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老的宇宙論
關燈
小
中
大
老子》書中之聖人,乃與《莊子》書中所想像之真人神人,其處世之意态大不同。
《莊子·雜篇·外物》謂:"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
"此語承莊子意。
郭象之注則謂:"神人即聖人也",乃混老子釋莊書,實非莊書本意也。
《老子》書亦極少言真字。
老子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又曰:質真若渝。
此兩真字,皆非《老子》書要義所在。
若求《老子》書中有略相當于莊子所提出之真字者,則為《老子》書所用之樸字。
老子曰:敦兮其若樸。
又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又曰:常德乃足,複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又曰:道常無名樸。
雖小,天下不能臣。
萬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将無欲。
又曰:我無欲而民自樸。
樸乃未成器前之一名,乃一種無名之名也。
由人生界言之,樸之前于器,猶由宇宙界言之,象之前于物也。
老子曰:"複歸于樸",即猶謂複歸于無物。
樸亦即是一種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
故歸樸亦即是歸根。
老子曰: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
蓋宇宙間一切物,變化不居,而總必歸複其根,此根者,即猶一切成器以前之樸。
而此樸字,又為《莊子》内篇所未及。
有之,則惟《應帝王》"雕琢複樸"一見。
此樸字乃常用義,與《老子》書中樸字之為特用義者自不同,此則又不待微辨而可見者。
故曰象曰樸,皆《老子》書中精義所萃,而莊周皆不知,則毋怪于老子之屢言于道之有常與可知,而莊子猶亟歎于化之無常與不可知矣。
一三、從樸與真之分别論莊老兩家對德的觀念之歧趨 今試再論樸與真之分别。
就莊子意,所謂真人,乃屬常人之所不可企及者。
雖曰人各有真宰,雖曰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然《大宗師》有雲: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則真人固不常有。
若非真人,則特如《齊物論》所雲: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此皆一輩無知之常人,不能善保其獨化之真者。
然由《老子》書言之,則正在此輩無知常人身上,轉保守得此一分無名之樸。
樸為人人所本有,亦人人所易保。
故曰我無欲而民自樸。
後之學老莊者,常曰歸真反樸,又曰守真抱樸,不知學老之反樸抱樸則易,而學莊之歸真守真則難。
後人混而言之,則殊未辨莊老兩家之異趣也。
依于莊言真,老言樸,此兩觀點之不同,而遂發生莊周與老子關于德字觀念之異向。
《莊子·應帝王》有雲:其德甚真。
此德即指真言。
故有德者,極為莊子所推崇,蓋德亦非人人之所能具也。
如《逍遙遊》: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萬物以為一。
《齊物論》:昔者十日并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人間世》:
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
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惟有德者能之。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臨人以德,殆乎殆乎! 《德充符》:遊心于德之和。
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德有所長,形有所忘。
《大宗師》:與乎止,我德也。
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于丘也。
凡内篇七篇所用德字,殆皆指修行之德言。
此皆非常人所易企。
然此實德字之常義,毋甯與儒家孔門言德,大義猶相近。
而《老子》書中德字,則涵義殊不同。
如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王弼注: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據王注,此德字,乃指仁恩言。
然王之此注,實失老子本義。
《莊子·外篇·馬蹄》有雲: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又外篇《胠箧》: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玄同矣。
又外篇《在宥》: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
又外篇《天地》: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是玄德即同德也。
惟同德乃始是大德。
此乃言人人本所具有之德也。
故老子又曰:大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又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又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常德不忒,複歸與無極。
聖人無常心,以百性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凡《老子》書中言德字,則皆指一種自然之德言,此乃指人之禀賦而謂之德,其義略近儒家所言之性字。
故《馬蹄》篇亦以常性言同德。
後世言道家德字,乃多偏據老子,即後世儒家言德字,亦多襲取老子義以為言。
而不知莊周言德字,其涵義實與老子有不同,而轉近孔孟儒家之初義也。
據老子,則人人全屬有德。
據莊周,則非真人神人,具大知确有修行者,不得謂有德。
蓋莊子言德,猶其言真,得于真,始可言德,而真則非人人可知,故亦非人人可葆。
而老子德書中德字則指樸言,樸屬原始本然,一經人為而反失之,此又兩家之異趣也。
今若謂莊後于老,則是莊周乃轉采孔門儒家義,而特以反老子之本旨,此又無說可通也。
一四、《莊子》外雜篇言道 根據上所分析,試讀《莊子》外雜篇,則有可以确證其書之出老子之後者。
何以知之?因其用字,多本《老子》,而與莊周違異,故知其必出《老子》後也。
如外雜篇頗多沿用《老子》德字義,而又以绾合之于儒家之言性命者。
在莊周同時,孟子始昌言性善,而《莊子》内篇七篇固絕不一言及性。
至外雜篇始常言性命,此即外雜篇較莊子晚出一顯證。
而外雜篇之言道德,則其義猶即言性命也。
此皆與老子近,與莊子遠,則老出莊後,豈不甚顯?如《骈拇》雲: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
此言德性,皆指其禀受之本然言,與老子義近。
如孟子則特以擴充與可然者言性,此大不同也。
又《天地》雲:物得以生謂之德。
又曰: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
如此言德,皆為《老子》義。
又《骈拇》曰:天下有常然。
常然者,曲者不以鈎,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
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
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遊乎道德之間為哉?
此以常然者言道德,又謂其不二不虧。
德不可虧,其義顯本《老子》。
又《馬蹄》雲: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颠颠。
……至德之世,……同乎無知,其德不離。
同乎無欲,是謂素樸。
素樸而民性得矣。
又《胠箧》雲: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
…… 又《天地》雲: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
又《繕性》雲: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
……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遂人伏羲。
……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
……德又下衰,及唐虞。
凡此諸條,皆以自然觀點釋道德,蓋即以禀受于天者為道德也。
而又加以一種曆史之演進觀,于是遂成為世愈古,德愈高,世愈後,德愈衰。
此所謂德,皆指一種同德言。
此乃一種本始之樸也。
愈經人為,則愈失其本始。
故世愈後,則德愈衰。
當知此等意識,皆襲自《老子》,實為《莊子》内篇所未有也。
然則老子思想之于世事人為,雖若較莊周為積極,而其道德觀,文化觀,其曆史演進觀,則實較莊周尤為消極。
則無怪于治老子學者之于世事人為,乃轉更趨重于權謀術數,轉更輕鄙于德教文化,而一切轉更于以己私功利為權衡,為向往矣。
故莊周頗重個人修養,而老子轉向處世權術,此又兩家之異趨也。
一五、老子論精 《老子》書言樸字,為《莊子》内篇所未及,已如上述。
而《老子》書又屢言精字,亦《莊子》内篇所未有也。
《莊子》内篇言真言神,而精字惟《德充符》一見,曰:"外女之神,勞女之精。
"僅此而已。
《人間世》又雲:"鼓?播精。
"此精字作米粒解,乃精字之本始常義,可勿論。
至《老子》書始重言精字。
如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此處精字為一具體名詞,而真字則為一形容詞。
精字之涵義與其地位,顯為超出于真字之上。
此謂精者,乃謂是道中有精。
大道之化,雖若不可知,而若果能認出此道中之精,則精屬不可化,而大道之化,于是亦為有常而可知矣。
又老子曰:
《莊子·雜篇·外物》謂:"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
"此語承莊子意。
郭象之注則謂:"神人即聖人也",乃混老子釋莊書,實非莊書本意也。
《老子》書亦極少言真字。
老子曰: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又曰:
此兩真字,皆非《老子》書要義所在。
若求《老子》書中有略相當于莊子所提出之真字者,則為《老子》書所用之樸字。
老子曰:
又曰:
又曰: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又曰:
雖小,天下不能臣。
萬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将無欲。
又曰:
樸乃未成器前之一名,乃一種無名之名也。
由人生界言之,樸之前于器,猶由宇宙界言之,象之前于物也。
老子曰:"複歸于樸",即猶謂複歸于無物。
樸亦即是一種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
故歸樸亦即是歸根。
老子曰:
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
蓋宇宙間一切物,變化不居,而總必歸複其根,此根者,即猶一切成器以前之樸。
而此樸字,又為《莊子》内篇所未及。
有之,則惟《應帝王》"雕琢複樸"一見。
此樸字乃常用義,與《老子》書中樸字之為特用義者自不同,此則又不待微辨而可見者。
故曰象曰樸,皆《老子》書中精義所萃,而莊周皆不知,則毋怪于老子之屢言于道之有常與可知,而莊子猶亟歎于化之無常與不可知矣。
一三、從樸與真之分别論莊老兩家對德的觀念之歧趨 今試再論樸與真之分别。
就莊子意,所謂真人,乃屬常人之所不可企及者。
雖曰人各有真宰,雖曰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然《大宗師》有雲:
則真人固不常有。
若非真人,則特如《齊物論》所雲:
然由《老子》書言之,則正在此輩無知常人身上,轉保守得此一分無名之樸。
樸為人人所本有,亦人人所易保。
故曰我無欲而民自樸。
後之學老莊者,常曰歸真反樸,又曰守真抱樸,不知學老之反樸抱樸則易,而學莊之歸真守真則難。
後人混而言之,則殊未辨莊老兩家之異趣也。
依于莊言真,老言樸,此兩觀點之不同,而遂發生莊周與老子關于德字觀念之異向。
《莊子·應帝王》有雲:
此德即指真言。
故有德者,極為莊子所推崇,蓋德亦非人人之所能具也。
如《逍遙遊》:
《齊物論》: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臨人以德,殆乎殆乎! 《德充符》:
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德有所長,形有所忘。
《大宗師》:
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于丘也。
凡内篇七篇所用德字,殆皆指修行之德言。
此皆非常人所易企。
然此實德字之常義,毋甯與儒家孔門言德,大義猶相近。
而《老子》書中德字,則涵義殊不同。
如曰:
王弼注:
據王注,此德字,乃指仁恩言。
然王之此注,實失老子本義。
《莊子·外篇·馬蹄》有雲:
又外篇《胠箧》:
又外篇《在宥》:
又外篇《天地》:
是玄德即同德也。
惟同德乃始是大德。
此乃言人人本所具有之德也。
故老子又曰: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又曰:
又曰:
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常德不忒,複歸與無極。
聖人無常心,以百性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夫唯啬,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凡《老子》書中言德字,則皆指一種自然之德言,此乃指人之禀賦而謂之德,其義略近儒家所言之性字。
故《馬蹄》篇亦以常性言同德。
後世言道家德字,乃多偏據老子,即後世儒家言德字,亦多襲取老子義以為言。
而不知莊周言德字,其涵義實與老子有不同,而轉近孔孟儒家之初義也。
據老子,則人人全屬有德。
據莊周,則非真人神人,具大知确有修行者,不得謂有德。
蓋莊子言德,猶其言真,得于真,始可言德,而真則非人人可知,故亦非人人可葆。
而老子德書中德字則指樸言,樸屬原始本然,一經人為而反失之,此又兩家之異趣也。
今若謂莊後于老,則是莊周乃轉采孔門儒家義,而特以反老子之本旨,此又無說可通也。
一四、《莊子》外雜篇言道 根據上所分析,試讀《莊子》外雜篇,則有可以确證其書之出老子之後者。
何以知之?因其用字,多本《老子》,而與莊周違異,故知其必出《老子》後也。
如外雜篇頗多沿用《老子》德字義,而又以绾合之于儒家之言性命者。
在莊周同時,孟子始昌言性善,而《莊子》内篇七篇固絕不一言及性。
至外雜篇始常言性命,此即外雜篇較莊子晚出一顯證。
而外雜篇之言道德,則其義猶即言性命也。
此皆與老子近,與莊子遠,則老出莊後,豈不甚顯?如《骈拇》雲:
此言德性,皆指其禀受之本然言,與老子義近。
如孟子則特以擴充與可然者言性,此大不同也。
又《天地》雲:
又曰:
如此言德,皆為《老子》義。
又《骈拇》曰:
常然者,曲者不以鈎,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
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
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
德不可虧,其義顯本《老子》。
又《馬蹄》雲:
……至德之世,……同乎無知,其德不離。
同乎無欲,是謂素樸。
素樸而民性得矣。
又《胠箧》雲:
…… 又《天地》雲:
又《繕性》雲:
……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遂人伏羲。
……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
……德又下衰,及唐虞。
凡此諸條,皆以自然觀點釋道德,蓋即以禀受于天者為道德也。
而又加以一種曆史之演進觀,于是遂成為世愈古,德愈高,世愈後,德愈衰。
此所謂德,皆指一種同德言。
此乃一種本始之樸也。
愈經人為,則愈失其本始。
故世愈後,則德愈衰。
當知此等意識,皆襲自《老子》,實為《莊子》内篇所未有也。
然則老子思想之于世事人為,雖若較莊周為積極,而其道德觀,文化觀,其曆史演進觀,則實較莊周尤為消極。
則無怪于治老子學者之于世事人為,乃轉更趨重于權謀術數,轉更輕鄙于德教文化,而一切轉更于以己私功利為權衡,為向往矣。
故莊周頗重個人修養,而老子轉向處世權術,此又兩家之異趨也。
一五、老子論精 《老子》書言樸字,為《莊子》内篇所未及,已如上述。
而《老子》書又屢言精字,亦《莊子》内篇所未有也。
《莊子》内篇言真言神,而精字惟《德充符》一見,曰:"外女之神,勞女之精。
"僅此而已。
《人間世》又雲:"鼓?播精。
"此精字作米粒解,乃精字之本始常義,可勿論。
至《老子》書始重言精字。
如曰: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此處精字為一具體名詞,而真字則為一形容詞。
精字之涵義與其地位,顯為超出于真字之上。
此謂精者,乃謂是道中有精。
大道之化,雖若不可知,而若果能認出此道中之精,則精屬不可化,而大道之化,于是亦為有常而可知矣。
又老子曰: