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老的宇宙論

關燈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體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化而全作,精之至也。

     故知《老子》書中言精,猶之其言樸也。

    太古之世為至樸,而赤子之德為至精,此皆指其禀賦之德之原始最先狀态言,愈原始則愈可貴。

    故《老子》書中言赤子,即猶《莊子》外雜篇之言至德之世也。

    當知老子所言之赤子,亦與莊周内篇所想像之真人神人大不同。

    蓋莊子理想中之真人神人,皆由極深修養來,而赤子則自然含德,不待修養也。

     後世道家,常喜言精氣。

    蓋莊子言道,特指此一氣之化。

    而《老子》書中言精,則指此一氣之分析之至于極微相似處,此如米粒之精,一一無别。

    蓋氣雖萬化各異,而就其最先原始處,為萬化各異之大本者,則實至微相似,因此而謂之精,故氣至于精則不複可化。

    若其猶可化,則猶是其粗,仍不得謂之精也。

    惟其氣之有至精不可化處,故化亦必有常,德亦必有同。

    故莊子言真,乃指其氣之獨化言。

    而老子言精,則指其化之同歸言。

    此又兩家之異趣也。

     推老子之意,亦可謂氣化成形之前,先有精之一階段,此猶如道之在成物之前,有象之一階段也。

    此證《老子》書較莊子為晚出,故就莊子一氣化成萬物之粗略觀念而更深更細求之,于是在成形之前有象,在成物之前有精,而即于此象與精之中而籀求此大化之萬變無常中之不可變而有常者以為知。

    此等皆思想之遞禅推演,有其先後線索之可明白指證者。

    若謂莊在老後,則莊子既師承老子,不應如此心粗,于老子此等層次細密處,漫不經心,而僅摭拾其粗淺皮毛,輕為汗漫放蕩,而大肆其缪悠之談也。

     又按:《莊子·外篇·刻意》有雲: 一之精通,合于天倫。

     郭象注: 精者,物之真也。

     此處郭注,亦以老子釋莊書。

    在郭象之意,認為《老子》書中精字,即相當于《莊子》之真字,而不知其間實有辨。

    莊子隻謂萬物皆假于異物以成體,獨其所不假于異物者,乃确然成為此物之真,此惟物本身之獨自演化之此一經曆過程為然耳。

    故莊子書中之真字,乃指化而言。

    乃指萬化之各自有其單獨而互不相似之過程言。

    乃指此種過程之為各一物所特有而不可相移借言。

    而《老子》則謂萬物"抱陰而負陽,沖氣以為和"。

    萬物皆成于氣,此意承莊子。

    惟老子又進一層而指出此氣之可經分析而至于其終極,達于一種極微相似之點始曰精。

    此氣之精者,乃氣之最先狀态,此則更不化。

    宇宙一切萬物,則皆必有得于此氣之精而始成其為物焉。

    故《莊子》書中言真,乃指萬異之化之各具一段獨特之經曆與過程,此一段獨特之經曆與過程,乃專成其為此物之化,而更不重見于他物者,惟此亦即是此物之所以成其為此物者,故特名之曰此乃其物之真也。

    故莊子真字之内涵義,為化,為卓,為獨。

    而《老子》書中精字之内涵義則為同,為德,為不化,為有常,為可信。

    故真則無常,精則不變,此則又莊老兩家之意趣大異處也。

     故莊子書每以真與神并言。

    真則神矣,神即化之獨特而不可知者也。

    而道家自老子以後,則每以精與神并言。

    然則《莊子》内篇之所言神,亦自不得不與老子以後所用神字之涵義有分别。

    蓋莊子乃以乘化葆真者為神,而老子則以守精襲常者為神,此又其相異也。

    凡此必會通并觀于《莊子》内篇七篇與《老子》五千言之立言大旨,而始可以微辨而得之。

    幸而此兩書具在,好學深思一之士,就吾說以求之,将自見其分别之判然耳。

     至《莊子》外雜篇屢屢言精神字,則大率本諸《老子》,與《莊子》内篇不同,即此可證《莊子》外雜篇之更屬晚出。

    此一論題,當另為專篇闡釋之,而特粗發其大較如上述焉。

     一六、《天下》篇對莊老兩家之評判 上之所論,因于莊老兩家對于宇宙觀念之不同,而牽連及于人生态度之相異。

    若粗略言之,亦可謂莊子乃重體而忽用,老子則主明體以達用者。

    亦可謂莊子乃主無用之用,而老子則主無為而無不為。

    此之分别,餘前論莊老兩家政治思想,已粗及之。

    惟此義古人知者甚多,故漢人常言黃老,少言老莊,及魏晉以下人,始兼言老莊,而亦不再言黃老。

    此證古人之确知有此分别也。

    實則莊老之有别,《莊子·天下》篇早已明白舉出,茲再略加申釋,以終我篇。

     《老子》書既晚出于莊周,則《天下》篇決非出于莊子親筆,此層可不論。

    此篇蓋出晚周以下,百家紛歧,已臻爛熟衰敗之象。

    故《天下》篇作者,乃頗向往于古昔王官之學一統之盛,而深慨于後起百家之各持一端,所謂"道術将為天下裂"也。

    其言曰: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不離于精,謂之神人。

    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

     又曰: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是謂古之所謂道術者,乃通天人,兼本末,内聖外王,一以貫之也。

    其稱莊周則曰: 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

    芒乎何之,忽乎何适。

    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

     又曰: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

    ……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生死無終始者為友。

    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

    其于宗也,可謂調适而上遂矣。

    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細籀此節之文,蓋謂莊周之學,已得其宗本,内聖之道已備。

    而應化外王,其道雖自内聖出,而其理不竭,其來不蛻,故若芒昧猶未之盡。

    則尚有待于後起者之得其旨而善為推闡引申以運用之。

    此即吾所謂莊子之學,乃重于明體而略于達用也。

     至其論老聃關尹,則曰: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

    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是《天下》篇作者之意,乃特深賞于關尹老聃之善于為用,而其于本宗之上達,則獨若有所不足焉。

    故王船山曰:"贊之曰真人,謂其未至于天。

    "又曰:"莊子之學,蓋以不離于宗之天人自命。

    謂内聖外王之道,皆自此出。

    于此殿諸家,為物論之歸墟,而猶自以為未盡。

    蓋望解人于後世,遇其言外之旨焉。

    "王氏此解,可謂妙得《天下》篇之作意,惟謂此出莊子親筆,則微誤耳。

     蓋莊周意尚尊天,至《老子》書始解析天道,一以歸于法象與術數。

    故《天下》篇作者,不免于老有微辭也。

    然則就《天下》篇作者之意,關尹老聃,雖于百家為傑出,要亦仍在百家之範圍,此亦無當于"備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而惟莊周為始足以當之也。

     或疑《天下》篇獨稱關尹老聃為古之博大真人,即證老子年世之早。

    然就《天下》篇全文通觀,先叙王官之學在前,即所謂古之道術也。

    次叙鄒魯之士,缙紳先生,不以與此下諸家為伍,則以儒術猶守王官舊統,而莊周之學,則本承儒起也。

    又其次乃列述百家,而先墨翟禽滑厘,則墨家本系緊承儒家而起也。

    叙關尹老聃于莊周之前,此未必即謂莊周後起于尹聃。

    即如其前舉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凡此諸家,亦何嘗皆出莊周前?諸人中,惟彭蒙年世無可詳稽,大略當略前于莊周。

    餘諸人,皆與莊周略同時,而卒年且均在莊後。

    則《天下》篇作者,固不謂老先于莊,顯矣。

    又于莊周之後獨舉惠施,施之年輩,較莊尚略前,且又早達,若依時序,固當惠先莊後。

    所以特序于篇末,則因施周同時,又同為主張萬物一體,兩人持義最相近,亦最見其相違。

    故獨承于周而論之也。

    然則所謂古之博大真人,仍亦有聞于古之道術而起,又烏得拘泥此一字,而謂其年世之必遠越夫百家之前乎? 蓋《天下》篇作者,既不滿于晚周百家之紛歧,而上希古之道術,乃主内聖外王,绾百家于一統,而獨舉儒術,謂其猶守前榘,而自墨以下,始開百家之新局。

    則其于古代學術衍變遞傳之大體,固猶心知其意,不似後代人,昧失本真,乃轉謂老子開諸子百家之先河,而謂其書猶遠出孔墨之前也。

     一七、荀子對莊老兩家之評判 《荀子》猶前于《天下》篇,而且評判莊老兩家,亦較《天下》篇為明徹。

    《解蔽》篇曰:"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蓋莊子謂天不可知,則惟有乘化随順也。

    其《天論》篇則曰:"老子有見于诎,無見于信。

    "蓋老子主天有常道,為可知。

    故老子轉重人事。

    在老子意,天道雖若循環,逝而必反,往而必複。

    而人力實可斡旋。

    使有聖人者善處之,則可以常得而弗失,常成而無敗。

    常居福利,而避禍害焉。

    楊倞曰:"老子著五千言,其意多以屈為伸,以柔勝剛。

    故曰見诎而不見伸也。

    "此說得之矣。

    而荀子猶不以老子為足,故有《天論》篇,曰:"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又口:"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

    "蓋老子猶曰"王法天,天法道"。

    荀子承老子而益進,乃僅主法王,不主法天。

    道貫即在聖王,故法王遵道,乃可以勝天也。

    讀者試就孟莊兩家比觀之,又就老荀兩家比觀之,自見時代相近,則其議論意見,有相似而相通者。

    固不當專一于儒道兩家之分别以為觀也。

     一八、略論當時各家學說思想流布之情況 繼此有一義猶當略說者,即當時各家學說思想流布之情況,其事蓋有遠出于後代人之所想像,而驟難明指确說者。

    即如《老子》書,論其成書年代,既當在莊周後,荀況前,然莊周之與荀況,雖其先後輩行顯然可序,然亦固可謂之為并世,蓋其年世相隔,殊不甚遠。

    然則《莊子》成書,必當即刻流布,《老子》書之作者,殆己見《莊子》之内篇,而《老子》成書,亦必即刻流布,而已為荀子所見。

    故荀子之批評莊老,精審不苟。

    而荀子弟子韓非亦已見及《老子》書,其同時呂不韋賓客著書,亦均見及《老子》書,而《莊子》外雜篇作者,殆亦必見及《老子》書無疑。

    而論其時間,相隔皆甚近。

    然則雖在先秦,其時著作之流布,學說思想之傳達,必甚便利,其情況實無異于後代。

    抑且又可推想者,此等著書立說之士,其平日生活,殆必甚優裕,并各有許多弟子門徒。

    各家各派間,必各有其自己之學術集團。

    又其相互間,聲氣極相流通,其言辨往複,必甚活潑暢遂。

    此事所涉既甚廣,當博搜自孔墨以下各家各派之成書立說及其相互影響之事實而細心推論之,始可顯出當時學術社會情況之一斑,此則已非本文範圍所能包。

    然若謂老子乃一隐君子,騎青牛,度函谷,關尹強之著書,乃始成此五千言,而其書隐晦不彰,曆孔墨以下,迄于莊周,時逾二百年,乃始獲睹其書而傳述之,此則必非當時之真相,此乃自各方面推論而可知其必不如此也。

    竊恐讀餘此文者,或将疑及如我此文之所述,則當時各學派思想流布及其相互影響之情況,何以得如此暢遂活潑,息息相通,若更有過于後代之所見,此層隻可更端另論,而姑先發其大意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