最高境界,此即謂之神矣。
故《荀子·解蔽》篇亦曰:"心者,神明之主也。
"下至宋儒,常喜言敬,其實敬亦是用心專壹耳。
惟《達生》篇用意,所由異于荀卿者,《達生》篇即以痀瘘丈人之專壹用心于承蜩而謂此亦是道,荀子則不認空石之人之專壹用思于射者而謂其即是道,乃謂此等用心,僅屬人事小技,故亦僅可謂之是人心。
人心之運用,雖其極達于警惕悚動,亦僅可謂之危,而不得謂之微。
用心危者,其事顯見,尚為人所易知,因其就于事而動其心,尚有迹可尋,有隙可窺,故曰危矣而不得曰微也。
惟能用心于道,如思仁,乃與思射異。
思仁不因事而轉動,既無迹可尋,亦無隙可窺,《中庸》之所謂"無聲無臭,純亦不已",庶乎近之。
故不僅是危,又且是微。
因其事隐,為别人所不知。
故《中庸》又雲:"是以君子慎其獨。
"慎獨之獨,即道心之微也。
蓋獨者人所不知,故獨始微矣。
《易大傳》亦曰:"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鬼神通之,即猶《莊子》外篇之所謂凝于神。
惟一則以思射思承蜩者皆為道,而一則必以思仁思義者始是道。
一則以此等用心工夫為聖人,而一則以此等用心工夫為神人。
此後宋儒始改言主敬,又曰"主敬即是主一工夫",然必主一在天理上。
主一在天理上,始是主一在道上,而非主一在事上。
此即道心人心之所由判。
此亦是儒道疆界一分别所在也。
《莊子·外篇·達生》之說,又頗似承襲内篇《養生主》之義而來。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其對文惠君之言曰:
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方令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
此處庖丁自認其解牛為有道,即猶如痀瘘丈人之自認其承蜩為有道也。
荀子乃儒家,固不認此等為道。
此猶如後代禅宗祖師,即以運水搬柴為道,而宋儒不加認可。
是其分别所争,前後如一轍。
今若專以其用心之專壹言,則庖丁之解牛,亦可謂之用心專壹矣。
惟其用心之專壹,故能官知止而神欲行。
所謂以神遇,即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
其曰官知止,即是辟耳目之欲也。
莊子之所謂官知,即猶如宋儒之言人欲矣。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莊子之不重耳目官知,與孟荀同。
惟孟荀皆重思,而莊子則貴能以神遇,又稱之曰神欲。
惟能以神遇,以神欲行,如此始得依乎天理,而不出于人欲。
在莊子之意,不僅不憑于官知,抑且不憑于思。
故惠施之精思,乃為莊子所不滿。
至于孟荀論用心,則必重思,抑且惟心為能思,耳目之官則不能思。
莊子曰,官知止,則并心之思而不用,并心官之能思者而亦停止其作用。
至此境界,乃可曰以神遇。
在莊子之意,惟能以神遇者始可得天理。
天理二字,其實亦始見于莊子之此文。
孟荀則重言道。
其于心知,重思不重神。
下至宋儒,明道言識仁,又曰:"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此亦嫌如不重思。
至伊川乃始補出一思字,而晦庵承之,其言格物窮理,皆貴思。
然則貴思之與貴神,又是儒道一疆界矣。
二、《莊子》内篇言神字義 根據上述,闡釋精字,而已連帶涉及于神字。
惟能用心專一即是神。
然用心專一,非是用思專一,此則莊子荀卿兩家之分歧點,所當明辨者。
故莊子神字,亦指一種内心狀态言,亦為心理狀态之一種形容辭。
亦可謂是心理境界之一種名号稱謂。
人之用心,能達此境界,有此狀态,則亦可謂之曰神人。
茲請繼此稍加以申述。
蓋莊子之所謂神人者,如内篇《養生主》外篇《達生》,上之所稱引,實皆本于求為養生之道,故莊子之言神人,其實亦為能養生而得道者言也。
故内篇《逍遙遊》有雲:
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蕲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孰肯以物為事? 據此,則莊子之所謂神人,實即不用心于人事者。
故曰: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又曰:孰肯以物為事。
惟其能不用心于人事,故神人者,即用志不分,而得心知凝聚。
故曰其神凝,故謂之為神人也。
亦準其心知凝聚,即其神之凝,故外物莫之能傷。
甚至大浸不溺,大旱不熱,乃至于無需食五谷,僅吸風飲露而已得養其生。
後世神仙思想,皆從莊子此等意見來。
而莊子之初意,則在教人能用心專壹,不分馳于外物,而保全其神知,故亦不憑人身五官之知為聰明耳。
故莊子意,苟其人能用心專壹,即已是專壹于道也。
故在孟荀儒家,心知之最高作用厥為思,惟思乃能達道。
道者,超于事物,而亦不離于事物。
至于莊周,其理想中心知之最高境界,并不有思,而獨知孤明,此即謂之神。
惟神乃能與天遇。
與天遇,則無事無物,而莫為之害矣。
此最為儒道兩家言心知之相歧處。
莊生之意,仍可證之于外篇之《達生》。
其言曰:
居,予語女。
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物而已。
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
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卻,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
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
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
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于天乎?聖人藏于天,故莫之能傷也。
是莊子理想中之聖人,實即是神人也。
所謂聖人藏于天,其效則為物莫能傷。
何以使物莫能傷?莊子之意,謂人能心不在物,斯物莫之能傷矣。
此事于何證之?即證之于醉者之墜車而不死,因醉者心不在墜也。
醉者乘不知乘,墜不知墜,此謂之其神無卻,卻猶隙也。
乘車之與墜車,其事變之間必有隙,惟醉者不知其有變,故其心知亦若無間隙焉,故曰其神無隙。
故知莊子此處所用神字,即指人之心知言。
心知無隙,即後來禅宗所謂"前後際斷",又即宋儒之所謂"打成一片"也。
目知視,耳知聽,此皆官知,官知則止乎物,孟子所謂物交物,則引之而已。
《管子·宙合》篇亦雲:"方明者,察于事故,不官于物而旁通于道。
"不官于物,即是不憑官知,不止于物以為知也。
方明即是旁通于道,不以一曲知,而以大方知,故曰方明。
是即神知也。
惟有神知則能不止乎物。
心不在物,故物亦莫能加之以傷害。
今試問:人又何以能使其心不在物,而達于神知無隙,而不止于物乎?莊子則曰:此須"遊乎萬物之所終始","通乎物之所造",此即莊子之所謂用心專一于道也。
今試問:人又何以能用心專一于道?就其淺顯可指導人者,其先則莫若能使之用心專壹,系于一物,如痀瘘丈人之承蜩,牢系吾心于承蜩之一事,而遂能忘卻其他之萬物,是亦足以使其心知凝于神而得近乎道矣。
莊子之以承蜩為有道,亦猶後世禅宗之即以運水搬柴為有道也。
實則此皆系心一物之道耳。
惟其系心一物,故能盡忘萬物。
惟其專心一知,故能盡棄餘知。
然則人心之至于神,不僅無思,亦且無知,乃始謂之神耳。
《莊子》内篇曾屢言神人之物莫之傷,如《齊物論》:
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死生無變于己,是亦指其神知之無隙也。
神知無隙,其實則猶如無知耳。
惟内篇就其遊心于道言,外篇如《達生》,則退就其系心一物言,此其異。
《莊子》内篇言神人,又言真人,真人則亦猶神人也。
《大宗師》雲: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謀事)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可見莊子理想中之所謂真人與神人者,顧在其運用心知之如何耳。
若能不憑官知,不止于物以運用其心知,使知不止于物,乃始所謂真知。
故能登高不栗,入火不熱也。
登高而不知其高,入火而不知其熱,知不在物,而非無知,是謂其能登假于道矣。
此之謂神人,即真人矣。
故又曰:
此無他,皆能不止于物以用心耳。
不止于物之知,乃成為孤明獨照,斯乃莊子之所謂神,所謂真知也。
惟《莊子》内篇,殊不言心系一物。
蓋心系一物者,猶之佛家之所謂方便法門,而非究竟法門也。
若論究竟法門,則必心無所止,心不系物,盡忘萬物而後可。
何以能盡忘萬物,則必遊乎萬物之所終始,通乎物之所造,此即盡忘萬物而達乎道矣。
凡《莊子》内篇之所言,大率皆屬此等境界,則皆究竟法門也。
《德充符》有雲:
彼且何肯以物為事? 所謂擇日而登假,登假即登遐,是即為神人矣。
故此條雖不言神人,而仍是言神人也。
神人之用心,在能一知之所知。
何謂一知之所知?此即知不止于物,不加分别,而心未嘗死,則仍非一無所知,非真無分别也。
此猶佛家所謂"無分别心,有分别用"。
有分别用,故有知。
無分别心,故其所知若一。
此等之知,乃所謂神知。
莊子曰:有真知,而後為真人,亦可謂是有神知而後為神人也。
則神人之所以異于常人者,豈不亦在其心知乎? 故凡《莊子》内篇言神字,皆異乎原始所謂鬼神之舊義,莊子特賦神字以新解。
莊子之所謂神人,其人則仍在人間世,其生活仍屬人生界,惟在人生界中而有其理想中之所謂神人者。
神人之異于常人,則特在其用心運知之不同。
内篇《人間世》又曰:
夫曰徇耳目内通,則外面事象物态,一一經曆耳目之官而通入于内心,其心固未嘗無知也。
耳知聽,目知視,視知色,聽知聲,既徇耳目内通,故曰未嘗無知。
然又謂外于心知,則何也?此謂視聽不止于視聽,聲色不止于聲色。
有所知而不加分别,如此則能一知之所知,而鬼神來舍矣。
此處鬼神字,似是援用原始鬼神之舊義,謂鬼神來舍于其心,即猶謂其心知如神也。
其心知如神,乃始是真知。
凡神知之所知者,則知合于萬物之化,而能不止于物物間。
此其義,莊子又深闡之于其所謂心齋之說。
《人間世》又雲: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耳止于聽,心止于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此文不見神字,其實亦仍是言神。
人苟能虛其心而聽之以氣,即其心自神而為道所集也。
後來宋儒言敬,亦謂"心中無一事"。
心中無一事,即是虛,此猶莊子之所謂惟道集虛也。
惟宋儒必曰"主一之謂敬,主一是主在天理上&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